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坡

眩晕坡的尽头有座寺庙,这任谁都知道。 眩晕坡是村子里唯一进山的路。因为坡面高低起伏、爬着会让人头晕出名。坡口处有棵大黄花梨。白天,卖药郎在树下歇脚。药箱全部打开,展示大唐的鹿茸、高句丽的人参,还有西洋的宝石片——这宝石片能让花眼的人看清东西,却会让明眼人头晕。 樵夫们经过此处也要停下,讨几颗甘草片嚼嚼。他们平时就住在山里,每月只出来四次,一次背上一人多高的柴禾。别人看了都腿软的木头,他们“喝呀”一声扛上肩头,一口气能走到镇上。镇上的管事们喜欢眩晕坡上的木材,因为这里的木材实乘,禁得住烧,烧起来还有股香味——这还都是工匠师傅们看不上的。 每年远近的工匠师傅都会来这里选料,春天来的尤其多。因为春天树身体里憋着一股子劲,质地坚韧、纹理细密。温湿度也合适。挑几颗树伐倒带回,放在院子里阴干,出来的家具准光滑漂亮。将军府的雕刻师这时也会来这儿。山上长着不少野生的黄花梨和紫檀。他们可不挑挺拔漂亮的,专往那奇形怪状的树上看。不过他们一年只来一次,毕竟人家几年才出那么一件! 师傅们来选料,都是懂山路的樵夫们领着。山路崎岖,走一遭难免要给小费。所以这一带的樵夫大多是富的。坡下的村民们多少也受到熏陶,家家都有几件自己做的玩意儿:桌椅板凳啊,箱子啊,痒痒挠啊,还有小孩儿玩的“小鸡蚀米”“拨浪鼓”等玩具。也有很多人干脆就以木匠为生计,弄些复杂精巧的机关,拿到镇上总能卖出好价钱。 村里的小孩儿最爱见樵夫下山。因为大人不让他们进山,说山里有吃小孩的饿鬼。孩子们害怕,却总想知道饿鬼长什么样,就缠着樵夫们讲山里饿鬼的故事。 “眩晕坡顶上的寺庙里,就住着饿鬼哟。” 说话的是阿良,年纪奔四十了,长了一副矮小精壮的身体和一张阔脸盘,胡子茬总是不拘束地挂在两颊。他本名良兵卫,孩子们总是“阿良”“阿良”地叫,弄得周围人也开始这么叫他。阿良把甘草片分给孩子们,接着讲:“饿鬼干瘦干瘦的,见什么吃什么,可就是不长肉!没办法嘛,谁叫它是饿死的。” “阿良,你这样讲寺庙的先生该生气了。”有人提醒他。 “不会的,毕竟是寺庙的先生嘛!” 阿良张开十指,露出一嘴黄牙:“饿鬼来吃小孩啦!”

阿良讲的“饿鬼”,就是寺庙的先生。他是那里的神主,似乎祖上就住在那里。那位先生身形削瘦,脸上缺乏血色。阿良有一次走夜路被他吓到过,从此他便成了阿良讲鬼故事的绝佳参考。 虽说是神主,但樵夫们都习惯叫他“先生”。若追问为什么,多半只会挠头,然后说:“偶尔聊起天来,不知不觉就这么叫了。” 没人知道这位先生叫什么。大家都“先生”“先生”地叫。那时京城流行信佛,村里有红白事也跟着请和尚来念法。山上的寺庙供奉的是晴明大人,所以寺庙的先生出马的时候并不多。 先生每月下山一次。小孩们见到他便嚷“饿鬼来啦”,大人们“呿、呿”地轰他们,再过来给先生问好。先生有时点头致意,有时上来问“家人病好些了吗?”多数回答“好很多了,全仗您给的方子”。有时遇到说人已西去的,先生便驻足叹息,请对方节哀。 村里还有过几个中了邪的,也是被先生治好的。大家都说先生神通广大,可互相打听下来,谁也不知道先生的底细。 先生下山从来不为采买生活物品——樵夫们会帮他置办——他出现时永远背个檀木匣子。虽说没人知道匣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可那匣子本身就已经远近闻名:那是明石大师的手艺,那可是将军府的雕刻师头子!谁也不知道先生和将军府到底有什么关系。 先生歇脚时把匣子往地上一搁,任小孩随便摸随便看。小孩们刚开始觉得新鲜,仔细一看,上面刻的竟然是妖魔鬼怪!一个小女孩曾看画面中的小鸡仔儿看得入迷,一抬头竟发现“梁上”有个披头散发的鬼正盯着自己,登时哭了。先生“咕咕咕”地笑,一边说着“抱歉”,一边从骨灰罐似的容器中掏出几颗点心给这小姑娘。 后来有胆子大的好事者打听出来,先生那妖怪匣子里装的都是书。先生每个月会去京城。听说那里有比整个村还大的书市。他去把读过的书卖掉,再买新的装回来。

