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朋克和赛博朋克美学一样吗?
2019-02-09 14:52:54 我在微博说:
我简单教大家一招: 1.“赛博朋克”这个词组是可以拆开的。 2.朋克可以用来当后缀,组成新词。比如“社会主义新道路朋克”(《流浪地球》),比如“工业朋克”(《谁是佩奇》)。 3.赛博朋克,或者赛朋,或者赛博,不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可的固定搭配!!!!请大家放过“XX赛博朋克”“XX赛朋”“XX赛博”的说法了求求了… 好了这个装逼小妙招告诉大家了,有需要的可以自取了。散了散了,还想听原因的看下面? “赛博朋克”是一个短语,其中“赛博”是描述一种社会状态,高科技低人性集团社会等等,“朋克”是描述一种精神状态,反思社会反思集权,理解成很酷很叛逆就是了。 所以在描述某个东西很酷又很科幻的时候,固定格式是“形式”➕“朋克”: 比如“生物朋克”(生物技术)“纳米朋克”“数字朋克”是高科技社会的朋克。 “内燃机朋克”“石器朋克”“蒸汽朋克”(设定在维多利亚时代,以蒸汽机车为代表的工业,如宫崎骏的许多作品)“丝绸朋克”(刘宇昆之前写过一本东方古国为背景的科幻小说)是科技不那么发达但仍然将之科幻化的朋克。 如果要对“朋克”前面那个词吹毛求疵的话,那么那个词得代表一个社会的时代背景,能一下子从一个词感受到时代印记。 单抽出来看:石器、丝绸、蒸汽、内燃机、数字是我们现实经历过的大范围应用的技术。纳米、生物、丝绸是用了一种夸张化的手段造出的理想技术社会。 无论是哪种,总归能表达一个作品里时代背景的特点。 最后忍不住还是想说下赛博朋克!!!Cyberpunk是一个词源来源于“Cybernetics自动控制论”和“Punk朋克”的复合词,赛朋作品一般描写的是社会系统受到大集团把持控制,通过信息科技等某种控制社会的手段,掌控普通民众生活,虽然科技发达而城市堕落破败人性泯灭。本质上,赛博朋克是有特定社会形态的反乌托邦作品。 美学上的赛博朋克受到《银翼杀手》影响,被理解为一种80年代科技感、强调荧光灯、以青色和洋红为主的低色调、拥挤脏乱的城市、阴雨暗淡天气的风格,满足了和电影相似的种种元素之后,这勉强可以叫赛博朋克风格,鉴于朋克本身也没想到从音乐流到小说还流成后缀………流到美学去也不算啥了。 但是甭管美学、文学还是影视,赛博朋克的范围还是相当狭窄的!!!!!求求各位别乱使了,窒息!!!!!!!!
然后朋友留言,问了我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所以赛博朋克是文学风格 80s电子是美术风格 BR/攻壳是两者的经典碰撞 从此二者开始捆绑出售(?)
我觉得很有探讨价值,在此给出我自己的思考。因为孤证不立,为了避免我的个人理解影响大家的判断,下面的话里,“事实”用【】框出,“观点”则放在正文中。请大家相信事实,独立判断。
【《银翼杀手》是赛博朋克电影的始祖,电影原本票房惨败,口碑两极,在21世纪初越来越得到重视直至上升为经典。这个“赛博朋克始祖”的封号是追封的。 《银翼杀手》原著作者菲利普·迪克是赛博朋克先驱,作者原本在科幻圈小有名气,得过一次雨果奖,入围过几次,大众中毫无反响,销售量勉强糊口。作者的名气是随着电影在21世纪流行而火的,这个“赛博朋克先驱”的封号同样是被追封的。 “赛博朋克”最初是科幻文学界提出的名词,是一个文学流派,定义这个流派的开创性作品是威廉·吉布森写的《神经漫游者》,这部作品也使得赛博朋克流派大火。 《银翼杀手》原作《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1964年出品;《银翼杀手》1982年出品;《神经漫游者》1984年出品。】
