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画小记

过去的图很少像这张一样,有很多元素互相关联,构思也比较有整体性,当然也是因为Fantasia影片的内容本身很丰富,音乐引发了我的各种情绪和联想,让我能借题发挥并拥有这种好像创造出了什么的体验,所以决定趁热梳理一下画画过程中各种混杂的思路。

1. 初步构思

动笔的冲动来自影片结尾病床空了的画面,所以想画那种黄粱一梦后Brett医学奇迹起身下床,在大蓝天下摇摇晃晃走到街上,哗啦啦地推开点滴架,和抱着琴盒乐谱心有灵犀一路凌乱跑来的Eddy欣慰相逢——的这样的幻境happy ending。

因为影片里的Eddy已经很难过但是描绘Brett受苦(一些性癖)比较少,所以想这次试试画出左手指尖的琴茧、比现实更深的琴吻,以及匆忙光脚从病房里跑出去之后磨破的脚底板。但是腿、脚底和左手都放在画面里的话,正确透视下这个视角Eddy会小到几乎看不清脸,所以先去画滚落草坪那张了。

2. 确定构图

搁置之后越活越累,实在没有精力再画开心的东西,也自然而然地想到B虚弱地走了那么远,最后直接倒在E面前也不是没有可能。由此构思了新的姿势和内容。

E很痛苦,在这种情绪里B代表同伴、梦想、干涸的热情……等等。整个感觉是好不容易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意识到它对自己不可或缺,但却发现为时已晚,迷茫度过的时光无法弥补,空有年龄的增长而没有积累……它是一个还可以任意摆弄,但十分无力、或许很难再有回应的对象。

B的自我感知很弱,无法察觉自己已经透支。他在最后一刻见到E,意识到原来自己也可以放松一下紧绷的弦、停下脚步歇一歇?或者原来自己需要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不管是什么,他原本是孤独的,但从执拗的黑暗或是自我逼迫中获得了解脱,于是整个人和吊着的一条命都坍塌下去。

我希望这里的画面是带着passive-aggressive的反抗意味,想画出B虽然浑身一副死了的样子(……)仍然仰着头借着E的肩膀有一种向上的趋势,血逆着他人为他维持的生命回流,也从他自己努力和挣扎的痕迹(茧)渗出。E的情绪出口在他的脸和手上,想画出他无法前进但是有向前的倾向,即使在痛苦的当下也依然死死盯着前方,对自己和未来发出质问……等等等等。从结果上来看两者都没有画出想象中的那种更加自然坠落倾倒的张力。

背景是黑色的,他们相遇在B原本在的那个空间,所以是E找过来的(彻底丢掉最初构思了已经)。我想他们能够见面是因为那种想要逃离、想要改变、想要活一种不一样的人生的情绪在一瞬间相通,或者E也和B一样在思绪中走进了死胡同。

镜子……起先是因为人旁边太空了,得搞点又能引导视线、又能让细白的输液管不那么抢眼的东西,所以福至心灵加了一条竖线。那如果没有背景的混乱,就无法衬托这种单纯的可贵,正好影片提供了镜子这个元素,可以承载不同的场景,所以直接拉了5个竖框,还可以靠透视起到聚焦的作用。加上这几面镜子之后,画面内容和颜色会很分散,但是应该不会比白色细线更抢眼,更别说我还可以让这细线发光……情绪和构图就这样确定了。

另外我专门查了下一个人能不能同时输两管液……似乎是急救和比较严重的几种特定的病才会到这个地步,但也不是没有可能……然后点滴架竟然最高能有2m5画得比人还短的我当场变形。当然人也没法真的和点滴架摔成那样吧输液管为什么会绕到脚上呢但反正最后为了视觉效果还是画了。

3. (亵渎的)主题引用

主题和caption都是:Be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我很少给图命名但我觉得这会是一个比较好的题目,这张图也适合有一个题目。如果不选这个的话就是Blindness或者Alternatives之类。这个主题来自莱布尼茨提出的:“我们的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的最好世界”。我没有真的仔细参考过这位的著作和观点提出的上下文,但总之……

贯穿画面的那条白线是一面镜子的正侧面(画太薄了但没办法),也就是现实中(屏幕外)这个E和B相遇相知、互相支持、突破成见做出改变、实现梦想的世界。Fantasia的E抱着B停留在原地,从他的角度不太能看清这面镜子里的内容。他无从想象,只知道那是一种更好的可能性,并只能在破碎之中徒劳地看着。这道光线也可以暗示一扇即将关上的门。

