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3 菠萝包的年度读书记录

今年太忙了,上半年写论文毕业找工作,下半年被工作摧残,书都没看几本,但是一数发现和去年也没差多少(额)。只能说明看书可能在我的生命里比我想象中的不重要,但看总比不看好!总之记几本印象深刻的,以下是非常主观的记录与意见。数字编号不代表排名,仅代表阅读的时间顺序。

1.《大象死去的河边》黄锦树(马来西亚) 之前跟怒那们说过的含国共走向对换if的短篇小说集,有2-3篇左右,大致是《再会,福尔摩莎》《似乎是》。年初读完的时候豆瓣条目还在,年底已经不在了,太搞笑了。蒋介石在大陆给自己塑金身雕像,毛泽东带着所剩不多的台共(台共)党员在台湾种地。什么是玩弄历史叙事,玩弄中文,中国内地男作家还在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乡土老登,马华文学已经把中文小说玩到起飞了。 另外黄锦树是非常关注马共历史的作家,相关背景我不了解所以有几篇没看懂,以后再看。开篇《民国的慢船》也非常好,有博尔赫斯遗风。

2.《疼痛部》乌格雷西奇(南斯拉夫) 去年的书,年初看的。意外的很好懂,作者会带你一边描述一边分析,对意象的解读能够直接摆在文字表面上,在这种层面上意外达成了通俗性(?)也不是所有作者都能做到亲手把自己的创作直接拆解给读者看的,但是乌格雷西奇很自然精巧地做到了这点。具有政治性抑郁、文学流亡与被殖民的共感的读者肯定一看就能看懂。 而且上译这套乌格雷西奇的书用的全是一个很特别的印刷字体,非常美观,区别于一般宋体,据说是买断了印刷用,有钱。

3.《最后一人》金息(韩国) 慰安妇主题的虚构小说,但虚构基于真实历史,文末有非常长的附录。我设想中呈现历史伤痛的文学性小说就应该是这么写的,所以相较之下会觉得韩江的《少年来了》由于泛于诗性抒情会稍显孱弱。我是觉得这本更有力吧,在我心中有点成为历史灾难叙事的范本。文前说“基于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个慰安妇幸存者的假想而创作的小说”(大意,记得不是很清楚,我的书已经转卖掉了)。

4.《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杨素秋(内地) 非虚构,理想主义者跟官僚斗智斗勇。高校文学教授(作者本人)在体制内挂职一年,任务是在当地建一个区级图书馆。作者所在的区是本市文化商业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但是没有一个区级图书馆,作者挂职期间就承担了这个任务。不过作者毕竟还是国内的高校教授,对于政治观念激进的象友来说可能还是偏保守,如果能接受的话还是可以阅读一下作者是怎么在和各级体制内官僚、唯利是图的书商的斗智斗勇中取胜,守护住了一个区级图书馆的选书质量的。作品大概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图书馆的建设过程,后半部分讲一些很特别的读者与书籍和图书馆的联系。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图书馆收录的书目都烂得要命,很多书商能以书价n分之一的价格拿到货源,提供给各地的图书馆负责人,就能从中牟利、贪掉部分本该属于图书馆建设的公共预算。看了感觉额真是不出意料。作者为保护书目质量,拒绝了这些书商,动用自己身为高校教授的文化资本(文化资本),也就是人脉,向各专业各领域的学者教授专家等等讨要一份自己领域内最适合普通读者的书单,也真的收到了同僚认真编撰的书单。建设部分的内容就不多说了,包括编撰书单、盯场地和装修、处理体制内人际关系、即将开馆前写公众号文章宣传图书馆并被领导斥为“个人英雄主义”等等都非常精彩。当然其实我印象最深的是后半部分的一个盲人读者,向作者说,他非常想念摸读盲人书籍的感觉,说听书像怀里被塞了一堆东西,而自己摸读则像自己主动走进海水,“感受海水一点一点漫过脚面”。于是作者真的把盲文书目安排进图书馆,这个盲人读者摸读了盲文版《世界通史》,边摸读银河系的部分,边跟作者口述出来,一个盲人在图书馆里触摸银河。 读完之后上小红书搜了作者一手建成的图书馆(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看到了书中描述的儿童阅览区的蒲团、墙上的小鹿彩绘、波浪形台阶的实景,还有当地书法大师写就的牌匾等等竟然都是真的。看了之后感觉做了一场心灵马杀鸡,还获得了豆瓣年度书籍,可以。

5.《滔滔生活》金爱烂(韩国) 又是大家熟悉的爱烂怒那,含金量。仍然是熟悉的一本八篇短篇小说集,看了难受一天,不看难受一年,但是看了绝对不会认为不值一看。之前跟小静宝宝见面的时候说过现代中韩真的太像了,中日、中台都没有中韩这么像,所以非常容易在爱烂怒那这种作家中找到共感,东亚女性日常生活中的细微隐忍、苦痛、窘迫与耻感,非常之纤细同时非常之深刻,和短篇小说这种小体量非常匹配,让人想到爱烂怒那到底经历过什么(尼玛)。个人喜好程度:刀痕> 滔滔生活>口水涟涟。

