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没有回答》阅读小记

书名:云没有回答 作者:[日]是枝裕和 译者:赵仲明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出版时间:2021-06. ISBN:978-7-5596-5164-8

关于环境事件本身

  关于水俣病的报道很多了,但是从这个角度论述环境厅官员的,我还是第一次看。环境人物专访在国内都不多见,更勿论这种。   我记得初中生物学过水俣病来源于有机汞污染,是一种慢性病。很难想到这本书因其中的论述内容,在福岛事件之后再一次被推到公众视野,这也许是最近两年它一直在app推荐榜的原因之一。   福岛也好,水俣也好,讨论都很多、而国内我至今有明确有印象还能大概说出来前因后果的是PX散步。多么可笑,记忆里面的事件都叫做“PX散步”,可见我们内心恐惧到了什么地步。这一事件当时有一条标语比较深入人心“今天不站出来,明天站不出来”,这句不知道哪里来的,但是在此之后印象中也成为很多维权事件的常用标语。

关于环境监管

  在作者论述主人公曾经对环境监管所发表的论著时,有这么两段话我印象很深刻:

经济进入增长低迷时代,不想为公害对策留出预算的企业和与企业继续保持合作关系的政府,以及始终迎合企业和政府的一部分媒体,为了抛弃包括水俣病在内的公害患者,开始有组织地行动起来。他们通过经济团体以及通产省,对厚生省以及环境厅有形无形地施加着压力。 如果视社会性、政治性价值高于一切,那么目前痛下决断的方向是正确的,然而,行政不应只将社会性、政治性价值放在高于一切的首位,还须从科学性、公正性,以及各种问题的平衡角度来加以判断,所以还是感觉到这个标准有些站不住脚。

  因为是环境公害事件处理,必然会涉及受害者赔偿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主人公直言他们的工作从头到尾都没什么头绪,更没有什么称得上是标准的东西。事实上,媒体关注话题本身、官僚关注政绩、社评人士关注工作机制,似乎没有谁真正关心受害者、如何科学、高效、准确的筛选受害者并掌握他们受影响的程度,在这一事件当中似乎成了一个不可能命题。而在政府的放任态度之下,官僚似乎也没打算花多少精力来做这件事。   所以后面主人公就谈到了福祉事业的问题,至少有人,把这项工作当做事业:

在从事福祉工作公务员的资格规定中,强调人格高尚、思想成熟,对推动社会福祉的发展怀有热情等要点,对此我颇感兴趣。 我相信将人格高尚、思想成熟、对推动社会福祉的发展怀有热情等理念,作为福祉机构社工自身修炼的目标是十分必要的,并应给予鼓励。但是,人格高尚、思想成熟这类原本属于个人伦理范畴的德行,直接列入专业人士的资格范畴,并且作为法律上的资格条件,对此我存有疑虑。

  从这里可以看出,伦理和职业理念方面,环境厅没什么实质性工作,甚至日本都没什么实质性工作。所以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做这些,具体怎么做,完全没有章法。怎么做就全凭良心了。   讲道德,怎么讲道德。没有规则,实际工作根本无从谈起。就像在主人公自杀前夕,环境厅前往当地开展工作。事后发现,除了留下出行足迹之外,什么都没做。

其结果,诞生了北川作为环境厅长官11年后再次视察水俣的实绩;同时,以细川知事为首的熊本县一方,留下了促成省厅前来视察的成果;对于患者,没有出现任何具体的对应措施;而在此期间,环境厅的一个官僚走上了自杀身亡之路。

  对规则的排斥或许不仅仅是出现在环境政策领域,在金融领域也一样。这点在近期看到的其他书中也都有多体现。可笑的是,看起来都是再说日本,实际上大家都一样烂。   对于这一点,作者这么说:

山内对福祉工作现场的这一考察,击中要害。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在社会福祉工作的现场,福祉机构社工与生活保障受助对象之间不断发生摩擦。一线工作没有任何专业技术支撑,仅靠精神论造势,这就是现状。由于福祉机构社工的“自以为是”和“独断专行”,其结果就是受助人被取消生活保障、因补助问题发生争执等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一些自杀者。

  所以如果真的制定规则,应该至少包括技术规则和行政规则两大类。遗憾的是,哪一类都没有。

关于媒体的立场   这部作品中,作者除了输出事实判断之外,也输出了价值判断。做纪录片当然力求真实,能够尽可能还原事情的原貌。这方面作者及其创作团队已经足够努力,并且呈现了相当不错的效果。至少他们会尽可能先输出事实,最后再界限分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此抄录一下作者的观点:

制作纪录片时,先为人物贴上弱者和强者、善和恶等色彩标签进行区分,对于制作者来说是最为轻松的做法。不容分说地将行政、官僚归类为作恶的一方,让善良的市民进行控诉。将企业归类为作恶的一方,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进行描写。将社会嵌入这种“简单图式”,反而会让一些东西变得模糊不清。山内丰德这位官僚,让我注意到了这一点。 他对统治福祉第一线的精神至上主义反复敲响警钟。他认为,对工作在福祉第一线的福祉机构社工提出“人格高尚”“思想成熟”等道德上的要求,反证了对职业技能的轻视。将福祉机构社工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加于服务对象,结果会阻碍帮助服务对象自立。山内的这些堪称内部揭露的言论,严厉且振聋发聩。他的观点,不仅限于福祉工作的现场,也恰如其分地击中了诸如医疗、教育、警察等一直以来被称为“圣职”的职业。并且,轻视职业技能,全凭精神至上主义以及人的善意所造成的结果,恐怕就是在神话破灭之后,所有一切都停滞不前的日本社会的现状吧。在这一点上,山内先生的观点非常具有先见之明。 回头审视我所从事的视觉媒体,我不由自主地发现也完全可以这么断言。媒体躲在“社会正义”这一抽象的概念以及客观性这一不用承担责任的不具名言论的背后,从第三方的安全地带批判社会和时代。缺乏当事者意识的言论,果真是媒体应该发挥的作用吗?这种“正义”不正阻碍了观众自身的思考吗?传播者力图将本身未经检验的价值观强加于人的态度,根本无法建立与受众之间的健康交流。即便传播者试图传播的是和平或民主主义,倘若在此过程中不能反映自身的动摇,那也只不过是信仰而已,从中诞生的是用作宣传的图像,那种互动绝不可能产生“发现”。如何才能脱离腐朽的精神至上主义,并与对象建立以技术为支撑的健康关系?他的著作中有大量思考这一课题的启示。站在媒体这一职业的立场进行思考,是我自身作为媒体人亟待解决的课题。

  而我们当今看到的更多的所谓纪录片,和网络舆论一样,擅长于贴标签。开篇就开始给纪录片的主人公贴标签,说他是一个XXXX的人。全片逻辑混乱不知所云,最后唱唱陈词滥调就结束了。这还算好的,至少还有机会说话。   所以这时候就不得不佩服孙火旺,时代强音。

关于此类题材

  在手法上,这部作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点是倒叙插叙的熟练交融,没有丝毫滞涩感,笔触非常平润。   他没有选择尖锐的矛盾冲突,比如什么现场冲突场面(你看国内关于国企改制的中核钛白纪录片就有这种聚众打死人的冲突 ,但是全片讲完除了让人唏嘘事件本身之外,看不到太多东西了),没有一味表现受害者凄惨无助。他展现了一个理想主义的从投身理想事业到死亡的全过程。精英官僚没能力挽福祉滑坡,经济优先于福祉时代的受害者又岂止是水俣病?   希望我也能够从中学习到视角切换,把论述逻辑梳理得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