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时之旅
[英] 罗伯特·麦克法伦
ISBN:9787549634330 原作名: UNDERLAND:A Deep Time Journey 作者: [英] 罗伯特·麦克法伦 译者:王如菲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阅读时间:2024.7.12~12.25 编号:541
“深时”是一个地质学的时间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人类的存在在深时的概念中只占有非常非常小的一部分,甚至可能还未存在。 植物,岩石层,冰层等都书写着地球的历史,科学家们尝试通过研究过去,理解现在,预测未来。
在这本书中描述了作者多次走进地下的探险旅程——地下管道、洞穴、海底、冰面以下……这些人类鲜少踏足的地方,都有着自然的魅力,也写着存在的证据。森林中植物根系之间的联系,它们的互帮互助的网络;海底探索的,关于戴夫的故事,以及冰层中空气泡所携带的信息,这些都让我有种震撼的感觉,越发感受到人类的渺小。(而人类这么一个物种,对其他生命和环境的影响能力之大,在另一个层面来说也是非常强大)。
作为一个哲学家(作者众多头衔中的一个),全书的语言和内容上能够体现出来一些哲思的成分(这也是我看了这么久的原因吧哈哈。)
摘录
第一部分 看见-英国
1 两侧的裂缝弯弯曲曲地延伸。保持方向感是件难事。空间变得很奇怪——时间也是。在地下,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流逝,它变得浓稠,时而积聚,时而流动,时而疾,时而缓。
2 遗像要早些画,才能留下一个人正青春时,容光焕发的容颜。
3 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里,同样的三个任务反复出现:埋藏珍贵的东西、获取有价值的资源、处置有害物质。 埋藏(回忆、珍贵的物品、信息、脆弱的生命)。 获取(信息、财富、启示、矿石、洞见)。 处置(废弃物、创伤、毒物、秘密)。 地下世界长久地安置着我们所恐惧和想要丢弃的,也安置着我们所深爱和想要保存的。
4 “深时”(deep time)是地下世界的纪年[插图]。深时就是地球那令人眩晕的漫长历史——时间从当下向前向后无尽延展。深时的计量方式让人类显得微不足道,它的计量单位是“世”和“宙”,而不是“分”和“年”。
5 本书讲述的是黑暗之旅,是对地下的求知之行。
6 下沉是种召唤/正如上升也曾是种召唤。
<埋藏> 7 尽管或者的人才是最需要我们殷切关照的,但对待逝者,我们总是比生者更温柔。
8 我们把遗体、残骸交付大地,部分原因在于这是妥善保管尸身的方式之一。埋葬常常是为了保存——保存记忆,也保存物质。而在地下世界,时间的运行方式是不同的,会放慢甚至停下。
9 我们总以为石头是惰性物质,顽固、冷漠、一成不变。可在这里,它却像某种液体,只不过处于暂时的停顿中。在深时的尺度中,石头可折叠如地层,流动如岩浆,漂移如板块,变换如卵石。在以宙为单位的漫长时间里,岩石不断吸收,变形,从海床上升至山峰。在这里,所谓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
10 那片刻我们明白了,要想理解光,得先把自己埋入深深的黑暗。
11 要听到宇宙诞生之初的那一声呼吸,从实验角度来说,你必须到地下去,沉入宇宙中最安静的地方。
12 正如冰川活动定义了更新世,带来地球生命繁荣的、相对稳定的气候定义了全新世,那么定义人类世的,即为人类的活动:人类正在全方位地塑造地球。
13 事实证明,人类这个物种擅长总结历史,而非预测未来。
<下层林木>(伦敦,艾坪森林)
14 如果足够幸运,我们一生中会有那么一两次,偶然与某种强大的事物相遇,让人感到地动山摇。
15 我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数百个物种的栖居地,智人只是其中之一,细菌丛在我们体内茂密生长,真菌在皮肤上勃然盛放。
16 科学就是这样,充满了偶然和错误,不论在野外还是实验室,让人筋疲力尽却又神魂颠倒。
