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使人怀疑人生

有不使人被剥削的工作吗?

在科技公司工作很容易被吸走精气神。入职不到一年,我的活力和热情已一去不复返。最近一系列的现实打击,让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当前的工作团队里大多是女性,直接打交道的同事和经理都会沟通且讲道理。 但公司实在不把员工当人看,每次高层发声明都让人觉得我们不过是资本家的棋子罢了…… 经历过一次大裁员,眼睁睁看着最会上班的同事被裁,我更是觉得工作本身的意义非常模糊。

今年早先时候,我还在为新项目和新技能而快乐,野心勃勃地想要“成长”。但行进到第二季度,看着年初制定好的计划被中层随意地拨弄,眼见着草台班子用一团乱的做事方式追逐热点,无意义感越发强烈。我逐渐学会了“表演上班”,但8小时之内精神内耗还是很严重。

模型、代码,以及新知识,都很令人心潮澎湃。但它们被使用的方式,实在太自欺欺人了…… 而我,在商业公司的语境里,只能学着说话,满口“business impact”和”customer experience”。可是独处的时候,一大串的问题又会找上我——我真的不信。但日复一日的应和中,温水煮青蛙似的,我也开始内化这套价值观……

这使我想起另一个有毒的系统——学术界。有时我会安慰自己,至少在当前的组里,没有霸凌、威权、打白工。但似乎作为个体,被压榨的本质都是一致的。

可是,作为一个普通个体在系统中工作,有不被压榨的可能吗?

有人开出药方:那么,把自我价值和工作剥离开,拿多少钱办多少事。可是,处在一个剥削人的系统中,就算自己心里有杆秤,实践中真的能做到“只干对得起薪水的量”吗?让情况更糟的是,作为移民,除了工作本身的因素之外,还要为一纸身份而处处受制。

我也试想过:换一份工作。只是,作为经济下行年代的职场新手,市面上似乎并没有很多选择。

也有大胆一点的想法:要么,换一个行业。从办公室出走,去一个能直接帮助到人的地方。代价不低,薪资不高,但也许能通过人和人的联结获得一些能量?

但无论去往何处,还是一样的问题——作为一个普通个体在系统(or 机构)中工作,有不被压榨的可能吗?

我问自己:如果钱给到位了,或者钱给得很多,能忍吗?可能等真的体验过被钱砸的滋味才知道吧!但钱是一个明确的目标,“快乐”和“满足”却叫人摸不着头脑。

我所经历的世界太单一太狭小啦。也许我的困惑只是因为我还没有见过更多样的活法。

你呢?你喜欢现在的工作吗?

2023-4-18 补充

在她乡论坛上看了两个帖子,一个是问有没有人爱自己的工作,能不能出来分享;另一个是问工作总是让人充满抑郁情绪,如何拔出来。结合我过去一周的体验,我又有了新的想法。

“爱工作”帖里有一些人在阐发了对工作的热爱一段时间后,又回来说,时过境迁,同一份工作现在带来很多折磨。

“工作到抑郁”的帖子里,大家纷纷劝说,我们是work for life,而不能牺牲life去工作。

两个帖子让我意识到几个事情:

(1)没有完美的工作,更没有永恒完美的工作。一份工作可能有优点,但是其他方面不大行。而这些优缺点也会随着个人境遇的改变而改变。

比如,在刚开始工作时,我觉得这份工作的优点多过缺点,因为它把我带到了朋友和爱人身边,让我可以负担得起大城市的生活,还提供了一个合法短期居留的身份。但是,现阶段这份工作给我带来很多负面情绪。因为裁员过程残酷、无人性,同时经济下行,导致薪资降低,工作负担增加。同时,经理画的饼吃吃吃不上,而我意识到公司时刻传递着“you are never enough”的pua信息。

(2)重要的不是“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是“能够换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正如上一点所言,“完美的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无论是工作、公司,还是我们自己,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在情绪上,比起当下的不良境遇,更伤害我们的是一种“无处可去”的被困感。如果能够鼓起勇气去做一些改变,虽然当前的境遇不一定会马上变好,但人有了盼头之后,心境会变好。

此外,作为移民,身份问题对我们所造成的情绪负担,是隐形的,但也是格外沉重的。无论是等EAD卡,还是等抽签,等perm,等绿卡排期,每一步都意味着我们没有行差踏错的机会成本。就算是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阶段,也会因为担心job security而尽量想要有更好的performance,终日处于惶惶不安的状态中。失去工作,对还没有身份的人来说,是失去好不容易安顿下来的生活,失去身边的support network,失去对短期内未来的可预见性。希望在海外工作的大家,在聊到工作的痛苦时,多给自己一些credit。因为移民的身份,我们确实比本国人多承受了很多。如果暂时因为身份而很难挪窝,也并不是我们懦弱或者懒惰。

