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英/史料之堆

写在前面:本人最近给凤英cp找到的新设就是一款罗生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但事实如若告诉你会更内疚我爱过哈啰吉蒂吗似乎没有……

本人则是:依然少女误会了吗(误会了)

总之窝还挺喜欢的,希望大家也喜欢

ps.写完才发现字数直接爆到1.1w+,固然有援引史料的原因,但是未免也太多了……

凤英,指李世民/李勣这一couple(斜线前后有意义,这对我来说很重要谢谢谢谢)。李二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流量宝宝了,在此不多赘述;介绍一下我推李勣,字懋功,本名徐世勣,归降唐朝后,被李渊赐姓李,后来荔枝继位后要求大家都要避讳世和民俩字,于是就叫李勣了。因为改名过程颇多曲折+我本人有一些奇怪的姓名羞耻,一般还是习惯称呼我推为广为人知的……英公。

这一段啰嗦主要是怕大家不认识糊糊的我推,好了话不多说,我们直接来看糖。

英公最早开始跟随李二征战,是在平定刘武周、宋金刚的战役,即“太宗遣总管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宝当其北,翟长孙、秦武通当其南。诸军 战小却,为贼所乘。太宗率精骑击之,冲其阵后,贼众大败,追奔数十里。(旧唐书太宗本纪)”此处开始有英公的戏份。稍微把时间点往回拨一点点,在武德二年年底,李二受命出征收复汾晋的同时,遭受人生第一次重大军事失利后的英公正在窦建德处上蹿下跳地想办法归唐,其中一连串频繁但是没什么效果的行动(这些应该也算英公的黑历史哇黑历史……)就不展开说了,最后在通鉴中是这么描述的:“(正月)甲午,世勣、孝恪至长安。”说这些主要是想戴上我的滤镜来不合理推测一下,英公自拔归京师后可能还没修整几天就立刻又上前线去给秦王增援去了,除了李渊对前线战事的焦急、英公自己希望尽快建功弥补丢了河北飞地的过这两点,大概也是有一点点想尽早跟一看就很有前途的李二尽快建立亲密关系的原因?

经过破刘武周一战,凤英应该确实彼此看对眼了x在武德三年八月开始的东征洛阳的行动中,英公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且成为此次东征建功仅次于李二的将领。因为此前英公都是山东混江湖的,自然承担了相当部分的接受投降&统战工作。

(武德三年九月)其所署筠州总管杨庆遣使请降,遣李世勣率师出轘辕道安抚其众。荥、汴、洧、豫九州相继来降。(旧唐书太宗本纪)

这段在册府元龟里其实相当精彩,并且以伐谋的战法得到了显赫成效:

伪营州总管杨庆遣其兵曹刘敏行间行乞降,请兵应接,帝遣总管李勣等率步骑数百,自阳城迎之,时伪太子玄应先将兵在荥、汴之间,闻勣兵至,遽来邀战,勣击却之。乃夜令郭(孝)恪与伪荥州刺史魏陆书,喻令归国。陆许诺,阴从东都城内,送其父母出,赴大军以自取信。玄应遣伪大将军张志就陆徵兵,陆诈病不出,召志入,遂擒之,即以城降。陆仍遣志诈为玄(应)书,停其东道兵马,令张慈宝且还汴州。又密执刺史王要汉,令图慈宝,传首大军。玄应既见诸州相率归国,繇是大惧,奔还东都。李勣乃得安慰东夏,於是伪蔚州总管时德叡、伏州刺史王孝矩、袁州刺史杨承先、封州刺史郭神会、行军总管武贾等并首尾来降,世充东道粮运,自是而绝。

当然,东征中英公最大的功劳就是提早占据了虎牢关,这是他得以跟李二分享太庙献捷高光的关键。【虽说按常理而言当时李四多半也有金甲献捷的待遇,不过因为李四在玄武门里寄了,所以………李四:呵呵被逼人二哥阴影笼罩的生前死后

四年,从太宗伐王世充于东都,累战大捷。又东略地至武牢,伪郑州司兵沈悦请翻武牢,勣夜潜兵应接,克之。擒其伪刺史荆王行本。(旧唐书李勣列传)

戊午,王世充郑州司兵沈悦遣使诣左武候大将军李世勣请降。左卫将军王群廓夜引兵袭虎牢,悦为内应,遂拔之,获其荆王行本及长史戴胄。(资治通鉴)

