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栖息地

各种书的读后感~

[英]吉米·哈利

piwWyOs.jpg

ISBN:9787507421774 原作名: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 作者:[英]吉米·哈利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译者:种衍伦 出版时间:2015.3 阅读时间:2023.10.30~11.24 编号:512

作为英国乡村的兽医,哈利无疑是幸运的。在一片风景如画、民风淳朴的土地上,从事自己热爱的职业,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支持工作的妻子,即使偶尔会遇到暴躁不讲理的客人也只是幸福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调剂。 买了两年才看这本书,而英剧也出了好几年。和书本给人的印象相似,这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色彩鲜艳,仿佛有无限的活力。生活在其中,每天都有力量从脚底贯穿全身。

书摘

说实在的,我一点也不记得自己是如何把车驶进车房,然后打开门走进卧室的。 不过我惟一记得的是当我钻进被窝拥抱海伦时,她毫不退缩地把腿跨在我那冻得像冰棒的躯干上。那种温馨实在是令人无法置信的,就为了这一点,出100趟夜诊也值得。(p9)

大部分农庄上的狗都喜欢在工作之余找些消遣,而它们最喜好的游戏之一就是追车子。 它把追逐汽车当做一种可贵的艺术,而且每日练习从不厌倦。(p13)

其实那只母狗也会夫唱妇随地跟着追逐一阵,可是谁都看得出它是在敷衍夹克,因为每回还不到第一个转弯处它就草草收场了。(p14)

这是我一生中最兴奋的时刻,因为我看着绝望变成希望,死亡变成生机——一切都是在几分钟之内发生的。(p21)

我闭上眼睛,听到大自然中的天籁,那里面融合了焦虑、愤怒和爱。 那是羊群的声音,也是春天的声音。(p25)

我站在山丘之上眺望着局促于山谷之间的德禄镇。我让清风尽情地掠过耳际,聆听着美妙的风声。春天的阳光是大自然最可贵的宝物之一,它不会烤伤你,却会让你连脚底都感到温暖。(p40)

我发现要逃避现实是很容易的事。只要你一个人跑到山顶的草原上晒太阳,听的是呼呼的风声,看的是有如翠带的山岚,然后你就会以为自己也是花草山峰中的一分子。(p41)

我愈了解自己的工作,就愈珍惜自己所享有的一切,因为我有幸能接触到一个真正温馨的社会。只要能热爱这一切,其他我什么都不想要了。(p41)

这种事已经不止一次了,我发现要满足他必须设计一种弹射椅才行——当他命令一下达的时候,我就立刻揿下按钮,好把自己弹到屋外,然后一秒也不耽误地执行他的命令。(p109)

我每日所面对的工作环境是肮脏的猪圈或牛舍,而我往往必须与牲口格斗一番才能完成工作。可是,我一点也不懊悔。我的生活方式带给我另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我非常肯定自己宁可在尘土飞扬的乡间小路旁为牲口治病,也不愿成天站在这高雅的手术台前。(p120)

我在雪地上踩着沙沙的脚步声回到诊所时,教堂中传来了丁当的钟声,顿时,圣诞的奇妙氛围包围住我的心房。和平、仁慈、温馨……这些词句在这种时候似乎显得特别有意义。德禄镇、农人、动物和我似乎也在这个时刻结成一体。我并没有喝酒,可是在走上台阶的时候我的脚步是轻飘飘的。(p141)

他们长得很漂亮,而这种漂亮是只有在乡下人脸上才看得到的。他们的皮肤满是鲜明的条纹,眸子明亮而纯净,眼角时时散发着诚挚又愉快的光芒。(p147)

我想通了一件事——意外地想通了一件事。那只母羊之所以奇迹般活了过来并不是由于医疗之效,而是麻醉剂暂时停止了它的痛楚,使得生命中抗拒疾病的自然力量发挥到了极限。这个道理我永远不会忘记:疾病之所以会带给动物(甚或人类)死亡,往往是因为其痛苦与恐惧已经先吞蚀了患者的生存意志。因此,只要你能除却它的痛苦或恐惧,奇迹时常会发生。(p211)

回顾这些日子中的种种,我感觉到胜利和满意。当然,这不是惊天动地的满意,而是那种在默不作声的为这片可爱的土地上的小生命服务的满足感。(p296)

[美]威尔·艾斯纳 编绘

pidlkSs.jpg

ISBN:9787574600034 原作名:Dropsie Avenue 作者: [美]威尔·艾斯纳 编绘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译者:王逸璇 出版时间:2023/7 阅读时间:2023.11.15-11.22 编号:511

以图像小说形式描绘一个街区的变迁历程。从独门独户的“上流”社会家庭聚集地,到多国籍民族混合,街区的人不断变换,掌握街区命脉的人也在改变。美国、英国、爱尔兰人、意大利人、犹太人、西班牙人……这些不同来处的人汇聚于德罗西大街,在带来冲突的同时也带来了融合。

街区也有寿命。它们诞生、进化、成熟,然后消亡。虽然这种演变表现在建筑的衰朽上,但在我看来,当地居民的生活才是导致地区凋敝的内在原因。问题的根本是人,而不是建筑。(前言)

[日]道尾秀介

piGgOQU.jpg

ISBN:9787573011732 原作名:カラスの親指 作者:[日]道尾秀介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译者:丁丁虫 出版时间:2023/7 阅读时间:2023.11.9-11.12 编号:510

