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微博上看到郝景芳发的文章,叫《说教育内卷,看<小舍得>不如看<山河令>》。好歹也在粉圈沉浮了几年,看这标题当下我心里就一咯噔,预感到这篇文章大约不会被当做育儿主题的文章来被讨论,而是会被目前占领了我微博首页的那批“山人”带歪。一觉起来看见郝老师本人回应,发现后续似乎确实按我所想的发展,甚至更为夸张,昨晚郝老师便以一种特别标准的粉圈姿势上了热搜。
所以,教育内卷呢?育儿焦虑呢?虽说文章本身写着写着就偏成了一篇剧评,或者说偏成了热情洋溢吹捧两位男演员相互成就的同人边缘球,但这林林总总,跟教育内卷的关系就只有开头那浅薄的两三句类比吗?甚至到了最后,主题都能被人遗忘得如此理所当然吗?
郝景芳老师的文章,跟郝景芳老师本人,在育儿这件事上的定位,都如此地飘忽,就像是无法确定会在哪个确切位置出现的粒子。
如果要强行回到文章的主旨,郝老师的大意有两条:首先,要终结教育内卷,是跳出这个怪圈,以“局外人”的视角来反思育儿这件事;其次,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应当如那两位男演员一般,于无声处彼此成就。
嗯……两个男演员的关系,这种命题就不提了,尤其两个人也就拍了一出剧,共处时间一年都不到,硬要吹成灵魂伴侣,大约也就内娱的粉圈能这么干。十几年的SPN兄弟、剧完结十几年后还能一起约着去钓鱼的SV两只,我吹他们的彼此成就了吗?!好吧,当年也没少吹……此处我必须再次忏悔:如今感受到的心塞,都是当年嗑RPS的报应!是我自己的锅!!!
单说“局外人”这个事儿。现在自诩育儿专家的人实在太多了,其实说到底,专家都是“局外人”吧。父母们面临的活生生的育儿问题,各有各的难,即便拿到专家面前,他们也难以切身体会或是产生共情。从“局外人”的角度讲些大道理是多么容易的事儿啊,例如说“只要把学校课本真正学明白,就能考满分了”。如果实际操作中效果不如预期呢?那肯定是还没学明白啊!如果寻求培训机构帮助?那就是“很少有人信我”。面对电脑屏幕,敲下一句话,真简单,因为你是“局外人”啊!
可是你凭什么要求被教育体制和竞争现状裹挟的家庭跟你一样做“局外人”?
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苦恼,都是真实存在的。你家没有那些苦恼,恭喜你,但这么高高在上地指点江山,而且是在自己嗑CP的时候顺便指点一二,这感觉真的让人很生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