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萦绕不安的自我》 摘抄

导论

它涉及两个系统的分离,一个是指引我们回避或逃离威胁的防御行动系统,另一个是有助于日常生活运作的行动系统,后者主要是在寻找生活中吸引我们的事情,让我们能够活下去并有好的感受。

ANP 和 EP

这种解离包括两个同时存在且交替出现的人格部分,一个是所谓的人格外表正常部分(Apparently Normal Part of the Personality, ANP),另一个是所谓的人格情绪部分(Emotional Part of the Personality, EP)。我们将在全书通篇把这两个典型部分称为ANP和EP。幸存者的ANP停滞于努力维持正常生活,因此,被日常生活的行动系统引领(例如,探索、照顾、依附),同时回避创伤记忆。幸存者的EP停滞于遭受心理创伤时所启动的行动系统(例如,防御、性)或子系统(例如,过高警觉[hypervigilance]、逃跑[flight]、反抗[fight])。

情绪过载

猛烈的情绪(vehement emotion)不同于强烈的情绪(intense emotion),前者是不适切的,是个人承受不了的,而其表达也是毫无益处的。实际上,表达猛烈的情绪越多,幸存者就越变得功能失调和承受不了。例如,经常见到“边缘人格”患者表达暴怒:他们越表达,就变得越失控。

正如吉尔伯特(Gilbert, 2002)曾经指出,当人害怕别人会因为自己做出某些行动而拒绝或鄙视自己时,他们就会对这些行动感到羞耻。如果他们的行动伤害到别人(例如在不适当的时候放弃照顾别人的角色,或因离婚而伤害孩子),他们会感到内疚。

综合

综合多是在没有被觉察到的情况下自动发生的。我们的综合能力会随着自己的心智水平而波动。例如,某个人综合的质素在完全醒觉时会高于他/她在疲劳时。综合为个人提供了意识与经历的常态结合。当综合不能完成时,就会出现意识转换和解离症状。

ANP 和 EP

关于心理受创,ANP缺乏对这些创伤经历及其影响的完全觉知。因此,ANP可能会否认,或者不同程度地遗忘创伤事件。ANP或许承认创伤经历,但却坚持认为,“感觉好像不是发生在我身上”。

而EP并没有体验到心理创伤的经历已经结束,仍缠绕于过去,因而缺乏全然活在当下的能力。

当EP带着创伤记忆和令人嫌恶的情绪和想法,而ANP学会长期带着恐惧去回避这些EP入侵时,尤其会维持着人格结构解离。

行为上和心理上的回避策略维持着人格结构解离,以阻止自己感知到无法忍受的现实,包括感知到自我、过往经历和意义。

恐惧

恐惧由创伤引致的心理活动,是从对创伤记忆的核心恐惧演变而来的,它包括对那些让幸存者联想到创伤记忆的心理活动感到害怕、厌恶或羞耻。只要患者害怕自己的内在生活,他们就不能整合自己的内在经验,因此,人格结构解离就会持续存在。

容易出现对依附的恐惧和对失去依附的恐惧,是因为长期心理受创者一直受到别人的伤害,特别是来自照顾者的伤害。因此,他们经历过的依附是危险的,当然,对他们来说,依附也是必不可少的。矛盾的是,对依附的恐惧常常与同样强度的对失去依附的恐惧同时出现。 一般来说,人格的不同部分分别体验着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恐惧。这两种恐惧相互激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当个人感知到人际关系中远近亲疏的改变时,就会产生著名的“边缘”模式:“我恨你,但别离开我”,这个模式近来被称为“紊乱依附”。

把恐惧广泛化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对正常生活的恐惧。

人格结构解离理论

除此之外,与童年受虐和疏忽照顾有关的EP会出现不安全依附模式、入侵ANP的依附模式,或是这两种依附模式交替出现,从而产生冲突的关系模式,这被称为紊乱依附。

研究显示,童年时心理受创是成年人出现复杂PTSD的主要风险因素

负性解离

PTSD中的抽离、麻木和回避通常属于负性解离症状。这些情况也出现在其他与创伤有关的精神病症中,也构成ANP的症状。负性解离症状也会在那些停滞在僵住不动或完全屈从的EP中起支配作用。这些部分可以体验到情感(和感官)麻木,而且失去批判思考能力,失去多种技巧,以及失去活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