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

“一切无常事物,无非比喻一场”。

《当尼采哭泣》 作者:欧文·亚隆 译者:侯维之

看得昏昏沉沉的,一半过了才进到正题,也许是因为我真的不关心性冲动,也没有那么多对人间真情的热爱,离我远一点。里面内容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都说过了,人情太过,感官不足,山路十八弯不是很明白。

《我的内在无穷大:自我探索的40堂必修课》 作者:张沛超

几年前看比昂的时候中文资料除了书就是心理学空间的文章和张亦弛,那个时候算是对张沛超有点印象。刚去看了他的公众号和一些网络资料,跟我一样到处啃来啃去,看着封建迷信跟后现代大杂烩都想查询精神状态。对这本书的印象,我口语都输出不了这么简单的书面语,就算我是机器人占问题的百分之九十九,难道这本书就没有罔顾大脑乐趣的百分之一吗。其实那几个活动的意见挺好的,但是我没夹书签想翻一下感觉可以在书里面任何段落就放弃了,没有缘分。

🌙《分心不是我的错》 作者:爱德华·哈洛韦尔,约翰·瑞提 译者:丁凡

“轻微注意力缺失症对人的影响包括:低成就、错误解读人际互动、无法开始做一件事或是有始无终、情绪波动、缺乏组织、负面思考、慢不下来、没有时间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以及有某种无法克制的冲动。”——我。

“我不能完全掌握事情,我没有像我希望的那样有创意。也许我就是没那么强,可是我觉得自己可以表现得更好。我不知道你能不能帮我。我觉得很沮丧,不过我这一辈子时常觉得很沮丧。”——我本人。

“注意力缺失症成人可能非常专注地做一件限期完成的工作,或是用平常人1/10的时间把萦绕心头已久的计划做完了。这种超级专注力好像是在燃烧大脑,并把一些路障给烧熔了,使神经的运作变得通畅,成果斐然。这种燃烧十分强烈,以至于事后需要冷却,需要分心。”——我的自我介绍。

“正如一位患者所说:‘如果我做得到建议事项,我就不需要这张建议清单了,我就根本不是注意力缺失症患者了嘛。’或者像另一位患者说的:‘有时候我能照着做,有时候不能。好像心跳一样,上上下下的。’”——嗯嗯。

“注意力缺失症患者经常抱怨说,在每次获得成功的经验之后会觉得沮丧。这是因为挑战或奋斗带来的高度刺激消失了。”——不是因为害怕惩罚,真的。

“不要为自己的冒险行为自责。了解自己就是会被高度刺激的事物吸引。试着选择比较无害的刺激,而不要一直自责。”——好好好。

“这些孩子很难适应突然的改变,他们会变得很焦虑。特别注意事前的准备,宣布将要做什么,然后一再重复提醒。”——对对对。

很好用,孩子很喜欢,以后可能会用一些ADHD小技巧做事,在秦地确诊就算了,次生灾害比几个字母还多。

《禅者的初心》 作者:铃木俊隆 译者:梁永安

很平淡的一本书,只记得是铃木大拙的后继者,盘腿打坐的渐修宗派,其他没有超出我的想象。执一端的话脱离语境有洗脑的错觉,所以说教义不要把讲稿凑成合集你们硬是不听。

🌙《千面女神》 作者:约瑟夫·坎贝尔 译者:李梦鸽,杨诗卉,黄悦

鼓励我思考道德经的母系表述,应该会长久被我当作工具书。很多神话原文并没有接触过,读的时候像封面一样掉到七彩玻璃球里,但要表达的主旨每次都感觉传达到了或者就是如此。我小时候看《一千零一夜》很想当什么传说都知道的人,应该就像作者一样,看得出来他有一种创造人类无限世界的北斗星的夙愿。

并不维护作为母系大巫社会遗产的《道德经》唯一正确,只不过这样想非常有意思,而且能解释很多问题,因为我并没有文化查证中国的母系文明所以只是一些设想。

首先,我对文本全整理解,并不割裂任何部分。其次,我尽量想象当时的模糊和不分明的环境,但这个部分至少在下笔写这篇的时候还没有什么佐证,只是通过对女性神话和克莱因-比昂学派的认知推演。我假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只知其母,对性、生育和自然世界缺少了解,认为自己与动物和自然世界没有什么差别,这是人类的婴儿时期,还没有发展出确切的自我认知。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与现今父权社会对等的社会形态,只是一些松散、历经自然磨合、零碎的片块,在这种生活当中,人类原始又蒙昧地发展出仪式活动和宗教雏形,并且随着物质社会进化,缓慢产生了神职阶层,这一阶层的上级人员,大巫,能够通神、治愈、整合、决策、记录。最后,我了解现代女性主义对女性定义的诉求,但是我假设的原始聚落中,女性是通过生育被发现的,生育既神秘又危险,需要整个部族以人力物力供养,所以不免带有稳定、安静、创造的色彩。另外这种描述并非是没有力量的,在心理空间中,母神是通向生死与无限的门。