先生从京城回来了。这次他不是一个人回来,而是被人骑着高头大马载回来的。先生侧坐在马上,怀里是他的妖怪匣子。他身后骑着马的,是个高挑的汉子。村里不曾见过这样白净的汉子,众人看他脸上好像笼着光。汉子唇红齿白,俊美得不像男人。 眩晕坡不好走马。两人跳下马背。那外乡人的身形更突显出来了,站在柴禾棒似的先生旁边,活脱一个神坛上走下来的不动明王。 外出征战过的老人说:“这娃让我想起二十年前的干麿大将军了。” 外乡人提起先生的匣子,大步迈上眩晕坡,再没见下来。 第二天,樵夫们从镇上回来了。他们带回来个大消息——要打仗了。 “黑田家联合了细川家,已经把我们围在中间了。”阿良擦了把汗。 “黑田家和细川家本来就是大国,打咱做啥?”阿光媳妇问。 “咱哪知道。”阿光说。 村里陷入了沉默。 这天傍晚,小朋友被家长揪回屋、各家房檐上冒起炊烟的时候,一匹骏马飞驰出村。 今年春天眼看快过去了,将军府的雕刻师没有来,镇上的工匠也没有来。樵夫们去镇上的次数少了,更多时间在眩晕坡口的黄梨树下抽旱烟。卖药郎再也没来过。听阿光说他去东边的前线救治伤员去了。军营的信使倒是总来村里,来了便往眩晕坡上冲。最开始信使每周来一次,后来几乎天天来,甚至一天能来两个。 征兵的榜文发到村子来了。樵夫们首先接了榜。村子空了一半。这里听不见叮叮当当凿木头的声音,孩子们的嬉闹声形成回音,飘荡在村子上空。 寺庙的先生这个月第二次下山了。这次他没有背他的檀木匣子,穿着也不是平常的打扮。他穿一身乡亲们都没见过的纯黑衣衫——只有鞋带是红色的。他走得很匆忙,表情凶神恶煞,不像饿鬼,反倒像要去杀鬼。

又过了五天,小孩们忽然炸锅似的吵起来。阿良回来了!阿良的母亲听到,坐地上嚎啕大哭,怎么劝也劝不住。女人们都跑去村口。阿良真回来了!阿良胳膊上、脸上多了几道伤疤,人却神气得很!阿良,怎么就你回来了?阿良,咱家狗子呢?阿良——都别急!都在后面呢!一个都没少!爷们儿怕各位担心,让我先跑回来报信啦! 这天晚上,村里举办了几十年来最大的宴会。家家搬出了最好的酒,陶匠阿井拿出新烧的酒碗给全村使用,女人们使出看家本事做了九九八十一道大菜,养猪户阿木家的夫妻俩还亲自动手宰了一头原打算过年吃的母猪。众人在村广场上燃起篝火,火光直到后半夜还把天空照得通红。男人们吹嘘自己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孩子们眼睛瞪得溜圆,女人们怜惜地望着自己的丈夫,眼中比往日更添温度。 关于这城是怎么守下来的,大家众说纷纭。有人说干麿大将军有神明庇护,交战时分忽然风雨大作,敌军爬不上城墙,火器全部瘫痪,才保住了城池。有人说是干麿大将军的二公子率一百精兵,奇袭敌军大帐、截了他们的粮草,敌军才仓皇撤退。还有人说,交战前一晚,有战友看到一位黑衣的文臣连夜往细川家去了,第二天细川家对黑田家倒戈相向,黑田家才悻悻收手。 第二天,卖药郎回来了。第三天,将军府的明石大师亲自来选木料。樵夫们又背起了一人多高的柴禾。小孩们不听山里的鬼故事了,天天缠着阿良讲打仗的事情。 眩晕坡寺庙里的先生再也没回来过。他去哪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