赛博朋克作品的本质是“高科技、低生活”,但在社会形态上,《神经漫游者》给出了更详细的定义:大集团把持社会统治权,电脑技术控制一切,人们可以在虚拟的赛博空间中生活。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有着赛博朋克作品的精髓——生活好点的人都移民外星了,地球是个大型垃圾场,留下的人靠机器改变思想和情绪,苦苦地在废墟中挣钱,生活没有希望——高科技+低生活。
《银翼杀手》对原著进行了魔改,中年危机丧逼赏金猎手变成了哈里森·福特,社会形态也从一个被主流社会抛弃的边缘无政府状态,变成了大财团掌控世界——意外契合了赛博朋克的社会观。
在美学上,《银翼杀手》则几乎完全从赛博朋克的本质出发,完成了“高科技、低生活”的视觉化——高处是直入云霄的大厦,穿梭在大厦间的庞大飞船,巨大的电子屏幕,这是“高科技”的一面。低处是阴暗逼仄的小巷,满地涂鸦和垃圾的墙面,形形色色的底层人流,这是“低生活”的一面。而庄严肃穆的金字塔建筑,财团内部的干净恢弘,也从视觉上对权力阶层与底层作出了区分。
【《银翼杀手》的视觉美学,还包括漆黑夜色,阴雨连绵,这两点则来源于巧合——电影是搭棚拍摄的,由于不能完全遮住布景旁边的山丘,画面中能在天空上看到一截山顶。出于省特效钱的考虑,雷德利·斯科特导演决定室外戏都拍夜景,再下个雨让视线更模糊,把背景的山丘盖住。】
《银翼杀手》之所以会呈现“高科技、低生活”的美感,我觉得除了继承原作精髓之外,也是因为80年代正好盛行“脏科幻”的风格。
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另一部科幻经典《异形》,虽然是1979年作品,不过风格上能作为80s科幻设计的代表——肮脏的地板,密集堆积的电线,阴沉破败的机械。“脏科幻”是视觉上的脏,是对社会的悲观反应。与之对立的典型代表是极简主义的科幻(不知道特定名词是什么),纯白色、一体化、有秩序。
不过本质上,“脏科幻”和“赛博朋克”也都是一种社会思潮的反应,是80年代美国社会对前途的悲观、绝望,影响到对未来、科技的绝望,从而产生的科幻美学、科幻流派。也许它们能称得上同胞兄弟。
回到正题,赛博朋克的美学风格和文学风格,我认为从本质上并不是割裂的,《银翼杀手》被奉为赛博朋克电影始祖,是因为用视觉体现了“高科技、低生活”这一赛博朋克流派的本质。所以赛博朋克美学风格的本质,不是青色洋红色,不是阴雨黑夜,而是单纯的“高科技脏乱差”———— ————但用狭窄范围框定也不算错呗。
《银翼杀手2049》被奉为新一代的赛博朋克神作,其实我也看到了科幻迷对它是否“赛博朋克”提出了意见: >(大意)光鲜的一体化审美,干净纯白色的养殖大棚,并不多元化也不脏乱差的街景,这才不算赛博朋克风格。
我认为他说的有道理。
举电影中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为例:K警官回到家中,拿出一盘黑糊糊反人类的食物开吃,他的电子女友在那盘东西上投影了鲜艳诱人的美食照片,一个虚幻的安慰。
这一段情节显然是赛博朋克的:用高科技安慰低生活,实质的生活状况潦倒,黑色幽默。 但视觉上看着还没有那么差劲:唯一体现“差”的是食物,从家中装修的极简主义风格,到高效小巧的机械装置,整洁朴素的室内设计,都还挺“是回事”的,没有特别“低生活”的感受。 不过这是我的一家之言罢了。也许很多人觉得这已经够“低生活”了。
80s电子能特别照顾到“高科技、低生活”这个主旨,但我想别的视觉设计也同样可以,赛博朋克美学风格的核心在那,考验人类的是我们能从关键词里想象出什么可能。
赛博朋克作为一种流派,也正如朋克作为一种流派一样,肯定不限于文学、音乐这种固定的形式里,能够表达叛逆反权威的信息就算朋克,能够表达“高科技、低生活”的反乌托邦信息就算赛博朋克。
“这很朋克”和“这很赛博朋克”作为广义的文化风格,被引申到更大的含义是难免的,但也总有界限。反正在我这,“朋克”至少得反叛,“赛博朋克”至少得脏乱差,没得商量。
毛象的家→Bobby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