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野生到驯化——公牛崇拜的全球化(闫志)

#博物馆 #笔记 # #古埃及 #美索不达米亚 #岩画 #新考古学派 #历史 #结构主义 #人类学 #史前文明

结构主义的人类学认为,牛成为了区别野蛮(游牧)与文明(农耕)的分界点。

@wenshizhe@gup.pe

主办:长沙博物馆 主讲:闫志


一、作为文化符号的牛的现代(被)消费

1.美国“牛仔”文化 2.日本特产商品“神户牛肉”风靡一时

二、好吃?想吃?作为捕猎对象的牛

1.人类从何时起学会狩猎大型动物? 在距今10000年以前,尼安德特人(非洲智人)迁徙遍及各地,早期以收集植物果实为主。北京猿人(直立人)制作了能割开动物肌肉皮毛的石器。 复合工具(石器+其他材质捆绑制作)的出现表示人制作的工具有了新用途,从收集为主变成有主动出击狩猎行为。 1960s 美国“新考古学派”发现洞穴遗址的“二次堆积”现象,由此推断:出土遗骸只有头、四肢,无脊柱,可能是被猎者。早期人类有一个时期具有和鬣狗类似的食腐行为,即拾取豹子吃剩的食物。

2.野马、欧洲野牛是最常见的动物主题,多位于画的中心位置或在山洞的最深处。 野牛形象出现范围相对集中于法国-西班牙比利牛斯山脉之间。

32000年前 法国 肖韦岩洞壁画

肖维岩洞(法语:Grotte Chauvet)也译作萧韦岩洞,也叫肖维—蓬达尔克洞穴(法语:La grotte Chauvet-Pont-d'Arc)是位于法国南部阿尔代什省的一个洞穴,因洞壁上拥有丰富的史前绘画而闻名。 部分历史学家认为洞内岩画可以追溯至32000年前。洞内岩画于1994年被发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洞内的壁画是世界上最早的形象画,是目前已知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及审美价值很高。 201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ii),肖维-蓬达尔克彩绘洞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肖维-蓬达尔克彩绘洞穴位于法国南部阿尔德切河的石灰岩高原上,这里拥有世界上已知的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比喻绘画,可以追溯到奥里尼亚克时期(公元前30000-32000),使它成为史前艺术的一个特殊见证。这个洞穴在2万年前的一次岩崩中被封闭起来,直到1994年才被发现,这有助于保持它的原始状态。到目前为止,在岩墙上已经发现有1000多幅图像,这些图像有各种拟人化和动物的主题。这些图像具有非凡的美学品质,展示了一系列绘画技术,包括阴影的熟练使用,绘画和雕刻的结合,解剖精度,三维和运动。其中包括几种在当时很难观察到的危险动物如:猛犸象、熊、洞狮、犀牛、野牛和牛蛙,以及4000具史前动物遗骸和各种人类足迹。

参考资料: 法国肖维岩洞入选世界遗产,呈现石器时代人类洞穴壁画 Decorated Cave of Pont d’Arc, known as Grotte Chauvet-Pont d’Arc, Ardèche

15000年前 法国 拉斯科洞穴壁画

拉斯科洞窟因石灰岩缝隙水流的侵透,在地质年代的第三纪形成大型的岩洞。它由一条长长的、宽狭不等的通道组成,面装饰着大约1500个岩刻和600个绘画,有红、黄、棕和黑等多种颜色,其中以外形不规则的圆厅——野牛大厅——最为壮观。厅顶画有65头大型动物形象(马匹、红鹿、5米多长的巨大野牛等)及一些意义不明的圆点和几何图形。 在这样垂直的崖壁上作画,必定要使用梯子和架子:事实上已经发现了安装架子用的插洞。在洞窟的地面上,还发现了作画用的木炭、颜料和雕刻工具等。对那些含碳材料放射性碳素的断代测试表明,洞窟绝大多数的岩画作品绘于约公元前15000年。 韦泽尔峡谷包括147个旧石器时代的史前遗址和25个内有壁画的洞穴。这里无论是从民族学、人类学还是美学角度来看,都非常令人感兴趣,因为这里的壁画——特别是1940年发现的拉斯科洞岩壁画,对研究人类史前艺术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壁画中的打猎场面有约100种动物形象,描绘细致,色彩丰富,栩栩如生。1979年,韦泽尔峡谷洞穴群与史前遗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1000-17000年前 西班牙 阿尔塔米拉洞穴遗址

1875年,一个工程师到这里收集化石,发现了许多动物的骨骼和燧石工具,但并没有发现其中的壁画。时隔4年后,他再次来到这里,并把他的女儿带在身边。据说女孩因对父亲的工作不感兴趣而独自爬进了一个小洞口,因为洞内黑暗,她点亮了一支蜡烛。这时候,她突然看见一头公牛,眼睛直瞪瞪地望着她,顿时把她吓得大哭起来。工程师爬进去看时,只见洞壁上面的公牛和其他动物栩栩如生,不禁惊讶异常。于是,闻名世界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就这样被发现了。 阿尔塔米拉洞穴遗址位于西班牙北部桑坦德西面约30公里的地方。阿尔塔米拉洞穴是一个很大的洞穴,其长度大约300多米。索特乌拉所发现的壁画是绘制在洞穴的顶部,壁画有12多米长,6米多宽。

