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提戈涅

李爽君

在李爽君最近的一期视频BV1tR4y117pz里,她再次提到了自我分析的谬误/不可能性,这也并不是第一次了。

我对此种观点也是

非常但不完全
认同的,毕竟这是来自
拉康大他者
的观点。

在第二期研讨班中,拉康引述了一封弗洛伊德的信:

我只能借助于客观获得的知识(作为陌生人)来分析自己。真正的自我分析是不可能的,否则就不会有疾病。由于我仍然在病人们身上发现困惑,他们也必然会在我的自我分析中牵制我。

——弗洛伊德,《第 75 封信》

并如此评论道:

这就是他对自己分析的局限性的定义——他只能理解他在病例中遇到的问题。就在他以巨大的智慧发现一条新路的时候——鉴于其时间较早,这是特别精确的证词——他自己指出,他的自我分析并不是一个直觉过程,一个在他自己内心的占卜式映射,它(自我分析)与内省无关。

——拉康,《弗洛伊德理论与精神分析技术中的自我 拉康研讨班第二期 中英对照版 (SEMINARⅡ The Ego in Freuds Theory and in the Technique of Psychoanalysis)》

在芬克对拉康文集的解读中,详细阐述了其中原因:

Representation without affect is thus sterile. This i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sterility of so-called self-analysis: One tells oneself lovely stories about the past, one analyzes one's dreams and fantasies to oneself or on paper, but nothing happens, nothing changes. It is all very informative and interesting, and one remembers all kinds of things about one's past, but there is no metamorphosis. Affect is rarely brought into play without the presence of another person to whom one addresses all of these thoughts, dreams, and fantasies.

—Bruce Fink, Lacan to the Letter: Reading Ecrits Closely

在一个有效的分析中,表征和情感是缺一不可的。无论自我分析是在脑中还是纸上,都是缺乏情感要素的。仅凭分析解读表征是无法引发任何改变的,而情感又很难在没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显现。

芬克还在上下文中加以解释道:

It is only when the patient is able to articulate his history and feel something at the same time—some emotion or affect—that change occurs.

Freud had already grappled with where to locate representation and affect. He came up with various overlapping topographies of the mind, assigning representation to the ego and affect to the id.

Lacan translates Freud's fundamental distinction between representation and affect a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libido, between signifier and jouissance.

在表述自己的历史的同时还能感到情绪或情感,只有这样改变才会发生。 弗洛伊德把表征归入自我、情感归入本我,而拉康把表征归入象征界 (语言/能指) 、情感归入实在界 (驱力/原乐) 。

在《拉康派临床精神分析导论》中,芬克调侃了执着于自我分析的强迫症:

The obsessive attempts to neutralize the Other. The more obsessive he is, the less likely he is to go into analysis. For to go into analysis is to enlist the help of another person, someone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have specialized knowledge-in short, a symbolic Other. The obsessive is the one who, after attending weeks of classes on Freudian theory and practice, continues to say, “I still think people should be able to work out their problems on their own.” He may, intellectually, come to accept the existence of the unconscious, but not the notion that it is inaccessible without someone else’s help. He realizes he has problems, but engages only in “self-analysis,” keeping a journal, writing down his dreams, and so on.

—Bruce Fink, A Clinical Introduction to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Theory and Technique

强迫症试图消灭大他者,越是强迫症就越会回避去做分析,因为那是在向一个符号性大他者求助。一个参加过几周弗洛伊德取向培训课的强迫症会不停地说:“我就觉得自己的问题是可以自己解决的。”尽管他在智性上能够接受无意识的存在,但在观念上不会认可那是仅凭自己无法企及的。他察觉到自己的问题,但只是进行“自我分析”——写写日记,记录一下梦境之类的。

显然,强迫症患者是难以从自我分析中获益的,日记和解梦也并非有效的方法。而这种强迫症式的自我分析就像爽君说的“看肚脐眼”那样,其实是自我遮蔽。并且,无意识是无法被意识把握的。

在《拉康派分析技术基础》中,芬克谈及了分析师的自我分析:

