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中学习日语的体验谈之对话

我有一次和AI用日语对话,家人正好在旁边听到了,事后跟我说我的日语拖长音很严重,我想了一下说,可是我觉得那是“讲述”的感觉,是我的停顿与思考。但我会开始注意发音的准确性。

然后我就想,这个习惯到底是怎么来的,它不可能凭空出现吧,我说中文也不这样。后来我看视频的时候就发现,我观看的那些谈话节目、艺人访谈,人们都这样说话,我理解的“说话”就这样、用日语说话就这样。不是NHK新闻读稿背稿。

日语是能够边说边思考、边思考边说的语言,虽然这个描述也没什么特别的,每一种语言都能做到,但日语好像就是能放进去的东西更多,它的间隙可能也就造成了所谓的“暧昧性”。

我在b站听了一个up主上传的自己真实面试时的录音,那时她已经学日语六年了,不是我们想象的非常完美的日语,但是她能够很自如地处理对话,哪怕是在面试中也能有来有回,真的在对话。这点很重要,对话感很重要。有些人用自己熟悉的语言也未必能对话。

我根本不相信评论里对她的点评,说她“有很多中国思维的造句和用词,词汇差不多了,但需要更地道的说法和发音,虽然能听明白但是会给日本人带来违和感,这种违和感就是一听就知道你是外国人”——老天,你本来就是外国人好吗。

而且“中国思维”是一个错误吗,与其说中国思维,不如说你原先使用一门熟练语言的个人痕迹,然后再形成了你在使用其他语言时的表现风格,这种东西真的是坏的吗?我想如果“改正”了,以后想找都找不回来,然后你只会说新标日语。而且母语者都不在乎我什么思维,你非母语者非要挑错,你是班主任吗。

如果是想要实现“用日语思考”、更加主动地用日语思考这个目的,那么它其实并不在以上这种浅显的细节中,而是更深刻地使用这门语言,最容易理解的就是“用日语去学东西”,你用日语理解的事物,最后也会通过日语说出来。它需要输入,而不是通过这种很浅的编码伪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