ecuador

去日本没带化妆品,想着在当地买,结果因为没化妆有点容貌焦虑就不怎么敢逛商店,好不容易进去一个也不知道买什么。天天脸部浮肿+素颜。后来都不敢跟当地人接触,都是让yt去沟通,想吃拉面但在门外看到里面顾客面对面坐而且隔很近的就直接走了,看到店员是很大块头的男的的便利店也不敢进。现在想想我在扭捏啥,素颜又不是犯罪,谁因为觉得我难看而攻击我我就骂他,只要说我不好的我都不要反思,直接不接受,凭啥他的想法就比我的想法重要。

这次国外旅游发现我遇事很容易慌神。入境的时候好不容易听懂海关的英语问我去什么酒店,我便老老实实想用手机查当天要住的酒店英文名,但是手机好死不死没网,着急忙慌地操作了好几分钟都没查到,大脑陷入空白,还好yt在旁边提醒说你就说w osaka我才赶紧回答。出关后想在一台自助机器买电话卡,不会付款,也是一阵手忙脚乱,最后是yt帮忙搞定。遇到这些事情我都没有积极思考怎么解决问题,都是在害怕被骂害怕丢人,陷入疯狂不安的情绪中。我觉得我的潜意识太重视别人看法了,但实际上我完全不在意啊。

在关西吃了好多牛肉,每顿都吃,又好吃又便宜。还有一个要记录的东西就是日本的奶油蛋糕都好好吃,还有天王寺的一家顶楼餐厅吃到了特别美味的金枪鱼。感觉住宿也很便宜。作为游客感觉日本有两个特别好的地方第一是他们很在乎外表并且整体审美很好,建筑,车站,站牌都很漂亮,街头上无比多的美女帅哥,男的确实都会做发型,地铁上遇到了很多大叔爷爷级的人都拥有着很精神的发型,穿着工厂制服的上班族也由干净的外衣和头发呈现出干练的气息。第二是日本的年轻人都有很丰富的休闲活动,在白滨沙滩玩的时候,看到躺在帐篷里放着摇滚乐的人,还有枕着沙子做的枕头躺着晒太阳的人,好多木村拓哉那样黑黑的运动型男生打着沙滩排球,长得漂亮身材也好的美女辣妹和伴侣互相给后背涂防晒。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有种男的会一直关注有没有新来的女生,有新来的他们就会马上过去搭讪,然后把女生们逗得哈哈大笑。好像还有一个送外卖的男的拿出箱子里面的水给他感兴趣的陌生女生喝,一大杯冰水就放在沙滩上面,然后他们一下子就围坐起来开始玩着什么游戏。他们的世界仿佛是畅通无阻的。在来海滩的路上海看到有潜水者和潜水俱乐部。在神户还看到背着钓鱼杆的高中生。我一直禁不住想着原来发达国家的年轻人日常就是过着这样的生活吗。神户晚上商店街好多陪酒屋,特别年轻的女生在路边用夹子音揽客。我觉得打扮漂亮赚点钱还是挺好的,特别是赚钱了再去读书投资自己,可能比一路寒窗苦读能获得更丰富和更脚踏实地的价值观。白滨距离大阪有3个小时的火车车程。这里布满着酒店和民宿,沙滩上满满的游客。我觉得白滨人都不用读书,就靠海吃海。人天生的地理,国籍资源可以决定很多东西。

也有不好的时刻。因为听不懂话被海关甩脸子。在日本人很多的餐厅,感觉被邻桌日本人一直瞥着。走在路上突然一个骑车男出现然后听到他语气很差地对我们说了两句什么。但总的来说收到的热情更多,电梯里经常被让先走。

我感觉旅游最有意思的还是观察当地人文。美景嘛哪里都有,我们中国更多。风景,购物在哪都是一样的。就是很后悔和当地人沟通太少了,不然肯定会有很多的感触。预设了和他人太大的距离,又自我设限了交流能力。