《骗子家族》的原名是《乌鸦的拇指》,个人更喜欢后者,因为“拇指”在文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前者的命名估计是为了博取眼球。(这很读客就是了)

为债务拖累不得不走上催债道路的老武,妻子死亡后孤身一人靠堵别人家钥匙孔行骗的老铁,不事生产的姐姐和做小偷的妹妹,再加上一个落魄的魔术师胖子,这么一堆乌合之众聚在一起仿佛在走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 这些人都不是完人,因此这个故事在某种程度来说有其真实的一面。多年前看的时候只记得“好看”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被骗了吧哈哈,现在重新看有了心理准备,仍会觉得结局的设计巧妙。

“人若是不能信任他人,则无法生活下去。”说得对啦。

书摘

这个世界上,有血缘关系却又形同陌路的人太多了,偶尔能有几个陌生人像是亲人一样也不错。(p147)

杀人,或者逼人杀人,肯定也会连周围的人一起杀了。因为人不是孤立的人,不可能只杀一个人。(p176)

人若是不能信任他人,就无法生活下去。一个人绝对活不下去。到了快死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这一点。人必须相信他人。(p312)

[美] 玛格丽特·米切尔

pimNRYD.jpg

ISBN:9787559475619 原作名:Gone With The Wind 作者:[美] 玛格丽特·米切尔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译者:梅静 出版时间:2023/6 阅读时间:2023.10.19~30 编号:509

这书有一种魔力,当你接受了设定看进去之后,会发现自己在一直翻页,恨不得能一目十行,一秒一页,毕竟剧情太精彩了,围绕女主角的故事让人无法停下。前面的100多页,因为要进入看得比较慢,后面的所有内容只用两天就看完了,看完后内心难以平静,欲语还休。

本文女主角出生于南方棉花种植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不愁吃喝,不愁住用。样貌美丽,热情如火,身边总围绕着年轻的小伙子,但她心中最爱的只有阿希礼。

阿希礼,这是一个时刻活在幻梦中的人,喜欢书籍,音乐。温雅儒和,待人有礼,是名副其实的绅士,在与枚兰妮订婚宴前拒绝了斯嘉丽的求爱,对于斯嘉丽虽然会保持距离,但仍会被吸引。

枚兰妮,全书中最像传统意义“女主角”的角色,善良真诚,对人友好,外表柔弱,身体不佳,但内里有主见,坚韧,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她。与阿希礼心灵相通。因为在受难时受斯嘉丽颇多照顾,一直坚定地站在斯嘉丽身边,也深受瑞德的尊敬。

瑞德,书中一个非常魅力的男性。目睹了斯嘉丽对阿希礼求爱被拒的现场,从此对斯嘉丽十分上心。在斯嘉丽遇到麻烦时总想方设法帮忙。爱着斯嘉丽,却因斯嘉丽爱着阿希礼多次受挫。最后等斯嘉丽意识到自己心中所爱时,已经心灰意冷,不愿再回应。

看到结局真的很遗憾,你爱我时我不知,当我意识到时,你已经离去。 本来我还在想他们两个之间最后的对话中是否有什么线索提示斯嘉丽能追回瑞德的。其实也有,但是在看完了网上一些人对瑞德的性格、行为的分析后,我又有点不一样的想法。 斯嘉丽如果开足马力去追瑞德,我觉得应该是会成功的,因为瑞德心中冒险的火和这么久的爱意,可以被热情的、活跃得像一团火一样的斯嘉丽重燃,但是他们重新回到以前的关系真是斯嘉丽心中所求吗?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说,虽然说心灵相通,但是他们两个真的适合在一起吗?更不用说,斯嘉丽身上仍有几个孩子和阿希礼(枚兰妮临终托付)这一个大孩子的责任,她能够抛开这些责任,凭着任性追回天南地北走的瑞德吗?年轻的时候可能会,在慢慢成熟之后的斯嘉丽我觉得她会把责任放在心上的,特别枚兰妮的死也是促使斯嘉丽成长的契机之一。

瑞德是一个很成熟的个体,他的身上有掌控欲,当斯嘉丽长心智成熟之后他对斯嘉丽的掌控也逐渐减少,他们的关系也无法变回最初相识时的样子了。斯嘉丽回到她的乐园——塔拉庄园之后会获得抚慰,获得最佳抉择的智慧。毕竟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阅读这本书其实让我想到了京极夏彦在他的某部作品中提到的“余味”,这书的余味对我来说确实不太好。故事中的人物太立体,设定的背景又是曾经发生过的战争,“真实”在成为故事支撑力量的同时,又不断的与阅读者的心脏和心灵相碰撞。 爱而不得、灾难,战争,人类间的站立场,互相攻击,那么多牵动人心的事情在持续发生、发展。我看到了被迫卷入时代洪流的人,他们有目标坚定,一心向前的,又有留恋旧时代,裹足不前,迷失自我苦苦挣扎求活的。即使强大如斯嘉丽,结局中她有钱了,又丢失了爱人,似乎幸福仍然未真正地落入她的手中。但是斯嘉丽仍然年轻,仍然有活力和闯劲,在这个世道上,仍会有她的一席之地。

[美] 玛格丽特·米切尔

pimNRYD.jpg

ISBN:9787559475619 原作名:Gone With The Wind 作者:[美] 玛格丽特·米切尔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译者:梅静 出版时间:2023/6 阅读时间:2023.10.19~30 编号:509

