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历史沿革与精品收藏(Mohammad Fahim Rahimi)

#博物馆 #笔记 #历史 #阿富汗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拉西米馆长将向听众介绍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在危机时期的英雄故事,以及博物馆的未来展望,并细致讲解博物馆各时期的精品收藏。

@wenshizhe@gup.pe


“湘博讲坛”第二十一期

时 间:2019年1月13日下午(14:30-16:30)

题 目: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历史沿革与精品收藏

内容简介: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始建于1919 年,至今已有100年历史。曾约有 10 万件珍贵藏品,其中90%是出土文物, 其中与佛教有关的文物占 40%。现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有45000件文物登记在案,15000件归还文物。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藏品跨越五万年的阿富汗文化史,从史前时期,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巴克特里亚时期,印度-希腊时期,贵霜时期,贵霜-萨珊与白匈奴时期,印度沙希时期,再到伊斯兰时期,至今。除了文物外,还有民族学收藏,包括民族服饰,婚礼服饰,装饰,首饰,武器和木制品,著名的奴里斯坦文物就陈列在民族学展厅中。主要收藏阿富汗的史前遗物和受希腊文明影响的贵霜王国时代的佛像、印度教神像、伊斯兰时代文物、各历史时期的钱币和民俗文物等。拉西米馆长将向听众介绍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在危机时期的英雄故事,以及博物馆的未来展望,并细致讲解博物馆各时期的精品收藏。

主讲人:穆罕默德·法希姆·拉西米(Mohammad Fahim Rahimi)

地 点:湖南省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一楼)

专家简介:穆罕默德·法希姆·拉西米,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长。喀布尔大学考古学学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硕士,曾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意大利维也纳大学、罗马国际文物修复与研究中心等国际机构和学校学习、交流、演讲。他对危机冲突下的文化遗产保护有深入研究。他自2007年起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工作,先后担任策展人、总策展人,主要策划展览有“阿富汗千年佛教遗产”、“千城之城——巴克特里亚”“艾那克遗址——近年来丝绸之路考古成果展”。


(在正式开始之前的一点闲话:)大家下午好。我是mohammad fahim rahimi,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馆长。(掌声)我很高兴能在这里向各位观众介绍和展示我们国家——阿富汗的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在此,我想感谢我们的亲切的同行——中国的博物馆们的帮助,并且还要感谢在场的各位观众的喜爱与支持。(掌声)但是,我真没想到会来这么多人。(现场:座无虚席,台阶上也无空地。)我现在有点儿紧张。(全场笑)


介绍阿富汗的地理、历史特征。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早期情况。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近期情况,在战争结束之后的发展。

阿富汗的历史特征:

连接了中亚、南亚、中东地区。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早期城市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文明的十字路口。不同文化融合的熔炉。 在某些地区产生了非常独特的文化。 曾经是许多个王国的中心城市(或所在地)。 有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的许多景观(建筑)。

瓦罕走廊(英语:Wakhan Corridor;波斯语:واخان‎),又称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尔,是阿富汗巴达赫尚省至中国新疆的呈东西向的狭长地带,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东段之间的一个山谷。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东接我国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广义的瓦罕走廊长约400公里,东西走向。其中,在中国境内长约100公里。中阿边界线只有92.45公里。)整个走廊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最窄处仅15公里,最宽处约75公里。中阿两国在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相毗邻,边界线只有92公里。中阿之间一年8到9个月大雪封山。

此处历史上曾为中国领土,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也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东晋高僧法显、大唐高僧玄奘和西域佛经汉译创始人安息高都曾经过这里去印度研究佛法。

来源:瓦罕走廊的阿富汗地带是1895年英国和俄国划定的英(英属印度)俄隔离带、缓冲区,送给阿富汗。该领土及帕米尔高原本来是清朝的,面对英俄划界事件,清朝政府向英、俄进行了抗议和交涉。

瓦罕走廊历史上曾是欧亚大陆地区的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中亚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早在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这里就曾经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的古波斯帝国(前550~前330)的极东部地区。公元前4世纪,来自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东征中亚、南亚的时候,也是绕过这里,到达印度西北部的。