又被小红书炫耀收入的创了

7年运营税后4万,我4年算法工程师税前不到3万。自己上班总是自己摆烂笑别人卷,然后又羡慕别人工资高。

我搞错目标了

今年因为看了一些人物传记和人民名义的解说,我看待目标有了更大的视角。康熙王朝里面可能为了凸显汉人比满人更有才能,着重刻画的大贤臣都是汉人,他们都功绩累累却不得善终,因为每每都会在最后关头被汉人地位太高可能反叛朝廷为由而被摘走功劳。白白牺牲,不公平,不符合天理的事情比比皆是。善恶有报实在只是存在于人们口中或心中的主观愿望。因为是否公平并不是君主在乎的东西,这都只是维护自身阶级的手段。君主的目标是巩固整个家族的利益。在这个过程里面,对亲信伐党除异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真正有功的人杀掉都是完全无所谓的,当然表面上不能太过分否则会使得生态无法继续如此维系,还可以用一些制造负面舆论,淡化不同阶级的贡献来解决。最关键的还是立场,位置。人民名义也是这样的。好官也不是事事都道德无瑕疵的。他们也会考虑不得罪腐败上司,甚至会适当的,但隐秘的违规。对于现实的国家,企业和组织的目标是长久的维持,员工需要晋升。没有任何一个人把制造出至高无上的道德世界作为目标。因为这个东西是虚的。有一集是解说纪昌明,他想要去更大的平台施展才能,这跟他给人的云淡风轻的形象也并不矛盾。同时他在实际的工作中,为了完成任务,获取资源,绕过障碍,他也会时不时的隐瞒,撒谎。单一追求能力,态度,都不对。因为大家追求的,能用的,还是实际的东西。道德底线不用过多思考,更需要的是明确自己的大目标,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队,提升上级需要的能力,做让自己能获得资源的工作。反观我呢,做事等着别人布置,闷头执行,不思考自己在队伍的生态位,不找伙伴建立团队提高战斗力,总要用一些超高道德来指导实际的行动,例如不诚实就难受,一定要等价交换,等等。不懂做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用大目标的利益去衡量做的价值,而不是道德或者情感去判断该不该做,用虚无的东西指导实际的生活。最近还看了一个视频讲英国人喜欢喝中国茶,然后因为鸦片战争中国决定永久不和英国通商,但英国人就是要买中国茶,于是干脆发动战争攻打清朝。一个英国人还偷走了福建武夷山的茶树带到印度种,从而让印度抢走了中国的茶叶地位。我在想中国人喜欢干什么,喜欢修身养性,喜欢搞一些唯心理论,为束手束脚找背书,靠一些想象让自己逃避现实。思考是对的,但我们的思考经常是垃圾思考,被情绪支配的有害的生理行为或者自欺欺人。思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践生活,不是为了让自己心理舒服。特别是当别人都在为了赢破坏游戏规则的时候,我们就不要很超凡脱俗骗自己觉得赢不重要。

人物讲解

最近爱看人物解说视频,发现好的人物塑造就是1. 他在某种情况下会如何处事2. 他的大目标和底线是什么3. 他是如何成为了这样的人。人民名义里的人物,高小琴的存在就是一种罪恶,她们的出身注定了她们的生存。山村的女孩如果没有资助,连学都上不起,又不懂是非和抗争,那么她们的人生除了成为顺从的奴隶,不可能有别的选择。而赵东来的位置是一个工具人,他会保留自己内心的异议并执行领导的安排,他作为公安局长,会调动下属分散到各处为自己带来实时并广阔的视角,做好辅助的角色;季昌明则是想要去更大平台发挥自己的能力,会审时度势地,始终以大目标为行动纲领,灵活地决定是要依仗上级或者反抗上级,完全坦诚或者合理隐瞒。进击的巨人里面的三笠和尤弥尔,她们都有所谓的血统,基因决定的一些东西,导致他们做了一些选择,但是后天的际遇(自身的信念和强烈的人际关系)也会使得他们的一些行为有所解释。人就是被基因和经历共同决定着,各自决定一些部分,而当它们冲突时,其中一个会打败另一个成为决定性因素。

