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波伏瓦

[英]凯特·柯克柏特里克

ga7Lad.jpg

作者:[英]凯特·柯克柏特里克 原作名:Becoming Beauvoir:A Life ISBN:9787521723427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3 阅读时间:2021.4.30~5.12 编号:342

《成为波伏瓦》这一本书应该是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完整看完的传记,如果不是参加了猫头鹰书店的共读活动,真的不保证自己能看完,哈哈。

我看完全书最大的感触有两点:

第一点,社会文化等背景限制下,如此优秀的女性没有受到客观的评价与应有的尊重,明明她的作品有波伏瓦自己的原创性思考及输出,却总是被认为只是拾人牙慧,只是萨特的跟班及追逐者。

女性环境的恶劣是这个男权社会造成的,很遗憾的是在《第二性》出版(1949年出版)这么久之后,女性所处的环境并未有变好到大家可以松懈的地步。“天生母职”、“性别歧视”仍然是存在的,也是女性关注的重点。

对于情爱的观念教育,男、女两性是截然不同的。女性被教导及洗脑,爱是生命中的所有,一个女人如果没有结婚没有小孩,那么这个女人是不完整的;但这些价值的审判并未同样地套用在男性身上,男性可以有爱,被鼓励去追求爱,但与此同时“爱”并不是男性的所有,男性仍然可以去追逐广阔的世界,男性不需要为“困于家庭”或“实现自由”而有女性的撕裂及挣扎。

无论是中国社会还是整个世界社会上来说,男性比女性都自由得多,现在男性为家庭付出太多,压力大等等,个人认为都是男女不平等的恶果。

第二点,这个传记的作者花了比较大的篇幅去写的是波伏瓦和萨特以及其他人之间的“开放关系”,只要对双方坦承,他们两个人之间是“本质的爱”,各自都可有“偶然的爱”。但我是无法理解和接受这一种开放关系的。对我而言,爱是有独占性的,如果能够同时爱着几个的话,在我而言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我无法想象。分成几份这种爱,是否还具有价值呢?

波伏娃瓦和萨特两个人是思想上的挚友,灵魂上的伴侣。我认为他们维持友谊就行了,没必要扯进情爱两字之中,朋友也是可以互帮互助的嘛。

总的来说呢,看这本传记,让我觉得传记其实也是不那么枯燥的,打开了我看传记的新的世界,希望之后能够再看各种名家的传记,看一下他们的成长经历还有思想历程,想必对我自己的成长也是有益处的吧。

内容摘录

波伏瓦的自传背后还有一种信念在支撑:做(being)自己并不意味着从出生到死亡都做同一个自己,做自己意味着,要在一种不可逆转的“成为”(becoming)的过程中,与同样在改变的他者一起不断改变。


但是很遗憾的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很多女性创作者都会面对这种指控,而且很多时候她们甚至内化了这种自我贬低和轻视。

第10页


在《第二性》中,波伏瓦批判了很多关于女性气质的谬论。她指出女性气质其实是男性对女性的恐惧的投射和幻想。很多谬论的产生,是因为男性无法把女性当作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去对待。波伏瓦告诉我们,女性同样是有自我意识的人,她们能够为自己做决定,能够为自己的生活去努力创造。她们想要以自己本来的样子去爱人和被爱,因此当他人用物化的眼光去看待她们的时候,女性会感到痛苦。

第11页


实际上,这种对人不对事的刻意人身攻击不仅会发生在女性身上,也会发生在男性身上。人们常常用这种手段去转移注意力,不去讨论眼下真正的话题,转而诋毁当事人的人品,或者说他们动机不纯。但波伏瓦所遭受的,并不仅仅是被指责人品不好、动机不纯,人们甚至指责她没有人性,而且做女人做得一塌糊涂。心理学最近有研究表明,那些位高权重的女性拥有主观能动性,充满竞争力,有自信和魄力,但也经常因为拥有主导地位而受到惩罚。她们通过赢得竞争打破固有的性别等级,占据那些往往由男性占据的位置。于是人们对她们指指点点,说她们为人傲慢,具有攻击性,等等。人们会有意甚至是无意识地把这些女性“拉低”,打击她们,让她们回到“应该在的”位置上,从而维持住男性至上的性别等级秩序。