这书有一种魔力,当你接受了设定看进去之后,会发现自己在一直翻页,恨不得能一目十行,一秒一页,毕竟剧情太精彩了,围绕女主角的故事让人无法停下。前面的100多页,因为要进入看得比较慢,后面的所有内容只用两天就看完了,看完后内心难以平静,欲语还休。

本文女主角出生于南方棉花种植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不愁吃喝,不愁住用。样貌美丽,热情如火,身边总围绕着年轻的小伙子,但她心中最爱的只有阿希礼。

阿希礼,这是一个时刻活在幻梦中的人,喜欢书籍,音乐。温雅儒和,待人有礼,是名副其实的绅士,在与玫兰妮订婚宴前拒绝了斯嘉丽的求爱,对于斯嘉丽虽然会保持距离,但仍会被吸引。

玫兰妮,全书中最像传统意义“女主角”的角色,善良真诚,对人友好,外表柔弱,身体不佳,但内里有主见,坚韧,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她。与阿希礼心灵相通。因为在受难时受斯嘉丽颇多照顾,一直坚定地站在斯嘉丽身边,也深受瑞德的尊敬。

瑞德,书中一个非常魅力的男性。目睹了斯嘉丽对阿希礼求爱被拒的现场,从此对斯嘉丽十分上心。在斯嘉丽遇到麻烦时总想方设法帮忙。爱着斯嘉丽,却因斯嘉丽爱着阿希礼多次受挫。最后等斯嘉丽意识到自己心中所爱时,已经心灰意冷,不愿再回应。

看到结局真的很遗憾,你爱我时我不知,当我意识到时,你已经离去。 本来我还在想他们两个之间最后的对话中是否有什么线索提示斯嘉丽能追回瑞德的。其实也有,但是在看完了网上一些人对瑞德的性格、行为的分析后,我又有点不一样的想法。 斯嘉丽如果开足马力去追瑞德,我觉得应该是会成功的,因为瑞德心中冒险的火和这么久的爱意,可以被热情的、活跃得像一团火一样的斯嘉丽重燃,但是他们重新回到以前的关系真是斯嘉丽心中所求吗?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说,虽然说心灵相通,但是他们两个真的适合在一起吗?更不用说,斯嘉丽身上仍有几个孩子和阿希礼(玫兰妮临终托付)这一个大孩子的责任,她能够抛开这些责任,凭着任性追回天南地北走的瑞德吗?年轻的时候可能会,在慢慢成熟之后的斯嘉丽我觉得她会把责任放在心上的,特别玫兰妮的死也是促使斯嘉丽成长的契机之一。

瑞德是一个很成熟的个体,他的身上有掌控欲,当斯嘉丽长心智成熟之后他对斯嘉丽的掌控也逐渐减少,他们的关系也无法变回最初相识时的样子了。斯嘉丽回到她的乐园——塔拉庄园之后会获得抚慰,获得最佳抉择的智慧。毕竟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阅读这本书其实让我想到了京极夏彦在他的某部作品中提到的“余味”,这书的余味对我来说确实不太好。故事中的人物太立体,设定的背景又是曾经发生过的战争,“真实”在成为故事支撑力量的同时,又不断的与阅读者的心脏和心灵相碰撞。 爱而不得、灾难,战争,人类间的站立场,互相攻击,那么多牵动人心的事情在持续发生、发展。我看到了被迫卷入时代洪流的人,他们有目标坚定,一心向前的,又有留恋旧时代,裹足不前,迷失自我苦苦挣扎求活的。即使强大如斯嘉丽,结局中她有钱了,又丢失了爱人,似乎幸福仍然未真正地落入她的手中。但是斯嘉丽仍然年轻,仍然有活力和闯劲,在这个世道上,仍会有她的一席之地。

摘抄

土地是世上最有价值的东西,因为这是唯一能流传下去的东西,你给我好好记住。土地是唯一值得为之卖力,战斗甚至拼命的东西。(p40)

和很多少不更事的年轻人一样,斯嘉丽也纳闷:人们怎能如此自私,对她的痛苦视若无睹,她如此心碎,地球怎么还能照常转动?(p73)

埃伦从未告诉过她,愿望和实现愿望是两回事。生活也没教过她捷足未必能先登的道理。(p84)

我要是已经结婚就好了,总要装模作样,永远不能做想做的事,真是烦透了。 … 我还讨厌,装作什么都不懂,一定要听男人来说,好让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女孩为什么非要装傻才能找到丈夫?” “我想估计是因为绅士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只是自以为明白。因为绅士若怀疑一个女人比自己还有见识,肯定不会娶她为妻。” …… 总有一天我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别人喜不喜欢我才不在乎。(p91)

任何蠢得只为一声傻笑,一次晕倒和一句“哦,你真了不起”便沉迷的男人都不值得拥有。(p92)

没人告诉过斯嘉丽,她个性虽强得惊人,却比她可能采用的任何假面更迷人。若真有人这么说,她会高兴,却不会相信。她所处的那个文明世界也不会相信。因为那个世界十分轻视女人的天性,程度可谓空前绝后。(p92)

我们别头脑发热,别挑起战争。这世上大多数苦痛,都源自战争。等打完仗谁都不明白那是怎么回事了。(p126)