公元399年,东晋僧人法显从长安沿古丝绸之路西行求佛,归来后,著有《佛国记》。法显在书中描述经过葱岭的路程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

公元627年,唐朝高僧玄奘启程赴天竺(古印度)那烂陀寺,途中经过瓦罕走廊,并于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将其所见所闻写成《大唐西域记》。玄奘东归时,经由帕米尔高原的瓦罕通道,通过明铁盖达坂,进入今日中国国境。

公元747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轻骑,通过瓦罕走廊,灭小勃律国,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但随后这一带又被兴起于西南亚地区的大食国和兴起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吐蕃、后向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的葱岭(帕米尔和喀喇昆仑诸山)给占领,从此,唐朝的疆域退出这一带。

19世纪末,由于俄罗斯帝国的侵略扩张,中、俄两国曾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整个帕米尔高原发生争端。同时,俄、英两大帝国由于在中亚内陆地区争夺势力范围,也不断在阿富汗地区发生冲突。为避免进一步的冲突,1895年3月11日,英俄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划定两国在帕米尔的势力分界线,将兴都库什山北麓与帕米尔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划作两国间的“隔离带”,这条“缓冲地带”就是瓦罕走廊。

宣礼塔 (阿拉伯语Midhanah,音译“米宰奈”,在中国又称“邦克楼”)是清真寺中呼唤礼拜的高塔。顾名思义,宣礼塔是呼唤穆斯林礼拜的地方。由于其功能的特殊要求,宣礼塔往往是清真寺群体建筑中高度最高、形式较为鲜明的标志性建筑。宣礼塔的修建位置没有定式,在不同的地区的不同清真寺,宣礼塔的位置都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言,宣礼塔常修建在礼拜殿的两侧,并高出于礼拜殿。宣礼塔的数目多少虽然没有具体规定,但至少也需一座,最多不能超过7座。其高度则没有严格统一的规定。 百度百科:宣礼塔

贾穆宣礼塔是公元1194年由古尔省的苏丹建造的,属砖质结构,上面雕有各种几何图案、花纹和铭文。建筑采用了10世纪开始从布哈拉发展起来的建造技术。 贾穆宣礼塔建在哈里河的南岸,海拔1.900米,曾经被世人遗忘了几个世纪,直到1957年8月18日才被一个由阿富汗历史协会和法国考古学家领导的探险队发现。贾穆宣礼塔被他们描述为: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湍急的贾穆河河水从身边奔向哈里河,两条河流会合处是一圈陡峭的峡谷,中间屹立着高大的宣礼塔,蓝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映衬出金黄色轮廓。一切是那么美丽,而又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在附近不远的地方,人们找到了刻有希伯莱语铭文的石头,显示这里曾经是一处犹太人墓地。该处世界遗产还包括附近的一个古代集市遗址,1964年为在该处建造旅馆而被毁。 多年以来,贾穆宣礼塔成为非法挖掘和掠夺的目标。专家指出,许多古尔时代的文物已经大量流失。贾穆宣礼塔塔身上很多精美的砖已经被揭掉,移做它用。非法的挖掘活动甚至已经延续到河的北岸。建造在哈里河和贾穆河会合处的贾穆宣礼塔还面临着河水渗入没顶的危险。现在贾穆宣礼塔已经出现轻微的倾斜,加固工作已经开始,但仍有待继续。阿富汗计划中的一条公路将从遗址中间穿过。这些威胁使世界遗产委员会将该处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以期待国际社会对该处世界遗产的更多关注和援助。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65米高的贾穆宣礼塔肃穆庄严,高耸入云,其历史起源于公元12世纪。贾穆宣礼塔外砌烧制精巧的砖石,顶部饰有蓝色釉面的琉璃瓦铭刻,建筑工艺高超,装饰精美,代表了该地区建筑和艺术的最高水平。 宣礼塔依山傍水,身处古尔省心脏位置,地理环境优美,为之平添几分魅力。贾穆宣礼塔从中西部阿富汗的狭窄河谷中拔地而起,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塔,建造精美,是世界上第二高的宣礼塔,在穆斯林的文明发展史和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委员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作出决定,将九处珍贵古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阿富汗的贾穆宣礼塔及其文化遗存是这九处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它也是自阿富汗摆脱塔利班统治,向外界展露自己悠久灿烂的文明以来,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承认的世界文化遗产。