(3)虽然工作占据了我们1/3的人生,但其余2/3的人生里也有很多人和事在等着我们。

多多照顾身体——错过了锻炼和保养的时间,以后要花更多的成本来偿还。多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无论是corporate job,还是research work,其实都没有那么重要。大部分人的工作,少干或者晚干一阵子,并不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太大影响。

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我太容易轻信这个社会的许诺,我从小就特别容易对工作上头。在学校里的时候,除了写作业和考试之外,我还特别容易给自己sign up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会带来证书或者能写进简历里的那种。PhD的求学经历戳破了兴趣的谎言——“只要你做自己喜欢的事,你就会快乐”。我提出课题的时候有多心潮澎湃,做课题中的repetitive work就有多厌烦,面对潜在的失败就有多害怕。而来industry之后的起伏戳破了努力的谎言——“只要你努力,就会获得想要的回报”。第一年上工就经历大裁员,目睹组里最努力、最会上班的同事被裁掉,看着经理们挥舞着大饼图却迟迟不把饼蒸上。

实在是非常不值得。

所幸人生还很长,如果不喜欢,还可以多换换。换公司、换国家、换行业,只要敢走,那就会有新的工作和新的生活。工作不值得留恋,朋友爱人才值得。

2023-5-19 补充 穿堂风在The Podluck Club的一期newsletter中回顾了“burnout”这个概念,并推荐了几期播客。The Ezra Klein Show的The Case Againest Loving Your Job对我很有启发。这期播客邀请了作者Sarah Jaffe来聊为什么现代人总是因为工作而burnout。

点亮我思路的一个概念是“moral injury”。我们之所以为自己的工作感到疲惫,并且提不起劲,并不是因为工作太多(overwork),而是因为工作所宣称的意义和工作实际产生的价值之间有巨大的断层。Burnout的概念最先产生于医疗工作者之中。医生和护士踏入这个行业,是因为想要照顾病人,缓解他人的病痛。但是上班时,不但要处理繁杂的病历和保险事务之外,还不一定能提供最好的治疗和服务,同时自己所拿到的工资也很低。医生和护士想要帮助他人的愿景被逐利的医疗行业滥用了,最终医生和护士成为了资本创造利益的工具。

这和我踏入科技行业的经历非常相似。我在开始工作前,对自己工作的想象是——可以帮助开发者找到当下语言技术的缺口,想办法让语言技术可以提供更好的体验,甚至是造福于更多非主流人群。但真的开始工作之后,我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主要是为了帮助stakeholder找到追逐KPI的机会。经历过三次公司内的裁员潮之后,一方面看着被裁的非常优秀的外国人前同事好几个月都拿不到面试,一方面看着自己所在的组织在不断扩张,我越来越感受到自己不过是资本家逐利的资产罢了。播客的host提到自己在麦肯锡帮助公司做裁员咨询的经历。虽然公司还在盈利,但是必须遵循持股者的意见来做出减少支出的举动。在这个裁员咨询的项目中,host每天回到酒店之后就只能躺着,什么都做不了。

而出走去别的产业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所希望的世界运行的方式”和“世界实际运行的方式”就是存在着巨大的断层。即使是在慈善行业,因为钱的来源还是大资本家,所以慈善行业从业者也不得不遵照资本家的意愿来做事。

Sarah Jaffe提到一个出口,就是不要对工作寄予厚望。只把工作当做领钱的渠道,而在下班后去寻找真正的意义。播客host立马反问,但很多人可能上班已经耗尽力气了,下班只能躺着,没办法再做更多有意思有意义的活动。

我深以为然。 下班后的休息并不是理所当然发生的。播客中的一个说法很妙,“relearn the art of leisure”。而从资本家的工作中脱身,减少情绪上的付出,也需要很多控制和练习。尤其是当我们身处于这个资本主义的社会中时,往往安全感的来源是工作。因为当人没有工作时(unemployed),要承受非常大的社会压力。在我们身处的社会中,人的价值是由人的产出来衡量的。

非常残酷但也非常现实。

目前我也不知道有什么具体的解决办法。但是能把burnout的原因看得更清楚,能戳破资本主义的谎言,对我来说很有帮助。

当下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更努力地保护好自己的个人生活。尽量争取更多可以做自己的事的时间(aka 上班摸鱼),争取身份的自由,在下班后的时间努力锻炼身体和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