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

“人的思想首先是怀念。”

🌙《西西弗神话》 作者:阿尔贝·加缪 译者:袁筱一

“荒诞是他最为极端的张力,是他凭一己之力一直握在手中的东西,因为他知道,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意识与反抗中,他证明了唯一的真实,那就是挑战。挑战是一个重要的后果。”——加缪已经赢了,不用看了。

“那应该是极地的夜,精神的不眠之夜,从中也许会升起雪白的灿烂光芒,在智慧的光芒下勾勒出所有事物的形状。”——终于知道比昂为什么写的是智慧了,感情是您老人家。

“说幸福必然诞生于对荒诞的发现也许是错的,因为也有可能,荒诞的情感是从幸福中产生。‘我觉得一切均好。’俄狄浦斯说,而这句话是非常神圣的,回响在人脆弱而有限的世界里。”——很像宗教了。

“卡夫卡否认他的神具有道德的伟大性,具有明显性、善良和一贯性,但这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投入神的怀抱。”——说得真好你真的一点也不知道吗。

翻译很好。 虽然讨论了很多我根本没听说过的作品,语言晦涩,具有哲学壁垒,但简单说加缪知道克尔凯郭尔最后想说的是什么,而且人生中从来没有退转过。这是很难的,提供了神的张力,给人莫大的勇气。

《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冯学成<道德经>精讲》 作者:冯学成

虽然特别啰嗦但是拌学术书吃还是不错的,竹篮打水不太记得了。

《老子永远不老:<老子>研究新解》 作者:曹峰

说白了,老子没挑明鱼和利器是什么,因为是什么不重要,在动态中懂得收藏和保有关键力量才是合适的。

不同意,把这搞得跟二谛一样,还得像佛教发展几百年纯纯绕远路。道是天人合一的,天之道就是圣人之道,里面所有的形容都不是钉在事情上的,而是随着感应、灵感摆动。在心灵很复杂的层面上,能够忍受和不能忍受相同,精神性和物质性没有差别。

这种书还是不要给做学问的人来写,看着都心肌缺血,只有做事的人才能放弃涂墙事业,正视张力和生出转波,自勉。

《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作者:奥赞·瓦罗尔 译者:李文远

非常有禅意的一本做事情的书,虽然也像阿德勒心理学一样有这目标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吗,之类对人生性问答套娃的嫌疑。以及看起来像我小学三年级作文素材的拼接本,美国畅销书没有一些喜闻乐见的手法卖不下去是吗?

第一阶段:创意 第一章——面对不确定性:已知和未知,确定和不确定四格方框,正确的道路不止一个,创造冗余。 第二章——第一性原理:规则如何束缚人?我如何在全然的破碎下保持相对稳定? 第三章——玩的心态:多做无聊的事,终身呆在幼儿园,合作但不要做应声虫。 第四章——探月理念:相对前期多发散,相对后期多聚合;回到未来远景现在因为通常情况下现状就是问题的一部分,猴子优先,最难的事情最先而不是专挑软的捏。

第二阶段:着陆 第五章——重构问题:质疑问题,设计分身对照实验,在意战略,不要在意战术和工具;重新组合问题或者重新解构工具。 第六章——反转:承认所有事实、多种假设、杀死你喜欢的假设、找到对立观点的最强形式,而不是最弱形式。 第七章——飞测两用:忠诚模拟测试画面、找到极限、综合测试避免成为弗兰肯斯坦的缝合怪、安排多种测试同一事物的方法、避免观察者效应用双盲研究、早测常测使劲测。

第三阶段:成败 第八章——失败:不要害怕失败、失败是可选项,某个时候就是会失败、快速学习而不是庆祝失败、坚持思考你怎么做到而不是做出的结果、团体里暴露失败、奖励失败的聪明人、温和喘息体面失败。 第九章——成功:狗屎运的特洛伊木马、关注失败而未遂的事情、事前验尸法想象自己失败的惨状并且提出原因、了解原因背后的二阶三阶原因、风险恒定所以福兮祸之所伏。 任务即使完成,旅行也无法结束。

🌙《秦制两千年:封建帝王的权力规则》 作者:谌旭彬

这本书友情打开了我对中国历史的体验,就我个人来说在这个时间段读到意味着一个更大的世界,意义比较大。 有的读者批评此书历史虚无主义是很尴尬的,这反而是过于实用主义了,只从第一性思考问题,而这个第一性是升斗小民的眼睛。