杰拉尔德曾说:“对土地的热爱,已经融入她的血液。”生平第一次,她隐隐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p178)

原来,她并不能分享这些女人强烈的自豪感,也无法甘愿为了那个伟大的目标,牺牲自我和自己拥有的一切。……她知道:其他人狂热谈论的伟大目标,在自己眼中毫无意义。在她看来,这个目标似乎并不神圣。战争并非什么崇高之事,不过是毫无意义地杀人,劳民伤财,让奢侈品变得更难买的麻烦事而已。(p198)

太棒了!你总算开始独立思考,而非让别人为你思考。智慧由此开始。(p223)

等你失去名声,才会知道这是多大的负担,也才会明白何为真正的自由。…只要始终有足够的勇气或金钱,就不需要名声。(p223)

“所有战争都是神圣的,”他说,“对于那些非要打仗的人来说,通通如此。如果发动战争的人都不能将其神圣化,那谁还会蠢到去打仗?不过,无论演说家如何冲参战的傻瓜们喊口号,无论他们把战争目的标榜得多高尚,真实动机其实都只有一个。那就是——钱。所有战争都是为了抢夺金钱,可惜几乎没人明白这点。(他:瑞德)(p267)

一个人必须做那么多事,就因为“历来如此”。而又有那么多并无害处的事不能做,原因也是“历来如此”。太多愚蠢又无意义的事让我恼怒不已。(p277)

这种用迷信引起的恐惧,根本无法靠理智克服。(p317)

我想,正因为我是流氓,你才会喜欢我。深受庇护的生活,让你几乎见不到彻头彻尾的流氓,因此我的与众不同,对你有种奇异的吸引力。 …… 不,我不爱你,但我真的非常喜欢你,喜欢你伸缩自如的良心,喜欢你几乎从不费力掩饰的自私,喜欢你精明的实用主义。最后这点恐怕就来自你那不太遥远的爱尔兰农民祖先吧。(p393)(我:瑞德)

亲爱的斯嘉丽,你并非无依无靠,任何像你一样自私又坚决的人,永远不会无依无靠。(p451)

肚皮空空或半饥半饱时,外部世界就会变得遥远又渺茫。这种时候,生活中只剩下两件事:食物以及如何才能弄到食物。 食物!食物!肚皮为何比脑子记忆力强?斯嘉丽可以赶走心痛却赶不走饥饿。(p500)

每每想起她的英勇,他都会将很多真切美好的品质加诸她身上,她却完全无法理解这些。他知道无论生活如何变化,她都能欣然接受,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她都以坚强的意志勇敢应对,绝不认输。哪怕看到失败已成已成定局,她也会奋战到底。 …… 他盯着前厅阴影下的威尔,心想自己从未见过斯嘉丽·奥哈拉这样英勇的人,她竟穿着母亲天鹅绒窗帘改制的裙子,插上公鸡尾羽,就要出发去征服世界了。(p644)(他:阿希礼)

她的坚强与这些人不同。至于到底有何不同,她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楚。或许,区别在于她什么事都能做,这些人就有很多宁死也不肯做的事。或许,区别在于他们哪怕绝望,仍能笑对生活,冲其优雅地鞠上一躬,然后从旁经过。而她斯嘉丽可做不到这个,她没法无视生活,反而必须过下去。生活太残酷,太不友善,所以她连用微笑掩饰一下都做不到。(p711)

我相信,就算没有男人相助,女人也什么事都能做成。除了——生孩子。但天知道,如果可以,哪个脑子正常的女人想生孩子呀?(p725)

美貌不能让人成为淑女,伟大的女性也并非由衣着造就!(p996)

[法]让-雅克·桑贝

piZaPvn.jpg

ISBN:9787532789108 原作名:Un peu de Paris 作者:[法]让-雅克·桑贝 著/绘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黄小涂 出版时间:2022/11 阅读时间:2023.10.26 编号:508

比起《一点法国》,我更喜欢这一本《一点巴黎》,后者有较多的上帝视角群像画(我尤其喜欢这种画),细节非常多,一幅画里可能有一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过着自己的生活,忙着该忙的事——谁能说街上遛狗、在小公园里坐着不是忙呢~ 鲜活的画面,生动的人物,热闹而又有序的气氛,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住着一批不分年龄、性别、职业等,均热爱生活的人儿。

我最佩服的是,桑贝的人物线条非常简单,但是寥寥几笔又可以把人物的特征和动态描绘得非常生动,读者一眼就能看出这个人在干嘛,真的非常厉害。画中的人和物都很有感染力,我仿佛在通过他的眼睛现场看巴黎里的形形色色。画中的每一个“小人”,都好似被他的画笔赋予了灵魂。

超喜欢的啦!