One’s own analysis, no matter how far-reaching, is nevertheless not sufficient in practice to allow the analyst to eliminate all traces of his or her countertransference, especially in the area of theoretical blinders, so to speak. Lacan included many things in his definition of countertransference as “the sum total of the analyst’s biases, passions, and difficulties, or even of his inadequate information, at any given moment in the dialectical process.” Although one’s own analysis may have a great impact on one’s passions, it may have a lesser impact on one’s biases and a still lesser impact on one’s “information”; this means that the analyst must engage in a continuous process of self-analysis , regularly review cases, study myriad areas of human experience, and continue to seek out supervision for many years. This seems far more likely to limit the possibly nefarious effects of the analyst’s countertransference than strict adherence to some fixed session length.

—Bruce Fink, Fundamentals of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A Lacanian Approach for Practitioners

自我分析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克服全部的反移情的,尤其是对那些不懂理论的分析师。即使自我分析可以引发强烈的情感,但对纠正偏见的效果较小,这意味着需要长期持续的自我分析、案例覆盘、人类研究以及长年接受督导。如此才能有效降低反移情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比起单纯依靠固定的分析疗程要好得多。

克服自身带来的各种反移情是分析师的重要工作,而自我分析在其中也有其作用和地位。相比拉康的完全否定,芬克对于分析师的自我分析是部分认可的。

芬克的这种观点其实是绕过了拉康,直接

回到了弗洛伊德 (拉康:???)

In self-analysis the danger of incompleteness is particularly great. One is too soon satisfied with a part explanation, behind which resistance may easily be keeping back something that is more important perhaps. 自我分析中最大的危险就是半途而废,人通常会过早的满足于部分的解释,而在这个阻抗的背后却可能掩藏着更重要的东西。

—Freud

True self-analysis is impossible; otherwise there would be no [neurotic] illness. 真正的自我分析是不可能的;不然神经症就不会存在了。

—Freud

芬克对弗爷的第二句话是如此解读的:

Just as it is very difficult for one to recognize and change the symbolic coordinates and determinants of one’s own symptoms and repetitive patterns without the help of an analyst—which is why full-blown self-analysis is impossible —it is well nigh impossible to step back from a case both personally and conceptually and reformulate it from a thoroughly new point of view without the help of someone else: a supervisor.

这里可以把爽君提出的伪主体问题套用在文本中的症状上,得到的也是相同的结论——自己 (伪主体) 看不到自己 (位置) 。因此,芬克建议分析师去找督导而爽君建议患者去找分析师。

而对于弗爷的前一句话——如何突破阻抗、发掘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尽管无法真正彻底,但也可以相对完整的完成一次自我分析。芬克在他的另一本《日常弗洛伊德临床技术导论》里给予了更多解读:

We certainly should not be surprised to find that Freud was inadequately analyzed, since he engaged only in self-analysis. Self-analysis (notwithstanding Karen Horney’s [1942] assertions) is incapable of going very far for numerous reasons—we need someone else to call our precipitated and/or convenient conclusions into question, someone else to project our own doubts and self-critiques onto, someone to hear and repeat back to us our own slips and double entendres, and so on—and Freud, who could not possibly have had a real analysis in 1900 because he was the only analyst on the planet at the time, can nevertheless be taken to task for never having done a proper analysis with someone he himself (or one of his trainees) had trained when he did have the chance later on.

—Bruce Fink, A Clinical Introduction to Freud Techniques for Everyday Practice

有另一个人做镜子让我们投射、给我们反馈当然是最好的,但弗爷是当时地球上唯一的分析师,他能借以提高自身水平的唯一办法就是自我分析。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尽管他深知自我分析的弊端,还是很重视分析师培训中的长期自我分析。这部分的成果后来被卡伦霍妮继承,我们在后面会提到她。

Although Freud occasionally recommended that the physicians who came to see him from afar, for a “training analysis” lasting just a few months, continue the work they had done together by engaging in self-analysis, he often recognized the severe limitations of self-analysis. And anyone (including myself) who has tried analyzing him- or herself, and has then undergone analysis with a living, breathing analyst, can tell you that self-analysis does not go terribly far.

