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电影人 by superpanda

#年代文 #电影行业

★★★


该篇小说讲述主角从体制出走拍地下电影,以90,95,03,05,15几个重要阶段拍片始末,历经困顿,挣扎,妥协,多方拉锯博弈,串起中国独立电影30年的发展史,期间和攻携手爱情事业双丰收。

主线不同阶段穿插着5部代表作。《山根》关注乡村妇女,被举报,禁拍5年;96年自编自导自演同志电影《圆满》,聚焦同性恋和东亚家庭;03年解禁,中港合拍商业恋爱悬疑片《一见钟情》;05年关注青年人成长《去岳阳》;15年关注老年人《一天》。从筹集资金,找拍摄场景找人组团,前后期拍摄制作,送国外参展,宣传,获奖,用盗版碟方式宣传等等,事无巨细。电影技术也从胶片电影到数码科技,从导演到成立电影公司,创办影论坛,举办电影展,入驻资本运作,票房冠军,网络电影等等,始终不忘初心,一生热爱着电影。(同名广播剧第一季完结了)第一期处理得比小说好。

这篇文我更好奇文中的背景,比如主角北京人,85级入学,因为一些原因,毕业没有分配工作。

主角,毕业第1年等待工作,第2年体制内副导演,91年也是22岁,出体制单干拍地下电影。

原来,03年官方才允许民企拍片,允许电影市场化,之前都是“国”产。

一直都有审c,私人不能以个人名义拍片,拍摄地也需要申请,会拍着拍着会被文化/政策干扰……风向一变,通过的电影也会夭折……

然后,我理解了为什么没有分级制度了,这东西意味着全面放开,这当然不可能。文艺创作受限于时代背景,时代发展脉络,以及经政变化。市场经济一直都不是全面放开,文化产业更是如此。

顺便对国内独立导演生存的恶劣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比如娄烨为啥被j拍,最近的田2壮拍了2年的电影送shen毫无回音,甚至可以理解一些导演转主旋律….

这篇文更像是对电影小白的科普读物。(作者章节后会附上小说明,哪些细节是哪个真实导演经历的。)缺点是感情线不足,除主角外都沦为道具人,主角底下凑的临时班底,本来也是热爱电影的志同道合者,用得好可以很出彩丰富主线的理想主义,却全都化为展现受的理想主义。

独立导演需扎根于现实土壤,追求真实表达,质疑和批判精神,多少是在狭缝中表达,向往自由创作灵魂, 就是看见众生的一个职业身份,敏锐观察力和洞察力,真实,坦诚,独特审美和品味,这些特质至少有一项或多项才称得上独立。从主角拍摄的电影内容可知,他的品味就是关注边缘群体。

但某些细节上,主角的表现并不能说服我,他并没有看见真正的底层人。(真正的怜悯之心)这种割裂感,不仅是他个人的家庭背景和所接触的人都是高知的局限(能跨越阶级深切体会其他群体的感受是很难),更和他的作品割裂开来。(作者没展开创作剧本怎么来)

比如拍同性电影《圆满》期间,主角意外蹲了几天铁窗,面对铁窗的环境和窗里人是打心底的厌恶,体现的很明显。就是那种 “ 我和这里污浊之地作奸犯科的人不一样,我要香喷喷的要赶紧出去拍电影 ”

作为创作型导演,铁窗泪素材可遇不可求,可望不可及,多稀有啊。多待几天都值得啊。 92南巡讲话,市场才逐渐放开,投机倒把故事应该很多,都是素材,极致追求的人,宁愿多坐几天,采访这些人。再说按照主角背景,对铁窗有天然的敏锐感才对。

当然,吐槽铁窗情节可能是纯个人不舒服。

还有一个情节,是团队的某个摄影师接了个外单,被质疑时也保证能兼顾两边工作,只是没和导演提前说。好家伙,直接开了,理由是人家爱电影的心不纯啦,理念不同后面合作也合不来,只能同意后半句。如果说是破坏导演的信任,破坏契约规则,工作态度不行,工作能力不行我接受。抓住人变了,变爱钱不爱电影了不纯粹了,就不太OK。为了表达主角对电影的爱是不是对他人过于过份/苛刻了。

再说决定开除别人是不是也要先沟通一番,关心下是否是经济出了问题,家里出了问题,还是理念真的不能兼容再开除。谁不想只纯干一份工作。要真的爱不来电影,爱钱也没有错。直接换人,倒是符合流量型导演,不符合关心人的主角。

(对噢,直接开除人的行为是理性经济人,非常功利,和爱钱有什么本质区别?对噢,爱电影和爱钱的功利心怎么区别??!爱电影开除不爱电影的人,能叫功利吗,不还有精神价值??)

