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
“人与元气的关系就像虫子跟树的关系。树坏了就生虫,虫对树是一种伤害;元气坏了就生人,人对元气也是一种伤害。”
《主人公》
作者:蒋方舟
分为4个篇章,讲了23个作家的人生和创作故事,附有书单、影片和游记。看完之后对某一个下雪的晚上颇有印象,但提不起阅读正文的兴趣,可以说是文字诱食剂。
《这书能让你戒烟》
作者:亚伦·卡尔
译者:严冬冬
看似离谱,实则先进,这就是知乎网友梦寐以求的底层原理(2017年版)。把烟换成大他者、新自由主义、威权政府就会发现,居然有这么简单的真理:“还记得那个‘半瓶水’的故事吗?悲观的人说‘只剩半瓶了’,乐观的人则说‘还有半瓶呢’。在吸烟这件事上,瓶子其实是空的,吸烟者却以为里面装满了水。他们被洗脑作用蒙蔽了”。比如说,连大他者自己都会承认,A划掉是一种反社会的东西……自我规训最多能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一停滞,我的悲伤不会有丝毫减轻,反而还会加重……其实我无力做出任何社会或政治性思考,只能说我是一个普通且偶尔快乐的非吸烟者。
《声无哀乐论》
作者:嵇康
把声音和情感分开,在现代是感知觉和情绪研究,居然没有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做课题,一搜全是艺考小视频。嵇康主张增加声音的自然属性,削弱人的社会属性。实际上在增加人的自然属性,削弱自然事物的社会属性。这中间的二级跳跃就是嵇康的政治思想所在,即顺应人本真的规律,不仅听到声音,还能听到停顿、质量、自己的内心。按理来说应该写一个详文理一下思路,但怎么说是按理来说呢。
《宋明理学十五讲》
作者:杨立华
本来一看儒家就头痛,速通俄狄浦斯期以后,带着我爱爹爹爱我的感觉去看,顺利得莫名其妙。当然,第一,容易陷入循环论证,比如说:“事有善有恶,皆天理也。天理中物,须有美恶,盖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再比如说,为什么心外无理?因为心是万物的尺度。为什么心是万物的尺度?因为心外无理(此处应有哎呀一声)。第二,每一次搞点花样都要洗牌,一开始还需要CPU和GPU分开,一个负责运算一个负责模块,比如说太极和无极,演变成理和气。后来就改集成了,朱熹想到用理,王阳明想到用心,换汤不换药,麦当劳变成金拱门。佛教还得往前倒回肛欲期,什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某即非某是名某,再前点是口欲期原始依恋,甚至胎儿时期开始创世梦,这些都是心学没有的。
《复原:情绪陷阱逃离指南》
作者:巴里·米歇尔斯,菲尔·施图茨
译者:吕颜婉倩
冥想小工具,有没有用先不说,感受到了用作者的眼睛去看世界的自信敏锐。
《心灵的母体》
作者:托马斯·H·奥格登
译者:殷一婷
每一句都很长,每一句都让我这种文盲思考到底是读翻译更简单还是读原文更简单。奥格登考察了克莱因隐含的生物性实体对比乔姆斯基的语言生成结构,结合比昂、温尼科特的内部客体,主要参考了偏执-分裂心位和抑郁心位中母亲的作用,提出了婴儿与母性环境对应的,婴儿的心理内容与母亲作为婴儿心灵的母体的概念。当然,心灵的母体的前概念已经印刻在婴儿的生理-心理发育之中,与此接壤。语言优美没有感觉上,论证和框架结构倒是真的非常优美,尤其在最后两章也没有脱力,给人一种报恩榴莲的感觉。
《窥道路向:论“不异”》
作者:库萨的尼古拉
译者:高语含
发布道家文章的公众号的小编出的书,一打开也没想到踹倒了1461-1462年冬天。有关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伪狄奥尼索斯的注释比原文还长,看不懂。正文能看懂的地方看懂了。大意就是“不异”先作为一个动词,再作为一个名词,作为动词的时候即是万事万物,作为名词的时候先于万事万物,加上人的观照,像一块有生菜的汉堡一样上下托住这个世界。书里遍布:“当我照见祂既非什么差异者,亦非某种异于差异者的东西时,虽说是在照见,却对所见之物一无所知”,充满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