意义:

贾穆宣礼塔颇具创意的建筑和装饰在印度次大陆和周围地区的艺术及建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贾穆宣礼塔及相关考古遗迹是公元12到13世纪盛行该地区的高度发达的古尔文明强有力的见证; 贾穆宣礼塔是该地区伊斯兰建筑和装饰的杰出典范,并对其进一步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非凡作用。 贾穆宣礼塔及考古遗迹是阿富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一处世界遗产。但是,此处世界遗产也面临着严重威胁,因此同时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重要的伊斯兰教建筑:清真寺)

马扎里沙里夫清真寺(Mazar-e Sharif Mosque),因其外观由蓝色瓷砖镀嵌呈蓝色,又称为“蓝色清真寺”,为阿富汗最大清真寺。 马扎里沙里夫是“圣者之墓”的意思,先知穆哈穆德的女婿和堂兄Ali Ibn Abi Talib之墓即在此。 马扎里沙里夫清真寺位于阿富汗北部邻近乌兹别克斯坦边境。是阿富汗北部最大城市与交通枢纽和商业、文化中心。

青金石是阿富汗最主要的出口物资。在古埃及国王(法老)的雕像上,其王冠上就有青金石作为装饰。

青金石的产地有美国、阿富汗、蒙古、缅甸、智利、加拿大、巴基斯坦、印度和安哥拉等国。阿富汗的青金石出产于该国巴达赫尚省的含青金石区,其中以萨雷散格矿床最为著名。(青金石玉石矿床的成因类型为接触交代夕卡岩型。)阿国所产青金石有着均匀的深蓝至天蓝色,极细粒的隐晶结构中夹杂微量的黄铁矿,使其在阳光照射之下熠熠生辉。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历史情况

始建于1919年。(今年是第100年) 于1925年搬迁至现址。

在1992年——阿富汗内战之前的情况

在内战期间和塔利班武装控制期间

国宝们的失散与回归1985隐于世人的视线之外1989藏了第一级别的物品

目前的登记表,使用当地的语言dari与英语。全部的可移动的文物正在被录入系统。

在2002年之后

战争结束后的进展2001年,塔利班倒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随即开始组织并协调国际社会和各国,致力于修复这家博物馆。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在2004年10月开始再次向公众开放。

(博物馆的花园的照片*2)(左上↖图为现在博物馆的花园)博物馆的对面的那栋建筑是旧王宫。(博物馆是于1919年,在巴海巴拉宫殿收藏的基础上设立的。)它在战争中被毁坏了大部分。由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战争期间失散了许多,目前还没有余力对旧王宫进行修复工作。(右下↘图为博物馆的职员们正在对花园进行修整。尽管他们毕生所学的专业是历史学,而非园艺。)

对被塔利班势力炸毁的文物进行修复。与芝加哥大学的合作项目。

寻回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近期的情况说明

由意大利、美国、希腊和日本出资,从2002年起,博物馆主体建筑经过全面整修,并配备了适当设备。保护阿富汗文化遗产协会、国家地理学会、大英博物馆、巴黎吉美博物馆和其他捐助方参与了这项工作。与此同时,教科文组织开办了涉及编目、保护、展示藏品和出版物的综合培训方案,对将近75%的馆藏文物完成了编录整理工作,并建立了数据库。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陈列说明

在国外的巡回展览物品介绍,

巡回展览的要点

给全世界分享阿富汗的丰富的文化与历史。 向全世界展示阿富汗的另一面。 加强阿富汗的文明与其他国家的联系。 锻炼职员,学习外国的先进的经验。(在战争期间,原来的老职员死的死,走的走。现在招募到的多数是年轻人,缺乏历练。所以正与各国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学习活动。)

未来的计划

扩建新的场馆。 逐步建设省级博物馆。(正在学习中国每个省都有大型博物馆的经验) 增加藏品数量。 对全国的文物进行登记。(借助外国的电子系统) 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找回流失的文物。


答疑时间~

(笔者注:这是我所见过的最长的一次讲座后答疑:它持续了30分钟以上。其中含有大量的延伸信息,因时间所限,当时并没有完全展开来讲。我将在文后利用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的一些资料对其进行补充。)