10000年前 利比亚 岩画

利比亚长颈鹿岩画

早期观点:画图乞求食物,主要的食物占据中心。 近期的否定意见:在洞周围出土的骨骼中,属于牛、马的骨骼极少,多见鹿类,说明当时人的主要的肉食是鹿而非牛、马。 美国米森的“狩猎教学说”:主要选择攻击性不强、行动速度慢的动物作为狩猎目标,用图画教学他人、组织群体狩猎。 佐证:南非布须曼人至今仍保持着狩猎采集生业模式,画中的动物可能是出于宗教目的。

三、对家畜的驯化

1.人对动植物的驯化起源于10000年前的农业革命(发展)时期。 参考资料:《石器时代经济学》 农业的出现引发了人类食物来源范围的缩小,糖分较高的谷物造成了龋齿,人们的聚集造成了卫生条件的下降,疾病增加了。 不是人驯化植物,而是人被几种特定的植物驯化了。

2.西亚、东南亚、北非地区驯化牛并制作了一些宗教抽象意味的陶器。 动物考古学家理查德·布莱德利的研究表明,农业产生前的岩画艺术中,动物的轮廓并不是作者在意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动物图像相互叠压,轮廓线交错。而农耕文明中的动物形象是轮廓清晰的。这种差异在布莱德利看来是表现了农耕文明之前混沌不清与其后人畜界限分明的变化。

四、随着历史的演进,进入宗教的形象

1.古埃及神话中有许多人兽混合的神灵形象。 牛头女神哈索尔在不同场合以人或兽形出现。

Hathor

哈托尔(Hathor)是古埃及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富裕之神、舞蹈之神、音乐之神。她关怀苍生,同情死者,同时也是母亲和儿童的保护神。在不同的传说中,她是荷鲁斯的妻子。对哈托尔的崇拜最早在公元前27世纪便已开始,她的形象是奶牛、牛头人身女子或长有牛耳的女人。 她的化身不计其数,其中以女人、母牛、鹅、狮子和无花果树最为常见。而最最常见的化身当属母牛,就算是化身为女人时,也常常是带有牛头或是一对牛耳。在民间和宗教传说中,哈托尔被描述成一棵流着白色牛乳状液体的无花果树,或是一头牛正在给法老哺乳。

2.西亚-两河流域 美索不达米亚滚筒印章上的长角的人像可能表现了《吉尔伽美什》中的故事。 > 苏美尔早王朝时期的主要主题是“动物搏斗”,常见的是狮子对牛的袭击,而人或似人的“护卫者”进行防卫。 参考资料:滚筒印章

古埃及拉玛苏(或舍杜)

拉玛苏是亚述/巴比伦神话中的人首半狮半牛怪,保卫着亚述人的神庙和宫殿。它们有翅膀,可以飞翔,而且力量很大。与之相应的是舍杜(Shedu),也是人头牛身有翅膀的怪物,同拉玛苏一起保卫着亚述人的寺庙和宫殿。

参考资料:古埃及拉玛苏(或舍杜)

从正面看,它们是直立不动的,从侧面看它们却是缓步前进的;又从其一个特殊的斜角看上去,会发觉它们有5只脚。显然地,它们应被视作为两个以某些正确的角度连结在一起的浮雕,而不应以全方位的角度看待。亚述浮雕艺术作品大多以君王的军事远征为题材,在石板上采取水平方式,展现大量的人物、马和战车的图像。其擅于表现叙述性和庄重性的形象,更因随着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地中海地区,这对于后来地中海区域的艺术风格当然产生一些影响。

3.牛同狮、虎、熊等一样代表世界中的混沌。 意大利马里诺太阳洞中的“密特拉屠牛”壁画是基督教的灵感来源。杀死代表人罪孽的牛,从而救赎人。 BC2500-BC1750 印度 哈拉帕印章、牛南迪(湿婆的坐骑)石雕 藏传佛教“大威德金刚”塑像 古希腊克里特岛公牛头酒具(来源可能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米诺斯迷宫”或“宙斯变牛诱拐欧罗巴”的故事)

五、对牛崇拜的一种解释

除了美洲,似乎亚非欧都有联系并持续发生对牛的崇拜现象。

引入概念:人与动物的区别 1.符号:文字/图像,是被创造的标识,与现实有联系,表达客观存在,但可以是虚拟的,不在眼前发生。 2.生食/熟食 生食|未经驯化的野生动植物|不祭祀-狩猎 熟食|已经驯化/种植的生物|祭祀-驯化

结构主义的人类学认为牛成为了区别野蛮(游牧)与文明(农耕)的分界点。(但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构成,不应简单粗暴地划定等级高低。)


提问时间

1.驯化的顺序 群体性生活的动物,纪律性强(往往意味着智商不高)。 环境温和,在干湿交界地区(便于掌握迁徙规律,形成游牧)。

2.为什么一边崇拜牛,一边又将其作为食物 首先,人的目的不是为了崇拜,而是为了生存(也就是吃)。 其次,崇拜与血腥行为不冲突。当“神”呈现“不祥”面貌的时候,人会进行血腥的行为。如库克船长之死的故事。


前往mastodon @jiangshanghan@slashine.onl 与我互动。 连载放置于 https://jiangshanghan.art.blog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由 江尚寒 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