第18页


我们也知道,人类会根据“观众”的不同而用不同的方式去呈现自己。


没有人可以一边说着“我在自我牺牲”,一边心里不觉得苦。我母亲的矛盾在于,她完全相信奉献是伟大而高尚的,但是奉献和自我牺牲所带来的厌恶、欲望和各种苦涩已经到了她自己没法承受的地步。我的母亲一面强迫自己不断地奉献和牺牲,一面苦苦对抗自由被剥夺的痛苦。

《一种非常安逸的死亡》(波伏瓦)


那年夏天,波伏瓦和姑妈一起去法国卢尔德游玩。在旅途中,她见到很多深受重病折磨的人痛苦地寻求帮助,等待治疗。这一切冲击了波伏瓦的价值观。在这些病人面前,波伏瓦觉得那些舞文弄墨、小情小调的追求都显得太过轻浮。跟这些人的痛苦和不幸相比,自己的烦恼简直不值一提。在那一刻,波伏瓦感到羞愧,她觉得必须牺牲自己,奉献他人。 但在认真思考之后,波伏瓦觉得自己的结论并不对。波伏瓦在日记里劝慰自己不该为自己的生活而感到羞愧,她被赋予了生命,就应当把生命活到极致,活出最好的可能性。如果完全牺牲自己,奉献他人,实际上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杀。而且这种自我牺牲比痛苦地抉择多大程度上放弃自我、多大程度上保留自我要来得简单。波伏瓦觉得她需要的是一种平衡,既要为他人奉献,但也不要在为他人奉献的过程中失去自我。

第61页


其实不管什么样的角色我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要让我觉得有价值,必须得让我先认同那个角色才行。

第63页


波伏瓦看待爱、人生和幸福的方式和她父母截然不同。她拒绝不加思考地过活,不想在别人安排下做所谓正确的事情,读别人认为适合她读的书。1926年,波伏瓦终于得出结论,她尊敬那些思考自己人生的人,既不是那些只思考的人,也不是那些只生活不思考的人。

第63页


在日记里,波伏瓦叮嘱自己:“不要做德·波伏瓦小姐,要做你自己。不要去追逐外界强加给你的目标,不要去盲从既定的社会结构。对我有用的东西才是有用的,这样就可以了。”

第68页


20年后,在《第二性》中,波伏瓦写了“恋爱中的女人”一章,里面描写了女人是如何在恋爱后把所爱的男人当作她生活的中心,并且在恋爱中失去自我的。 恋爱中的女人甚至失去了自我判断力,试图通过她爱人的眼睛去看待一切。她追随他的一切喜好,包括书籍、艺术和音乐。如果没有他陪自己一起看世界,她就对世界失去了兴趣,她只对他的想法、他的朋友、他的观点感兴趣。她觉得自己的价值是有条件的,她之所以有价值,完全是因为被他爱着。当她听到他说“我们”,她就感觉到无上的快乐,因为她觉得被所爱的男人当成了他的一部分,当他说“我们”的时候,她和他就连在了一起,享有他的威望,可以和他一起去征服世界了。


“真实处境”是指一个人面对的所有偶然的和没法选择的因素,比如出生的时间和空间、肤色、性别、家庭、受到的教育以及身体。而“超越性”表示的是人能够超越这些属性的自由,指的是一个人如何去对待事实,如何通过行动去塑造自己。

第199页


萨特和波伏瓦一样,都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对自由的概念以及人类渴望追寻意义这个课题着迷不已。波伏瓦和萨特都曾经思考,是不是必须要有一个像上帝那样的超越存在来赋予人类自由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和波伏瓦不同的是,萨特还没有找到把道德观融入他的自由论中的方法,也没有找到解决超越问题的答案。 波伏瓦分别以散文、小说和剧本这样的文学形式给出了她的答案。但波伏瓦的散文和剧本直到21世纪才被翻译成英文,而她的小说也被广泛解读成只是披着小说的外壳对萨特的哲学思想生搬硬套。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一直以来错误地认为是萨特独自创造了存在主义道德观——21世纪最为流行的哲学运动之一。但事实是,波伏瓦早在1945年就曾明确地表示是她,而不是萨特,阐发了存在主义道德观。

第206页


真正的问题是:大千世界里,到底什么是我们应该去在意和有所为的呢?