但是如果将Fantasia作为独立的故事,把这个E作为独立的E,他所在的世界依然是最好的那个,因为他在没有最优条件的情况下,依然重新走上了追逐梦想的道路。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从E决定重新拿起小提琴的那一刻起,E的决心和勇气就为他带来了最佳的可能性,他眼前细细的一条光线是很快就会向他敞开的一扇门,或是很快就会转向他的、反射他人生的一面镜子。谁知道“最好”到底有没有被错失呢?莱布尼茨的这个观点应该是有悲观主义倾向的,我给他想得这么鸡汤可能也是为了自我疗伤……于是希望能用这个caption藏入这样一层意思,其实在解读上是可有可无的。

4. 镜子与(亵渎的)艺术风格引用

(1)草坪:没有特别参考啥。要说的话是莫奈之类,也想过透纳,也曾希望它是纯写实的画面,但不管学哪边都大失败,索性就让它是朴素的毫无风格的电绘风景画。也因为这个场景在影片中本来就代表一种开阔的迷茫,这面镜子自然而然是面积最大的一面。(ps.我第一次尝试把高亮度低纯度的颜色加在亮部,虽然最后叠了材质看不太出来但我觉得有必要记一下,效果挺好!)

(2)书桌:梵高的《囚犯运动(模仿多雷)》,和席勒的《纽伦巴赫的席勒的房间》(模仿梵高)。画的时候狠狠共情打工疲惫于是这些画的印象浮现在脑子里。我很喜欢那种歪曲倾斜的透视让我自己感受到的情绪,不过席勒的线和笔触和颜色和一切都很难抄,只能凭感觉捋平透视然后叠纹理拉曲线,最后意外有种颜料直接抹上去的浓厚效果还挺好的。这面镜子是倾斜角度最小的,镜面直对着e的后背也正对着观者,台灯从身后照过来,暗示Fantasia中E无法摆脱的至今为止的生活。

(3)病房:蒙德里安。从这里开始感觉再写实就没意思了,看了一个蒙德里安概括思路的图示,小彻小悟地试了一下。虽然B的病房应该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病房,但联想到他的消失,很难不觉得这个场景有些超现实和概念化,不希望把它画得太清楚。同时这个场景也像一个冷漠、抽离的空壳,和承载过多情绪的书桌场景形成对比。这面镜子离B是最近的,但是并没有面向他,而是与草坪的场景相对,大概表示他越逼自己前进,迷茫的时刻也就越多。

(4)音乐世界:毕加索。着重参考了《小提琴与大提琴》、《小提琴与葡萄》两幅,还有一些包含建筑物的画作,但因为我实在无法参透这种神秘的拆分再拼接的思路,于是很多笔法都是抄的(题外话,毕加索的好多画都有种AI作画的味道在里面……可能应该反过来说吧)。选择毕加索的风格是因为他那几句名言观点,比如“(大意)我不画我看到的,只画我想象的”,或者“(大意)我花费一生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这个场景在我看来,就是纯粹出于E的想象,也是一种原始的美好愿望,应该像梦或者回忆一样,有种朦胧的整体感,但是细节却是不合理的、割裂的。这面镜子在图上的位置比较边缘,但颜色让它依然有些抢眼,因为它所代表的东西是距离E很遥远,但无法忽视的东西。不过它离B的脚很近,我感觉是B已经去过这个音乐世界了,但他在影片中表现出来的情绪让我觉得他不属于这里的任何地方,而且他也没有未来可言了,所以他的脸没有朝向任何一个场景而是朝向黑暗,尽管他的身体、手脚都和几面镜子有所接触。

(5)融化的金标:克林姆特。不仅是因为金子这个元素,还因为他的作画状态和作品氛围都是幸福、快乐、随心所欲的。这个场景在构思中是压缩到很窄的,所以本来没想仔细画,并且想把克林姆特的风格用在音乐世界上,但感觉幻想中的世界并没有这样的真实,而且这个场景不画全实在是可惜了。说真的,动笔前没想过有这么难,平面构成我生不如死……于是最后还是抄了。金色从他们的成果上流淌下来,汇聚成花朵的样子,并在花朵中又绽开无数……我编不下去了,主要就是为了好看。这面镜子在E的正背后,暗示这是他已经错过的东西。但是只要回过头去(重新来过),依然不是没有可能。它可以与E眼前的光线呼应。

到此为止按照场景出现的顺序,风格从真实到解构到推翻传统,最后回归到一种明艳放松的状态,虽然没有遵循历史上的艺术风格演变规律,在图里也并没有按照这个顺序环绕着二人,风格杂乱、透视不合理、尺寸不统一……唯一的思路就是它们要为了构图从远到近的倾斜感服务,并且所有场景内的线条都被用来做了视线引导,引向正中间的两个人的脸。不过这次的重点对象不是人本身,所以人画得比较粗糙,但总体来说能够画完还是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