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sengers 观后感——哀悼与疗愈

机缘巧合发现了这部剧,被杂技、现代舞和戏剧结合的表演形式所吸引。看到trailor之后,当即买了当晚的票就去看演出。

伴随着一声叹息,音乐和演员的舞步缓缓展开。明明才开场不到十分钟,演员们也还没开始展现高超的技巧,可是我的胸口突然被某种无法名状的情感击中。等我反映过来时,眼泪已经扑簌簌地流下。我来不及问自己,“为什么这么想哭”,只能跟随着音乐、灯光和舞台上的律动,本能地去接纳这股情感的波涛。演出的落幕也伴随着一声叹息。这声叹息落下后,似乎长期居留在身体中的某种负担也离开了。

演出是片段式的。第二段演出转去了欢乐的节奏。在人群摩肩接踵的车站,欢快而热闹的氛围感染着人。向着目的地出发的欣喜和憧憬使人步伐轻快。

每一段演出都会集中展示一位演员的超凡技巧。创作者用亮闪闪的呼啦圈来比喻列车行进的车轮,用铁架子来模拟列车的窗户。控制力超凡的演员表现了身体对呼啦圈的极致操控力。另一位演员在铁架子上展示了柔韧性,而这一技巧被编写成了对列车上的时间的控制——演员出入铁架子时,可以击掌来让时光静止。一般杂技中的小丑玩球,变成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车厢社交情景。优美的空中瑜伽,则成了一个女孩跟家人朋友告别后绵长的思念。还有令人瞠目结舌的空中飞人——人在天上飞来飞去的时候总不免为演员们捏一把汗。最后也有非常特别的中式钢管技巧。与我们刻板印象中的性感和火辣不同,戏中的钢管部分是由一名穿牛仔裤的高大男性演员表演的。他的肢体中透露着情绪的大起大落,以及一种难以消散的孤独。

在我过去的印象中,杂技是刻板且无聊的。功夫虽然惊人,但内壳是空的,远远达不到经验。我看联欢晚会的杂技表演,经常会忍不住睡着。然而,在 Passengers 中,技巧的内核被故事的线索和丰满流动的情感填满了。

“乘客”这个概念,在创作者的想象力中,完美地跟各种技巧、各种场景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喧闹的车站、离别的站台、摇晃的车厢、路过的神秘旅客,以及永恒移动的列车与地面的物理差异。而“乘客”又是一个多么普遍,容易让人共情的生命体验。看着窗外连绵的荒原,我仿佛被带回了8年前在高地旅行的场景,从Inverness踏上列车,一路开向苏格兰大岛的尽头。看着车厢内乘客们的互动,想起了从Brighton去伦敦的路上与我畅聊了一个半小时的亚裔小哥;以及从York出发后,拿走我们不爱吃的Fish & Chips的同桌乘客。多么有趣的演出呀,几乎没有台词,但肢体动作却呼唤出了埋藏在我内心深处的鲜活记忆。

情感是这出戏超越杂技的高光。台词在这部戏中只是串起故事的线索。情感全都浇筑于无声处。从剧院中出来,我的心被填得慢慢的。在家里仔细翻阅手册,才了解到导演兼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失去了一位非常有才华且年轻的亲密朋友。她说,这出戏的创作过程跟她消化悲恸的过程几乎重合。在戏中,也用了这位朋友生前所谱写的乐曲。但她也在采访中说,观看人类做出超越极限的动作,这本身也是疗愈的。她有意识地把悲恸和疗愈的体验交织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我读到采访的文字时,才恍然大悟。但那些悲恸和疗愈的感受,早在我坐在剧场中时,就已抵达我心中了。想对导演说,你想表达的东西,都传递给观众了。

这出戏另一个特别之处是打光。虽然我的座位在Rep剧院2楼后排,但丝毫不影响我清楚地看到舞台的全貌。肢体表演之所以能焕发出强烈的现代感和艺术感,离不开打光和音乐的配合。光影的起落与演员的身体律动、音乐的起伏完美地呼应,塑造出高度沉浸式的体验。最绝的是,在一些场景中,演员也承担起了打光师的工作。在舞台上,出现了流动的光源。光在三维空间中行走时,演员的舞蹈被投射在背后的幕布上,时大时小,呈现出强烈的禅意。这出戏的打光在很多时刻让我嘴巴张成一个O形。

我没有选择在出剧场后立马写下剧评,因为这部戏打动我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无论是它的艺术性、创新性,还是对人的感染力,都使我久久挂怀。沉淀了一周多之后,我才能把这些高光诉诸文字。但文字的表达实在是太局限了!希望将来还会有机会再回剧院观看7 Fingers这个先锋剧团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