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
“写小说很像烘焙,无论你在做什么,你都知道为了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你必须放进某些特定的原料。例如,如果你在烤蛋糕,你知道你需要黄油、鸡蛋、面粉和糖。否则,你不会得到一个蛋糕,你会得到一个咸饼干……有没有人突然有点饿了?”
《我的穆斯林父亲》
作者:阿蒂西·塔西尔
译者:袁珊
那个问题的答案,穆斯林何以在西方世界和2010年后的我国成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会想象一种宗教的世界观?为什么极端宗教的政治主张,却被穆斯林认为是原原本本的宗教教义?为什么世界几大宗教当中,只有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有国族和宗教一体性的问题?宗教到底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凌驾于一切的神圣之物?
基督教要问那个自由意志和神的意志的问题,伊斯兰教要问信仰的至尊性和受挫的界限是什么。
作者区分了信仰穆斯林,文化穆斯林、体制穆斯林,并且以自身作为例子表明伊斯兰教蛰伏在历史和文化断裂处,太多太多疑问,不是西方世界,或者假想敌的,而是穆斯林内部。争夺三个好同性恋名额,甚至穆斯林自身,参加舞会却可能被迫举报朋友,和谐不发生在任何地方,却只发生在欲望当中。熟悉大他者的朋友都知道,他们的既得利益者希望或无力希望穆斯林左脚踩右脚上天,并非,好吧,完全是西方阻挠了伊斯兰教,而是伊斯兰教本身的破碎必须以西方粘合起来。
在这样的痛苦当中,我们遇到那个明显超过的伊斯兰教世界观时——不信者下地狱,或穆斯林必须是一等世界的一等公民,无神论者都会感到幻觉和痛苦。当我们纠正那种邪恶、野蛮的世界时,一定不要忘记,我们面对的是更邪恶、更野蛮的一个人内心的痛苦,世界观并不会爆炸,但人就不一定了。
所以就像《这书能让你戒烟》,这本书里的伊斯兰教成瘾只不过是心理因素加上一开始剥夺了更多的东西,就像你的焦虑其实是抽烟的一部分,而不是焦虑让你抽烟。所以到最后我也很怀疑作者有没有真正作为一个穆斯林,感受到对犹太大屠杀的不屑一顾,感受到那种充满力量、坚固支持的信念。就像一个没有毒瘾的人去寻找戒毒纪录片一样,只能说参观。
穆斯林同样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政治立场、习俗、利益,他们在现实中给我的都是神秘且做饭好吃的印象。如果无神论者一概而论所有穆斯林,那跟无神论成瘾有什么区别。
《不在场》
作者:韩炳哲
译者:吴琼
那个全球化笑话怎么说来着?一个移民德国的韩国人用中国发端来解释日本现象。在场和不在场的对立的确在观察,不过二元对立和空无是否有点太老土了。我们都知道美和思的例子很好,但非世俗、不群聚的审美和神思从来都不是任何东亚主流。
《救猫咪:小说创作指南》
作者:杰西卡·布罗迪
译者:张淼
事无巨细且翻来覆去地讲解了一些动点和状态如何组成一部小说,堪比结构化面试……教会了我首先写完比写完美重要,其次人对类型故事有一定的期待,要善于利用,但是很难回答动机和价值观问题。
《一个或所有问题》
作者:赵汀阳
语言简单,用汉语在思考有趣的问题,十分少见。对名词的哲学、观念世界、主体性的畸重给出了直接的评价。这两点就已经确保这本书值得一读,或许是二十年前再版修订的原因,兼有哲学草稿的业余爱好可读性,当今的社会反思,交互体验较强。
但是关于变化、动词、创制的问题,因为跟西方传统两千年对打,还是稍显褪色。第一就是陷入神义论当中,想象不到这年代还要论述神的创造,当自然和最优的世界信念被划分到神的范畴,就会——哪怕在动词哲学当中——孵化出不完整的创世论,创世的信心和手段被收窄了,不是很舒服。第二人其实也是被造物,对于逻辑、技术、制度、伦理对人的牵制书中已有论述,但根本上是人受肉体、心灵活动的影响,这剥脱不开刺激与反应的行动,和创造的行动,也是书里好的行动的迷思。第三,行动其实没有好不好之分,开车你会说开得好还是我到了……用动词哲学的话来说行不行比好不好重要,其实我也期待文末作者能开发一种动词的描述世界的方式,但是回头一看老庄做得太好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引用老庄,提到无立场和低水平生活,没有触及动词有点遗憾。在看另一本书提到历时性和继时性,讲研究故事的演变流程和呈现方式,黑格尔和尼采也是很有动感的,但我觉得不管是动词属于名词之内,还是名词寓于动词之中,只要有意思就是好哲学,或者上路的哲学(和稀泥)。这就不得不提到第四点,作者有一种寻找全天下全体人普遍认同的真理的焦虑,而我很难这么严格,毕竟我说了我不是哲学家——而感到想象这个问题如同在名词哲学里想象概念一样,是不可能也没什么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