也就是因为英公提早一步占据了虎牢关,于是在窦建德率领十万大军来援王世充的时候,李二便可以在面对因害怕腹背受敌而心生班师之意的诸将时提出,在虎牢关与窦建德决战。

太宗曰:“世充粮尽,内外离心,我当不劳攻击,坐收其敝。建德新破孟海公,将骄卒惰,吾当进据武牢,扼其襟要。贼若冒险与我争锋,破之必矣。如其不战,旬日间世充当自溃。若不速进,贼入武牢,诸城新附,必不能守。二贼并力,将若之何?” 通又请解围就险以候其变,太宗不许。于是留通辅齐王元吉以围世充,亲率步骑三千五百人趣武牢。(旧唐书太宗本纪)

一战擒双王的战果我们都知道了,于是来看看穿得闪闪惹人爱的凯旋小情侣,金甲同光——

论功行赏,太宗为上将,勣为下将,与太宗俱服金甲,乘戎辂,告捷于太庙。(旧唐书李勣列传)

后来李二被新封了一个天策上将的头衔,那我们英公就是天策下将了,我这逻辑可以吧!

然后追加一个围洛阳时候的趣事:

太宗围逼东都,雄信出军拒战, 援枪而至,几及太宗,徐世勣呵止之,曰:“此秦王也。”雄信惶惧,遂退,太宗由是获免。(旧唐书单雄信列传)

虽然这个故事旧唐书说救的是李二,册府说救的是李四(李四那段就不贴了),总之颇有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还能红着脸的意思,带着现男友打前男友嘛……氛围很微妙内……

再有请一下场外嘉宾荔枝宝宝,看看他在给英公写的神道碑里怎么描述小妈(?)陪亲爹平定天下的:

公出赞元戎,入参神算。受分麾之重寄,沐赐棨之殊荣。刘武周率彼犬羊,凭陵汾晋;先朝躬亲矢石,公则任属偏裨,萧斧才临,朝菌俄翦。王充窦德,潜议合从,南濒控鹤之山,北距飞狐之塞。拥周韩之锐卒,驱赵魏之枭兵。自谓力动天关,威回地轴,〇轩营〇明,月阵交锋,〇〇竟〇〇〇〇武(阙八字)必捷,〇雁〇〇是凭。

荔枝宝宝:嗑亖我了。。。

接下来是平定率领河北复叛的刘黑闼。在此之前不得不嘴一句,刘黑闼当年可是英公为了骗取夏王信任自己跑去从王世充那抓了献给窦建德的,然后自己这次不幸全军覆没现世报……咳咳,说正经的,在凤英平讨刘黑闼的战事里,有一个比较广为人知津津乐道的糖:

黑闼军来袭李世勣,太宗勒兵掩贼,复以救之。既而黑闼众至,其军四合,敬德率壮士犯围而入,大破贼阵,太宗与江夏王道宗乘之以出。(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

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我们来采访一下鱼翅融,哦他说呵呵狗情侣!

又及,下面是一些我根据通鉴记载此事的不靠谱发散,反正就是抠糖,不犯法(>﹏<)

(二月)辛巳,秦王世民拔洺水。

⬆️此处的洺水乃是洺水县城,没错就是罗士信英勇殉国的那座城,拿下紧靠洺水的洺水县城对唐军非常重要,可以凭此开始威胁刘黑闼本部与后方的联系,即传统艺能抄粮道是也。

三月,世民与李艺营于洺水之南,分兵屯水北。⬆️唐军大部驻扎在洺水南,分兵驻扎洺水北,而我觉得分兵水北的搞不好就是英公,至于为什么派英公,大概是上次东征英公单独在外的时候任务也完成的很不错李二比较放心(?)

黑闼数挑战,世民坚壁不应,别遣奇兵绝其粮道。

传统艺能来咯lol

壬辰,黑闼以高雅贤为左仆射,军中高会。李世勣引兵逼其营,雅贤乘醉,单骑逐之,世勣部将潘毛刺之坠马;左右继至,扶归,未至营而卒。甲午,诸将复往逼其营,潘毛为王小胡所擒。

⬆️刘黑闼就结营在洺水北岸,而英公及其部下能在两军对峙期间频繁撩架,多半就是因为他正率部屯于洺水之北。

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刘黑闼会趁夜袭营了,撩完总要挨点打……李二在来救援的时候则显得相当急切,以至于狂战士鱼翅都没来得及带在身边,毕竟虽然他叫人从上游截断洺水,但是肯定不至于令河滩彻底干涸,时间不等人的情况下李二应该是带着少量骑兵就冲去对岸捞人了,然后被围。最终战果我们都知道,在鱼翅率领大部跟上后是“大破贼阵”。不过对李二而言则特别在,虽然孤军犯险再反击也是他惯常显示自己武德的战术之一,但是为了救人而不怎么爱惜自己的命确实是唯一一遭……