问:目前,对中国人前往阿富汗旅游、并感受当地风土人情的建议。

答:从中国的北京到喀布尔,现在已经开通了直飞航线。所以,你可以坐飞机去。(笑)我们的海关人员都非常友好、热情。在由现政府所控制的地区,比如喀布尔、巴米扬,治安情况还不错。危险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边境地区。阿富汗各地的自然风光都是很美的。遗憾的是,由于战争,有些建筑已经被损坏了,其中也包括一些文化遗产——比如著名的巴米扬的两尊大佛已经在2001年被塔利班势力炸毁。不过,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已经在多方帮助之下进行了修复和扩建,目前已经恢复向社会公众开放。我们非常欢迎中国的客人们前来参观我们的博物馆,看到更多的精美的藏品。

(以下的补充资料引用自维基百科“巴米扬大佛”。)

巴米扬大佛(波斯语:بت های باميان‎,拉丁转写:but hay-e bamiyaan,英文:Cultural Landscape and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the Bamiyan Valley,法文:Paysage culturel et vestiges archéologiques de la vallée de Bamiyan)是曾经坐落在阿富汗巴米扬谷内山崖上的两尊立佛像。其建于公元六世纪,是希腊式佛教艺术的经典作品。在2001年被塔利班炸毁。佛像主体乃自沙岩山崖凿成,而一些细微的部位由泥和干草的混合物造成,铺上灰泥表层。表层被绘画以突显脸部、双手及袍的折叠处,但这一表层实际上在很久前已经被侵蚀掉。佛像手臂下半部由同样的泥和干草的混合物造成,并以木架支撑。脸部上半部相信是以巨大木面具造成,在照片中见到的多行洞孔就是那些用以稳定外层灰泥的木栓的空位。两尊巨大立佛像中的东大佛高37米,西大佛高55米,为世上最大的雕刻立佛像(中国四川的乐山大佛虽然更高,但它是坐佛像),它们是多年来的文化地标,是当地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中国佛教僧人玄奘在约630年时曾经过巴米扬,在其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形容当地(书中称为梵衍那国都城)是一个兴盛的佛教中心,“伽蓝(佛寺)数十所,僧徒数千人”。书中记载“王城东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饰焕烂”,指的是西大佛,而它的东面有“释迦佛立像高百余尺”,指的是东大佛。(有一尊跟巴米扬大佛风格接近的坐佛像坐落于中国甘肃省的炳灵寺石窟内,今天仍存在。)在大佛被毁前,“探索”频道的摄影记者David Adams在此地拍摄了探险旅行类纪录片《地球行脚》中的一集——这成了巴米扬大佛留在世间的最后的影像。虽然两尊大佛的外型已几乎全毁,但其大约轮廓及一些特征仍可在山崖凹入处被辨识。在2003至2005年期间,艺术家山形博导曾经计划,使用14台激光系统,将大佛的影像投影在大佛所在的山崖上,以“重现”巴米扬大佛。该计划预计耗资900万美元。阿富汗政府有条件地同意了山形博导的计划,并等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批准。但此计划后因当地局势的不稳定和激光能量可能损害遗迹而未能成型。2015年6月7日,来自中国的张昕宇、梁红夫妇带领一支工作团队,用三维投影技术在山壁上重现了被塔利班炸毁的巴米扬大佛。此过程被拍摄记录于《侣行》第三季。(此外,有关当地的“第三个大佛”的问题,是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述。梵衍那国一段中提及“城东二三里,伽蓝中,有佛入涅槃卧像,长千余尺”,应为长300余米的卧佛形象。有些考古学者希望它仍然存在,曾展开找寻工作,但一直没有发现。不过,在2008年的9月8日,考古学家在附近地区出土了一台长19米的卧佛。)

问:有关于所谓的“第五遗址”,请问那个“亚历山大城”为什么没有展出?

答:目前,我们的学术界普遍认为,亚历山大在现阿富汗境内曾经建立过共计5个“亚历山大城”,其中的第五个在阿富汗的北部。但是,由于在当地没有足够的出土文物证明,所以,我们还不能明确的说它究竟是否存在。另外,在这次展览中,其实是有五大遗址,但是,其中有一个是被包括在另一个的区划之内的。所以,展览中只划分了四个主要的区域。

问:阿富汗有“夏都”,为什么叫“夏都”?是否还有“春都”“秋都”“冬都”凑成四季?

