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阅读小记

书名:这才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看穿被谬误掩盖的经济学真相(第2版) 作者:[美]托马斯·索维尔 译者:董玲燕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1-01 ISBN:9787300267890

中文版的第一版是08年的,《被掩盖的经济真相》。 我20年的时候看过但是没写读书笔记。 第一版里面讲了零和型谬误、合成型(第二版译为组合型)谬误、下棋型谬误、事后归因式谬误、开放型谬误5种类型,做了“城市”、“性别”、“大学”(第二版译为学术)、“收入”、“种族”、“第三世界”6个主题。 第二版在主题上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但是换了译者,很多地方翻译不同,正好看到了电子版,就重温一下吧。 看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再来看这一版的话,思路会更清楚一些。

谬误并不是完全不着边际的想法,相反,它们通常看上去既可信又符合逻辑——但却总是有所缺失。 可信度可以为它们带来政治上的支持。而当政治支持足以使这些谬误变成政府政策或措施时,那些缺失的或被忽略的因素就会引发“意外状况”,这种“意外状况”的说辞常常出现在经济危机或者社会政策危机之后。 还有一个说辞就是“在当时看来是个不错的主意”。 所以,当时表面上看似不错的东西,要想深究其里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开篇雷击就是在这里。 其实读索老师的书我总忍不住想现实。但是现实的问题是你最好不要想太多,更不要说太多。 13年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哦豁,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娱乐、嘲笑,摇晃的红酒杯。今天回头看很多事情,不是回过头去思考,反而开始像回想自己的初恋一样,开始美化回忆了。 记忆的图片扭曲太多,我们都拼不出一副完整的图画来。这个时候去理清里面的谬误,似乎都快变成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在意谬误与否,只是需要给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出口——我们并非理性,并非时时刻刻都能做一个理性冷静的经济人。这时候回头想“付出代价”去寻找些什么,付出的代价可能是我们根本无法承受的。 即便把问题简单一点,我们只是去理清这其中的因果。啊,只能说,嘈杂的声音太多了,获取有效信息会变的非常困难。 非理性层面上也好,理性层面上也罢,事实确实都太危险了。 既然确认事实都是一件危险的事,那么纠正错误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承认错误,这是一个大前提。 如果没有这个,就不可能指望有什么实质上的纠正了。或许会有一些在不承认错误前提下的纠偏做法,但因为不能正视事实,这种纠偏,很多时候,不能不说是一种挖东墙补西墙的做法。 根本问题是,代价到底由谁来承担。 集体计划可以很轻易地压制他人的计划。这个集体计划与权力结合起来,还能使其自身免于承担这项计划带给他人的损失。 现在我们知道代价由自己来承担了,但是能做的却不多。 走向绝望是迟早的事,喊出“最后的一代”的人,内心并非是完全平静的,说不好,还埋葬着很多不甘、不敢。

第二点,是关于“免费”。

因为大多数免费的东西都会被无节制地使用,而如果人们的行为成本被直接明码标价,则会约束人们的使用行为。

这点我并没有在索老师说的层面思考太多。 我在想写文的事。 感情是否因为免费而被无节制的使用? 还是说,感情不免费? 更经常看到的一套说辞是“你的感情很廉价”。 这确实是在描写关系时,对付出多的一方或者并不被作者看好的关系中“多余”的一方收到的评价。 但是如何论述才能让这些关系不至落入俗套,似乎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了。但是真的从经济学角度去思考的,应该很少吧。 至少我觉得,“明码标价”的感情,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在这种关系中可能会有很多“标价”描写,但并不意味着就要落入想象中的物欲横流的场景之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去表现这种“标价”——绝不是在身上贴标签,那就没意思了。 而“明码标价”的感情是否真的会约束对方的行为,是更有意思的一个话题。 干脆点说,我很想尝试这个。 这也算是读这本书意外的收获吧。 至少索老师一定想不到会有读者在考虑这方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