虽然我对史实一窍不通,但是作为一名精通人性的女讲师,固定视角的利益得失还是拎得清的。所谓兼听则明,此书也有很多问题没有回答清楚,感觉一张死面饼子糊在脸上,体感不是很好。 首先是秦制每每被选择的原因,然后是在其中的社会组织与对抗力量,这个部分没发掘出来是非常可惜的,最后是根本性的反思,其实作者一开始就写了以什么样的价值过什么样的生活,但这远远不够。

不过一个好问题的价值是高于答案的。以上所有问题需要一个国族几百年的悲剧重复才能达到自救共识,只让一本书来回答是很可耻的,你我不过是浪潮之上的水珠,总之,各位保重。

《道家的人文精神》 作者:陈鼓应

距今为止已经看了一些道德经的校注释,大概有三种类型,一是古代遗本,比如帛书版、王弼注、憨山注、苏辙注,二是学术研究,比如西方道家学者,或者陈鼓应、楼宇烈的注解,当然有的用说文解字写我就没看完,三是大众类,比如简单的白话译文,或者串一些人生与历史小故事,比较寓教于乐。 古代注解其实是需要学术界研究的,但鉴于目前学术界都还没研究明白道家跟世界的耦合关系,所以就不指望了,反而是大众书籍有很鲜明的教化立场,并不是说教化才是对的,而是用做一件有现实世界的对象、目标、反馈的事情来写道德经是相对于学术更体面的态度。

先阐明一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依此确定我在各种坐标系的立场,站在聚光灯下做学术批评比较通俗。 背景中至关重要的暗线是道德经的年代并没有科学,人们不能反复验证地了解所谓主客观的世界,哲学的程度上,老子心目中的人跟天地万物是一体的。脱离这个前提,道与人比较容易跟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有灵魂与肉体的区隔,但我以为道德经的本意是道使人和天地万物相联系。 至少我觉得这样的提醒很重要,一方面早在韩非子就认为道是某种真实存在的一尊,后来被两汉演化为庙堂斗争文化,注入相当的邪恶色彩。另一方面道家与各种方术、丹药、民间传奇演化成一种宗教,解除人的痛苦。我更倾向于后者,任何宗教的教义长久存在的心理基础都是能安慰人的痛苦。

道德经并不试图描述所谓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真理或者事实记录。实际上,所有宗教经典的原意都不是在试图描述这些,而是创造关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隐喻,在这个层面,宗教只与人强烈的痛苦相关。 简单说,如果抱有父神性质,即认为道是条件-满足循环的认识者会永远卡在思维的旋转当中,与此同时也会对道德经所谈的政治主张有诸多背离,更有意思的是此时老子与庄子是截然分裂的,或许会被分别称作专制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道德经中道的形象是十足母神气质的,是创生-毁灭的循环,相较于逻辑描述或者现实表达,更倾向于直觉和感受。 所以我主张对道德经的解读更回归于对人的信心,摊牌来说我是十分人本主义的,而这也解释得通。我试图理解老子可能怎样看待世界和何以给人安慰,但我并不标榜自己在描述所谓道德经的真正的思想,再解读只是一种乐趣、爱好、交流的添头,了解我自己的意义始终大于文本。

以庙堂文化解老,大概有法家和儒家两派。前者主要来吸收尊道贵德以绑定专制王权的合理性,忽略其他一切技术细节,从韩非子解老开始,随着外儒内法在历史上的累进给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带来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但首先道德经的政治主张只是道风的一种体现,老庄都做了一些相对现实的政治构想,老子较为仁慈、敦厚;庄子较为自在、逍遥,并不意味着两人看的不是同一个月亮,很多描述最好看成是象征和性格使然。其次,妄图让千年前的人给出现实又整全的政治答案是虚弱的,纠结于此而对真实和智慧视而不见是因小失大。最后,道德经跟法家在确切的政治主张上可以说是毫不相关,我认为其实顶层设计也毫不相关,只是李代桃僵罢了。 展开论证一下最后一点,道德经对于天下的态度是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以无事取天下。对于统治者的积极态度是贵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消极态度是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具体的政治主张是:反对侵略战争、严刑峻法、苛捐杂税。 道是第一性的,道并不是统治者,法家混淆了这一点。