答:贝格拉姆是大夏与贵霜时期的一座古城,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北边不远。它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曾经是贵霜王朝的“夏都”。所谓的“夏都”的由来,是因为在夏季期间,当地气候宜人。它的周围是森林,夏天时就全部是绿色,风景十分优美。现在,即使王朝已经覆灭这么多年了,人们还是喜欢在夏天到贝格拉姆去野餐。而所谓的“冬都”处于目前的争议地区——克什米尔。另外,并没有“春都”“秋都”——很遗憾,没能凑齐四季。(笑)但是,贵霜帝国曾经有过四个不同的都城:白沙瓦、迦毕试、塔克西拉、马图拉。

(以下补充资料来源于维基百科词条“贵霜帝国”。)

白沙瓦(乌尔都语:پشاور‎‎,普什图语:پېښور‎‎,另译白夏瓦)巴基斯坦一个邻近阿富汗边境的城市,属于西北边境省。约有57万人口。其附近的开伯尔山口是来往巴基斯坦及阿富汗的唯一要塞。 迦毕试(梵文:कापिश,IAST:Kāpiśa;Kapici,Kapisaya,又译迦臂施、迦毗尸、迦卑试、迦比沙、劫比舍也)是1世纪时的古国,在今阿富汗境内喀布尔西北60公里的贝格拉姆城(Begram)。今卡比萨省得名于此。1世纪时,迦毕试曾是贵霜王朝的“夏都”。241年,萨珊王朝国王——沙普尔一世攻占了迦毕试。后被嚈哒统治。 塔克西拉(乌尔都语/旁遮普语: ٹیکسلا;梵文:तक्षशिला Takṣaśilā;巴利文:Takkasilā;玄奘于七世纪探访当地的遗址时、汉文佛经翻译时称为“呾叉始罗”)是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一个考古学遗址。曾是古代学习佛教的中心,今译中国大陆翻译的外国考古书籍习惯称之为“塔克西拉”。距离拉瓦尔品第(拉瓦尔品第(乌尔都语:راولپنڈی‎)位于巴基斯坦博德瓦尔高原(Potwar),是旁遮普省的一座城市,隶属于拉瓦尔品第县,人口3252123人(2008年资料),为巴基斯坦主要工商业城市。该城市毗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距拉合尔市275公里,现为巴武装部队总部所在地。)西北32km (20 mi) 。塔克西拉海拔约549米。1980年,塔克西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马图拉(印地语:मथुरा,IAST:mathurā,古译名为秣菟罗、摩偷罗)是印度北方邦境内的一座古城,曾经是印度列国时代苏罗娑的首都。位于阿格拉以北50公里,德里以南150公里处。该城是北方邦下辖的马图拉县的行政中心。印度教徒相信,马图拉城是广受崇拜的大神黑天的出生地。因此,马图拉是印度教的一座圣城。史诗《摩诃婆罗多》的附篇《诃利世系》(及“薄伽梵往世书”)中提到,马图拉是残暴的刚沙王统治的城市,黑天的母亲提婆吉是刚沙王的堂妹。黑天出生后,险些被刚沙王杀害,由于被其父秘密交给了一对牧民夫妇抚养,才幸免于难。

问:我们看到,这次展览中的展品类型主要是金属和岩石的制品。请问,这次展览对于展品的选择是根据什么标准?未来是否会展出佛像?

答:这次,我们想向所有敬业的职员致敬,并向观众展示本馆在战争时期保存文物的危险情形:断水断电,只能徒手转移一些文物。未来,如果局势稳定的话,我们会考虑让佛像也进入巡展队列。目前只能请大家前往本馆参观佛像。

问:阿富汗是不同文明沟通交流的十字路口。希腊神话中的神祇,例如太阳神阿波罗,在传入阿富汗之后,出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请就此详细说明。

答:在一些不同的国家中,有不同的太阳神。例如:古埃及的拉、古希腊的阿波罗、中国的卯日星君。在这次的展品中,表现了古希腊太阳神阿波罗的这件文物——我们相信是贵霜时期的,它的正反两面是不同的:一面是古希腊的太阳神,另一面是当时阿富汗当地的太阳神。各国人民对同一个太阳产生了不同的想象,反映在雕刻作品上,神像就各有不同。

问:阿伊·哈努姆城市——遗址的荒废,是否与外族(塞琉古)的入侵之后原住民族群的南迁(向印度)有关?

