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

“工作中,有时甲方和领导还说我的方案缺乏想象力,那时我真想开着我的潜水艇撞死他们。”

《长安的荔枝》 作者:马伯庸

我是抱着马伯庸的书工匠气太过而思想娱乐不足来看的,其实这书也还有很多工匠式的安排,比如奴隶死了,顶撞老板,失信于女人,不过没有败坏整个异域和小吏治事的风味,可能是因为写于疫情封城时期提升了威权统治的触手。但是不要用正确的方法去达到错误的目标,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梦觉之间》 作者:陈少明

其实我是知道癸卯论庄才搜来看的,也查了一下作者做中国哲学的主张,不过有一些惊天发言比如庄子的反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也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和不靠超理性的冥想而靠理性的反思同样能人格成长……有一种画女硬说男的感觉……

《有时真的很绝望》 作者:岸见一郎 译者:周颖琪

我很喜欢的一些片汤话……岸见一郎写的阿德勒有三个很明显的特点:一是很关心社会,比如疫情、政治腐败、生计困难等等问题,我喜欢看新书就是因为这是时论,这种视角给可以说麻木的精神分析带来了活靶子,不是,新的风声。二是熟练的倒果为因,不是因为车有问题所以你开不了,所以耽误事,而是因为你想要耽误事,所以故意让车开不了,无论看多少次我都会觉得真是美妙。三是具有理想主义色彩或者说革命性质,里面对人的存在本身就足够优秀和足够有意义有一种底色式的勇气,而且对“自我”的要求也从课题和课题分离的角度出发,非常强调做得到和拎得清。最终感觉还是挑人,并不是性格要强就能做到,硬要说的话是八字要强。