Freud himself did not have the luxury of doing an analysis with someone else at the outset, and thus had no other option; but for most people today, analysts to work with can be found, whether close by, or via phone or video-chat.

To insist in our times that one can analyze oneself boils down to avoidance: avoidance of the encounter with the unconscious that can only occur by working with someone else. Avoidance being one of the defining features of neurosis, one must muster courage to overcome it.

芬克在此之上还指出,弗爷当时没得选但现在的人甚至可以视频语音做分析。因此,回避做分析也是在惧怕与无意识的相遇,可以被视作是一种神经症。


反对的观点已经够多了,现在再来看看支持者们是如何说的。

一个人可以通过研究自己的人格来自学精神分析。这与所谓的自我观察不完全一样,不过,在必要的情况下,它也可以归于其中。在受过一些技术方面的指导之后,有许多日常的和普遍熟悉的心理现象,可以成为自我分析的对象。通过这种方式,一个人就会获得对精神分析所描绘的真实过程以及对精神分析观点的正确性所需的信任感。然而,由这种方法所取得的进步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一个人想要取得更大的进步,他可以在有实际经验的分析者指导下进行自我分析,体验自我分析的效果,并且可以找机会去学习掌握分析者微妙的技术。当然,这种好的方法只适合于单个人,而不适合于整个班级的学生。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

弗爷这里针对的是非病患的“正常人”对日常生活中“普通的”心理现象的自我分析,就像是给轻微到放着不管也会好的擦伤进行治疗。靠这种自我分析提升的效果很小,所以想进步还是离不开专业指导。

当然,有人会怀疑这种“自我分析”的可靠性,而且有人会说我可以对它们做出任何结论。但据我的判断,自我分析要比分析别人更为有利。不管怎么说,我们可以进行实验,看一看我们的自我分析能对释梦起多大作用。但这样一来,我得克服另外一些困难。把自己的许多隐私揭示出来不能不让人感到犹豫,也难免有人不会对这些内容产生误解。但克服这些困难还是可能的。

解剖意味着我在出版本书时所进行的自我分析——这种分析实际上对我来说是如此痛苦,以致我将书稿付印推迟了一年多。

——弗洛伊德,《释梦》

对于开膛破肚程度的自我分析,效果可能会好很多,但痛苦和难度也会大很多。或许,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自我分析有效性的衡量方法。

精神分析技术既不是神秘的、难以捉摸和掌握的,更不是医生的专利。“外行——非专业人员”只要接受过必要的专业训练,进行过自我分析,掌握潜意识心理学理论和精神分析技艺,就能够克服“抵抗”和控制“移情”,完全可由外行转变为内行,成功地完成精神分析治疗的任务。

“庸医”是想从事医疗工作却不具备必要的知识与能力的人。立足于该定义,我大胆断言,不仅仅在欧洲国家,就是在其他国度,精神分析领域中的多数医生都是“庸医”。这些人从未学过精神分析,也不理解它,却在不断地进行精神分析法的治疗。

——弗洛伊德,《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

弗爷在鼓励自学成才和自我分析的背后,可能也有着对业界庸医横行的担忧与无奈——这距离分析师性丑闻遍地的年代还要早得多。

自从越来越多的人练习心理分析并相互交换经验以来,我们也注意到,每一个心理分析大夫所能达到的高度,就是自己的情结和内心阻抗所允许的高度。所以我们要求他们,要从做自己的心理分析开始,而且在从病人身上得到经验的同时,还要加深对自己的分析。那些在自我分析中一无所获的人,就可以否定自己有给病人分析的能力了。

对这样的一个健康人所做的心理分析永远不会结束。那些懂得珍惜从分析中获得自我认识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人,今后会进行自我分析,继续了解自己的心理,并为能不断在自己和别人身上发现新东西而高兴。但如果心理分析师忽视自我分析,不仅会受到没有能力在病人身上发现更多东西的惩罚,而且会处于一种比较严重的危险,这一危险会造成对他人的危险。

