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雷雨》的话剧,又看了一遍《雷雨》剧本,发现还是中学生的自己当年看漏了一个人物——一个并未出场却真实存在,又被所有人遗忘甚至刻意消除的女人。 侍萍是无锡大商户周家女仆梅妈的女儿,光绪二十年(1892)前后和大少爷周朴园相恋后生下两个儿子,此事前后至少应该有一两年的时间,两人的关系可以维持这样一段时间,也许周朴园曾为两人的关系向父母(主要是父亲)争取过——以清朝律法,如果能过父亲这一关,周朴园至少娶侍萍做妾没有问题——但侍萍最终没有得到周朴园父母的认可,被夺走了健康的大儿子,带着被认为要病死的二儿子投水。可能是为了掩盖这桩丑闻,也可能是为了让儿子“收心”,总之周家为周朴园安排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为妻。周朴园应该对这桩婚事非常不满,二人的婚姻没有任何子女应该可以作为旁证。推测之后的周朴园应该离开了无锡在北方办实业,刻意冷落这位妻子。不难想象,在古代社会,这样压抑痛苦的婚姻会如何消磨一个女人的生的意志(尤其是当这名女子还是一个受过传统教育的拥有高道德意识的高门小姐),两人的婚姻存续时间应该不长,便以妻子的亡故告终。之后周朴园在北方娶了蘩漪,之后又把已是青年的周萍从南方老家接来。周朴园的第一任妻子去世应该在周萍尚未记事之时,在周公馆内也不会有人给蘩漪讲无锡的旧事,加上周朴园常年带着一张侍萍的照片,两人也就自然而然地认为侍萍就是嫁给周朴园作为第一任妻子的那位小姐。就这样,周朴园的第一任妻子的历史便被消除、被顶替了。 曹禺全文没有提到过这位女性的姓名——作为一位有钱有门第人家的小姐,她自然不可能没有姓名——我认为这是作者有意为之,因为这才是整部剧里真正看不见的女人。《雷雨》里的女人个个苦命,然而她们或多或少都被爱过、被珍视过,也有过感受到自己是活着的瞬间,甚至为挣脱自己的命运哪怕是徒劳地挣扎过。但周朴园的第一任妻子,她什么也没有,自她嫁到了周家,她没有被爱过,也不能去爱;不被允许有自我,自然也不会有自己的生活;最后她甚至连一个姓名都没有留下,被彻彻底底地遗忘,甚至让大部分中学生被自己的高中语文老师强迫阅读全文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故事里还有这样一个看不见的角色,一个真正地、完全地被传统和伦理和历史碾成粉碎的女人,一个沉默的彻底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