内页欣赏

piZa0KI.jpg

piZaBrt.jpg

piZasVf.jpg

piZadxA.jpg

piZaDqP.jpg

piZaya8.jpg

piZa6IS.jpg

盛文强

pipwPFP.jpg

ISBN:9787534075551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盛文强 出版时间:2019/9 阅读时间:2023.9.21~10.13 编号:507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海边以打鱼为生的人加上绘画的艺术加成组合出了一幅幅优秀的渔民画作。用色大胆,想象力丰富,色彩对比鲜明,生活气息与幻想气息交融……这些都是渔民画给我的初次印象。看了第一张渔民画,我就被他们用色大胆所吸引,原来还有一种类型画是这个样子的。 在本书“问答录”章节,收录了作者和多位渔民画作者的对话。简单朴素,真诚直白,不仅从他们的画中体现,从对话中也能感受到。

本书的几个章节主题都不一样,有海神的信仰,船绘的介绍,渔民画的起源,还有部分作品的解析。与渔民画作家问答以及最后有关出海捕鱼,海底世界等的幻想故事。 讲到龙骨还有船的时候,我想起了“海贼王”里大伙的船伙伴梅里号。(火葬的时候,真的看的哭死我了。) 或者对某些东西感情深了,那些东西也会随之产生灵魂吧。

摘录

在风帆时代,海上行船是高危行业。晚上天气多变,只能靠经验来预测。突如其来的风暴会使渔船倾覆,大雾更是令人迷失方向。在海上捕鱼的人,总有些看淡生死的豁达。(p8)

在海洋渔业生产中,渔民相互之间需要很多照应和帮助,这让义气和舍己救人的精神成为海上最重要的品德。(p13)

海神的构成可谓复杂,有的是品行高尚的古代贤者,有的是湮灭已久的王侯将相,也有的是秘密方术或者特殊技艺的持有者,更多的是来自渔家的渔夫和水手,当然还有为数众多的海洋动物。(p18)

人们更愿意把飓风、暴雨等沉恸的记忆归到龙王的名下,它是喜怒无常的强大存在,而人们又把绝处逢生、鱼虾满仓等喜悦归在妈祖、财伯公等平民海神的名下。(p23)

今日的渔民画,接通了渔船神像、旗帜乃至船绘的古老精神,那些渔民的手娴于精准捕捉,和机敏的内心保持一致。他们手上毫无滞碍迟疑,画出的图案指抵内心,城市中再也难觅这样的纯粹。(p38)

黑白红绿这几种颜色是渔船的常用颜色,黑白是静穆的,趋向于极简,红绿又是热闹的,热衷于红尘繁华。在渔民的心中,平淡和热闹皆是生活的常态,并行不悖,他们经历过夜间泊舟于孤岛的寂寥,也介入了起网时万头争跳的扰攘。(p57)

渔民画是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民俗绘画,主要分布在舟山群岛,渔民画的作者多数是渔夫渔嫂,他们虽毫无美术基础,但却用色大胆,造型夸张,作品富有原始的莽力。(p61)

潮间带是一种奇异的存在,它介于海洋和陆地之间,是从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所露出水面的狭长地带。(p142)

一些好看的渔民画

pipwuoq.jpg

pipwEQg.jpg

pipwASS.jpg

pipwVyQ.jpg

pipwZLj.jpg

pipwnwn.jpg

原作 法布尔 编译 马俊江

pPxJhpn.jpg

ISBN:9787559652102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编译者:马俊江 出版时间:2022/5 阅读时间:2023.7.22~10.9 编号:506

原著中法布尔的“观察日记”足有六大卷,昆虫是其中重要的部分,但除此之外,他对植物、鸟类等其他生灵一样热爱和善于观察、实验。书里也充斥着法布尔由观察生态而引申的各种思考。 本书是马俊江对法布尔的《昆虫学回忆录》进行的编辑和翻译,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精彩的部分,“我们不应该在这部书里只看到昆虫,书里有一个人浸淫昆虫世界的一生:从贫寒却好奇的童年,到执着却辛酸的中年,再到沉静却依旧热情的老年,所有他经历的、热爱的一切。”

##文中摘抄

是的,圣甲虫是一种食粪虫,我相信我的读者不会因为它食粪而鄙视它:如果我的读者是孩子,我相信他们会因为他吃粪而更喜欢它——哪个孩子会不喜欢听屎尿屁的故事呢?(p4)

不要嘲笑这些古老的传说,其中有人类高贵的心灵和真诚的信仰,因为它们对天地有所迷惑,但也有所敬畏。而且,传说里也不一定就没有真理。我们的科学也并非总是绝对正确;相反,它也会延续许多古老的错误。(p5)

我们总是用我们的尺度去衡量万物,把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赋予动物,而不去想想,它们有可能有别的不同于人类的、人类也完全不了解的方式。 在浩渺的宇宙间,还有很多科学无法触及的领域。科学帮助人类认识世界,但这个世界依然有很多东西存在于黑暗之中,神秘莫测,我们无法理解。 人的伟大不在于无所不知,而在于承认无知,探索未知。(p44)

热爱一个东西的结果就是把你变成十万个为什么,各种问题不断来袭击你的大脑。(p53)

流行的很多说法都是这样的,没人思考,没人怀疑。没人检验,它就能畅通无阻地流行开去。你如果问他们要证据,他们就会诧异的说:“大家都是这么说的呀。”(p76)

热爱天地万物的人,血脉里都有神圣的火种在燃烧。(p92)

生命是什么?我们会有一天追溯到它的源头吗?将来我们真能在一滴蛋清中窥探出生命的本质吗?人的智能是什么?它与动物智能的不同在哪里?什么是本能?不同物种是不是真的像进化论说的那样,在某种谱系里彼此联系?它们是不是真的只是一枚被沧海桑田的岁月捶打成的纪念章,迟早又会被时间的风雨改造成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样子?我们,人,又会“进化”成什么?这些问题困扰着所有受过教育的大脑,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p112)