人们显然不能要求未来的分析师要先是完人再来从事分析,就是说只有罕见的极完美之人能从事这项职业。可再可怜不过的人从哪儿、如何获得他职业所需的那种理想资质呢?答案是:对自己分析,以此开始准备未来的职业……只有这个作为传授内容是不够的,人们只指望着自我分析停止后,在此期间保留下来的刺激没终止,自我改头换面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在被分析者身上继续,所有其他的经验在重新获得的意义上运用。这些真做了,只要做了,就把被分析者变为合适的分析师了。

——弗洛伊德,《治疗手段论集》

从这几段文字中,可以感觉到被拉康所承袭的让每个被治愈的患者都成为分析师的想法。而弗爷认为持续的自我分析是其背后的支柱,在这点上走得最远的可能就是霍妮了,她为自我分析的正名和方法论专门写过一本书。

分析师只是担当向导的角色,好比要进行一次艰险的登山,我们应该避开哪条路,以及该选哪条路,分析师都只是提出建议,这才是最理想的情况。为了表述得更准确,我需要补充一点。虽然分析师自己亲身经历过登山的过程,但他并未攀登过患者所面对的那座特定的山峰。所以,患者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创造力才是最重要的。正是患者自己的建设性心理活动,决定了自我分析的时间长度和结果,这句话绝非言过其实。

患者需要做的工作主要分为三种。第一,他一定要尽量真心实意地把自己表现出来。第二,对他的潜意识驱动力进行了解,并且知道他的生活因为这些力量受到了怎样的影响。第三,将改善那些干扰他本人以及他和周围世界关系的能力发展起来。

——霍妮,《自我分析》

上面这本和其他的书类似,“新精神分析”在理论水平上并没有超越经典精神分析甚至还有所劣化。不过,至少霍妮没在这本书里疯狂辱骂弗爷。

她在这里提出的系统性自我分析大概是这样的:自由联想 (找阻抗/驱力) →消除压抑 (消解防御/增强驱力) →自我反省 (认识自我/不推论) 。霍妮的自我分析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她倾向于把自我分析定位于作为常规分析疗程间的填充,所以是有分析师监督的;其二是她专攻神经症,所以对非神经症和综合性病患来说不太适用。

弗洛姆也部分继承了霍妮的理论,不过相较霍妮他在一定程度上返回了弗洛伊德的部分理论并加以拓展: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不是作为治疗法的精神分析,而是一种新功能,我称之为转移治疗分析法。它可以从治疗性分析开始,症状治愈但并不停止,超越治疗的目的;或者可以设定一个非治疗性目标,并没有显著的心理、病理问题需要解决。关键在于超越让病人恢复“正常”这一目标。

超越治疗法的目标是通过充分的自我意识来达到自我解放;获取幸福,获取独立自主;具有爱的能力;具有批判思维,破除幻想;去存在,而不是占有。

如果说一个人对潜意识的探索应该是冥想的一部分,那么人们就会问,一个人能否在冥想时实践分析自己。毫无疑问,这是非常困难的,最好是由专业分析师来引导他自我分析。

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分析师能够胜任这种超越治疗的精神分析。如果分析师本人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个目标,他就很难理解病人的希冀和需要,但这并不是说他自己必须实现这个目标,而是说他需一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由于追求这个目标的分析师相对比较少,因此找到这样的分析师不太容易……被不合适的分析师分析多年有害无益,就像和不合适的人维持数年婚姻一样。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我每天都做自我分析,至今仍会有新的认知,或深化理解已知的部分。但是,应该与分析师协作,尤其是在开始自我分析、发现自己“陷入困境”时。但这只能作为应急手段,否则又有依赖分析师的危险。

我一直认为,观察的能力不可分割:自我分析既包括知悉他人,也包括观察社会和政治生活……在学会观察自己之前,我们往往会注意到别人潜意识的挣扎。我们必须意识到他人的内在,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在并非一目了然,而且也关涉他人,换句话说,是一张自己和他人构成的关系网。透过互相作用的关系网,我们才能充分观察自己。