答:南迁是不可能南迁的,因为当时的南部——印度是孔雀王朝。这座城市被废弃的原因是:它处于一个兵家必争之地,首当其冲,遭遇了北方部落的烧毁,这事和塞琉古无关。

问:这次的展品中有一件饰板,看上去像是用象牙雕刻而成的,介绍语说它是可以活动的,像拼图一样,能展示故事情节。目前是否能让它动起来给我们表现?

答:这件饰板其实是用扇贝壳雕刻而成的,它有点像中国的“华容道”拼图游戏。但是,很遗憾,由于这件饰板所剩的部分不多,目前我们是把它固定住的。

问:巴米扬大佛被塔利班势力炸毁之后,现在阿富汗政府是否愿意修复?

答:如果有钱的话……


相关新闻报道 展览以法罗尔丘地、阿伊·哈努姆、蒂拉丘地和贝格拉姆4处考古遗址为线索,共展出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珍贵文物231件(套)。这些文物时间跨度4000余年,融合多个文明的文化元素;它们或熠熠生辉,或精雕细刻,或意蕴深远;它们不仅有令人赞叹的匠心工艺,还能让人领略独特的异域风情,给观众呈现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阿富汗多彩的文明图景。 坐落于首都喀布尔市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于1924年正式对社会公众开放,荟萃了反映阿富汗历史与文化的奇珍异宝10余万件。主要有史前遗物、希腊化时代文物、贵霜帝国佛像、印度教神像、伊斯兰文物、各时期的钱币和民俗文物等。2001年以后,该博物馆重建。新博物馆前镌刻了“A Nation stays alive when its culture stays alive”(文化存,则国家生)的标语。 “来自阿富汗的国宝”结合时间,按遗址分类,共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法罗尔丘地”:作为史前文明代表的法罗尔丘地宝藏,象征了阿富汗农耕文明的昌盛;第二单元介绍“阿伊·哈努姆”:它是迄今为止在遥远东方发现的最完整的希腊式城市遗址,是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产物;第三单元“蒂拉丘地”:介绍了被誉为“黄金之丘”的蒂拉丘地遗址。该遗址很可能是大月氏贵霜翕侯的王族陵墓,墓中出土2万多件金器,是丝绸之路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第四单元则介绍了“贝格拉姆遗址”:它位于阿富汗东部的帕尔万省,是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记载的贵霜帝国(公元1世纪—3世纪中期)的夏都。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在展陈布置和设计中别出心裁,将特色展品和相关背景知识作为创意和创作元素,成功的运用到陈列布展中。如在每个遗址单元的中心展示区,都结合该遗址的特征,进行个性化处理。在“阿伊·哈努姆”展区,通过铺设鹅卵石和科林斯式石柱,营造宫殿氛围;在“蒂拉丘地”部分,由于其源自一座方形神庙所形成的废墟,所以在核心展区,架设了神庙土柱以及体现夯土纹理的地面;“贝格拉姆”区域也铺筑房间地板,打造密室情境。除此之外,湘博从正门口,直至特展专用道,都架设了壮观、大气的古希腊式风格的科林斯式廊柱,引领观众走进多姿多彩的阿富汗文明。“阿富汗展”期间,展厅内将设置“阿富汗匠人工坊”教育活动专区,同时还将举办“镜头里的黄金神话”“手作台上的黄金国度”等系列教育活动。本次展览于2018年12月29日至2019年3月29日在湖南省博物馆一楼特展一厅向公众展出。观众可在博物馆售票窗口现场购买,或通过官网、APP、微信公众号线上购买特展门票,经特展专用通道入馆参观。


前往mastodon @jiangshanghan@slashine.onl 与我互动。 连载放置于 https://jiangshanghan.art.blog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由 江尚寒 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