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优势:透视企业护城河》初读小记

书名:竞争优势:透视企业护城河 作者:(美)布鲁斯·格林沃德 贾德·卡恩 著 林安霁 樊帅 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7-01 ISBN:9787111686439 “ 如果没有进入壁垒,那么许多战略上的考虑都可以忽略。企业不必担心如何对付台面上的竞争对手,也不必担心如何预测并影响他们的行为。因为竞争对手太多了,根本应付不过来。” 如果说谁真正超越了波特,我想应该是格林沃德。 如果战略管理领域只能保留一本书,那一定是这本。

关于波特的学术批评很多,但批评止于批评本身是毫无意义的。 如果说谁能在此领域真正有所成就,那绝对不是否定波特的那批人,而是肯定波特、并且站在他的肩膀上超越他的人。 起初被推荐这本时,我还不太相信有什么战略管理领域的作品能够被称为神作。 如今我只能写初读小记,因为我知道我肯定会看第二遍、第三遍……无数遍。

格林沃德开篇也大夸波特,肯定他竞争三部曲的价值,但格老板对他的超越也是不可否认的。 直观来讲,他们的核心区别便是:波特是教科书,而格老板是实践手册。 对于波特的竞争三部曲,我只能说,朗读并背诵全文。但是也仅仅是背诵全文,背诵之后就很难有然后了。三部曲大、全,涉及了竞争要考虑的全部细节(至少目前没有发现比他更全面的了),但是实践中考虑如此多的因素非常困难。格老板在波特理论的基础上,把实践拔高了一个层次,他更像是考前划重点并且带你去实践的带教导师。 格老师这本有五大特点: (1)大道至简 这是我看这本的第一感受。 开篇肯定波特,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实践中,战略层面(而非关乎效率的战术层面)上波特五力只有进入壁垒是需要考量的,进入壁垒等同于在位竞争优势,制定战略只需要考虑两个核心问题:竞争领域的选择和对外部主体的管理,也就是“在哪儿打,和谁打”的问题。其他四种力量的影响暂时可以不考虑。 (2)用数据说话 正是因为至简的理论,定量分析和拟定量分析才有了用武之地。 如果回到五力模型中去,复杂的因素、交织的相互作用,实践层面的分析根本无从下手,或者说很难从给出易于理解和并且足够直观的回答。 反过来,市场份额及其变动、投资回报率及其变动则从报表层面证明,这种“至简”的“大道”的确是“大道”。 (3)形象的比喻与易于理解的模型 没有人看了 会不记得“蚂蚁大象”。 如果没有大象,则根本不需要考虑其他蚂蚁的反应。 如果自己是大象,则同样不需要考虑蚂蚁的反应。 只有存在数头大象时,战略才是有意义的。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成为大象,并时刻谨慎、保证自己一直是大象;关注其他大象成为大象的原因,并且削弱这些支持。 如果不是大象,最好不要轻易进入这一细分市场。 (4)用产业实例说话、高度逻辑自洽 不同于其他战略管理作者,看似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些理论并象征性地分析实例,结果在经营层面的论述中千疮百孔。格老板一手报表,一手产业技术,无论是PC操作系统与附着软件之间的兼容性对于用户粘性、横向优势的分析,还是喷墨打印与硬件兼容性对于横向扩张作用的分析,他至少做到了让工科出身的人无话可说,而非一眼看下去就觉得“你该去上课了”。他拿报表说话,这点波特确实没做到。并且给出了较为令人信服的投资回报率分界点、市场占有率变动的分界点,这在实践中都非常具有参考意义。 (5)摒除谬误与偏见 格老板另一个特点就是大胆地破除谬误。 他对“信息技术成为竞争优势的基础”、“市场增长有助于规模经济成就竞争优势企业的助力”、“国际性市场有利于规模经济持续发挥作用”、“规模经济可以离开用户粘度单独发挥正向作用”、“全面战略增长是优秀的计划”等业界偏见或学界谬误一一剖析并且驳斥。 他及时纠正了我,令我万分感激。

读书的交流比打本有意思多了。 如果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那答案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提出行业分类的问题时,小行星先生提醒我,潜在竞争者可能正在你根本看不到的行业中成长。 FCFF = NOPAT – ΔWCR -Capital expenditures 与其给行业分类,不如给这三个成分分类。 过完其他部分之后,我准备来第二遍了。 格老板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