——弗洛姆,《存在的艺术》

这几段中的思考也多多少少触及到了穿越幻想、符号系统网络和主体间性的领域,尽管弗洛姆对于能指的探讨甚至少于晚期霍妮和客体关系学派,或许对马克思的缝合是使他能走得相对更远的原因。

另外由于受到了铃木大拙等佛学家的影响,弗洛姆引入了坐禅:内观冥想 (看杂念/找症状) →摸索根源 (揭露压抑/不猜测) 。其实这与后来流行起来的正念减压MBSR/MBCT不谋而合,而且弗洛姆提出了专注的摸索式和发散的自由联想式两种方法。

小弗爷还提出了一种自传式回忆法,有助于揭露一些自我认知失调——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差异:

当一个人在友情中发现自恋成分,或在乐于助人中发现虐待狂成分时,那种震惊感可能会十分强烈,一时间甚至一整天都回不过神,你只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堕落至极。但是如果没被震惊吓退,进行分析,他会发现,震惊感是如此强烈——因为自恋式期许——这将阻碍进一步分析,负面努力毕竟不是自己的唯一驱动力。在这些真实的实例中,一个人可能会屈从他的抵抗,并停止分析。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不如就真的去写自传,而且不用严格按照时间线顺序——掺杂自由联想式的乱叙。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写作的时候身为作者全情投入,而在过后阅读的时候身为读者尽力保持冷静抽离。 这相当于自己先后扮演了案主与分析师的角色,而写作的自传也就成了一面了解自己的镜子。如果是一个在写作时容易动情的人 (癔症主体/特定精神病) ,在阅读曾让自己情不自禁的文字时必然要处理大量的负移情阻抗,也必然不会错失如此明显的实在界断裂 (the gaps of the Real) ——颤抖的笔画、晕染过的字迹和泡皱的纸张无不在呐喊着那

不可言说之物 (创伤性内核)

注重社会人际关系和人道主义的弗洛姆,也有着与拉康符号系统/齐泽克意识形态相类似的想法:

破除幻想,看清自己不会这么困难,如果一个人不是被经常洗脑,并被剥夺了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不间断的建议和复杂的训练下,他才能深入思考和感觉。除非他能看到含糊其辞背后的真正意义,以及幻象背后的现实,否则他无法认识真实的自己,只能意识到表面上的自己。

如果我一直意识不到我所知道的“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合成的产物,我如何能够真正观察自己呢?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在不知不觉间说谎……利己原则和占有——消费原则主导现今的工业社会,而不是像所宣扬的那样,是出于爱和对生命的尊重。除非我能够深入社会的潜意识方面,否则我无法知道我是谁,因为我不知道我的哪一部分不是我自己。

他也指出了自我分析的一些弊端,天真又诚恳:

也许自我分析不受欢迎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很难操作。在常规分析中,分析师可以提醒病人注意合理化、抵抗以及自恋行为。在自我分析中,一个人容易兜圈子,屈服于抵抗和合理化,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这样做。的确,不能否认,自我分析很难,但其他通往幸福的路径同样难。

如果没有达到最终目标,那么困难的出现可能令人沮丧。但是,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如果一个人并不渴求完美,并不关心到达的目标,而只注意正朝着对的方向行进,困难也就显得不那么难熬。最重要的是,自我分析可以大大增强内心的明晰和幸福感,尽管困难重重,人们也不想错过。

我还想纠正另一个可能的误解。自我分析听起来仿佛是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说,它与摆脱一个人的自我约束的目的正好相反。事实上,这只可能是自我分析一个不成功的结果。自我分析成为一种净化方式,不是因为如此关心一个人的自我,而是因为要通过分析寻找其根源以便从自我解脱。自我分析成为日常的练习,允许一个人在一天当中最低程度地关心自己。最终,这种练习不再需要,因为已没有更多障碍要克服。我还不可以描述这种状态,因为我自己还没有达到。

自我分析的危险性其实与冥想非常类似,对于如自恋/妄想/偏执/抑郁等精神病来说这类活动都有可能让束缚越勒越紧。具体可以参考正念冥想的反向效果/安全问题的研究论文,以及佛教徒中常见的执迷不悟者。