经过那么复杂的生命炼金术,我们才拥有了能思考的大脑,这样的大脑不能满足于人云亦云。对于人们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我总是有点怀疑。(p155)

当一个人开始看世界的时候,他才真正在生活。(p184)

孩子们对什么事的热爱可不会那么脆弱。它会纠缠着孩子们的血管,很难离开。它像一个野生的小动物,四处觅食,让自己成长。(p191)

对大自然,我始终怀有磨灭不了的激情。现在,我把同样的热情也给了那些好看的书。……我喜欢通过书,把一个个伟大的人拉进我的脑子里,让一颗颗植物在心里生长,一只只昆虫在心里蹦蹦跳跳。(p194)

命运可以随时变成厄运,把我们设计好的人生引向相反的方向。这没什么可抱怨的,虽然生活的不幸让我脸色苍白,面容憔悴。但我还是一棵树,根须汲取着生活赐予的每一滴苦水,也汲取着每一滴甘泉。为生计而被迫学习的数学,只是耗费了我的青春;但上帝却也赐予了我的昆虫的热爱。抚慰了我艰辛的生命。(p196)

思想的收获并不依赖远方的风景。(p209)

幸好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评价事物轻重的标准,不是名利或者成功之类,而是精神和真理。 ……思想的面包是用细小的面团儿揉捏出来的。所以,在他们的眼里和心里,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渺小的。渺小的只是人——人的视野,境界和胸怀。热爱思想的人会用思想的面包屑滋养精神。(p247)

在生物中只有人有求知的欲望,只有人热爱探索事物的秘密,只有人的大脑才会涌出“为什么”,这是虫子所不理解的崇高的痛苦。(p259)

在一个糟糕的社会里,也许我们千辛万苦历尽磨难,最终却一败涂地,但我的心灵无法舍弃对探索的热爱,我将依然勇往直前。(p259)

谬误被讲上几次,就会成为善于盲从的人们所信仰的真理。(p289)

动物植物,日月星辰,高山大河,天地间所有的生命和存在,只要我们热爱它们,都可以带来光吧,让我们感到,生活还是一件美好的事,我们还可以快乐热情地继续生活下去。(p298)

没学过的事,去学就是了;没做过的事,探索着去做就好了;开始做不好的事,慢慢去做,总会越来越好一点。(p347)

[美]苏珊·怀斯·鲍尔 著

pPfo3Ae.jpg

ISBN:9787552038545 原作名:The Well-Educated Mind: A Guide to the Classical Education You Never Had 作者:[美]苏珊·怀斯·鲍尔 著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译者:孙大强 / 关 颖 出版时间:2022/12 阅读时间:2023.9.1-9.16 编号:505

花费16天把这本400多页的书读完,还是有点成就感的,哈哈。 本书分为六个大类,分别是小说、自传、历史、戏剧、诗歌和科普。每个大类从该类别的简易历史出发,接着写如何阅读(这个也分成了三个循序渐进的部分),以及最后推荐的书目,条理清晰,而且也有操作指引。如果是不太会阅读这些书籍的话,可以直接翻到该类别的阅读指引上面跟着读。本书对于入门者来说是一本比较好的指引书。但是有点遗憾的是这本书的关注点是“西方经典”,对于其他地方,比如说亚洲、中国这些地区和国家的书就没有提及。另外小说部分的介绍,有点失望,因为显得流水账,没什么吸引力。反而是科普作品中推荐的书有好几本都让我想要一探究竟。

pPhVeXt.jpg pPhVEpd.jpg pPhVZ6I.jpg pPhVV1A.jpg pPhVkfH.jpg

阅读打卡

#20230901打卡 预计阅读:序 实际阅读:序-p46 难忘的表述: 1. 美国当代极富影响的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所说的:“深入研读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有用或更有害。心灵自我对话的本质不是一种社会现实。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种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序p2) 2. “通过你的无知了解你自己,因自己现有知识的低下和不完善而感到深刻的痛苦,并用这种痛苦的感觉来触发自己的内心。”——艾萨克·瓦茨(Isaac Watts)《改善心智》(p5) 3. 只有阅读,能让我们超越时空的局限,参与到莫提默·J.艾德勒(Mortimer Adler)说的那种从古至今从未间断的思想的“伟大对话”当中。阅读使我们成为这种伟大对话的一部分,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追求它。(p6) 4. 这个世界为看得见的成就喝彩,它在传递一个非常强烈的信息,告诉你为什么你是有价值的。当你选择思考,而不是行动,你就是在拒绝生产,而选择了反思;你在回击一个系统,它想把你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定位在你生产商品的能力上。阅读,而不是工作,是一种微小而有意义的异议。(p12) 5. 有些书在生命中的某一刻会向我们诉说些什么,在其他时刻则沉默不语。如果一本书对你来说是无声的,那就放下它,读书单里的下一本书。(p42) 感想:无论抱着怎样的心态和目的翻开这本书,都能得到或大或小的收益! 提交人:一只桃纸