对道德经的另一种看法来自儒家,与其说是看法,不如说是文化中的态度和腔调。无为而无不为能解释成不刻意去做事但该做的都做了,显然是受到易经乾卦的影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句,因为不仁非常焦虑,反复解读。现在的学术研究者则会纠结道与德,使道德经成为一种填充儒家思想而不是整全的文本概念的游戏。 如果我评论上面的说法别扭,就要尽力说清自己如何理解道,而我的这些体验很私人,不意味这样正确,更不意味着其他任何人应该依照这个路径想象,只是这么想对我来说更好玩。但为什么写出来,就像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惠子想要得到一套建立在名与形之间的解释,而庄子眼中的世界只是短促而充分的心意相通。最后庄子说你知道我理解鱼的快乐被课本称为诡辩,但惠子反而没有再说话,我猜因为两人是很好的朋友,这种心意相通也曾经发生在他们之间,继而发生在所有深受吸引的读者之间。 于是对我来说道德经是触觉的,用人间词话的说法就是不隔,道与人之间方便、诗性、难以言表。 我由宗教性理解道德经,因为在解除人的痛苦的意义上,宗教的终极理想与科学、哲学、世俗组织没有任何关系,只与心理咨询或治疗有关,所以我引用比昂的技术,也可以用荣格或其他任何关照人与一切互动的派别,不谈主要是我学得不好,其实没有区别。 有关精神分析重新创造神话而不是科学的批评某种意义上是褒奖,就算是一个能简单表达什么感觉不错的人会最多想到的可能也并不是科学,用网格图举例,治愈性的因素并不首先发生在科学演算当中。精神分析没有办法游过象征和实际相关联的海把无限的盐带回有限世界,好在精神分析学家也学会了想象。

克莱因通过观察母婴互动给无意识命名,道德经会说,世间一切与我的互动一开始没有名字,在习得人类活动的时候才演变出对于万事万物与我的最初印象。后面这句是我加的,而这套模板会不断产生子系统,在生活中变换面貌出现。在纯粹、自然的时候,看到其中的奥妙,在循环往复中看到名与形的边界,无和有这两种东西其实是一体的,也就是比昂所说的思想等待思想者。在层层累进、半明半暗的沟通中,世界的图卷在眼前展开。 21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貌似作为网格图的α元素开始,形成可感知物,一开始非常恍惚;然后进入梦思、梦和神话,有了具体的形象;再淘洗幻想的根系,分离成相对独立的对象;提取自己的判断和精神,完成真实的预想;经过意识化,形成通俗、普遍、可供交流的信息。这一套并不是东拼西凑的卡壳的零件,而是与世界充分交互、不分彼此、信任不疑的内核,所以后面写以此拥有了解世界万物的信心也不奇怪。 道经等同于道,也就是不讲感受、评价、好坏,只讲人和世间万物终极的全整。虽然道经也会提到某两种状态的平衡互动,但最终还是会回到无欲无忆的背景中来,像消失在黑夜里的黑色的眼睛。这像一种完全随机的被动无敌彩蛋,说出来是想着好玩和无所谓,可以增加对游戏体验的期待,其他的真没必要。

德经等同于德,比道经在动态变化上更复杂,但在意义上更好理解。我简单改写了德经的内容,让篇章看起来像是在讲同一件事。 38:好的是不费力也不想太多,第二好的是费力但是不想太多,有点差的是费力也想太多,最差的是费力又无头苍蝇一样。 39:两个背反的反正得挨在一起。 40:背反的感觉是可贵的动员,虚弱的闪光有可贵的作用。人与万物互动最先感受到的有是矛盾、困难和烦恼,但这些的升华是交合后平淡地隐去。 41:两个背反的挨在一起其实是道的功劳,但没什么所谓。 42:道在合一之前,合一在事物两边之前,事物两边要运动变化照着无事发生的空间你挤我然后我挤你形成了万事万物。万物都是思想者和容器即女性符号,捕捉思想或者称内容物即男性符号,进行中和(之后就隐退了)。强奸犯(父系流毒)不得好死。 43:(性暗示),大概就是一物降一物,不动也挺好。 44:两个背反的反正挨在一起,所以差不多得了。 45:两个背反的反正挨在一起,所以差不多得了,(打太久了)静一静。 46:虽然想得挺好的,即使做的也挺好的,但两个背反的反正挨在一起,所以差不多得了。 47:天下倒来倒去就那点破事,跟我早晨起来剔牙的感觉能差到哪里去,(多少有点自由发挥)。 48:学问要多多的好,阴阳相合的回复(观其复)要少而精微才好,能够不费力、无所谓。 49:善和不善,信和不信,五颜六色,奇形怪状圣人都无所谓。 50:圣人出生入死,扭转危机、化险为夷,没什么真实伤害或者死而精神长存。 51:(倒着看)万事万物的事态是成就、成果、成品,人能意识到的重点是可以演说的客体,期间互动而产生的感觉是说不清的,最后都会归于O。所以终极现实是宝贵的,蒙昧的感觉需要得到尊重。 52:世界万物与我有一个初始状态,之后不断流变。体会初始就可以理解流变,知道流变就可以守护初始。要从没有什么来把握,而不是有了什么。 53:道的光华不是道。 54:道可以推及许多。 55:费力但是不想太多的人可以比作婴儿,有很多可能性,内部的节奏暗含在看似不符合常态的律动里。 56:言语和感官都有两个背反的倾向,背反的解持是心灵自由。 57:两个背反的反正挨在一起,所以差不多得了。 58:两个背反的反正挨在一起,人心没有准绳,正义反而是奇观,善良反而是妖祸,迷惑就会越来越深,所以不动声色。 62:道无所谓好坏,所以贵重。 63:两个背反的反正挨在一起。 64:两个背反的反正挨在一起,所以差不多得了。 67:两个背反的反正挨在一起,所以差不多得了。 70:我讲的话是有由来的。 76:两个背反的反正挨在一起,所以有可能性的更有意思。 77:两个背反的反正挨在一起,所以有可能性的更有意思。 写的时候发现道经比较多人的气质,德经更像经典精神分析,重视拆解、挖掘、分析具体的事件。我所使用的语言符号非常受个人经历和气质影响,不能称作合格甚至合适的改写,但写出来还是很有意思,希望每个人都能搭造自己的版本。

