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微博说一个获得棕榈奖导演在做讲座时经常被各国学生的问到的问题都是诸如“你作品什么元素让你拿到棕榈奖”,“怎么进戛纳”一类的,关于创作本身的问题被问的很少。然后博主说这是“做题思维”,“总想着模仿别人”。导演本人其实也不知道什么成功密码,只不过找到了之前业内没用过的一个视角,而找到这个视角就只是来源于“观察生活的荒谬”。
我没当过做题家,从小都是一个人玩玩学学,喜欢观察一些生活场景,做事情都是按自己一种本能的思维。工作后被教育了才开始学习别人的做事方式,或者把别人的东西用到自己的工作里。大部分工作确实很像做题。把它们干好干快就会想要去复制别人,因为自己思考是需要时间的,久而久之自己给时间也不会思考了。而灵感仿佛来自跳出套子去用一个更大的视角观察?当然高级的工作也是相当需要灵感的,因为要创造新认知。总之对比一番后我发现其实自己过去那样独自学习也很好,也有很多的成长。我还是很想建构精神世界,觉得保持敏感生动比变成不断压榨自己的工具更好。一想到这宝贵的感受力就感觉生命变成生机勃勃的大花园。
对我来说,可能在人生前半程体验各种学习方式,最终还是要回归自己的天赋和个性。真正的共同价值能带来深深的触动,而优秀朋友带来的浅薄的刺激并不会让我真的上进,反而更迷茫了。
不管怎样的方式,人生都是有得有失,而让自己持续有能量才能深深地感到自我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