波伏瓦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们的行动。

因为只有行动是唯一属于你,且仅属于你一个人的,这是你成为你自己的方式。只有你能创造和维持连接你和他人的关系,不管那是好的还是坏的。你和他人的关系并不是先天存在的,必须由你和他人一天一天地去创造以及再创造,有时候能够很好地发展下去,有的时候会被忽视,也有的时候会被滥用消亡。

第207页


波伏瓦写道,每个人都想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寄托。大部分人,尤其是女性,是在为他人奉献、为他人活着中,找到了寄托。有的人认为自己在上帝那里找到了意义,有的人认为自己在奉献他人的过程中找到了寄托。

但是,通过奉献来合理化一个人的存在的做法是有问题的。首先如果你所有的快乐都建立在对方是否接受一个他不怎么想要的东西上时,你为之奉献的对象很可能会厌烦你。而且,如果我们用奉献去限制他人的自由,违背他人的意愿,那我们对他人的奉献就有可能变成一种暴政式的绑架。世上这么多的人都想要为另一个人奉献自我,当时的波伏瓦想要知道,有没有可能在奉献的同时不绑架他者?

第208页


萨特认为自由是无限制的,但波伏瓦认为我们和他人的选择是相互制约的。因此,光是追求自由还不够,如果想要真正地尊重自已的自由,那么也必须尊重他人的自由,必须以道德的方式去使自由。

第208页


波伏瓦之所以选择写小说,是因为她相信文学能够给予我们“一种想象的体验,这种体验像真实生活里的体验一样完整,让人不安”。哲学作品常常用抽象的方式展开,会想把作者的观点强加给读者,强追他们去接受,而不是邀请他们到特定的情境中,使其看到其他视角和点徐徐展开。波伏瓦认为,形而上学的小说是为了让读者拥有这种自由。

第220页


1949年5月,波伏瓦发表了《女性的性启蒙》( The Sexual Initiation of Woman)一章。 …… 波伏瓦提出,女性应当拒绝被动顺从地接受非对等和互惠的男性欲望,而是应当在“爱、温柔和情欲”中与伴侣建立一种“对等互惠的关系”。

第265页


萧伯纳曾批评,美国白人让黑人给他们擦鞋,然后得出结论:黑人所能做的就是把鞋擦亮。波伏瓦认为,人们对女性的能力也做出了同样无效的推论——人们认为女性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较低,但波伏瓦指出这是因为女性总是处于劣势的境况中,这并不意味着她们天生就低人一等。

第264页


波伏瓦认为社会沉浸在一种表里不一的集体自欺当中:整个社会蔑视女性,却同时尊重母亲。 “整个社会不让女性参与所有的公共活动,不让她们从事男性的职业,声称女性在所有领域都没有能力,但是社会却把最复杂最重要的任务——养育人类——托付给女性,这简直是一种充满罪恶的悖论。”

第269页


波伏瓦认为,男人在爱情中仍然是“至高无上的主体”——他们追求心爱的女人,同时也追求其他的事物,爱情是他们一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但仅仅是一部分。相比之下,对女性而言,爱情被视为生命本身,爱情理想则鼓励女性为了所爱的人去自我牺牲甚至是完全忘却自我。

男人在成长过程中被教导要积极主动地去爱,但同时也要有雄心壮志,并在其他领域有所作为。女人则被教导她们的价值是有条件的——她们必须被男人爱才有价值。

第271页


几个世纪以来,男人获益于关于女性气质的这个谬论,我们也不难理解,男性害怕失去这个谬论以及它所带来的相应的好处。因此,男性告诉女性,她们不需要有自己的职业,婚姻和家庭就是女性的全部;他们告诉女性,渴望成就一番事业有违她们的天性;只要成功地做男性欲望的客体,女性就能“幸福”,直至女性为爱牺牲自我,成为妻子和母亲。波伏瓦指出,男性应该对此感到不安,因为“我们永远没有办法去衡量他人的幸福,而人们总是轻易地把自己想要强加给别人的境况称为幸福”。

