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奇迹的终结》阅读小记

书名:日本经济奇迹的终结 作者:[日]都留重人 译者:马成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1979-06 ISBN:4017·198

  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是2020年译本,而我看的这本是1979年译本。

  看到这个出版日期的确很震惊。   这本是都留重人为《大西洋国际学会》撰写的特约论文,最早在1977年是以英文发表的。书很薄,不到一百页,当时的定价0.27元(XD   在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就有这样的译著,确实是件值得欣慰的事。但是译者序作结尾的说教令人非常不适,也许这就是时代烙印吧。有时间在对比一下2021译版有什么区别。   都留重人是日本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战前曾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旧制高中开除。后来去美国哈佛大学留学。他是熊彼特的学生,太平洋战争开始后他回了日本。日本第一部《经济白皮书》就是由他执笔的。   与野口悠纪雄不同的是,都留重人参与过日本经济政策的制定。我想正因如此,他对当年出台这些政策的原因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因此他也第一个,敢于用所谓官话说“唱衰日本经济”的人。他总结了战后各生产要素状况的变化、占领者美国的政策变化和日本国内的各项改革与博弈的进程,并指出了经济胀滞的隐患所在,指出日本经济奇迹会终结。

迅速无比的增长——打破了经济学家的常识

  凯恩斯认为生活水平年平均提高1%以上是不现实的,英国1860-1913人均实际收入年增长水平约为0.9%。   而作者援引资料发现,日本战后到1973年,这一数据一只保持在8%以上的水平,在同作为经济学家的作者来看,这是极为不正常的。他核实了1955年起的国民生产总值,发现年增长没有低于5%的。在其他著作中,这一时期的增长有诸多解释,最多的就是关于日本经济体制造就高速增长的论断。这种体制究竟如何定义,众说纷纭。

各种结构性的变化

  在微观层面,劳动力的普遍熟练程度和经营者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也就是学习曲线和管理能效发生了变化。   在宏观层面,日本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次产业的份额迅速减少,获利能力约为0.41;二次产业的份额急剧扩大,获利能力为1.20;三次产业的获利能力则达到1.23。此外,在二次产业内部,高附加值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发展迅猛。   此外,工资发放的特殊制度导致支出落后于收入、养老制度不健全、工龄制度增加了高工龄人的储蓄倾向(他们支出反倒比低工龄的人低)、私人企业以企业身份进行储蓄等因素,导致这一时期日本的储蓄率极高。   天哪,我这是看到了多少影子,以至于……算了,还是不写了,昨天嘟站被墙让我觉得讨论这个都不是很安全了。写个读后感,都没安全感。

外部的条件

  促成增长的因素包括:有利的汇率、各类政策资金、促进出口的双重价格制度、政府的家长制指导、发展中国家对进口日本货物服务的依赖。   作者讨论了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其增速一直大于国民经济增速,、出口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高达14%以上。他援引了理查德凯维斯的观点——区别内外作用因素的要点是看出口价格与出口量的变化比例,成正比说明作用因素在外部,成反比说明作用因素在于国内供给变化。对于当时的日本而言,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提高了国内劳动生产率,从而扩大出口。

持续的投资热潮   七个日本式的特征:

  政府以它认为正确的方式,通过形势影响力来指导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包括进行建议和说服。这种建议是由具有权力的官员来进行的,能够在现在以及不确定的将来使企业及和人得到或得不到贷款、拨款、补贴、承认、减免税、政府订货、进口或者外汇许可、批准成卡特尔或者其他对于企业而言有益有害的结果。当然,由于政府与产业界的人员移动在当时是通畅的,为了将来的利益,在职期间的某些所作所为便不可避免。

  主要的才发企业集团已有需要,就是刚开始发展的独立企业也要吸收到自己的集团的组织中来,把所有的工业部门都佩奇与自己的羽翼之下。占领期采取了强制排除经济力集中的措施,结果就是可以比之前更容易地从头打入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只有大企业才具备长期扩张资本。利用外部条件扩大投资以增加活力是有动机的,因此早前的关联银行事实上也能优先提供资金服务以支持其扩张。这种扩张不是狭义上的某产业链向前向后一体化,而是表现为更广泛的工业领域企业兼并扩张。这种模式下,过程投资不可避免。事实上,作者所预测的问题在十几年后确实发生了。包括三菱地所在内的企业都卷入其中。

  此外,还有以下五个特征:

物价上涨和环境问题

  物价上涨这部分在其他后期著述说中也有不少分析,而环境问题也逐渐演变为人权问题。

  最后,作者指出,曾经促进增长的因素已经消失殆尽,未来日本必然被卷入结构调整的新时代,增长率必然下滑。由此催生的一系列问题也都如作者所言,在80-95年间一一应验。

感悟

  这是老一代日本经济学者的思索。     从这层意义上讲,并不是没有人察觉这些变化,也不是没人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政府什么都没做,或者说,它的所作所为放任了这一结果的发生。   后期很多学者将经济增长归功于经济制度的同时,在经济制度的论述和正向促进作用的政策梳理上大做文章,而对于基本的经济事实视而不见。   更可怕的是,我越来越觉得科尔在《犬与鬼》中论述切中了要害。画鬼容易,画犬难,这样的民族特质使得他们面对经济胀滞威胁时,闭着眼在那架不可能停下来的战车上作出一系列自欺欺人的举动。   然而规律就是规律,事实就是事实。我在NHK《不死鸟:东京百年》的纪录片中看到了不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泡沫中倒下的企业主的采访。令我吃惊的是,他们活得很好,虽然口口声声说着当年的事情自己难辞其咎,但是在精致的别墅花园里侍弄花草安享晚年的他们,又怎么可能真的对于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深刻忏悔呢?   毕竟,如果你是司机,车子坠崖时你有唯一的降落伞,死亡后果并不会降临在你身上,于是乎在每多开一公里就能多获得一桶金的大环境下,你要有怎样的良知而非贪欲,才不会把车一路开下悬崖呢?

此外,我还看了这一本

书名:前车之鉴:日本的经济泡沫与失去的十年 作者:蔡林海 翟锋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0. ISBN:978-7-5058-6629-4

但是作者最后大谈日本转型成功的经验,我就不想写什么读后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