17 语法深刻影响着语言及其使用者,塑造着我们与他人以及世界的关系。字词是世界创造者,语言是人类世界最强大的地质力量之一。
<第二间石室>
第二部分 隐匿-欧洲
<看不见的城市>
18 “纪念无名者,比纪念知名者更困难。历史的书写是献给无名者的记忆。”(这句话被刻在波尔特沃本雅明纪念碑的透明玻璃板上)
<无星之河>(意大利,卡尔索)
19 曾潜至布须曼人洞七百九十英尺之下的英国潜水者唐·雪利(Don Shirley)说:“在水里的时刻太美妙了。你处在一个绝对的、完全的真空中,就像在外太空。没有上帝,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现在和接下来的千分之一秒。那环境不会给人任何威胁感,只有彻底的平静。”
<空洞的土地>(斯洛文尼亚高地)
20 曾经暴行累累,如今却壮美迷人,这样的地方总会让人有种不和谐之感。但只依靠那段黑暗的历史去解读一个地方,相当于剥夺了它未来的可能性,拒绝修复,放弃希望——会成为另一种压迫。
第三部分 萦绕-北方
<红色舞者>(挪威,罗弗敦群岛)
21 海恩·毕约克还提到,教堂之洞,地狱之口,地狱之洞,山精之眼等流传至今的名字也强调了洞穴的特殊意味:表演空间,或进入危险的异世界入口。(p227)
22 萨米族将宇宙分为纵向的三层——天空、地面和地下。只有萨满巫师和死者才能通过世界之轴跨越层级,而世界之轴通常以一条河或一棵树的形象出现,把上下精神界河人类生活的中间界相连。(p228)
23 在奥斯陆,我曾听过的一位考古学家关于深时的评论,此刻又回荡在耳边:时间并不“深”,它本就一直包围在我们身边。过去如鬼魅一般萦绕着我们,它并不是一层一层的沉淀物,而更像是某种漂浮物。(p235)
<边缘>(挪威,安多亚)
24 人类的现代物种史,就是一部冷酷无情的加速掠夺史,仅伴以补偿性的小规模保护和偶尔唱响的挽歌。(p270)
25 格伦·阿尔布雷特于2003年提出“乡痛症”这个词,意思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精神或存在危机。” …… 乡愁是随着人们远离故乡产生的,乡痛则是人们留在原地的痛苦。前者可以通过返乡缓解,而后者似乎是不可逆的。…… 乡痛症涉及一种可怕的现代处境,熟悉的地方因为气候变化或企业行为而面目全非,身在家园,却似流离失所。(p275)
26 自然不再只是远方明媚阳光下的一座山峰,或者一只在白桦林上空捕猎的猛禽,它是漂着厚厚塑料垃圾的潮汐线,也是数百万平方英里正在融化的永冻层中慢慢降解的可燃冰。(p279)
<时间之蓝>(格陵兰,库鲁苏克)
27 冰是有记忆的,它能记得细节,而且能记住一百万年甚至更久。 冰层记得森林大火和海平面上升;记得十一万年前上一个冰河时代开始时空气的化学成分;记得五万年前的夏天有多少天的阳光洒在它身上;记得全新世早期降雪时云层的温度…… 它记得,并且能向我们讲述——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无常的星球上,它能迅速变化,也会逆转。 冰有记忆,它的记忆是蓝色的。(p292)
28 人到了晚年,往往会努力回忆人生最初的一些时刻——它们都被随后的记忆深深掩埋在最底层。同样,冰最远古的记忆更难找回,更易失去。(p294)
29 我们在那奇异的山顶上,沐浴着阳光,就这么待了一个小时,或者一个世纪。彼此没怎么说话,在那里,语言无关紧要,甚至毫无道理,于是它便笨拙地从这景观中滑走了。这里的宏大,令明喻暗喻都变得荒谬可笑。故事在它面前不值一提,通常的意义制造模式毫无用武之地。我还从没见过这样的地方。(p314)
<融水>(格陵兰,库纳德·拉斯穆森冰川)
30 在一切美的中心,都存在某种残忍。千万年之间,世界向我们展示着它最原始的敌意。世界的稠密性和陌生性,就是荒谬。(加缪)(p332)
<隐藏之地>(芬兰,奥尔基卢奥托)
31 专家组面临极其艰巨的挑战。怎样设计一个警报系统兼顾结构性,语义性,甚至在地球可能面临重大灾难性阶段都能幸存下来?怎么跨越时间鸿沟与未来生物交流,告诉它们,绝不能进入这些储藏室,破坏对废料的隔离?(p358)
<回到地面>
32 在这宇宙中,我们和渺小,可我们在一起。(p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