对此我也只能评价:呵呵狗情侣。

对徐圆朗之战,记载相对比较平淡,不过总之也是配合默契就是。

太宗平黑闼,进师曹州,遣淮安王神通及李世勣攻之。圆朗数出战,不利,城内百姓争逾城降。圆朗穷蹙,与数骑弃城夜遁,为野人所杀,其地悉平。(旧唐书徐圆朗列传)

此后英公还参与了平定辅公祏叛乱,不过这里主要就是英卫的场子了。李二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抢皇位&对突厥的防事等上面,英公则在武德八年突厥入侵时由齐州总管调至并州任行军总管,由此英公开启了十六年的并州种田摸鱼生涯(?)

时间线来到武德九年。关于玄武门中英公的态度,也是比较为人乐道的话题,主要是在旧唐书和通鉴里说法不一。

李靖、李勣等数言:“大王以功高被疑, 靖等请申犬马之力。”(旧唐书李建成列传)

世民犹豫未决,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世勣,世勣辞;世民由是重二人。(资治通鉴)

通鉴采取的是隋唐嘉话里的内容。不过就算通鉴的记载为真,李二在长安隔着几千里特意询问当时远在灵州并州的英卫自己是不是要立刻动手撅了兄弟和亲爹……如果你们礼堂没有点出什么电子通讯科技树的话,那秦王府搞事是否也太目无王法了,额啊你们礼堂果然已经是李二的天下了.jpg

此外英卫都没有直接参与玄武门之变,不过当时他们出镇在外,对地方的控制/对突厥的威慑也是皇权内部交接不出大问题的重要一环。【不过尽管当时有英卫+柴姐夫分别把守着由塞外直逼长安的三条道,然而颉利多半还是通过态度相对偏向李建成的李艺所在的这条路线突到渭水边了?

最后讲一下,虽然英公没有直接参与玄武门,但是他给李二推荐了俩参与玄武门的核心人物咧……以他俩在战场上救来救去的狗情侣姿态,英公是一个从来没入过秦王幕府的秦王党,这才比较合理不是吗?

初未知名,李勣尉迟敬德亦言之,乃引入幕府。(旧唐书张公谨列传)

后房玄龄、李勣以亮倜傥有智谋,荐之于太宗,引为秦府车骑将军。(旧唐书张亮列传)

当然,我们英公给李二推荐的部下当然远不止……

魏徵、 高季辅、杜正伦、郭孝恪皆游其所,一见于众人中,即加礼敬,引之卧内,谈谑忘 倦。及平武牢,获伪郑州长史戴胄,知其行能,寻释于竟,推荐咸至显达,当时称其有知人之鉴。(旧唐书李勣列传)

李二登基以后封赏功臣,英公食实封九百户,大约处在中间层,不过更重要的是……在并州的职务总算转正啦!并州对礼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李二看重英公的体现嘛。

太宗即位,拜并州都督,赐实封九百户。(旧唐书李勣列传)

在英公十六年种田生活里除了贞观三年出兵平灭了东突厥,其他时间就是在并州过快乐日子,其中在贞观七年的时候,从并州都督转为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喜提荔枝宝宝。

时高宗为晋王,遥领并州大都督,授勣光禄大夫,行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旧唐书李勣列传)

贞观十一年,英公由曹国公改封英国公(嗯对这时候才开始叫英公)。英公在并州的政绩其实还是蛮有声有色的,被李二夸奖为比长城更好使:

勣在并州凡十六年,令行禁止,号为称职。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旧唐书李勣列传)

贞观十五年,英公种田生涯结束,回中央之前先去打了个薛延陀。

十五年,征拜兵部尚书,未赴京,会薛延陀遣其子大度设帅骑八万南侵李思摩部落。命勣为朔州行军总管,率轻骑三千追及延陀于青山,击大破之,斩其名王一 人,俘获首领,虏五万余计,以功封一子为县公。(旧唐书李勣列传)

