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世俗道德

作者如果目前是(或曾经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那么其作品描绘社会现象/具有社会属性特点、角色有世俗道德也就不奇怪了。 如果仅仅因为“作者使角色具有当地/当时的世俗道德”而批评作者,或滥用“在虚构作品中寻找真实,一定有问题”等作为作品不符合世俗道德的挡箭牌,是十分浅薄的做法。

我们必须认识到,单凭作者描绘了某种现象,还不足以判定作者是否支持。如写一句“A杀死了B”这仅仅是简单地描述一个行为/事件,不含价值判断。 作者对角色的某些行为是否真正地了解/认同/支持,要看其在描绘事件整体时所采用的手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将前述的句子进行扩展,“A因为B曾经做过某件(常常是不符合他们的世俗道德的)事,杀死了B”(即在上下文中补充一些角色行为的理由)或“A毫无理由地杀死了B”二者所体现的对同一件事“A杀死B”的价值判断就会是不同的。

此外,观众所处的立场也会影响观众对作品的判断。在1000年前或1000年后,在一个国家或在另一个国家,人们对同一件事的看法是不尽相同的。 如在前述的例句“A因某件事而杀B”中的“某件事”并不一定是在所有时代/国家中都为人所诟病的,所以一部分人同情/支持A(即认为A的行为是可被谅解的)而认为B“活该”的现象也是不鲜见的。


前往mastodon @jiangshanghan@slashine.onl 与我互动。 连载放置于 https://jiangshanghan.art.blog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由 江尚寒 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