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amazov09

Exploring myself and liberty. 寻找自我与自由。

躺了三天终于回到电脑前了,浑浑噩噩,头晕脑胀,云里雾里。 不再去计较我失踪的几个快递,把期待和许诺都抛之脑后。现在感觉身心健康地活着才是头等问题。 对于2022,我确实没有太多感激。

朋友都去搬砖了 没人再跟我抬杠 一个人抬不了一根杠 雷锋就是被一根杠砸死的 日子越过越像在学雷锋 正确的 为人民服务的 积极向上的 没人知道我在期盼我的结局 只好写在日记里

#生活里的诗

喜鹊叽叽喳喳的树下 影子先于我到达 惊飞了喜鹊

饥饿与迟疑打架时 影子先于猫吃饱 撑死胆大的

迎着太阳走的时候 影子却走得很慢 太阳落山以后 它再也跟不上我的步伐

#生活里的诗

发生在豆瓣评论区。 Mr.Choi 2010-02-03 19:37:08 求《我所拥有的时间》歌词。 帽儿山2017-03-27 23:37:17 网易云都有

2010年的人还不懂网易云。2010年的这个人现在却一定在用网易云。 他也一定知道歌词了,现在网上什么都有。

再后来的评论,还都带上了IP地址。

我的猫不是黑色的 鬼鬼祟祟的猫 跑起来也像老鼠 夜却是那样静悄悄 伸手不见五指的夜 自然也不见猫 躺在床上侧耳 不见摩挲之声 总是疑心 黑夜是否吞噬了我的猫

#生活里的诗

最早了解南京是从同学的嘴里。高考前她去南京参加自主招生,回来后跟我们说“南京不好,很旧很破烂”。 不,那不是最早。最早了解南京是在娄烨的电影里,《春风沉醉的夜晚》。 不,这也不是最早。最早对南京的印象是妈妈回忆起她和爸爸的蜜月旅行,她说南京有很好吃的粉和面。 后来一个人背上背包,我匆匆出现在南京。南京的物价比起武汉还是高,从订旅馆的价格就看出来了。当时还不知道有青旅作为选择,一个人吭哧吭哧地在携程看。 最后住了一家名称非常搞笑的,叫“肯定连锁酒店”。好处是离景点近,在秦淮河边上;坏处是它的条件可以排在同等价位下最差top1。在一家办公大厦里,杂乱,房门是破破烂烂的物理锁,破破烂烂,床对着厕所。窗帘不遮光,床被不干净,床头柜很脏乱。我放好东西后就明白了它肯定不连锁。 但我就这么住下了,第二天醒来的时候是个阴天,窗帘漏出一道光线。我能看到远处连成一片的破烂房顶,还有总统府的建筑,于是我拿出手机开始播放Spring Fever: Pt 5。 我其实并不了解南京。在六朝古都这个名称以外,我几乎对它一无所知。只是去了常规的景点,匆匆逛了一圈。事前没有做好攻略的结果是在夫子庙的美食街失望而归,没能吃到很喜欢的地方菜。但我很喜欢这座城市给我的感觉,一个人在万家灯火中漫无目的地游走,在秦淮河附近乱窜走进了旁边的民居,一个大爷在躺椅上听着收音机里的评弹。 还去了其他一些很难忘的地方。记得新街口的换乘站似乎有十几个出口,一个巨大的中央车站。去了两座书店。 去了先锋书店,作为喜欢书的人去有品位的书店就像在朝圣。 去了二楼南书房,已经忘了是怎么知道了它的存在,只是想去看看这栋在民国老建筑里的公益书店。喜欢它的小院儿。我本以为店里会有很多人,但进去的时候非常安静。我的时间不够了,没能拿一本书在那静静读一会。但我一直记得它。今天搜了下它的现状,疫情以来也是过得很艰难,有点心痛。 二楼南书房 最后一站去了南京大学,觉得它实在太过美丽,停不下来给它拍照,最后极限赶火车时跑错了站台,最后误了火车。改签了晚上的火车,我只好坐在玄武湖边看日落,对岸的城市好像很遥远。 与它的一面只有匆忙的两三天,在梧桐树下骑车的感觉却永远留下了。我很喜欢这座城市,正是因为它在我同学口中的“破旧”。喜欢那些有点发霉的老房子的山墙,喜欢它的河流和城墙,所有历史的痕迹。 会想写下南京,是因为今天听了一整天七八点的《屋顶上的猫》。在我出生之前就在南京唱歌的乐队,它穿越时空精准地传达给我了一种青春躁动的感觉。我一度想哭泣,也想起了这座和我没有太多关系的城市。 我喜欢它,但在我喜欢它之前我并不了解它。我还有太多不了解的事,我还不知道我是否喜欢,就匆匆做了选择。我喜欢的挺多的,就是下不了决心到底从了哪一个。再说就和南京没关系了,就这样吧。