最后引用一些克里希那穆提的冥想观念,为弗洛姆提出的两种自我分析冥想法 (也是Mindfulness与Mindlessness之争) 做个定论:

如果你想认识自我的整体结构及其不可思议的复杂性,你可能会试着一步步、一层层地去挖掘检视每个思想、感觉及动机。可能好几个星期、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的时间,你都会陷入自我分析的过程而难以自拔。你如果接受时间为认识自己的一种因素,就无法避免各种曲解及偏见,只因自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存有,它永远在变动、生活、挣扎、欲求及否定之中,再加上压力和紧张以及各种不同的影响力,于是你不难发现,这绝不是观察自己的好方法。想要认识自己,只有在每一个当下整体地审视,而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你的心不再支离破碎,你就能看见整个“自我”。你所见到的这个整体就是真相。然而,你做得到吗?我们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因为我们从未如此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也从未好好地正视过自己,从来没有!我们怪罪他人,我们强辩,我们不敢面对自己。如果你想对自己一目了然,就得全神贯注,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每一根神经,都专注到忘我的地步,那么恐惧和矛盾就根本没有机会存在,因此冲突也就没有了。

全观(attention)和专注(concentration)是不一样的。后者是排他的,而前者是整体性的觉察,它能包容一切。我们大多数人好像都没什么觉察力,不但对自我缺少觉察力,就是对环境、色彩、人、树、云朵、河流,都变得麻木不仁。也许是因为我们太关心自己了,关心自己的一些琐碎的小问题、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快乐、欲求和野心,以至于完全无法客观地觉察了。偏偏我们却又喜欢高谈阔论这种觉察力。我们必须付出全部的注意力,才能看到鸟儿、苍蝇或树叶的美,也才能认识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然而,只有先具备了关怀之心才能全神贯注。换句话说,你必须由衷地想去了解一件事物,才会付出全部的心力去觉察它。如此的觉察,好比与一条蛇同居,你自然会注意到它的每个动作,它所发出的每个轻微的声响,都会令你心生警觉。这种全观的状态就能激发所有的能量,在这份觉察之下,你的自我整体就会在刹那间显露出来。

我的心不再向外寻求,这就是关键所在。然而我的心不再摸索、寻找和质疑,这并不表示我的心已经满足现状了,只是不再制造任何假象罢了。这样的心才能朝向完全不同的次元迈进。这样的心才能朝向完全不同的次元迈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痛苦、快感及恐惧,它们限制了我们的心智及其本质。只要这些痛苦、快感及恐惧消失了(这并不表示你再也不感到喜悦,喜悦与快感是两回事),心智就能在截然不同的次元中运作,那儿既无冲突,也没有相对性。

在语言上,我们只能说到此为止,以后的境界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因为文字并不是那东西本身。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是在描述解释,可是没有任何语言文字可以为我们开启那扇门。若想开启那扇门,我们必须每天都保持全观而且充满觉察力,觉察自己的每一个思想和言行……总之,就是观察而不带任何拣择之心。在没有拣择的心智状态下,也许大门会在刹那间开启,让你一睹那既无挣扎又超越时间的境界。

——克里希那穆提,《重新认识你自己》

克氏经常在演讲和书中提到自己反对精神分析的态度,强调对意识vs无意识,自我vs本我以及自体vs主体等等的划分是荒谬的。而真正值得关注的东西是对于真理和实然的领悟——对于那些无法言说、不可理解、无从认知的事物,我们只能保持缄默、用心体悟。

除了对我 (主体) 概念的否认、对依赖物 (大他者) 的拒斥,克氏口中的「实相」与拉康所说的「实在」或许也非常接近。

#自我分析 #李爽君 #拉康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弗洛姆 #卡伦霍妮 #布鲁斯芬克 #克里希那穆提 #读书

对于这次考据行动的种子乃至我开启这个博客的原因,都应该是在今年5月种下的——李爽君的《拉康作为刀与道路》。

因为某些

原因症状
,我对「刀」这个阳具能指很是
痴迷Fetish
。不仅在习武时偏爱各类单刃器械,搞技术时也比较喜欢用
Pentesting DistrosKali & Kodachi
。故此,接触知识学以后也非常倾向于弗洛伊德-拉康的这一系精神分析,尤其是在爽君点明了拉康是可以作为刀的这件事以后我更是欲罢不能地一口气读了十几本拉康相关的书。