#20230902打卡 预计阅读:p47-67 实际阅读:p47-76 难忘的表述: 1. 小说中的坏人之所以是恶棍,并非因为他们天生就是怪物,而是因为他们身上某些真实的品质被扭曲和夸大,直到变得具有破坏性。同样,女主人公不应该是纯粹善良的形象,这样的人物是无法辨认的。她的伟大应源于她战胜了许多我们知晓并且可能自己也具备的缺点。(p73) 2. 小说远不止是对那个时代的反映。如果只是将小说视为历史和文化的缩影,那就把它们看扁了。明智的读者应该选取中间路线:时代在给予作家智慧和影响的同时,也惠赠其想象力;也许他能在小说创作的某些方面,进行想象力的飞跃,而超越其所处的时代与同时代的人。(p74) 3. 小说家的主要目的是引导你经历一种体验,而不是说服你相信某种观点。(p76)【说得太对啦!我联想到各种被举报的作品,无论是文学的还是影视等等,不应该因含有某些负面的消息而被简单粗暴地对待,欺骗读者和观众世界全是美好,是一种带有恶意的愚蠢。】 4. 小说并没有提出一个理想标准,因为假设存在这样一种制约着世代万民而无须改变的标准,这本身就是狭隘和短视的。小说不提供万世表率,它只是在拓展现实:它为你打开了无数扇门,透过它们,你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但并没有建议你应该跨过哪一道门槛。(p77) 感想:读这一部分“如何阅读小说”的内容时,觉得自己又变回了一个学生,在教科书上划线、做笔记😄干货很多,值得一读再读,可以尝试将方法运用到实际阅读上。 提交人:一只桃纸

#20230903打卡 预计阅读:p77-97 实际阅读:p77-106 感想:这一节是作者推荐阅读的小说,是一个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序的书单。但是比起前面阅读方式的介绍,感觉有点枯燥无味(´・_・)多数介绍都是剧情的流水账,并没有引起阅读的渴望(´・_・)(可能自己找书看才比较香) 提交人:一只桃纸

#20230904打卡 预计阅读:p107-127 实际阅读:p107-160 难忘的表述: 1. 为过往选择一种意义感,把其他的一切都联系起来,描述个体自我的内在生活,发现具有“分水岭”意义的过往事件,使我成为今日之我。在奥古斯丁之后,所有这些成了自传的惯例。(p110) 2. 你不用通过阅读一部自传去发现过去的真相(这是一种主导了那些退休政客回忆录几十年的假设);相反,阅读自传可以从另一个视角,从另一个皮囊之下的内心看待这个世界。(p118) 3. 书籍是富有生命力的,它们既会因为读者的不同因人而异,也会因为时代的变迁因时而异,随着年龄的变化,感受也会有所不同。(p129) 4. 有时候,自传看起来就像约会。当事人无法做出客观的评价,但其他人又无法越俎代庖。(p132) 提交人:一只桃纸

#20230905打卡 预计阅读:p161-180 实际阅读:p161-186 难忘的表述: 1. 历史学家的总体任务并不只是告诉你曾经发生了什么,更要向你解释为什么会发生:并不只是给发生的那些事建构一个大略的轮廓,更要讲述关于事件中那些人的故事。(p162) 2. 历史不是为了服务于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目的,它的目的是发现真相。……对于历史学,如果方法正确,也将得出一个,而且是唯一的一个正确结论:那就是真相。(p171)(理性历史) 3. 古希腊人把历史看作是由伟人们的激情热血凝聚在一起的一系列故事,而中世纪则把历史简单看作是上帝在时间长河中的工作而已。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简化的故事版本演变为人的故事,而不是神的故事。现在,启蒙时代,历史学家们把历史看作是一种他们能够解释的自然现象的延展而已。(p173) 提交人:一只桃纸

#20230906打卡 预计阅读:p187-207 实际阅读:p187-212 难忘的表述: 1. 运用论证规则,你能够知道这位历史学家是否公平对待他获取的证据材料;或者,他是否为了得出一个希望得到的结论而过于轻易、不严谨地使用了这些证据。(p194) 2. 在《君主论》的第三章“论混合君主国”(Of Mixed Principates),马基雅维利从对混合君主国的描述发展出一个对所有政治哲学都非常重要的论断:“人们是怀着改善自己境遇的信念而自愿更换其统治者的。”忠诚,远远不是人们优先考虑的;人们将会很乐意换一个统治者,只要他们相信一个新的更好的秩序会随之而来。(p212) 感想:阅读历史学作品的方法中,评估证据里的常见错误这一部分,可以适用于其他的非虚构文字。下结论前,必不能草率。 提交人:一只桃纸

#20230907打卡 预计阅读:p213-233 实际阅读:p213-242 难忘的表述: 1. 福山以一种与乌尔里奇完全相反的历史写作风格来描述黑格尔哲学中的历史观:历史车轮滚滚,驶向光辉未来;而历史的细节,则淹没在这实现过程中的澎湃潮汐中。(p241) 提交人:一只桃纸

#20230908打卡 预计阅读:p243-263 实际阅读:p243-262 难忘的表述: 1. 去阅读一部戏剧,这种说法本身就是矛盾的……戏剧,要去看,去听,要当作一个仪式或一个奇迹去做出回应。戏剧不能只是靠读,像读一部小说那样。——爱德华·帕特里奇(Edward Partridge),评论家(p243) 2. 像小说、自传和历史著作一样,戏剧也同样遵循一个基本的发展轨迹,这个发展轨迹我们已经在前面回溯过三次:古代人痴迷于英雄主义和命运,中世纪以上帝的计划为主导信念,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展现出对知识无限渴求,启蒙运动时期的人确信理性的力量,现代则青睐现实的、“科学的”解释,到了后现代又反过来对科学产生厌恶。(p244) 3. 亚里士多德写道,当悲剧激发起同情心(当我们看到有人承受了不该承受的恶时感受到的那种情感)和恐惧(当我们认为这种不该受的罪也可能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时所感受的情感)的时候,它就成功了。(p248) 4. 如果政府宣称小说是不道德的,小说家将会秘密写作;传记作者即使身陷囹圄,或者处于专制政权之下,或者在隐匿中,也能继续写他们的故事。但是戏剧不一样,戏剧不能在密室里上演。它们必须有舞台,否则,死路一条。(p254) 感想:戏剧这部分接触较少,要慢慢看。 提交人:一只桃纸

