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的消失

周汝昌先生在一次《红楼梦》主题讲座里说,他年轻的时候同胡适讨论,对给《红楼梦》标点分段、使用新式格式这种做法稍有意见,认为这样做对一些传统的东西有影响,甚至有破坏。听到这一节之后我才有意识想到,我们今天看到的古文古诗词、甚至于明清小说,在创作及最开始流行之时,不但文字是古字而非简中,并且格式标点,都是没有的。当然以前也知道这件事,但仅仅是知道,没有意识。

所以有一个关于《红楼梦》的问题,是我自己想出来的,留在我脑子里很久。如果以后我遇到某个自称比较了解《红楼梦》的人,我一定要问问他。就是:为什么比贾宝玉小一辈的那批人,起的名字都是草字头,而唯独贾兰不是?

古代中国人发明文字而没有发明标点符号,自然可以解释。就是用刀在竹简上刻字太费劲,竹简空间宝贵,容不下标点分段。但是用于书写的廉价纸很早就发明了,那之后一直都没有出现标点这东西,显然并不是人们担心空间浪费。那么答案就显而易见:不用标点是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例证,是中华文化优越性的标志。直到国门被大炮轰开,当时人们渴求进步,用力过度,才非要借鉴来西式标点。后来连汉字也要简化,着实是对传统文化造成不小的打击。

而最近一阵据我个人观察,原生于西方的标点符号又有消失的趋势,这现象很好,令我很激动。事情虽小,但意义极大,或许它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艺复兴的开端。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享受手捧竹片的感觉,体会古文的深邃和厚重。我们大家都开开心心去做传统文化虔诚的信徒。

现在看公众号文章,不必说一般的个人号,就是「中科院物理所」这类研究机构,有的时候码起字来,都是一句一行,标点全无,并且全部居中,远远望去就像宝塔,尤其像倒修的宝塔。这却并不是我在乱说,倒修宝塔这东西我是见过的,就是在游戏「纸嫁衣」里,是用来供奉藏尊的。然而宝塔这东西,需要站在底下仰头看的,若是倒修,看上去不免疑心它摇摇欲坠。本来砌成大方块的文字都变成了宝塔,一句摞一句,不免就要拖长。读者一面看,一面伸出手指划划划,三五下后就要被吓得心惊肉跳,生怕这一层层不规则的东西不小心塌下来。

不晓得是不是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文字交流时,也抛弃了标点。抛弃西方毒瘤自然是应该提倡的好事,遗憾的是他们用空格代替了标点,仍旧不够完美。后来我想了一下,文字之间穿插空格,也是有其道理。好比你要砌墙将人围起来,若把墙砌得严严实实,水泄不通,那不久就要给人闷死。一定要中间留几个空隙,使人一眼望去,万幸坚固的墙上保留了通气孔,无论如何可以放心喘气了,还不至于被憋死。

要我说,我们还是应该对传统文化更加有信心,坚决拥护中国文字无上的魅力——以后码字,不但决不用标点,连空格也不要敲。一口气从头读到尾最后被憋死的人,不适合我们的文化。连续码字不但不影响表达,发消息的人也省去了大量按空格的时间,可以多刷一会短视频了。至于看文字的人,只要对我们的伟大创造有信心,有能力,最终还是会理解。至此,唯愿敲字不带标点不带空格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便可尽早迎来真正的大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