当然,也有又好又快的又不是很喜欢本职业到点下班的人。要求他人的世界也能保持理想化太高高在上了。主角如此热爱,作者不是考虑设立前后对比,以自身的热爱无形中感染某个配角/周围人如何从不爱到真爱?只能说本文从头到尾就限定在超理想主义框架下进行,不热爱的人都被拒绝进入。优缺点都是童话。

所以,按我的理解,铁窗是一个很好的取材之地,可以挖掘特殊个体背后的故事,但这个特别情节作者简单处理成拍电影的受阻的一个小事情,是攻受感情转变的加速器。换而言之,受没有和真正底层人对话的欲望,所以他创作剧本的来源就没有说服力。

书里没有说明每一部的原创剧本如何写,那些持续原创的灵感如何而来,又是如何演变?即主角的创作理念是如何和本土的现实发生联结?他的创作灵感,与众不同探索精神,似乎只是来自于他是专业的导演——天才,3岁就被电影紧紧抓住灵魂了。

天生吃这碗饭的直觉型选手也需要生活,也需要补充创作素材。究竟一个高学历—大学毕业,家庭传统,城里人,年轻男,取向正,与主流格格不入的先锋思想怎来的?为什么会关注乡村妇女生存环境,同性恋(91年,资讯落后,那可是鸡j的年代,受那时作为直,如何理解这些性少数群体,他的理论基础和信仰哪来的?自编自导自演的同志电影《圆满》,开机前到gay吧调查采访,纯是为了表演(剧本早写好了,不是为了打磨剧本,也没有出现修改剧本情节),寥寥无几的采访对话所隐藏的也是猎奇心态。并没有看到一个异性恋想和同性恋平等对话的欲望,甚至连选取的样本都很刻板—搔首弄姿,兰花指和待拍情节不搭边,怎么变成电影中表达的那样表面圆满,内核悲剧的东亚家庭?完全没说周围人的原生家庭,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之类的影响。还有其他电影的标签:中国式传统家庭,东亚集体主义,乃至女性觉醒等等内核,其来源都无迹可寻。

作者写的是主角对自我的极致追求,却没有写他的内心冲突,他没有创作瓶颈,所有的困境都是外在因素。【真正实现自我,最丰满的人,独立自主实现想法,对自己有极致的要求的人,无关权力体系,最终的敌人只是自己。】但却完全没有看到个人的挣扎,自我较量,与自我为敌,也就是说,个人没有支撑他的的精神内核。他完全没有缺点,他是个完人也是个假人。

以上种种,让我觉得主角看似很反叛很独立精神,只是空中楼阁,表现得像个只是会拍戏的机器人,只为了快速过剧情到结局 。

关注女性,同性恋,底层人,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我想到了王小波,可是人家除了厉害,还有知青和出国背景。年代文里却没写个人经历怎么结合到他的作品里,内容又如何被时代氛围所塑造影响...

现实性题材,细节更是魔鬼。整体某些细节的失真,攻的金手指,周围人的工具化,是割裂感的主要原因。 还没拍片就知道要拿奖了,读者知道出了问题,攻兜着,亲妈作者安排妥妥的。整个就是爽文套路,障碍不费吹灰之力扫清,一路拿奖。从内外都没有真正的困境,就没看到人物的真正成长变化——戏中戏的创作动机非常重要,撇开不说,故成长谈不上。

书中《山坎》的故事和电影《喊山》几乎一模一样,不知道是原创还是借鉴,实在是铁连女太多了。

最后,对作者致于诚挚敬意,除了主线表达热爱电影的理想主义,能看到国内很多第六代导演的影子,几部戏中戏也承载着作者的思考和表达,希望独立电影越走越远……

另外值得警惕,因为整体文的底色是正能量叙述,容易给新一代的小朋友造成虚假乐观,作者对审c的态度是中庸之道:制度不是单一而是依托历史背景的存在,给予十分的理解,主角对电影制度的博弈并不是反对。(⚠️拍第三部电影起就开始谈情到瞬间定情,主角们没啥感情就天天车腻歪无感...可以忽略感情戏不影响)

当然,现在回头看看,03-15年确实是电影最好的年代。

只推荐给同时是非专业电影爱好者和bl爱好者,不喜欢看严肃书又想对电影发展有所了解的人。整体回顾以前的电影环境,对当下会更有感触。

以下可以不用看。一些没必要的畅想:补充上面的问题,能想到丰富剧情或冲突的元素:

主角从小就特立独行,叛逆,能看到别人不一样,怀疑的种子质疑精神在文x就萌芽了。

文x期,儿时亲历人们打死同性恋,后来成了拍同性的因子。

童年无意间听到妈妈打电话:为了追求爱情的远房姑姑不顾家里反对下嫁到农村,多年后,才知道早已去世了。被逼着生了5个女孩,最后一胎生了个男孩时难产去世……全家人高高兴兴。成了关注传统女性命运,集体主义的源头。

上大学,天天占用公共资源往死里看电影,片霸,逐帧看,把大学电影都看完了,为了看一部难找到稀缺资源,花了一年的钱,追着小贩跑了几条街,以为抓人呢..等待分配期间,窝家里天天写剧本,家里的练习剧本一大摞一大坨都比人高,个人都很不满意......还比如安排一个遗憾不能拍电影的年老师因历史原因没有续梦,给主角的启蒙,穿插一些读书期间遇到的名导演对他创作的影响,上课期间,和老师同学都争论过创作理念...不被身边人理解。一开始追求画面失去内容表达的创作方式....