十五年十一月,薛延陀攻李思摩十部,帝诏兵部尚书李勣为朔州道行军总管,率兵六万骑千二百屯朔州,右卫大将军李大亮为灵州道行军总管,率兵四万骑五千屯灵武,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率兵一万七千为庆州道行军总管出云中,凉州都督李袭誉为凉州道行军总管以经略之。诸将辞行,帝诫之曰:“延陀负其兵力,逾漠而南,途经数千,马已疲瘦。夫用兵之道,见利速进,不利速退。其掩思摩,不能疾击,既入长城,又不能速退。吾先敕思摩烧剃秋草,彼粮食日尽,野无所获,顷者侦人来云:‘其马畜啮啖林木,枝皮略尽’,卿等掎角,思摩不须前战,俟其将退,一时奋击,制胜之举也。”又遣右屯卫将军姜行本率左右飞骑及左右卫引强者数千人受李勣节度,十二月甲辰,李勣击延陀破之。(册府元龟)

⬆️对英公各种叮嘱的李二好可爱内……

后来英公生病,李二剪胡须为他和药:

勣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乃自翦须,为其和药。勣顿首见血,泣以恳谢,帝曰:“吾为社稷计耳, 不烦深谢。”(旧唐书李勣列传)

根据墓志,英公貌似是眼疾:

又尝目疾,亲剪须以充药剂。因谓侍臣曰:非我私之,为社稷计耳。

总之连串放闪就是,我们英公可是享受过皇帝亲自放送的黄袍加身待遇的x

十七年,高宗为皇太子,转勣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加位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宗谓曰:“我兒新登储贰,卿旧长史,今以宫事相委,故有此授。虽屈阶资,可勿怪也。”太宗又尝闲宴,顾勣曰:“朕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 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勣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旧唐书李勣列传)

先朝昔尝闲宴,顾谓公曰:万岁之后,嘱亲以幼孤。公涕雪致词,因噬指流血,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墓志)

荔枝宝宝的说法呢?

于时朕居藩邸,(阙十五字)吏,〇因〇觐,人〇宸闱。先圣承闲,曲垂谈宴。绪言之际,以朕讬公,便即啮指流血,铭肌为记。忠贞之操,振古莫俦;金石之心,唯公而已。(神道碑)

图形凌烟阁这个就不多说了,直接快进到打高丽,咱就是说凤英果然还是适合战场。

首先来看一下,在大家一片陛下不必亲征的劝谏声里,英公是怎么说的呢?

兵部尚书李勣曰:“近者延陀犯边,陛下必欲追击,此时陛下取魏徵之言,遂失机会。若如圣策,延陀无一人生还,可五十年间疆场无事。”帝曰:“诚如卿言,由魏徵误计耳。朕不欲以一计不当而尤之,后有良算,安肯矢谋。”由是从勣之言,经画渡辽之师。(旧唐书褚遂良列传)

无辜躺枪的魏老师/白费口舌笔墨的小鸟:狗情侣!

因为高丽作战的部分,册府旧唐书以及通鉴记载都有点信息过载,考虑到字数(其实是我懒)我就尽量节选凤英相关的内容吧——

•会师辽东

是日(五月乙巳),李勣进军於辽东城下。……初,太宗遣使於百济国中采取金漆,用涂铁甲,皆黄紫引曜,色迈兼金。又以五采染玄金,制为山文甲,并从将军。甲申,太宗亲率甲骑万馀,金光曜日,与李勣会於城下。金鼓齐震,旌旗围其城者数百里,士众之声,骇天聒地。太宗见南风甚急,遣锐卒登冲竿之末,热其西南楼,腾烟扇烈,焚其城中屋宇楼阁,须臾而尽。(册府元龟)

帝亲率甲骑万余与李勣会,围其城。俄而南风甚劲,命纵火焚其西南楼,延烧城中,屋宇皆尽。战士登城,贼乃大溃,烧死者万余人,俘其胜兵万余口,以其城为辽州。(旧唐书高丽列传)

癸亥,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英国公李勣攻盖牟城,破之。五月丁丑,车驾渡辽。甲申,上亲率铁骑与李勣会围辽东城,因烈风发火弩,斯须城上屋及楼皆尽,麾战士令登,乃拔之。(旧唐书太宗本纪)

•白崖城请降,英公积极帮士兵谋福利敲老板竹杠(bushi

初,辽东之陷也,伐音乞降,既而中悔,帝怒其反覆,许以城中人物分赐战士。及是,李勣言于帝曰:“战士奋厉争先,不顾矢石者,贪虏获耳。今城垂拔,奈何更许其降,无乃辜将士之心乎?”帝曰:“将军言是也。然纵兵杀戮,虏其妻孥,朕所不忍也。将军麾下有功者,朕以库物赏之,庶因将军赎此一城。” (旧唐书高丽列传)