《一本与生生》 作者:杨立华

我真是心情复杂,翻来覆去把这本书的笔记看了几遍,还是保持一个一言难尽。这本书的突破在于终于重建宇宙论和本体论,在中哲被西哲指指点点的几十年里,找回一点指点江山的气魄。但是有的地方不接受全方位质疑,仿佛数学的公理,有的地方保持推理,有的地方又其实是道德见解,有的地方好像只是一种感想。我一口气想了想宋明理学,也是这个印象,当然我并没有认真阅读过宋明理学的任何著作或者研究,简单理解为这本书作为一个合集,对这本书的感觉或多或少代表着对理学的感觉。 这本书的论点在于:世界是无始无终和无限的、诚体否定的同时肯定是生生的基础、心灵是诚体的最高实现。 第一条论证:首先论证世界没有开端,如果有开端,那么必然是无分别和虚无的,会僵死和丧失动力。如果是混沌未分的开端,那么已经包含了分别,就不足以称为开端。但是我如果一定要杠:如果混沌未分已经包含了分别,那么就并不称为混沌未分。比如一颗种子可能长成两种不同的植物,用人类包括未来的所有的检测技术都不能检查到分别,只有生长出来的植物才能区分。请问这是有分别还是无分别?如果以它的生命变化作为有分别的依据,那么这里的分别到底是开端的分别,还是开端的后一阶段的分别?既然在大千世界里回溯开端,就一定包含了开端之后的变化世界,如果用后者否定前者,那么谈何开端? 第二条论证原文:“而由于世界是没有开端的,也就意味着这个正在变化的世界前面有无限的时间。在无限的时间里,凡是有可能的状况都必然已经发生过了。如果变化的世界有可能回归到上述的某种状态,换言之,有终结的可能性,那么,这样的可能性必然已经实现了。而上述可能性一旦实现,就不再可能有变化的世界出现,那也就不可能再有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变化着的世界。” 这里能很清楚看到,我对它的终极问题是:人能不能把握世界的所有信息? 本书认为的常理是:“在本书的理论构建中,唯一无法证明也无须证明的原理就是变化的恒常不变。对这一根本原理提出的质疑,就不是这里的思考所能回应的了。” 但我认为的常理是:人不能把握世界的所有信息。 这一套构建,以“变化的恒常不变”作为悖论,把一部分分给变化,一部分分给恒常不变,一部分承担这中间的悖论。然后着重以心作为判断标准,构成了一套物的相对和心的绝对的灵活处理模式。 比如说:“在有分别的、变化着的现象背后有一个无分别的、永恒的实体,作为分别和变化得以不断产生的根源。”这里既要有质料的分别,也是形式的分别,所以采用阴阳、动静二分,也就是诚体和理本体的由来。 在论证是否有纯质料时:“有了这种纯质料的引入,聚集起来的部分和由此区分开来的部分,就成了某种单纯的并存关系,不再是互为条件的了。由彼此互为条件而来的相互作用的必然性和规则性,也就失去了基础。”在这里,诚体没有理本体的规定规则的功能,也就是根本质料无法形成形式。 “理本体相对于作为质料的气而言,是有其根本性和决定性的。”因为人心的高级功能只能把握形式,所以后面会有一个非常滑稽的论证:“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有都只是形式,所谓质料,只不过是质料化了的形式而已”,下一句是“恒常的聚散就不因存有的具体形态的成毁而有所改变”,这说明了所有质料都是形式,而有一些形式(理本体)比另一些形式更恒常。 所以人的中心是往后论证的最大的特征,不如说这一套体系就是在人的中心下产生的:“理在其他具体存有中体现为对自身有限性的保持。而‘灵于万物’的心灵的自身同一指向的却是保持其固有的无限性。”于是后面的质料甚至下沉为“气”,再下沉为“体”,而理在这里已经完全可以篡夺物质的内生特性,物质和不言自明之物也从由根源的无限之处产生,转变为被理所摆弄。 比如说这一句:“要么我们认为在永恒质料之外,还得有聚和散这两种另有根由的作用;要么我们认为基础质料本身已包含聚、散这样的作用。如果是后者,基础质料本身已经不是‘纯’的质料,而是包含形式于其中的了”,其实也能反问:形式如果只是单纯的形式,那么如何在形而下的世界里得到体现?如果学过高中政治,好像听说过辩证唯物主义有一句“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当然这句话是站在人类观测能力的有限性上来说的。 这个系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因果律:“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曾经指出,所谓的无限,其真正含义是:永远无法确定和最终完成的。这样一来,变化的无限性同时也就意味着变化是不可重复的。换言之,任何曾经出现过的存有状态都不可能再次出现”,如果说有什么替代的话,是以心为统摄的相对运动。这里牵涉到科学哲学的基础,甚至某些政治哲学基础,如果一般普遍性不存在,那么法理应该如何确定? 另一个大问题是他者,书里的论述是:“同样拥有自主性和无限性的心灵性他者的存在,则可以用这样的确定经验来证实:在被纳入到某种并非自主设定的目标的过程中,人部分地处于被动的状态。因为生生变化的世界本身是没有目的的,所以,当人被动地纳入到非自主设定的目标时,就产生了有与自己同样拥有自主性的他者的经验”,不如说,他者是经由目的而被存在的,因为生生的世界没有目的,而人的心灵有保持无限性的朝向,所以他者始终是一种异化,“不得已”。当然,儒家的政治伦理需要论证他者存在,这时候就很难诉之于理,而归结于庄子和人的自然发展、相互依赖。但马上就开始讨论“他者”的存在、主动性和降为质料的问题,来论证作为统一的理,和理的统一性基础。 在“如何与他人相处”的政治学或者组织学的意义上,这种解释的力量很软弱,只能化约为“欣赏主体性”和“相互质料化”。因为只有能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人才能被体会为他者,而他者也必然是含有至高意义的人类,而且必然含有同样的至高意义。所以在行为上大多属于点对点的探索,而并非由此发展出落脚在具体现象而阐述的理想世界的公共模型。 所以还有一个大问题是,无限的、永恒变化的世界没有基于现实的道德标准。或者说理本体的根本含意只是无限和永恒变化,本身并没有什么道德内涵,(当然如果你相信它有是因为理这个概念的设计就是从心的至善出发的,但在本体论中作为“万物变化背后不变的根源”不见得有什么正面意义),只有它限制了实际存在的质料后才产生形式和规定,而这些约束生生变化,很难说有什么层次关系和天然正义性。也许可以用人之常情来衡量一些社会公认的习俗,但是道德准则只是由孔子提供的一些通俗性解释。不像庄子的道德观念一样以道贯通,现实可感:因为万物有其天性,所以不能以人灭天。 说在最后,其实用科学性和超越性来要求一套前现代的学理体系是强人所难,这本书启发了我很多思考,而且一些比较简短的理解也有点道理。归根结底我认为儒家过早地做出了很多知情意行方面的努力,导致后世的发展需要倒逼一种以心的能力概括的宇宙论、本体论、认识方法。它当然对心性和道德有相当的重视和足够的敏感,但也作茧自缚地丧失了作为物体、工具、动物、形态、疯狂、神秘而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可能性。而理本体的生生变化虽然是无限的,但人生和人的生命是相当有限的。导致人看起来有绝对的位置,实际上没有位置,因为绝对把自己变成了一种至高变化的尺度,周围没有他物。