扯回正题,由于上述缘故,我在读书的时候总喜欢摘录一些自己喜好的句子,其中就有很多和「刀」相关的。在【精神分析·四话语】4,分析师话语这期我就留言了其中一段摘录:

“If a knife does not cut, it cannot be used for healing either” —Freud

今天看到有位同好想要这句话的出处,这其实是个难题,为了考据答案于是也就有了这篇文章。

这句话明明不是我杜撰的为什么还要重新考据呢?因为它是引述自布鲁斯芬克的,也就是说是芬克说弗爷说过这句话。

我最近一年刚读了十二卷本的《弗洛伊德文集》外加《治疗手段论集》和《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诚如那位同好所说,我也的确不记得弗爷什么时候说过这句话。 但是芬克很确定弗爷说过,因为他在不同的书里引述过这句话两次:

“'If a knife does not cut, it cannot be used for healing either,' Freud reminded us, and 'no medical instrument or procedure is guaranteed against abuse.' What is not clear is why misuse of the technique of scans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more serious than misuse of any other technique in the analyst’s black bag, such as interpretation, suggestion, or so-called confrontation.”

—Bruce Fink, Chapter 4, Fundamentals of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A Lacanian Approach for Practitioners


“Scansion: No medical instrument or procedure is guaranteed against abuse; if a knife does not cut, it cannot be used for healing either. -Freud, SE XV1I, 462”

—Bruce Fink, Chapter 3, A Clinical Introduction to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Theory and Technique

好在他在其中一次引用时注明了出处,我一查SE原来指的就是《弗洛伊德文集》的英文原版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于是我搜了一下手中现有的文集,但只得到了这个结果:

“诚实使我承认,一个未经训练的精神分析者对病人的行为确实要比一个技术生疏的外科医生有更小的危害,它带给病人的危害仅仅局限于带给患者——无用的花销或使他们康复的希望减少。这也是精神分析疗法的名声一直被贬低的原因。它是令人不快的,但危险性还远不如庸医手中的手术刀。在我看来,病情的严重和长期恶化,都不足以使一个无技术的精神分析者惧怕。”

“All this is most undesirable, but it bears no comparison with the dangers that threaten from the knife of a surgical quack. In my judgement, severe or permanent aggravations of a pathological condition are not to be feared even with an un­skilled use of analysis.”

—Sigmund Freud, The Question of Lay Analysis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 《弗洛伊德文集》第十卷《达·芬奇的童年回忆》的最后一章)

尽管弗爷谈论

业余分析师比如我自己
的这本小册子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但这段话作为考据的最终结果来说显然是无法让我满意的。于是我打开了libgen找来了SE原书,查找到了原文:

Abuse of analysis is possible in various directions; in particular, the transference is a dangerous instru ment in the hands of an unconscientious doctor. But no medical instrument or procedure is guaranteed against abuse; if a knife does not cut, it cannot be used for healing either.

—Sigmund Freud, XXVIII ANALYTIC THERAPY,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 (PART III),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UME XVI


分析的误用可能有多个方面,特别是在那些荒唐的医生手中,移情作用是很危险的。没有任何医疗工具或方法能确保其不被误用。如果刀子不能切割东西,那么它也就不可能用做医疗工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 《弗洛伊德文集》第七卷《分析治疗》结尾处

这句话出自那场著名演讲的讲稿,而且是作为整个系列讲座最后收场的

金句punchline
,难怪芬克会如此喜爱。 如果进一步以「庸医之刀」作为缝合点,这段话又能和前面提到的《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的那段合二为一相互阐释了。

尽管我的记忆力不是很靠谱,但此次考据大成功。再附送另外一段「精神分析为刀 (

PaaKPsychoanalysis As a Knife
) 」的摘录,来自丹尼·诺布斯:

“Whereas this could be seen as a favourable movement, from another angle it could also be regarded as a potentially dangerous tendency. When knives can be used to cut everything, they surely prove their value, but they soon become blunt, in which case they need resharpening before somebody decides to throw them away. It is to such a resharpening of Lacan’s mirror stage that I have tried to make a contribution.”