•安市城

关于到底怎么打:

上之克白岩也,谓李世勣曰:“吾闻安市城险而兵精,其城主材勇,莫离支之乱,城守不服,莫离支击之不能下,因而与之。建安兵弱而粮少,若出其不意,攻之必克。公可先攻建安,建安下,则安市在吾腹中,此兵法所谓‘城有所不攻’者也。”对曰:“建安在南,安市在北,吾军粮皆在辽东;今逾安市而攻建安,若贼断吾运道,将若之何?不如先攻安市,安市下,则鼓行而取建安耳。”上曰:“以公为将,安得不用公策。勿误吾事!”世勣遂攻安市。(资治通鉴)

高延寿率军来援,亲自指挥的李二和指哪打哪的英公:

太宗夜召文武,躬自指麾。遣李勣骑一万五千於贼西岭为阵,长孙无忌率将军牛进达等精兵一万一千,以为奇兵,自山北於狭谷出,以冲其后。太宗自率步骑四千,潜鼓角,偃旌帜,趣贼营北高峰之上,敕诸军闻鼓角声而齐进。因令所司张受降幕於朝堂之侧,曰:“明日午时纳降虏於此矣。”遂率军而进。是夜,流星坠贼营中。戊午,延寿等见李勣兵,欲与战,太宗遥望长孙无忌军尘起,命鼓角并作,旗帜齐举,延寿等大惧,将分兵承之,而其阵已乱。时有电雷,助我军威,李勣率卒一万击之,延寿众退,长孙无忌纵兵乘其後,太宗又引军临之,贼因溃,斩首二万馀级。(册府元龟)

六月丙辰,师至安市城。丁巳,高丽别将高延寿、高惠真帅兵十五万来援安市,以拒王师。李勣率兵奋击,上自高峰引军临之,高丽大溃,杀获不可胜纪。(旧唐书太宗本纪)

值得一提的是,在击破援军后凤英的互动,非常之闪瞎眼。

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勣奏曰:“向若陛下不自亲行,臣与道宗将数万人攻安市城未克,延寿等十馀万抽戈齐至,城内兵士复应,开门而出,以救首尾,旋踵即败,必为延寿等缚,送向平壤,为莫离支等所笑,今日臣敢谢陛下性命恩泽。”太宗素狎勣,笑而颔之。(册府元龟)

对此我们有请砸缸来瑞平一下:按勣后独将兵取高丽,岂必太宗亲行邪?此非史官虚美,乃勣谀辞耳,今不取。(通鉴考异)

翻译翻译:呵呵狗情侣,我是不会把这种秀恩爱的内容写进来的!

时隔多年又(?)差点被袭营的英公:

诸军急攻安市,上闻城中鸡彘声,谓李世勣曰:“围城积久,城中烟火日微,今鸡彘甚喧,此必飨士,欲夜出袭我,宜严兵备之。”是夜,高丽数百人缒城而下。上闻之,自至城下,召兵急击,斩首数十级,高丽退走。(资治通鉴)

一些被堵在安市城下的遗憾:

八月,移营安市城东,李勣遂攻安市,拥延寿等降众营其城下以招之。城中人坚守不动,每见太宗旄麾,必乘城鼓噪以拒焉。帝甚怒。李勣曰:“请破之日,男子尽诛。”城中闻之,人皆死战。……太宗以辽东仓储无几,士卒寒冻,乃诏班师。(旧唐书高丽列传)

撤退时由英公断后:

诏李勣、道宗统马步数万人为后殿。(册府元龟)

以功封一子为郡公:

十八年,太宗将亲征高丽,授勣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攻破盖牟、辽东、白崖等数城,又从太宗摧殄驻跸阵,以功封一子为郡公。(旧唐书李勣列传)

我流看这次征辽的话,总感觉英公是觉得“反正有李二垫着思前想后我就不带脑子了”所以久违地想当然的一次出征(指在各方面都听李二的就好)……如果说这次远征他在什么地方很上心,可能就是上心李二的安全(物理),李二提出那个奇袭建安的策略,其实战略上很对,但是李二还以为自己能跟二十出头的时候一样几天几夜搞奔袭呢,英公则是很现实地很担心李二一折腾来几天不吃不喝不卸甲直接暴毙在前线,所以坚决要求留在安市城外死磕吧。