《关于女儿》 作者:金惠珍 译者:简郁璇

比较感动后面居然用弗洛伊德来解释写作动力,但我总想起,应该是《精神分析与禅宗》说的,女孩处在俄狄浦斯的开端,男孩处在俄狄浦斯的末端。叙事有时候比较想当然,没有特别的姿态设计,好几次我听到上下文毫不相关的内容,还以为手机坏了。另外一点是“那孩子”的翻译好难受,那后生、那小孩、那年轻人不行吗?“那孩子”有一种日语的感觉……敬语概念缓缓走来……以及不喜欢“相互理解”吊着一口气的结局,东亚人相互这么恨,人最不错的成长是做出基于价值观选择,然后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当然我非常喜欢珍这个无能者的愚人角色,她埋没和消磨在社会不公的刻画下,但我始终真的感觉人是一个人。并且理解了最高的善是不要出生,第二则是速死蕴含着多大的宽容和爆发力。

《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全新修订本)》 作者:罗伯特·沙因费尔德 译者:胡尧

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马列教育的漏网之鱼!糟糕的行文和捆绑式销售的个人品牌!细说起来,这本书的理解多少跟我2年零2个月的心理咨询有关。最开始我说的大部分是一些呓语,也不会做梦,这个阶段其实在做精神病性质的咨询。今年开春左右,我突然开始做梦,其中的形象和情节与心灵现实的联系非常紧密,咨询中我们利用了一些隐喻,其中一次转变在于我自己识别并使用了关于前世的比喻,后续我的意志和活动更像神经症了些。最近两周我逐渐意识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虽然它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但也不必要那么糟。问题在于我没有任何需要或者想要的,即使钱、名誉、快乐、权力都很不错,拿来问我要不要我肯定哐哐点头,但也没有那么有执念,痛苦的确痛苦,如果外面空无一物我还不如痛苦。我遇到的问题是《从有所指的烦恼到无所指的烦恼》,当然这只是一个倒霉名字,由此引发的生活问题是非常具体和现实存在的:“它表示主体并非有限,而是无限的,在这种运行的偶然性当中,无所指的烦恼只能由无所谓的内摄来联结”。结果来瞌睡递枕头,就教我怎么联结来了。这本书最优良的美德是把赚钱打在脸上,所以明白自己所追求的只是相当个人化的培训,而不是兜售一整套世界观,显得非常有操作性。不过里面的论证和论点普遍很扯……算是本时代独立出家人的自信之作……

《夜晚的潜水艇》 作者:陈春成

跳脱到有点抽帧,感觉返老还童回到了《儿童文学》。但有时候显露过剩的野心和欲望,本来就已经是半虚构的敞开式叙事,一下子非常倒胃口,目标受众是初中二年级吗?还有一个问题,这里面哪有情绪……没有情绪……有一种开水煮面没开火的感觉。当然我最喜欢《音乐家》,前苏联,幻觉,死亡,自然神,想起了我过世多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