最近还看到一个解释为什么人失去了生命力的说法是“生命力是来自更早之前的积累”,生命力是表达欲,是好奇心,所谓的累积感觉就是过去很多个时候,知识或者爱好等东西带给你过美好感受,所以你想要继续获取它们。这就是为啥喜欢听歌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会比较乐观,只要有个喜欢的事物就会有生命力吧。但如今的我们常常无法被生活激发美好感受。我们无法喜欢上什么。喜欢好像变得有门槛。喜欢为啥变得有门槛了,这件事还挺奇怪的。有一个原因是,高度发展的事物也许的确是需要专业基础,毕竟高级的音乐来自于专业的音乐家,高级的画作来自熟练的画家,他们的作品来自专业知识,而我们的确缺乏相应训练,我们不可能凭借粗糙的感性与高级作品有共鸣,我们也要接触和学习一些更简单的作品,不断提升鉴赏能力才能跟上作品的水平。而且我们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东西。鉴赏能力不足和对炒冷饭的厌倦,导致我们以前喜欢的东西不爱了,新的东西又不懂,所以啥也不喜欢了。 还有一个现象是我们轻易地不喜欢什么。在不了解的情况下给一个东西打上没意思的标签,。好像是现在我们更需要有用的东西,导致我们看待事情总带着一种价值评判,视角单一,就像买东西只看牌子不管是否适合自己,我们对一个东西并未产生内心的互动,只根据一些表层的思维习惯,下意识的就进行了选择。

综合这两个话题,我再N次感叹,过去的遭遇和未来的目标决定了一个人会在某种情形中选择怎样的路线,而旧遭遇又不断解释着新遭遇。人的一切都有迹可循。人最好的样子应该是一直朝着目标流动,从失败中流动,从伤口中流动,不再向原生家庭寻求解释,不再沉浸在逆境中止步不前,而是从行动-后果中找寻找动力。然后选择做什么,思考怎么做。

再来说说所谓的大目标。从小就知道要定一个长期目标,然后再分解成5年目标,3年目标,月目标等等。但事实上,首先不知道定什么大目标,其次就算定下了目标也是很牵强的,比如三年成为管理层,但是又对高管层毫无了解。更不知道怎么有效地坚持。我们经常在不知道的这样做对长远未来有什么影响的情况下辛苦地工作。很多人对目标是没有想象力的,他们的目标往往是一些物质,又觉得完成目标需要痛苦的付出,目标距离他们有着巨大的鸿沟,而这个目标因为身边大部分人都达不到所以也没有非完成不可的吸引力。皇帝想要稳固江山,因为从小到大他都感受到权力的价值并不断参与权力的争夺,作为最终的胜出者,对这个目标的追求是流淌在血液里,存在于每个念头的底层。很多女生恋爱脑,把长相看得特别重要,因为从小身边不断有声音告诉她,女生用外表可以换来爱,而爱可以换来一切,因此女生花精力打扮和讨好别人,即使没有回报,也是乐此不疲的。我们也许要编织一个宏大和惊艳的图景,描绘目标的也好,描绘如流水般日夜不停息的坚持行为也好,从直观而的图像中获得动力。也可以将某个目标耳濡目染,把追求目标直接内化为仿佛天生形成的行为模式。等等。大目标牵引下的人是一天比一天强壮的火焰,而没有目标随波逐流的人,只能在损耗和恢复损耗中循环,最终变成老化无用的垃圾。

小红书摘抄 https://www.xiaohongshu.com/explore/64c7c7f3000000001201c111

读再多的书都不如直接处理现实利益分配

和我前面写的好女孩只能走正道那篇的意思差不多

并不是潜规则的意思,而是能正视所谓的职场、社会节点,说白了就是利益分配

如何不卑不亢、没有耻感而且更重要的是,不以一个情绪贡献者而是话事人的身份光明正大坐上桌,对很多好女孩来说,是一个需要意识到并持续突破的命题

耐心地多在事上磨,这可能比逃离现实去空读很多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著作重要得多

“对,有能力胜过一切情绪价值提供”

出国焦虑-想开了

临出国突然觉得好焦虑,害怕出国了以后工作被刁难成长空间小,渴望亲密关系但是1本人回避型2对人要求苛刻,融不进圈子,被种族歧视,容貌焦虑,等等。

但是转念一想,在国内还是不行,首先我想转行,又因为gap太久和没有其他行业的经验,导致我就是没有动力准备面试,所以找不到工作。我不要再想是自己没有努力找工作才找不到从而犹犹豫豫觉得待在国内很好,客观情况就是我不想找。今天我还在小红书评论别人“为什么国内经常是外行管理内行,是因为资源和客户才是赚钱核心,专业性无法让人成为管理者”。我没有资源没有客户也没有专业性,现在又进不了国企,反正我在国内职场上升空间更是堵死。