90年左右,不顾家里反对出走,老妈一边骂一边准备钱,也就是辞职后靠家里。香港电影流行时,跑去香港的片场打工,为了观摩最爱导演的现场工作,亲身感受到内地香港的对比变化,最先接触先进文化并引进外资。

一年后,回来就拍了第一部乡村妇女电影《生根》,送国外参加柏林电影节,出道即获奖。

在剧本的打磨,想法和执行拍片效果实现的差距,技术和想象力的差距,人和人价值观的差异,保守和自由的尺度差距...多重矛盾下...

又一度把握不好真实和视觉表达,陷入创作困境...

抽烟,瘦了几圈,跑到小山村,半年还是没感觉,直到某一次遇到攻在其他导演演戏的表达...

灵感缪斯出现,源源不断,结合童年经历,2天就写出《圆满》,必须要请他来演,不演就不拍了,也为爱情埋下伏笔,拍完后,一度被禁,盗版方式宣传....

96年,两人相爱了....

在名声大噪时,03世界加入贸易组织后,源于自我要求和禁拍期间,他悄声去国外师从大师xx,从助理做起。回来后,转型拍出了中外文化差异,关注亚裔的华语电影《xx》,顺便和攻在国外结婚并主动出柜,轰动一时,一时是先锋思想的代表,成了当代年轻人的偶像。

05年,因亲历非典,声援汶川,经济泡沫,恩师去世,受和攻感情破裂,陪伴多年的小狗去世,多重打击下,开始关注死亡和告别,拍了《一天》,感动无数人。

15年,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拆迁等城乡民生问题,用悬疑商业片手法,探索人文城市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拍了国内第一部过审龙标《一见钟情》,这期间过审变卦,和投资方和广电局拉锯,妥协和让步...拍完心灰意冷...线上大卖....

最后一部,获得商业价值后,彻底不要龙标,回归小众,拍了一部坐牢采访素材《xx人生》,自此消失于大众眼前。

整个callback。

多年后。

开篇写老年攻喊受吃早餐,在客厅边一边读受的名人报道,传奇人生轨迹,串出五部电影,攻回忆两人相遇,开始倒叙....

最后结尾,哦,原来就去世了,是每年怀念报道……(冷~~

(是蓝宇啊……

群像成长在细节中表现:

一个不爱电影的配角,因为和受拍电影,言行身教,变成认同对方,彻底爱上自己的职业。

一个完全接触不到电影的后辈女孩,因为他卖不出的赠送票,寥寥无几的人看完《圆满》泪流满面,后来费力自学了电影,从事艺术工作,影响了她的人生。

首部采用的农村小演员在他的调教下多后变成明星大腕。

组建团队时,最初一起梦想参加奥斯卡的同学,最后在合作第三次拍第三部爆发,因价值观不同出走,最后换行,成了每部必火的综艺导演。

拍完后,颓废一个月,一直认为坚持的理念是对的,为什么会出现冲突,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对方的做法真的不能认同吗?在拍完最后一部题材后,最终给出自己的答案:创作自由,包容万象,尊重电影这2点才是目的,其他的都是手段。

体制内外的同期导演的人生轨迹对比。热爱电影的官二代也是独立导演在经济入不敷出,活不下去时听家里转拍体制,功成名就,后期流量导演赚得盆满钵满。

以上人员的经历,在纪念受的深度报道《一个追求极致的传奇人生—xx导演的挚爱与坚持一生》的副篇章出现,怀念导演的采访中侧面透露。

体现主角性格做事的细节上:

为了积累素材,即使在拍摄电影赶进度超期,主角依然申请多坐了一周牢。这为最后的一部电影《xx人生》做了铺垫。

曾经为了写某个电影细节,到农民家亲自体验和同吃同住,也会因为赶时节,可以提前蹲点几小时....

早先在体制内只有他为了追求质,写的很慢被团队嫌弃……(王家卫的经历)

受只对电影有要求,其他的将就,很多缺点,不修边幅,比较邋遢....固执,知圆滑而不世故,得罪人无数,为效果不考虑经费...来了一个灵感,在床上开车都能停下hhhh。

细工出慢活,一生只拍了5部篇,每部都影响颇深。

天才导演,却对艺术有种执着追求....从来把自己当成普通人,攻是普通攻,一起成长,最后才成为影帝...结尾两人才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