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史》阅读小记

书名:战后日本经济史 作者:[日]野口悠纪雄 译者:张玲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4 ISBN:9787513913843

  这本是我读的日本战后经济相关的第六本,前几本的作者有美国人、中国人,也有日本人,正好从几个不同的视角来论述这段历史。但不巧的是,科尔那本《犬与鬼》几个阅读APP都下架了。最近不是很忙,索性把这个系列的读后感都整理一下。

?关于作者本身

  很显然,作者是日本战后自我成长起来的精英阶层。虽然他在开篇就强调,他自己能活成这样子,完全是出于幸运之幸运之幸运,但是从童年-学生-大藏省工作这条线看,作者是精英无疑了,而且他还是应用物理出身转经济学,这种魄力很罕见了。

  最近关于精英阶层的批判很多,相当一部分言论指责他们“无法客观判断过去的成就,有多少是来自自身的聪慧与勤勉,又有多少其实是来自时代大环境的馈赠。”作者强调,这一切都是时代的馈赠,他自身的努力几乎不足为提。单凭这一点,这本书给我的观感都是好的。

  但是无法否认的是,与作者同时代的精英,不都是这样的人。毕竟在作者提出要警惕这种不寻常的变化时,没有谁在认真听他的意见并做出行动。相反,他们似乎沉湎于尚未破灭的五彩斑斓的泡沫之中,无法判断哪些时代的光彩与日本人的勤勉、聪慧匹配,而哪些在他们“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幻觉中透支了后辈的幸福。

?印象最深刻的点

  那必然是开篇对于东京大轰炸的描述。

  至少这个视角中,作者是历史的亲历者。这里没有什么集体记忆,只有个人记忆,但却给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肆无忌惮”亮着尾灯的轰炸机飞过东京上空,先用燃烧弹在东京市区烧出一个矩形,(记得NHK纪录片中提到这时候东京夜里都是禁止灯火的,防轰炸)在漆黑的夜里划出明显的轰炸区域,开始轰炸。作者一家没能跑到河边(自以为河边才不会被炸死)而在最后时刻躲进了防空洞的入口处,因为来得晚离入口近才没有窒息而死。他还描述,在防空洞中需要至少在四个位置点上灯:

后来我才知道,在德国,政府早就教育民众在防空洞避难时,要警惕窒息危险。进入防空洞后,应该在相当于地板、人的腰部和头部的这三个高度分别点燃灯火,如果最高处的灯火熄灭,就要立即开启换气装置。或者如果地板上的灯火熄灭,要立即站起来;如果位于腰部高度的灯火熄灭,要将孩子抱起来;如果位于头部高度的灯火熄灭,则即便外面的炮火再猛烈也要立即逃离防空洞。可是在日本,政府不但没有告诉民众防空洞可能发生窒息的危险,还要求民众“遇到燃烧弹起火要立即扑灭”。

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关于防空洞使用的描述。

  抛开二战各方立场不谈,日本普通民众在这一时期的地狱般的经历被描画得异常真实。

?感到疑惑的点

  ?第一是,上帝视角的不适。

  也许是这部分个人经历太贴近真实的、底层的人生,以至于我看到作者后面写自己考公务员,被通产省和大藏省同时看中时,有种不适感。当时说不上来是哪里不适,到了后面作者写大藏省日常时,我发觉这种不适来自于与底层人生的剥离。

  出了妈妈去争论税收的事情之外,他不再是亲历日本每一年变化的底层民众了,不再细细描绘具体的生活,而站在天上俯视一切。对,日本每年都在变化,但是这一切好像已经与他没有太大关系,他似乎享有某种优待以至于可以接受日本变化所带来的任何后果,可能这些后果都不会由他亲自承受?

  ?第二是,天然地为自己民族辩解的情绪。

  虽然他也提到,经济泡沫破灭前夕的种种迹象和诱因,但是提到具体事件时,总有一些遮遮掩掩的感觉。

  就比如“尾上缝”事件和“天价美术作品”事件。前者,科尔在《犬与鬼》中也有所论述,与作者的态度不同,科尔极为讽刺地将那一章命名为《尾上缝的蛤蟆》,丝毫不认为这是个人事件,而是社会事件,甚至毫不客气地点出了这一事件中应当付出代价的官员的名字。而在这本中,许多名字都被隐去了,变成了“超越界限的前辈”。

  ?第三是,对于1940年体制在70—90年代运行时弊端分析的模糊处理。

  虽然作者提到了“大城市薄弱的通勤线路”对房地产泡沫的影响,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问题,以及陷入混乱的大藏省等等问题,最后也提到:

日本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地价下跌导致不良债权问题迟迟未能解决,也不在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下降,而在于日本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但是,比起犬与鬼对深层问题的分析,作者回避了太多。

  这或许是自我剖析中不可避免的胆怯。源于现有地位也好,源于内心恐惧也罢,这种程度的反思,似乎真的不足以给日本走出涨滞提供足够的动力。

  日本的昨天距离我们的今天并不遥远。

  从最卑微的角度探求人类最大的福祉,我们的精英似乎已经忘记这些了,或者即便记得,也被关在无形的铁笼子里,无法行动了。

  而最后的后果,底层,必然承担更多。

  时代的尘埃,终会落在每个人的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