#20230909打卡 预计阅读:p263-283 实际阅读:p263-275 难忘的表述: 1. 剧作家通常会让戏剧形式反映出他所呈现的问题得以解决的可能性,或者不可能性。(p273) 2. 看一部戏剧,不仅要纵向地看(创造你和角色之间的关系),还要横向地看,把它看作时间的推移被一再呈现出来的某种东西,每一次都在角色和一个观众之间创造出新的关系,而这位观众身处不同的空间或时间中。(p274) 提交人:一只桃纸

#20230910打卡 预计阅读:p276-296 实际阅读:p276-310 难忘的表述: 1. 作者怀尔德是一位人文主义者:我们或许对这个世界、我们的决策以及过去的时间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控制力,不过,我们在此生此世所能做的,在某种永恒的角度而言,都是有意义的。(p299) 提交人:一只桃纸

#20230911打卡 预计阅读:p311-331 实际阅读:p311-335 难忘的表述: 1. 诗只有保持原来的语词才是诗。……诗人的语言从来不是一扇透明的窗,让人可以透过这扇窗户轻松地看到其意义。在一首诗里,语言就是其意义。诗不能用其他方式来写。它的形式、功能、意义,三者合一。一篇散文越有“诗意”,便越不能被转述。(p317) 2. 十四行诗是文艺复兴诗词形式中的女王,它以精确的语言来进行说服和证明。……无论它的形式怎样,十四行诗产生了最复杂和极大的威力,它探讨人类的生存——死亡的必然性、爱的任性、人类对未知的恐惧——试图在最后的对句里干净利落地给出答案,解决上述问题。(p331) 提交人:一只桃纸

#20230912打卡 预计阅读:p336-356 实际阅读:p336-350 难忘的表述: 1. 像浪漫主义时期和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一样,现代主义诗人似乎全心全意地相信人类自我。诗人在无政府状态中浮游,无法理性地对生命进行阐释,但自我却有能力,以一种神秘的、半知半解的方式,找到某个稳固的落脚点(无论多么微小),让自己站稳在失序的漩涡当中。(p336) 2. 20世纪末,诗歌争斗持续不断,并非为了讨论诗歌的灵视(poetic visions),而是针对这个主题:诗歌到底是为诗歌专家写,还是为了普通读者而写。(p340) 感想:如何阅读诗歌,韵脚那部分,看了好久哈哈。感觉在上语言课ORZ… 提交人:一只桃纸

#20230913打卡 预计阅读:p351-371 实际阅读:p351-362 难忘的表述: 1. 他(贺拉斯)的“及时行乐(carpe diem)”观塑造了每一首诗。(carpe diem 的字面意思即毫不犹豫地抓住它带来的一切。)这个实用主义观点雄辩有力地告诉人们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贺拉斯并不认为这是哀悼的理由。相反,不可阻挡的死亡之路成为他的作品的道德中心:接受你必死的命运,且知足常乐。(p355) 提交人:一只桃纸

#20230914打卡 预计阅读:p363-383 实际阅读:p363-417 提交人:一只桃纸

#20230915打卡 预计阅读:p418-438 实际阅读:p418-436 难忘的表述:要衡量《生命是什么》作为一种综合著作取得的成功,可以看看有多少物理学家在读了这本书后因受到启发而转到了生物学领域。……科学史上没有过其他这样的事例,即一本短小的半通俗书籍促进了一个伟大研究领域在未来的发展。(p436) 提交人:一只桃纸

#20230916打卡 预计阅读:p437-457 实际阅读:p437-已完成 感想:没想到最后一部分科普分类更多吸引我的作品啊哈哈。“忽然间,生命的历史比任何科幻电影都更富有电影感。”这句话有点浪漫~ 提交人:一只桃纸

[日] 白井智之

pPRj3HP.jpg

ISBN:9787541166792 原作名:そして誰も死ななかった 作者:[日] 白井智之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译者:姚奕崴 出版时间:2023-3 阅读时间:2023.9.6-9.14 编号:504

开篇不错,案件出现之后的设定也很新奇,问题是后面的逻辑和动机不太敢恭维。先抛开动机不说,案件的发生和解答除了复杂,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色,而且也让人怀疑实施的可能性。另外解答的配图放得太过靠后了,应该是一开始说明的时候就放出来,我以为没有还自己画了好久…并且因为信息不够还在想怎么会有矛盾,是作者表达的问题还是我理解的问题哈哈。 可能写恐怖会适合这个作者多一些(听闻是比较重口的,现在看下来感觉也是),推理的话还是不太行。

现在对于出现“炫技”两个字的推理作品也有点怕怕哈哈。

以下为剧透图片

————

pPWZlKP.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