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月读书笔记

点击阅读全文

因为在等新工作入职的缘故,这个月大半时间还是比较清闲的。温习了海都物语一千年,看了几本新书。最后一周入职忙碌起来,读书时间被大大缩减了。

****************************************** 局外人 (法)阿尔贝·加缪 / 2013 / 上海译文出版社

新年的第一本,说起来还是我读的第一本加缪。

很喜欢,之后重读了一遍。一本不该去被定义被贴上标签的小说。简练、赤裸,直指人心。

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会那么多人喜欢。大概或多或少在游离于生活之外又热爱着生活中微末细节的默尔索身上看到了自身的投影。

我觉得最精妙的一点是在这个看起来甚至有些荒诞的故事中,并没有刻意去宣扬什么,或者批判什么。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局内与局外的不可融合与难以妥协。所以他笔下那个看起来冷漠、随波逐流的主人公,在最后爆发时的“我以这种方式生活过,我也可以以另外一种方式生活”才特别打动我。

文字上精妙且不动声色。非常喜欢。

******************************************

鼠疫 [法] 阿尔贝·加缪 / 2018 / 湖南文艺出版社

虽然说是一部被诠释了各种象征意义的小说,但在读的时候会感受到非常非常熟悉的心境。人们在无力去抵挡的灾难面前所经历的那种无望——丧失了激情与对未来的期待,对现实无可奈何的接受而变得麻木。这些描述都会让人觉得在过去的几个月内,看到过、听到过,甚至感受过。那种并不过分剖析但直指人心的文字的力量,大概是加缪最让人着迷的一点吧。

啊我非常喜欢他写的人物。诚然每个人背负着不同的过去,在无望的生活(鼠疫即生活)中秉持着不同的信念。但是随着故事的推进并不会觉得刻意,甚至在写到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对抗疫情的工作中的剧情时能让读者感受到的,并不是单纯的热血或者希望什么的,而是人在走投无路时做出了作为外人看起来是自我牺牲的高尚选择——那种理所当然的勇气。大概我看到最受震动的一段就是郎贝尔决定留下那里:“可是现在,我属于这里了。这场疫灾关系到我们所有人。”越是朴素的情感越是动人。

这本……写了很多在疫情之下的死亡。但在一个直面疫灾随时可能会被压垮的医生的叙述中,没有多愁善感的情绪以及自我鼓吹。所以整篇的笔调偏于冷定。因此在最后的黎明前那一段才会令人感到锥心之痛:“这次失败终结了战争,将和平本身变成一种永难治愈的伤痛。”

我喜欢这篇里面的主角和配角们……他们所做的事情必然是无私的、是值得歌功颂德的。但这并非出于多么崇高的理想,而是人在那样的绝境之中,或许被击垮过,被放逐过,但依然愿意去与自己无法了解或者也无法战胜的疾病去抗击。所以不管是多么沉闷多么灰暗多么压抑的背景,依然会让人拾起与生活抗争的勇气。

复读:

周中读完了鼠疫周末又重翻了一遍,有几段印象实在太深,忍不住记一下。

初读的时候觉得前面大半内容还是对一场灾疫平铺直叙的记录,但首次有一种被击中的感觉,是朗贝尔决定留下以及随后法官小儿子死去的那里,重读依然有一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冲击感。我实在太爱医生对神父的回答,我誓死也不会去爱这个让孩子受折磨的世界。但即使他们观念相抵,谁也说服不了谁,却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遵从本心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反抗。所以那句上帝也不能将我们分开才又贴切又感动。

另外就是仔细看了塔鲁那条线,才深刻地理解到为什么最后用鼠疫即生活来点题。一个人在这个价值观与自己相悖的社会中清醒地活着,则意味着失去了安宁,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斗争。我第一次看到结局的时候觉得医生是痛心在光明来临前失去了好友,但其实并不止如此。在塔鲁从死亡中获得安宁的那一刻,意味着医生也失去了自己的安宁。想想都觉得窒息,但人要维持着对自我的认知与清醒,也只能这样艰难地在黑暗中行进。

其实初读的时候我觉得是一个写人心中光明的故事——但再看又觉得有些地方实在是让人感同身受的痛苦着。但能以这样不夸大也不矫饰的笔法写出这么多层次的故事,就真的很厉害了。

******************************************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 [英] 彼得·格林 / 2018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今年读的第一本大部头历史书。这本的优点在于作者提供了非常详细的资料,包括几次战役的排兵布阵,行军路线地图等等。所以即使全书充斥着各种我根本记不住的地名和各种混乱重复的人名——我还是啃完了2333 从结尾的一段论述中大概也能get到作者的想法,即避免以先入为主的印象,或者本人/当今社会的道德观去评判历史人物,也不想通过个人的观点在资料的统合中有选择地轻易取信或者摒弃。