不过在此之前先进入文本,毕竟现代很少有人理解母系,也很少有人理大巫。 第一个论据是书中女性出现的比例更多,玄牝、母、雌,并且意味都很好,作为顶端概念展示。所以谨慎估计,天地根、天门等等也偏重于母系的特点。 第二个论据是有比较跳脱的反战与婴儿的描述,凭本能就知道是母系的概念,这是广义上的母亲看待战争与婴儿的方式。战争受到诅咒,婴儿的生命力来自于一种惊奇和奥妙,而不是血统。 第三个论据,《易经》以乾卦为首与《归藏易》的坤卦为首说明,历史可能长时间处于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文明的交融之中,加之古代常有地区发展不一致,佐证母系的资料是可以接触的。

再解释大巫是什么。 我承认宗教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但是正如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一样,很难说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当然混淆崇高之物也可以当作一种坠入现实的手段,神学意义上的宗教以一种呓语扦插接入人的生命体验,如果将人类内心最无人深入的地方比作一片旷野,我后面所讲意义上的宗教的星光会在途中越来越明亮。我可能写过,在解除痛苦,或称处理β元素的意义上,宗教与政治、哲学、科学毫不相干,只单纯呈现一种精神世界的隐喻。 这也是所谓东西方文明的差别。 特指儒家文化圈,对欲求、感情、经验材料的处理很有一番有说法,但这些说法只是个人精神世界的一个注脚,脱开精神世界的景观,所有经史子集都会迅速枯朽老死。而这种精神景观需要花很多功夫在代际,实则平等的,没错就是平等的,心灵间敲下涟漪般的共鸣。东方文明最灿烂的层次上是一种活物,灵动又欢快,像上世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但老朽而至死亡,灵魂不再时,就是毒素滋生的腐尸。西方文明,泛指东西方被发现后西方引以为傲的文明是一种财宝,可以代代相传,在我下笔时的这个版本里,还能拿在手上把玩、欣赏、不断搭配、推陈出新。 于是就有现在把儒家正儿八经写成宗教这种笑话,当然我这种印象是很宽泛的,也就当作儿戏。 跑题了……

第四个论据是能解释一些很奇怪的句子。 比如说那段著名的天地不仁,有天地、刍狗、圣人、百姓,四个元素和一个祭祀的动态。 如果圣人仅仅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是一个愚人,那么祭祀这件事情很大可能与其无关,就本书的节省原则,估计都不会提这件事,也没有处理百姓的立场,互相都不太熟。如果圣人是最高统治者,这也是现在常用的解法:假设圣人在祭坛上,好像有点不吉利;假设圣人是主祭者,跟百姓是一个立场,谈何以百姓为刍狗。 但是假设圣人是大巫,百姓用刍狗祈求日常事务,连着下一句也变得通顺很多。既有对百姓的信任,也有对自身职责的约束:多闻(言)数穷,不如守中。 当然,刍狗也暗藏着天地与圣人的两种视觉:作为生命和作为装饰品,本书认为这些外部看法只是引导人们守中的一个切面。