最后,对道德经的批评,上面解释许多对我来说并不合适的批评,老子无疑是登峰造极的思想家,文字和生活理想犹如汉语文明的月亮。 但是由于载体依托语言,如果语言被接收为残破的,同样会吐出许多絮余。我瞎编的母神与父神来自阴阳学说,在简单事物,也就是网格图的预想中人总能提取出两种相对的元素,通过此二者的旋转变换形成对事物走向的节奏,进而形成持续的审美体验。在心理层面,相对舒展的被归于母神,相对紧收的则归于父神,其实后面用弗洛伊德的本我和超我可以直接带入,考虑到从头说起比较扣题就重复造了一下轮子…… 亚伯拉罕杀子作祭,克尔凯郭尔的对于基督教的理解是父神的,旨在穿过非常严厉的要求才能达到无意识对于背反的单纯的接受。而道德经是母神的,所倡行的仿佛是心理意义上被吞噬和融化,有一些道教修炼者认为老子没有陈述所谓的修习法门并不正确。但犹如以父神为基础的表达容易引发施虐和受虐的变态导致恐惧和仇恨一样,以母神为基础的表达也很容易诱发精神病性的错乱和纵欲导致混乱和疲累,可怜的现代人往往兼而有之,所以我就不研究具体是什么了。 当然宗教达到终极不一定选这两条路,佛教,至少禅宗的路径非父非母,比昂也一样。另外这里也可以说明为什么道德经跟法家不相关,道家作为思想风化最兴盛的魏晋时期,风骨在中国历史里是纯然异质的,找不出第二个了。

感谢Kenneth Lee关于道德经的文章,虽然我讲的这些东西可能八竿子打不着……

《心灵晴雨图:河合隼雄谈自我认知》 作者:河合隼雄 译者:管秀兰

很解压,看得很快,但感觉也是一个很普通的日本人情社会的老头,说不出非常惊世骇俗的东西,就没有太多脑子的乐趣,这是从我自己的爱好出发了。

《饱食穷民》 作者:斋藤茂男 译者:王晓夏

我的期待是看到一些经济学数据或者社会生活内容,万万没想到什么叫图穷匕见。所以抱着这种期待来看,作为专栏的文集就显得拖沓而充满日式反复,归因之间关联性不强,感觉像灵魂被慢慢吸走。 但里面探讨的问题,高利贷、技术成瘾、进食障碍还是非常切合的。虽然询问式的结论对我来说意义不大,但是有关于消费主义、技术绑架和社会适应的十足危害还是很适合思考的,也是行业交流的补充资料。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作者:加里·凯勒,杰伊·帕帕森 译者:张宝文

只有标题有一点意思但是内容稀碎像剪贴画一样,美国畅销书有什么毛病?其实看这本书主要是跟旁边的《第一性原理》做对比,显然这本书听起来居然还比较像人话,东亚人,一款典型的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