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去的制造业》阅读小记

书名: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珍藏版) 作者:[日]汤之上隆,译者:林曌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7-01 ISBN:9787111712220

这本真的震撼,读前我没什么期待的,读后我赞不绝口!

记得看完乔纳森伯克的《财务管理》和格老师《估值》,我和小行星先生就讨论过很多无形资产的问题。而作者本身是半导体行业圈内人士,无论对于整个半导体产业个分支技术、市场、企业的了解,还是对于企业运营的理解,都远远在我等之上,因此后文中他提到的很多观点(当然我不认为这种观点是主流观点)都挺震撼的。

首先,关于创新。 把创新理解为狭义的技术创新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这样企业很容易把全面创新的注意力偏向于技术这一个层面,从而在细枝末节的技术上吹毛求疵。 创新应该是全方位的,无论是理念观念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生存而言都尤为重要。过分强调技术创新而忽视其他,只会让企业背上沉重的技术革新枷锁。 由于技术革新的投入相当大,在成本控制上,总有一定问题。

其次,关于质量与成本。 产品质量本质上就是生产成本,当对技术参数的追求已经超过了市场需要,比如作者说,生产一个保质期超过20年而实际用户使用周期在5年左右的零部件完全就是一种不必要的成本叠加。它浪费了大量的企业资源,抬高了成本从而让企业在市场中失去竞争力。 所以这也谈到技术创新的一个本质问题。技术创新不是一定要在纯技术层面上搞到什么不得了的技术,而是在企业经营层面能够给到包括降低成本、在可控成本范围内提供差异化产品从而提高溢价这样的益处,能够实际差生价值。 ——这类资源才能够理解为技术资产。而在日本,这类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往往相差甚远,原因在于其对于前述两点的支撑并不足够,由技术资产带来的现金流或者说是预期现金流才是最关键的。 这点其实从我这十几年的IP行业的经历也能理解。 比如检索日本企业的专利,通常会被他们庞杂的交叉持股关系以及专利共有关系所震撼。另一方面,大量的老牌日企负担着冗余的专利成本。你会看到他们数以十万计甚至百万计的存量专利需要维护,通常维护周期都很长,10-15年的比例居高不下,这种维护成本给企业带来了什么?至少从运营层面没看到太多。许可的比例总是那么微不足道,同时诉讼方面也没看到太多案例(比起存量)。那么就只能假定这些专利技术真的有很高的转化率,同时能够实现降本、溢价。 根据作者所言,事实似乎恰好相反。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老牌日企总给我一种后劲不足的感觉。

第三,关于模仿。

石家安指出:“模仿是稀缺且复杂的战略能力”“模仿是进行创新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多数人都认为发明出没有的东西才叫创造(老实说我曾经也是这么认为的),其实不然。创造并不仅仅指从无到有的过程。举个例子来说,科学界对创造是这样定义的:“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实或理论整合在一起的行为。”赤祖父俊一著《知的創造の技術》日経プレミアシリーズ。) 在企业活动中,新产品的创造同样是如此。新产品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已经问世的产品或者技术组合在一起而产生的新一代产品。也就是说,新产品是经过整合而形成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发明和市场的新结合”。本书中屡次提到的创新,就是指这种新结合。前文中提到的乔布斯对创造的诠释则更加简洁:“创造就是联结事物”(creativity is about connecting things)。美联社记者芭芭拉曾这样评价乔布斯:“乔布斯将艺术和技术、设计和工程、外观和性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可以看出,创造这一过程其实包含了大量的模仿元素。

回头他又拿半导体产业来说事,指出半导体产业就是典型的模仿产业,然后继续痛批“Asuka计划”的失败。 基于这种论点,他引出了下一个话题:开拓新市场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进行技术研发。(当然翻译根据他的文意更为激进的翻译为:开辟新市场不需要任何技术研发)更重要的是对于市场需求的深入理解,不同区域的市场需求差别巨大,需要企业主和技术人员亲力亲为,去目标区域深入了解需求。

当然,日本经济衰退后,这种反省研究非常多,而且言辞相当尖锐。这篇用制造业的败北来痛批日本半导体,似乎是太过于谦逊了。 痛定思痛固然重要,找到问题根源之后,未来如何做才是现阶段最需要考虑的事情,作者提出了很多建议,但是产业界听不听就是另一码事了。 至于我们,呵呵,算了。 我们现在进行到哪儿了?《犬与鬼》第一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