然后附上隋唐嘉话里关于征辽的糖,总之也还是突出一个狗情侣。

驻跸之役,六军为高丽所乘,太宗命视黑旗──英公之麾也,候者告黑旗被围,帝大恐。须臾复曰围解,高丽哭声动山谷,绩军大胜,斩首数万,俘虏亦数万。

贞观二十年,英公受命讨灭薛延陀,实绩+1

六月,遣兵部尚书、固安公崔敦礼,特进、 英国公李勣击破薛延陀于郁督军山北,前后斩首五千余级,虏男女三万余人。(旧唐书太宗本纪)

二十年,延陀部落扰乱,诏勣将二百骑便发突厥兵讨击。至乌德鞬山,大战破之。其大首领梯 真达于率众来防,其可汗咄摩支南窜于荒谷,遣通事舍人萧嗣业招慰部领,送于京师,碛北悉定。(旧唐书李勣列传)

接下来两年比较平静,因为李二的身体状况在变差……不过反正马上大刀就朝咱砍来了,狗情侣甜蜜了二十年为啥李二临驾崩前来这一下,我理解不了,诸君有什么头猪吗?

二十三年,太宗寝疾,谓高宗曰:“汝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我死后,汝当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乃出为叠州都督。高宗即位,其月,召拜洛州刺史,寻加开府仪同三司,令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旧唐书李勣列传)

五月戊午,太子詹事、英国公李勣为叠州都督。(旧唐书太宗本纪)

上谓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馀,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五月,戊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世勣受诏,不至家而去。(资治通鉴,据考异,抄的隋唐嘉话)

廿三年,以公事降授叠州都督。宫车晚驾,遗诏追复本官。(李勣墓志)

诸君有什么头猪吗?(再次)反正我是没有,只能根据现有的消息来推测。

首先,隋唐嘉话的记载可靠吗?不可靠,什么徘徊顾望当杀之耳,前面铺垫了那么久的托孤,李二死前疯了才这么干,又不是真的吵架离婚啊啊啊……还有什么不至家而去,也太扯了,史官是看监控了?

其次,英公与荔枝无恩的记载可靠吗?也不可靠,稍微了解一点初唐史的人应该都能get到,我们荔枝宝宝的养母其实是英公,毕竟是并州大都督和大都督府长史……虽然荔枝只是遥领,但是英公的确和荔枝也保持了长期的僚佐关系,来看看荔枝自己怎么说:“贞观之初,勣已经事朕,荏苒之间,四十余载,岁月既久,情素可知。(册府元龟)”所以,这种亲爹贬走儿子施恩笼络人心的手段,完全用不到英公这里嘛。史书上写大舅哥为了立荔枝上蹿下跳很积极,但是其实最积极的多半是英公吧,荔枝被立的时候他也是在场的三位大臣之一,虽然那时候他没说话,但不代表他和荔枝利益不相关,后来的事其实也证明他是铁杆荔枝党,帮荔枝收拾完了能收拾的一切。

话说回来,既然这些记载都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那李二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尤其把英公贬出,除了对其辅政地位是重大打击,情感上亦然,因为……英公搞不好都没能跟他见最后一面嘛【鹦鹉鸡坐地大哭.jpg

总之,终于讲到标题了,凤英是一款罗生门,你说他们很真很甜,没有错,但是也不能否认李二驾崩前这一刀把糖砍成了不知道什么东西。从古至今键此事的人何其多,却不能说尽,机心事君也好,配合默契也罢,以致于当代学者也有说其实这是英公和大舅哥在夺权抑或英公是去震慑地方保证皇权交接稳定……但是事实如何我们都已经不知道了,这是一场罗生门,故事已经仓促结束,后人的各执一词里再也难探知假意情真。

……谁把李二挖出来问问啊!!

荔枝登基以后的英公日子过得很平稳,除了奶孩子和挂名(挂名)修书,就是提拔一些小年轻来帮自己工作,所谓祭则陛下政由同事我只摸鱼是也。最为人感兴趣的废王立武,英公的立场倒是非常简单,他一直是荔枝党,继续支持自己养大(?)的孩子而已。

尽管因为废王立武一事被后世的骂得很惨,以致于觉得他有负李二重托的,我只能说,上帝视角键史的儒人差不多得了,英公去世到阿武登基都二十年过去了,千里眼EX才能看这种未来视吧?