小时候家里出去旅游的时候,相机总是我的。那时候摄影对我的意义在于,它可以记录我旅行中有趣的见闻,给自己留下回忆。有了智能手机以后,生活中大多数的照片也是服务于此目的。摄影是为了出行,摄影是为了刻意地记录。 但后来越来越多地在摄影中实现审美。生活中的美每一刻都是不同的,因为光影的变幻,生命的运动,即使走过千百次的地方在某一天也许会突然显露出它的美丽。我觉得喜欢摄影的人一定都很热爱生活。 并不只有精心装饰的衣裳才是美的,不是只有重金购得的物品才是美的,不是最艰难前往之处才是美的。拍得越多,发现潜藏在各处的美就越多。生活就这样变得趣味盎然。 但最近又发现了摄影的又一重乐趣,可能算是摄像的乐趣吧。因为无法预知被拍摄对象在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当镜头放置好之后,最后获得的画面像是命运的恩赐。比如在拍摄月亮升起时,意外地发现街灯也随之渐次亮起,那一刻很美妙。比如在拍摄豆面舔毛在墙上的投影时,它忽然伸了个懒腰,画面变得非常灵动娇俏。 拍摄那些运动中的物体,比如路过一面墙的行人,我并无法预知我按下快门时会形成怎样的构图。当然,构图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但在预测之外总会有些意外因素让这个过程变得有趣。 摄影的乐趣目前对我来说是这三点,后两者在写作中是缺乏的。写作是完全可控的过程,我要写的早已于文字形成前就在大脑中浮现印象,因此则缺乏了审美和随机性的乐趣,我记录的对象并不鲜活。

最早以前,给妈妈写的母亲节贺卡都是“妈妈辛苦了,我爱你!”之类的。 长大以后逐渐开始觉得不对劲,给妈妈写的变成了“希望妈妈能拥有自己的生活”。 妈妈频繁劝我进银行。我说,你们就在银行,你们又让我进银行,我找的另一半又在银行,那我生的孩子是不是也要进银行,这一切有什么意义呢? 妈妈说,不一样啊,你会去更好的银行啊。我说,那我孩子是不是该进世界银行了? 妈妈说,可以啊。 我时常因为这样的对话而感到沮丧。 她期望我过平凡幸福的生活,这个生活的标杆是找个靠谱对象再生个孩子,她接下来数年的期望就是帮我带孩子。 我说,你去过自己的生活啊,好不容易退休了为什么要带孩子? 妈妈说,这就是她的乐趣所在啊。 她确实喜欢小孩,那我觉得还不如去幼儿园带别人家的小孩。在我自己活不明白之前我不敢把另一个生命带到世界上。妈妈对我的爱让我觉得母亲这个身份太沉重了,世人对母爱的赞颂也让我觉得“妈妈”这两个字都成了一种可怕的诅咒和桎梏,花着样鸡娃的家长更让我时常陷入预想的攀比和随之而来的自责。 生了但不管,或者说不像那些母亲一样尽心尽力地管,让孩子感到失落和痛苦,只是为了让我自己快乐,这有什么意义呢? 我还惧怕看到那些案例发生在我身上。每一个声称自己不喜欢小孩的人在生育后就被自然的激素改造成一个母爱泛滥的人。 我还年轻,所以我决定不再思考这些。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不再是个问题。 但我真的希望妈妈可以去追求她喜欢做的事情,除了带孩子以外世界上好玩的事情不是还有很多吗?

昨天打出fk,第一个词还是防控;明天再打,就变成了放开。 如果不是在这里写下了你的故事,也许我也不会记得离开的你。 再坚持一下就好了,就在你去世后的几天后,这里就放开了,人们不再害怕病毒了。 有时候会想文革时候活下来的那些人都是何等地坚强。十年的疯狂一定比三年更难熬,但他们怀着希望熬过来了。最近在读北岛,看他写一九七六年,人们是怎么样渐渐觉察到一个新时代要开始时的兴奋。那些小道消息,那些耳语,那些口口相传,那些声音逐渐增大的街头演讲。 确实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但总有人熬不过冬天。 我在很累很疲惫的时候也总是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吧。我的一生虽然很短,也足以见证许多时代的波浪了。 也会想起那些其他选择结束生命的人。在你们走后,我还看到过更美的夕阳,有过很多美好的时刻。如果你们还活着,是不是也能体会到这些了。我知道有时候生活就是非常让人难过,还不如死了舒坦,但要不要再坚持一下呢,明天会更好还是更糟只有活到明天才知道。对未来再怀有一些好奇和希望吧。

童年时你我一同游船的人工湖泊 在成年后也会干涸 翡翠绿神秘湖底的显露 归功于完全不神秘的沃尔沃卡车 因为人才成立的命题 也是人使其不成立 七彩破碎一地 下一代小朋友 无需机械游戏 毕竟赛博世界 加倍纸醉金迷 城市更新自己 意图剥离回忆 寺庙建筑禁忌 难敌地产利益 与其荒芜空地 不如贯通水系 绳桩拴住黑羊 冰车湖面飘荡 时针踱步计量 不复旧人模样 我不能再认出童年时我划过的船 不能再找到童年时玩过的花果山 不能再触摸到回忆里的动物园 所以我选择记录下来 你最后的时光

#生活里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