6.《流俗地》黎紫书(马来西亚) 写得太nb了,圆融、完美、完整,文学性、精神性、社会性通通具备,同时还非常温柔。不过开读这本的时候稍微有点哀伤,我大概在它刚出版的时候(21年)就听过书名,后来我导师上课(23年)提到一句“大家看过《流俗地》没有?最近最好的中文小说”。但是我开始读这本书也已经是很久以后了。稍微有点想念我导师and过去一些和导师对话的时刻。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些地方,随便举例,女主人公银霞堕胎后首次月经:“银霞想,这血本该留着孕育腹中的孩子,因孩子不在,便如大江东去。”一句话的杀伤力。

7.《我要快乐:当妈妈们开始追星》塔比瑟(澳大利亚) 中年女性陷入追星、发现和找回自己、发现同人亚文化的非虚构。很轻松的读物,适合萌萌追星女看,还没有陷入追星之怨恨、忧虑、厌憎等等负面情绪的时候看。文中提到了同好同担、追星在中年女性生活中的地位以及中年女性在追星中的认同、婚姻与家庭等等,还提到了ao3。追星对于活力膨胀的年轻女孩来说可能会有点情感负担,但是对于中年女性来说也许恰好是一次发现自己的真实欲求与热情的机会。对了作者喜欢的人是卷福。

8.《神的九十亿个名字》阿瑟·克拉克(英国) 渐入佳境的科幻短篇集,说起来今年看了好几个短篇小说集。刚开头觉得一般,越到后面的精彩篇目越觉得好。《“地球啊,我若忘记你……”》一场星球朝圣,《相会于黎明》《岗哨》是历史与科幻的交融,《黎明不再来临》像一个相反结局的银河系漫游指南,大家都想要的小行星撞地球。而且每篇都很短,特别好读。

黑榜(仅个人喜好,除了代表我自己的意见之外不能代表其他任何): 赫胥黎《美丽新世界》:就这怎么和《1984》声名并排的,反乌托邦的批判力度非常孱弱,约等于无。后半部分像在掉莎士比亚的书袋。如果要向外推荐的话不建议看,浪费时间。

莫亚《错乱》:男作家不准再写人道主义灾难了懂不懂??男作家写人道主义灾难本身就是人道主义灾难。很不错的题材被写成这个鬼样子。开头不错,很有震慑力,“我脑子缺了一块”,不是比喻而是实指,不过从中间就开始屎到结尾了,记叙人道主义灾难的时候能不能别总focus下半身那点事?阅读过程中莫名其妙联想到如果同个题材让女作家来写会好上一百倍。

中平(不黑不红,只是读完有一些观点): 李琴峰《出生意愿确认》:作者好像前段时间出柜了,原来是跨女。作品一般,题材很新颖,一个假如所有婴儿出生前都会被询问是否愿意来到这个世上的假想世界,一个拥有出生意愿确认制度的世界。不过看得出来是刚刚开始接触这类科幻/未来幻想/反乌托邦的题材,表达还是比较保守和短浅。

金草叶《如果我们无法以光速前行》:新兴韩国女作家的科幻短篇集。有些篇目不错,总体一般。作者很年轻啊93年生,和菠萝包的男棒子一样大(额),对93年的女作家我觉得好年轻,对93年的男棒子卧槽老叔。唉我动不动提一下男棒子找存在感的样子有点像国男的看看批。总之最大感受是在读一个科幻女作家的早期作品,有点粗糙和拖沓,千言万语汇成一句期待金草叶十年后的作品。 另外其实也想到视角问题,有没有可能我对女作家过于苛刻了呢。其实每个短篇中营造的氛围都是非常适宜的,由于是女作家的作品,含女量高不说,最重要的是没有那种让人不能忍受的传统视角书写,市面上这样的作品还是更多一点好,我对它的态度就像对《芭比》和《好东西》。

凑不到10了,追加一个喜欢的段落吧。金惠珍在《关于女儿》里面以一个不理解同性恋的母亲视角写她的女儿和女儿的女友: “她们就位于生命的中央,伫立在既非幻想也非梦境的坚实土地上,就像过往的我,就像曾经的的其他人那样,这两个孩子活在残酷无比的人生之中。我无法揣度她们眼前的风景,她们追求的风景,以及往后会看到的风景。 “饭粒难以下咽,而我一边哽咽着,一边将涌上喉头的滚烫情感吞了下去。”

读的时候把这段拍下来留在了手机相册里,有阵子翻相册翻到都会哭。毕业之后的生活发生了急速且剧烈的转变,独自一个人面对工作压力、同事领导的冷眼、自己交房租水电、自己负责自己的所有生活的时候,也是这么觉得,我已经处在生命的中央了,切实地承受不来,却又仍然持续承受着。总之也活到2025年了,虽然看书对我来说是这么一个需要文化体力的事情,而我又这么缺乏精力和体力,希望新年多看点吧,不过没看也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