其实英公是礼堂在位最久的宰相,从贞观十七年直到总章二年去世,总共二十六年,不过确实不知道他到底有什么具体政绩,尤其在荔枝的这二十年里,我怀疑英公主要就负责一件事:盯辽东。

证据嘛,我没有,不过他多半对着辽东意难平的……事实上荔枝掌握实权以来也一直没有放弃过对高丽的征服,甚至一度在显庆五年先灭了百济,龙朔元年至二年苏定方就曾一度围困平壤,可惜因为天气和作战失利,此次浩荡的征讨未能成功。而英公则等啊等啊,等到乾封元年高丽内乱,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又回到久违的战场,久违的辽东,替自己和先帝一起终结了二十年前的遗憾。

总章元年,命勣为辽东道行军总管,率兵二万略地至鸭绿水。贼遣其弟来拒战,勣纵兵击败之,追奔二百里,至于平壤城。男建闭门不敢出,贼中诸城骇惧,多拔人众遁走,降款者相继。勣又引兵围平壤,辽东道副大总管刘仁轨、郝处俊、将军薛仁贵并会于平壤,犄角围之。经月余,克其城,虏其王高藏及男建、男产,裂其诸城,并为州县,振旅而旋。令勣便道以高藏及男建献于昭陵,礼毕,备军容入京城,献太庙。(旧唐书李勣列传)

攻破平壤和献俘昭陵时英公想必心中何止五味杂陈,大概是翻江倒海吧。而当他再次去往太庙献捷,当年与他金甲并骑的人却已经成为在高处受人供养的冰冷名字。

也许中世纪的辽东作战对人的消耗实在太大,又也许愿望的圆满让英公再无遗憾,还也许在昭陵相隔二十年的再会令英公真的想迫切地与李二“重逢”,总章二年英公便病倒了,且他对自己的病情毫无在意,可以说是消极治疗。

自遇疾,高宗及皇太子送药,即取服之;家中召医巫,皆不许入门。子弟固以药进,勣谓曰:“我山东一田夫耳,攀附明主,滥居富贵,位极三台,年将八十,岂非命乎?修短必是有期,宁容浪就医人求活!”竟拒而不进。(旧唐书李勣列传)

⬆️我流解释那就是他急着去见先帝了。另外,攀附明主哈,是说谁呢想必答案很明显……

以及名台词(遗言):

“又见人多埋金玉,亦不须尔。惟以布装露车,载我棺柩,棺中敛以常服,惟加朝服一副,死倘有知,望著此奉见先帝。”

此时我想起武大头里的一句同样是名台词的话:“这么多年了,媚娘心里面,从来没有一刻,能忘记过先帝。”【闭嘴吧你

额其实我是想说,其实看史料我推有好多笑话段子搞笑事迹,自己过得也是舒心最重要,非常乐子人,但是其实……他对李二还蛮深情的说,虽然,可能,我是说,也许他很久以后才意识到。不过英公也不一定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深情,也可能是觉得想了也没用还是快乐过好每一天比较好,结果就是死前情感爆发,可惜太迟(?)了啦。感觉攻破平壤+献俘昭陵对英的精神刺激真的太大了,滤镜狠一点的话在他看来干完这些就可以去死了。

凤英,好释然又好拧巴啊,李二很释然,英公在释然下是拧巴。

暴言:感觉。。。我推对李二临死前贬自己,肯定不爽,,,但是墓志里写一句遗诏追复本官……我看我推那个时候就已经直接原谅根本不用等自己死掉再去兴师问罪(兴师问罪)他妈的不要太爱了啊啊啊啊貌似端水博爱的自我认知下是什么中古特色女德

对不起我控制一下,就快结束了。英公去世后,当然是陪葬昭陵,并且有仿照卫霍故事起山形冢。

其年寝疾,诏以勣为司卫正卿,使得视疾。寻薨,年七十六。帝为之举哀,辍朝七日,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曰贞武,给东园秘器,陪葬昭陵。令司平太常伯杨昉摄同文正卿监护。及葬日,帝幸未央古城,登楼临送,望柳车恸哭,并为设祭。皇太子亦从驾临送,哀恸悲感左右。诏百官送至故城西北,所筑坟一准卫、霍故事,象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以旌破突厥、薛延陀之功。(旧唐书李勣列传)

以总章二年十二月三日薨於私第,春秋七十有六。朕趋车轸恸,去籥兴哀,爰命百寮,废朝七日,岂直秦〇辍相,郑国寝(阙三十字)日〇公。给东园秘器。葬事所须,并令官给。以咸亨元年二月六日陪葬昭陵。所筑之坟,一准卫霍故事,象乌德鞬山及阴山、铁山等,以旌破北狄东夷之功焉。(神道碑)