第274页


波伏瓦的回忆录也促使女性阅读《第二性》以及写信告诉波伏瓦她们阅读和推荐《第二性》给别人的经历:

读《第二性》的有两种女人,借出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点害怕:有些人读完觉醒了,感到害怕,但接着回去睡觉了;有些人读完觉醒了,感到害怕,就没法回去接着睡觉了!后面这种读者会把你所有的书都找来读,并试图理解。

第316页


她在书中写道,文化是一种特权,许多知识分子像其他特权阶级一样,都忘记了其他人并不像他们一样拥有特权。

第307页


波伏瓦将年轻女性被色情化归因于男性不愿意放弃他们作为“主子和主人”的身份幻想。他们仍然希望把女人看作东西——“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不用担心她的思想、心灵和身体”。

第319页


波伏瓦的观点是,男人不喜欢女人打量他们,也不喜欢具有欲望的女人。所以男性转而在梦里及影视剧里去选择更年轻的女性,以此来逃避面对那些信心十足的女性,因为这些女性能够自由地凝视男性,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320页


波伏瓦问道:“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如果怀孕带来的沉重负担随时袭来,你怎么能事业有成、建立幸福的家庭、快乐地养育孩子、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呢?”

第323页


波伏瓦在9月20日的讲座中说,女性主义“远未过时”,而且不仅仅对女性来说有价值:这是一项对男性和女性都有意义的事业,只有女性获得了更公正、更体面的地位,男性才能生活在一个更公正,组织更有效的体面世界中。追求两性平等是男女双方的事。

第349页


波伏瓦的部分担忧是被“限制”在私人生活中的不稳定的女性生活。她们在经济上依赖于一个随时都可能不再爱她们的人,会因为爱的消失失去经济来源,以及赖以建立生活的意义。但是波伏瓦并没有掩饰她的真实想法:这种生活不如“真正参与社会生活”,不如“帮助建立我们不可生活的世界”。

第350页


波伏瓦发现,在那些有更多女性参加工作的国家,她们“自我和谐”,她们与自己的关系很有价值;波伏瓦认为这种自我理解来源于对公共生活的参与。 波伏瓦一直对成为自我意味着什么很感兴趣,在《第二性》中她发现了一个所有女性面对的共同挑战:成为“被分裂的主体”的可能性,女性作为爱人和母亲的自我和她们在更广阔的世界里想成为的自我之间的撕裂和挣扎。

第350页


波伏瓦指出,在1972年的法国,做一个未婚妈妈是很困难的。许多女性选择结婚是因为她们认为结婚是安全的选择,但“没有父亲的孩子往往比父母不和的孩子更快乐”。

第370页


“家庭是这个男权世界剥削女性的中介,每年从她们那里勒索数十亿个小时的‘隐形工作’。” 1955年,法国人花在有偿工作上的时间为430亿个小时,相比之下,在家里花在无偿工作上的时间为450亿个小时。

波伏瓦认为,女性是在外界影响下接受这项工作的,并认为这是自己的天命,因为谁都不会自然地接受自己的职业生活就是洗碗和洗衣服。波伏瓦说,女性必须找到更好的价值所在:

人们之所以歌颂母亲,是因为母性能够让女人毫无怨言地待在家里做家务。他们没有告诉一个两岁、三岁或四岁的小女孩“你注定要去洗碗”,而是告诉她“你注定要成为一个妈妈”。人们给她布娃娃,歌颂母亲,所以当她长大后,她就会想到件事:结婚生子。她坚信,如果没有孩子,她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

第371页


波伏瓦还向女性发出了挑战——停止服从“做女人就得为了男人而存在”的谬论。作为一个人,当你被如此无情地从外部定义时,你是很难茁壮成长的。

第4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