民不畏死一章,帛书版修订后能看出来是考察三个聚落时的看法,可能是战争遗留下来必须裁决的的土地,否则本书不会很轻易讨论杀。 第一个聚落人民长久生活不害怕死亡,说明与之战斗是信仰之战,不必要喊打喊杀。第二个聚落人民长久生活,有害怕死亡的风气,如果有人在管理权交接时利用人们的恐惧,卖鸦片、神功、大力丸,扰乱人民的正常生活,大巫会将其杀掉。第三个聚落人民长久生活,人人都害怕死亡,说明与之产生的战争是亡命之徒的战争,内心充满对死亡的恐惧,不应该再刺激他们。 我比较不满传世翻译的“恒”,要不然跳过,要不然把“且”吞了,改成人民长久的害怕死亡,变成一个副词,而不是与“畏死”并列的状态,以我的古文水平无法理解。 这种扭曲发生在:对大部分《道德经》的认识者来说,不畏死是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畏死是正常的心理状态。虽然我没有看过《庄子》,但是大概知道那句“一死生为虚诞”,母神会接引生死的变化,道家是不畏死的。如果我的设定是大巫引导下的人民,应该也是不畏死的。 帛书本小国寡民皆作使民重死而远徙,这句可以当作反例,但我也可以狡辩重死是贵身的另一个说法,对应也有轻死和轻生。这是母性关怀生命的缘故,本质上是出离生死,只讲平常的。 虽然别的宗教也能做到,但是道家格外能做到,以至于后来演变成道教的求长生,不过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书接上回讲出生入死。 这是一种选拔宗教继承人的方式,世界范围内都是一样的。

其实还有“以百姓心为心”,“圣人皆孩之”,“为天下混其心”,“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即使看到这里还不认为老子的圣人、吾、我代表大巫,那至少也不应该附会诸子百家的想象将圣人看作的统治者或者向统治者提出谏言的人。我也不知道历史是进步还是后退,政治想象只是本书的冰山一角,企图用阶级模型或者单方面利益去衡量神格人的生态位未免有些以蠡测海。 而且经常见到自己打自己。 我写这文的时候查到一些资料,但雌性并不只有抽象意义,有一个彩蛋是戎马生于郊,本书对具体的母亲抱有现实关心。感觉还是要从比昂和荣格的渊源里讲一下母系大巫是怎么来的,等我学好一点再写。

《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 作者:徐钧

“当比昂听到这一事件后,摸着自己的小胡子,并且眼睛闪闪发光地说:‘嗯!好,其实我们全都有资格具备和别人不一样的方式。’”

“垂死的科胡特安慰这位年轻医生道,‘让我们循序渐进地工作’。”

“著名的精神分析家克莱因曾说:‘一个人或许不能治好每一个人,但却可以帮助许多人。’”

“还经常拿大斧去砍树锻炼。据说他甚至喜欢躺在草地上打滚,想象一下,一个一把年纪的老头躺在草地上打滚,这的确有些夸张。‘愿我死时是生机勃勃的。’”——温尼科特。

好看,我以前一直想做这件事,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很多咨询师。唯一不理解的是为什么作者一直在书里替他们做不好的事情找补,有什么辈分上的压力吗……以前看过《当弗洛伊德遇见佛陀》,可能作者就是这种替人上纲上线的性格,没什么贬义就是说感觉上不轻松。看来真没有拉康,然后我更想看各位打起来,我们坏蛋是这样的。

《人往低处走》 作者:李零

因为我看 《道德经》的口味就是全整好于零碎,活泼好于沉闷,轻松好于深刻,简单好于伟大,所以看得挺有意思的。作者直白,有判断,虽然不能形成那种迷失和遥远的境地,但是真诚就足以应对人世间的种种烦扰,出世间的一切显然也已尽在其中。写的时候在看《指环王》,Sam说这世界总有些什么美好的东西。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模糊,闪耀,有相同的光芒。

《走出帝制》 作者:秦晖

我还是那么爱思考:

“笔者过去论证过的‘尺蠖效应’:“一个萝卜两头切,左右都是他得”,晚清的‘强摊租股-强行国有化’只不过是这种恶性循环导致王朝倾覆的又一例。”——如果说秦晖过于自由主义,那么把握中心原则的自由主义比愚蠢的(略)主义要好,其实我觉得什么主义真的无所谓,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能否立于中心原则,就如同那句说什么、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区别一样。这也是道家形名的区别,是一种在文本和心灵之间游心点题的背后灵。

“这不仅因为事实上一种制度可以见于不同民族,一个民族也经历过几种制度,更因为在逻辑上把‘选择什么’与‘能否选择’混为一谈将导致严重的语义混乱,使讨论没法进行。”——自由不保护奴役的自由,因为自由与奴役在第一个含义里对立,第二个含义里相容,对于输出答案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不能把逻辑上的取消问题沾沾自喜地当作解决问题。

以我的知识水平没办法做基于事实的判断,可以看出秦晖想要以现代化的民主、自由澄清以此为西化的历史判断,并且借用中国的儒家传统恢复精英阶层的德性。看这书历历在目,可能马上成为显学,但目前全方位都太动荡了,不后退已经是撑住,没有什么心理余量操作这种级别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