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到荼蘼
《錦繡芳華》頭幾集便感覺節奏較為倉促,最終還是沒能突破續集魔咒(?)呀。(´·ω·ˋ) 我覺得挺可惜的,畢竟《國色芳華》是真的很好,要說我對這後半的水準沒有幾分期待,那肯定是不真實的;但整部《錦繡芳華》 都讓我感覺有些雞肋,故事在《國色芳華》已然漂亮的起承轉合,實不必再言這後話,那就會令《國色芳華》 尾韻悠長,未明的未來反倒是恰到好處的留白;而不是像最終呈現出來的《錦繡芳華》 這樣,好似只是在趕著完成任務般,彷彿到點打卡就算交代,就好像缺乏情感起伏的宣讀著人們心知肚明的答案,而失卻懸念與鋪墊,也就連帶的使敘事邏輯少了足夠的抒情根基。
隨之而來,也突顯了子舒與縣主的故事沒能被細描的可惜 。 其實看《國色芳華》 時,我就覺得這點微微可惜,這條線、這兩人的糾葛挺值得深入探究,這其實是深深影響著主線的關鍵副線,他們兩人間的拉扯之於與周邊人的互動關係可謂是牽一髮動全身。 《國色芳華》因整體結構非常完善,無甚大礙;但《錦繡芳華》給我的感覺,有點像看著固定角度的監視器裡按表操課的景況,理所當然得易生疲頹乃至不自然,而不由得會想,若能更具體呈現「反派」群的脈絡,或許能像刻劃陰影般,襯得所有人物都更為立體,文本全貌更飽滿。
──其實只是很微小的雷但還是防爆一下──
權謀、朝堂、戰爭等大而硬的主題很難寫,《國色芳華》尚未完全深入這一層面,恰可揚長避短,至《錦繡芳華》避無可避,卻是自曝要害。
燒尾宴這一場的處理難稱細緻,致生荒誕感,唯是縣主的神情最具力量,但見強烈的抽離感,不知其自身所為何來何所在。
子舒與縣主的終末,在我看來也是尾集突出之處,人物情感、行動及前後因果的貫串都設計得挺好,演員們有效傳達了出來,而令人喟然。尤其比丘尼對縣主所說的話擲地有聲:「身負業障之人,若未修身還報,又怎配求死解脫。」死刑到底並非就是正義。
不過,我感覺這兩部一套的故事有一條鮮明的「應報」思惟,有恩報恩、有仇報仇、賞罰分明,以何惟芳為中心明確的體現,就連比丘尼那句話的表達方式也帶點這層意涵──但我對那句話意義的肯認,是基於我自身所持的「修復」立場。在我看來,那般快意恩仇式的行事作風,有時會失之過剛。好比何惟芳對劉子舒的態度。 我雖也同意面對侵害自身權益之事時應有一定的據理力爭態度,但倒不必非要硬碰硬,或許有更圓融、更善巧方便的辦法,一來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相對的,也可能成為另一方轉變的機緣,而避免零和,雙雙得度。 劉子舒若能遇一善知識,或許也就不會走到那樣的終局。無奈,何惟芳度了不少人,但確實不度他。 劉子舒終身所遇盡是暴力,曾短暫許其丹心一片的青梅也變作夾竹桃,沒有人真正教他愛,他自然不會愛。 咪咕視頻給哲鳴作的採訪裡,哲鳴說子舒最恨的是自己,又一次顯見哲鳴對子舒的深度理解。劉子舒終身難得和解的,原是那「無效」的自己。他只學會了模仿暴力,他連自己都愛不起。他的確瘋癲得可怕可恨,也因而更見其可悲可嘆。 子舒和那些死去的女子其實沒有不同。他也是勝意,也是蓮舟,而他更為淒涼,沒能遇見洞穴外真正的光,只對著牆上反影盲目撲撞,直至碰死尚徬徨。
如果單看《錦繡芳華》,我大概是給三星吧,不至於不佳,然而整體文本相對於《國色芳華》,實難相提並論。但基於《國色芳華》是套裝系列故事,兩部綜合,我還是會認為這是一套五星的故事,前半部的好,是瑕不掩瑜的。
2025.07.16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