再来就是害怕去国外没有亲密关系。虽然我在国内有父母和男朋友,但其实也依靠不了啥,他们最多就是一个情感上的陪伴,几乎没有给我事业或者技能上的帮助。我应该找到新的精神支柱,追星也好,学习也好。我要像我之前那些单身男同事学习,他们都能卷的要命,我也要坚持,何况就坚持两年可能就能达到一个好的平台。我一定要保护能量,提升能量,否则我很难去应对一切。

到了国外,第一年在学校努力结交朋友,本地人脉,耳听六路眼观八方了解信息,提高口语水平。用真心结交人,主动交际,不吝付出,但也要维护自己利益。要做好时间管理,绝不能跟同学一样老想着玩,他们都是本科应届毕业年龄都比我小,我需要提前刷题,准备面试,找合适的公司实习。记得adhd不能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执行力提升曲线先平后陡峭,做事不能烦躁做完一件再开始下一件。毕业后职场上积极学习潜规则,跟同事成为朋友。早点升职。前两年一定要卷,把我们老中人的美德带出去,先苦后甜。(想去酒吧兼职 The Hacienda Bar)。更乐观一点的想法是,人生除了工作,也是要玩,享受生活的。爱尔兰那么多漂亮酒吧,名胜,我能有机会体验,也是很幸福的。

最后,我要练习用大妈心态去勇敢应对一切歧视。勇敢点。不要恐惧变老,变丑,失去魅力。因为恐惧也没用,自己赚够钱,获得技能,生存下来,核心稳定了自然有魅力,再去实现情感这种上层需求。丑还可以化妆。耐不住寂寞了一定要告诫自己这不是关键问题,现在只有一件事需要关心那就是生存。停止内耗,专注于行动!!人际关系上不服就干,学骂人打架学阴阳怪气。人没脾气谁都可以欺负。勇敢不怕也是一种魅力。

努力学习,融入当地,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支柱,当地朋友兜底,自己的心态给自己做最后的保护垫。

感觉b站上那些运动视频的教学方式,现象原理都讲不清楚,只知道给一些示范动作让你跟着模仿再不停地练,和国内高中也没什么两样。

能进极乐境界的人数比例再低,绝对人数也不少,总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很棒的容身之处。

生命力要素

多注意确定稳定的东西(知识),而少关注不确定的东西(情绪)

在b站看到了youngji的not sorry的视频。 穿着绿毛衣的她在舞台上肆意的散步,用浑厚而活力的声音唱着“ 不懂事的生活那又怎样,I'm the only one”。“就算不是你,也有很多爱我的人”。真是被击中的感觉。正好最近也是看到很多韩女帮助女生的帖子,感到很幸运耶竟然在这时代可以看到越来越多youngji这样帅气的女生。女生力量真的是无穷的。突然就觉得自己不要老是“好学生”,“受害者”心态了。 谁对我不好谁就是傻逼。我更不他关心他怎么想。我恨自己之前要想想该恨的是不是另有其人。

还有看到一个关于人就像磁铁的说法,你会被一些人吸引,也一定会被一些人排斥。你想要吸引那些讨厌你的人而排斥爱你的人吗

内娱没救了

内地娱乐节目质量不断产生垃圾。这两年内娱举办的讨好年轻人的那些节目就像国内大学,你以为他们在培养担负祖国未来的年轻人,结果不过是一堆垃圾论文。长视频比短视频还可怕。短视频起码可以讽刺或者搞笑。长视频来自那些资历悠久的传媒国企,员工的大脑枯竭得可怕。内容全是明星回锅肉唱着新编的旧歌。一遍遍提醒观众不要忘记那些过气明星,现在看来只会觉得怪不得过气,因为他们既弱智又笨嘴拙舌,只会用一张好看的脸告诉你他们多热爱舞台,那种空洞的热情和那些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的卖弄十足的肢体动作令人痛苦。表演的审美还停留在某种文化不自信的过去 — 兴师动众,大力操办。唱歌节目风格就三种,宏大交响乐,华丽复古或者刻板时髦。舞台充斥着不合时宜的大喊大叫。与传统风格毫无逻辑的相反就是他们对“创意”的理解。舞台总担心镇不住人,总是用力过猛,最后确实土。语言节目就更可怕了,要么是扭捏作态或者充斥烂梗的访谈,要么就是无聊到爆的村通网艺人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