身后事固然不可知,至少根据英公墓中出土的文物,可知他确实是朝服见李二……咯噔的话就不讲了,现在昭陵博物馆其实就在英公坟头前吧,也是凤英长久持续的缘分啦。

OK,上述完毕,我们的凤英自由心证小课堂到此结束!如果日后想起来补什么缺漏还会再改的,先谢谢大家看到这里。

*彩蛋

想知道文盲如英公是怎么在上表里吹逼李二的吗?请看英公一生中文学造诣最高的时刻:

请高祖太宗俱配昊天上帝表

臣闻殷荐上帝,事有明文,祖宗并列,抑惟通轨。虽三五以降,损益不同,汉魏以还,沿革殊致。至於帝郊严配之仪,尊祖敬宗之典,固以因心宏范,缘情作则,孝思圣敬,迥冠往初,茂实宏规,遂高终古。伏惟高祖太武皇帝改物创业,拨乱反正,受终明三统之历,执竞隆七百之基,御极垂衣,称物平施,随山静稽天之浸,授首扑燎原之灾,元功畅於六虚,圣绩覃於四海,巍巍荡荡,无得而称。太宗文皇帝凿乾履度,括地提衡,翦修蛇於洞庭,戮蚩尤於中冀,戡召雨追风之孽,轶断鳌炼石之勤。微禹之功,用轸宣尼之叹;曰文之德,实符姬旦之时。叡智神武,含弘光大。深居高视,怀日月以炤临;刚健柔明,体乾坤之博厚。求贤劳於宵梦,拜善急於朝食,总宇宙以弥纶,运阴阳而陶铸,变浇伪於华胥之俗,还淳朴於大庭之辰。九译同文,八荒顺轨,人神以合,祥瑞毕臻,巢凤下窥,游麟易扰。山车泽马,远服瑶池之驾;醴泉甘露,近充上寿之尊。优游垂拱,制礼作乐,远镜百王,独为称首。再造区夏,重安宸极,昊天成命,二帝受之,升降节文,不宜差别。而肃恭禋祀,缀兆分位,升中告禅,天地别飨,乖严父配天之文,失尊亲加隆之数。今归功中岳,请以二帝并配。窃以太穆皇后造舟备礼,爰定厥祥,处人伦之经,居风化之始,追踪文母,播美周嫄。文德皇后伣天作合,曾沙表庆,功侔十乱,化被二南。两圣既已配封,则二后应须配禅。申宸思淳深之极,宏圣朝敬爱之旨。自我作古,闻之往策,周制所定,夫何足云?斯乃振扬休烈,昭宣懿范,请存乎不刊,永贻来叶。(册府元龟)

看看这毫无中心思想的跑题作文,看看这李渊三句话李二三十句话的极致拉踩。

呵呵,狗情侣!

*彩蛋2

《全唐文》总共收录了英公的三篇表,除了彩蛋1那一篇,另外两篇估摸着都是贞观二十三年八月左右上给荔枝的,讨论的是关于把李二的神位送入太庙的问题。咱礼堂太庙在这会儿是祭祀老子(即宏农府君)+从李渊起往上数四代总共五个人,英公上表主要是请求把老子的神位迁至夹室然后迎入李二的神位

请迁主祔庙表

窃谓合宜,今时庙制,与古不同,共堂别室,西方为首。若在西夹之中,仍处尊位,祈祷则祭,未绝祈享,方诸旧仪,情实可安。宏农府君庙远亲杀,详据旧章,礼合迭毁。臣等参议,迁奉神主於夹室,本情笃敬,在理为允。

而此时荔枝干了一件有点混沌的事,大概是他不想立刻把亲爹升祔太庙而是希望能留神主于内寝依然每天跟他爸爸打卡(bushi)于是英公又劝了一通:

初,有司请依典礼,上欲留神主于内寝,旦夕申如在之敬,有诏停祠庙。英国公李绩等抗表固请曰:“窃以祖功宗德,饰终之明典;武穆文昭,严配之洪训。爱敬之至,率由兹道,礼有节文,事经列圣。苟违斯义,国家贻耻。况逾月之外,须伸大祫,下管登歌,发畅雅颂,郊天配帝,光华勋烈。如停祔礼,诸美咸弃。伏愿取法前王,垂训翼子。”乃许焉。(唐会要)

总之,,,我推:耶耶走了,再怎么难过雉奴也要长大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