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甚至哉,得见彼此

“我想从事一份什么样的工作?” 这是一个贯穿我人生的问题。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努力地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中学时期,与同龄人聊,与长自己几岁的人聊,与自己的长辈聊。大学时期,通过社团、社会实践、科研项目、海外交换的渠道,全方位地探索。研究生阶段,有了一个专精的方向,但在找工作过程中,又因为市场的挑战,重新开始审视和包装自我。

如今工作一年多了,我还是没有非常明确的答案,于是又踏上了找寻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最享受的就是“了解人”。如果对方恰巧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一些热情和兴趣,那份火花便足以让对话绵延许久。但在一个科技行业为主的城市居住,最经常听到的词是“burnout”。在美国生活久了,从同温层的朋友中最经常听到的词是“身份”。

过去我也以为自己或许就“困”住了。但今年,当我再次开始把触角伸出舒适区之后,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

意想不到的是,从同事们身上看到了很多元的人生方向。本是为两个同事所办的道别聚会,却因为一个同事开始聊自己辞职转行的经历,大家开始聊起了各自长、中、短期的想法。也许因为大家都经历过从non-stem学科转入科技行业的过程,所以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或多或少有思考。转行的同事说,自己跟therapist做了很多讨论,仔细地去想众多爱好中到底是哪些方面使自己感兴趣,又是一份怎样的工作可以支持自己去追求这些兴趣。继续找tech工作的同事说,每天花几小时找工作,但还是会持续地参加夏天的音乐项目,考虑将来家庭稳定一些后去欧洲进修音乐学位。对tech非常感兴趣的同事说,在思考要不要再去读一个machine learning相关的master,因为世界上最能让她开心的就是“the company of my brain and book”。在corporate job之外,看到了大家作为活生生的人的向往、犹豫、选择,使我非常感动。因为组里的人都跟我有类似的专业背景,看到大家可以走出多姿多彩的人生道路,我也获得了很多勇气。

在洒满阳光的客厅里,同事弹奏着lute琴作为背景音乐,其他同事们聊起在美国各个城市生活的差异。盘子里装着蛋糕,由转行做烘焙师的同事伴侣亲手做成。我从未想过,因为这份工作,我可以度过这样一个美好的时刻。

对于在海外的人而言,一个很难摆脱的焦虑是“身份怎么办”。两个没有绿卡的打工人聊天时,我意识到,作为移民,我们需要多一点耐心去等待梦想发生。“身份”是一个很无奈的约束,但让兴趣和梦想落地的起点,并不一定要发生在身份到手之后。Here and now,还有别的方式可以让自己缓慢地向梦想近一点。比起身份,更难的是看清楚自己真正对什么感兴趣——我擅长什么?我想做什么?我想过一种怎样的生活?

我趋近上述问题的方式是“向外寻”。以人为镜,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不断突破自己对人生和职业的想象力。回望自己一路以来的多次career leaps,正是因为不断地“出走”,我才到了现在的位置。有时会觉得不平,因为许多同在一个位置的人走过的是相对笔直的路;但有时又看得到,自己在蜿蜒的探索中获得了很重要的特质——不断追寻兴趣的勇气,以及永远保持追问的好奇心。

也很常想起我的therapist常提醒我的一句话——“职业选择也并不是非黑即白,不必觉得自己选了一条路就必须从一而终。”这句话给我带来很大宽慰,让我可以更从容更耐心地去感受和思考,从而看清自己。

能看见他人和自己,我觉得很幸运也很开心。小记一笔,供将来的自己参考。

— 如果有反馈,欢迎使用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