所以总体来说,是一个可以称之为详尽而且相对客观(即使在论述某些证据模糊的记载可信或者不可信的时候,作者也就联系了当时的其他事件做了简短的探讨)的书,但即使在叙述节奏整体还可以的情况下,这本书的内容还是不太好啃的 ……前面写腓力的那几章还稍微好一点,但在远征的部分大段罗列的地名和人名(是的,还经常重名,或者亲属关系前后文不一致)就真的很劝退。总体来说只有他们沉迷搞宫斗(并没有)的几段才让我读得兴致盎然,咳。

如果想抱着啃啃某个人物相关的八卦的心态看估计也没什么太多收获2333 比如我想看的赫菲巴高斯卡山德托勒密写到的都不多而且是比较零散地提到。对于补充亚历山大本人的征战史可以找到很多电影里没有的细节,但对于他与某某的关系就基本没有多余的笔墨去刻画了。但尽管如此,作者还是特意写了一段说赫妃和巴高斯虽然微妙但么有竞争关系针锋相对,在与其他严肃的论述中怎么看怎么都不太对劲23333

我倒是很喜欢作者看人物的角度,不刻意抬高也不贬低,并不以刻意夸大强调戏剧性的笔法来牺牲原本的真实。所以他笔下的亚历山大是一个追求成为神、但却又活生生的人。有他的伟大,就自然有他的局限。

还是挺难啃的23333 不写笔记真的脑壳疼

******************************************

目光 陶勇 / 2020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早上在公车上看都差点哭出来。前半段都是泪点,无论是医生自己的经历,还是他的患者的。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做公益时遇到的王阿婆。医者仁心啊,他带给病人的并不单是身体上的治愈,更是一份希望。还有和几个小盆友的,那种医患互相鼓舞着对方扶持走过的经历真的太好哭了。

陶医生是一个活得……非常通透的人。他的随笔里有很多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善恶,关于人生困境等等的思考。其实写得非常平实也没有多深奥,但都是非常坦诚而真挚的文字。他写到善恶,探讨了不应以善待恶而助长恶,也提到了善要明智,毫无防备的善良只会导致伤害。在他本人受伤之后还能这样理性而深入地去思考这些事情,是真的非常难得。

另外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的是人们对待病患,除了同情与关心之外,也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让他们可以独立生存,找到自己的价值。是一个真正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思考,真正为他们着想的好医生。

其实后面李润写他的小短篇也很有意思。朋友眼中有些古板无趣的陶医生和文中那个心思细腻而温柔的作者有种反差萌。

我觉得……不要带一种对受害者的既定印象去看他的书,企图去挖掘出“如果一个人遇到了这种事会怎么样”。他所表达出的其实是非常非常真挚自然而且动人的。可以了解这样一个活得真实而透彻的人对生命的思考,已经是很幸运的一件事了。

******************************************

法医报告 [英] 苏·布莱克 / 2020 / 中信出版社

读之前我以为是那种干货很多的科普,或者会有很多案例可以读,但实际上好像并不是。整体的笔调其实偏温情而诙谐,大概是因为职业的缘故,sue对于死亡有一种十分熟悉,不避讳谈起也坦然接受的豁达态度。当然书里面也有一些读起来很伤感的部分,比如写到亲人的部分就十分催泪。

关于法医从事的工作,其实话我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如今基因测序技术这么成熟,法医鉴定应该很大程度可以依赖这些技术。但实际上现实中还是有很多受限制的地方,同时其他的生物特征反而也能提供很多信息,除了常识的指纹,还包括纹身、牙齿(和牙医记录关联)、骨骼(对于发育中的青少年尤其有用)、甚至手臂上的静脉分布,等等。运用这些特征去鉴定遗体的身份并不见得都像破案一般抽丝剥茧,更多时候是枯燥、难以忍受的辛苦,甚至到最后也无法找出答案,完成死者亲属的愿望等等。读得最难过的就是科索沃的那一部分……这种事情怎么会发生大概是当事人以及读者最强烈的感受,但却无法阻止更无法弥补。

这本书其实有一些比较鸡汤的部分,包括有大段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思索。在前半的时候我觉得干货实在太少(直到我读了肢解那一章,吓带)。但我觉得其中如何对待这份工作的态度与感悟还是很有启发的。其一是尊重死者。无论是作为法医,作为旁观者,作为媒体。过度的曝光、伤害都会让死者的亲属们痛苦。另外有一点是在工作上的。作者虽然也提到了同事在面对死于战争的小女孩的遗体时精神崩溃,也写到自己会为受害者的家人们感到难过、但也很冷静清晰地提到了应该把工作与生活分开,在工作中不应去做一个情感丰富的参与者,将这种负面情绪带到生活之中。同时也要正视自己可能受到的心理影响,永远不要认为自己有免疫力。

总之还是可以看一看,我其实也很理解作者不愿意去写更多案例,作为读者确实也不应该抱着猎奇的想法。正视死亡,尊重死者。大概就是这本主要传递的思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