—Dany Nobus, Chapter 5, Key Concepts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考据 #拉康 #弗洛伊德 #李爽君 #精神分析 #读书

PsychOperating System (PsyOS) 图的名字 PsychOperating System (PsyOS) 也是三个领域名称的缝合。

为了方便自己学习,很早之前就给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做过一个思维导图。然后前不久还手撸了一个知识考古学的拓扑图,跨学科阅读时很有帮助。我称之为「

知识拓扑学Epistemotopology
」 。 不过由于
嬉皮士时代人类潜能运动 (HPM)
新时代运动 (New Age)
1960年代反文化运动
的知识学实在是太复杂了,第二次梳理到心理学领域时推翻了第一次的很多东西。

这几天在读霍妮和张一兵,脑中又浮现了很多新想法。于是开始了第三次梳理,而且打算整点活。自从了解到了精神分析被主流心理学界驱逐以及拉康被主流精神分析界驱逐的这些幕后故事,除了根据他们的不同派别梳理之外,就总想在对立的派系之间寻找些共性——底层代码 「Kernel Code」。

没错,我始终觉得纷繁复杂的心理学派系之间其实就那么一两套底层代码,一套弗洛伊德的一套冯特的。剩下的各派都是改改程序接口调调环境变量什么的,有些甚至换个桌面环境就算是个新系统了——不论Windows用户和Mac用户之间有着什么样的鄙视链;Ubuntu爱好者和Arch拥趸之间有着多大分歧。我总能在三大势力和三巨头之间、客体关系学派和拉康派之间找到操作系统领域小圈子对垒的既视感。

于是循着这种逻辑——用操作系统谱系作为框架,再次

梳理缝合
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的谱系。

相信还有很多人对心理学和精神分析之间的关系搞不太明白,说不定利用上技术圈的一些思维框架,就能让如何理清这件事变得一目了然。

这图更新到v0.4版了,尽管漏洞百出还是讲解一下具体思路吧。

经典弗洛伊德/Unix&GNU

弗洛伊德早期受到过很多领域的影响,科学、哲学、神秘学等等,图上为了套用操作系统而强行把弗爷和布伦塔诺学派拆开、只保留沙可+伯恩海姆这一系作为精神分析的本源。 精神分析理论的不断完善和临床心理治疗的开启在我看来堪比同一个人既写出了Unix核心代码又开启了GNU计划。没有GNU对自由开源的追求,也就不可能有后来Linux的百花齐放;而GNU的诞生也绝对离不开原始Unix的土壤,二者既相互成就又难免冲突。 如果没有临床治疗的实践探索,精神分析可能会在科学独断论和生物主义的象牙塔里烂掉,就像某个不知名的商业闭源Unix那样。而在那个医学与科学没有充分结合、医学与神秘学又没有完全分家的时代,把脱胎于动物磁性说的催眠和暗示引向释梦和谈话可谓无比天才。这不仅在人类文明史中开启了一个全新篇章,更免除了他那个时代不知多少人的水疗和电疗——假以治疗之名的刑罚。

亚伯拉罕-客体关系/BSD-OpenBSD

早逝的亚伯拉罕被弗爷称作「

最好的弟子best pupil
」,尽管他的理论体系应该是包含在弗洛伊德之中的,把他和兰克放在了一起主要是因为克莱因。不过分类上克莱因其实本该和拉康一同被放入后弗洛伊德主义里的,没有如此做只是为了套用操作系统框架和凸显拉康的独特。 之前曾看过有人形容克莱因和安娜的内战是两个
父控ファザコン
恋父癖
在挣爹。但是在我看来,她们两个主要还是派系争权,弗爷的家业真挺大的,就算比不上石油钢铁汽车这些行业也还是有很多隐性利益可图的。而且从悼文中可以发现,和克莱因感情最好、羁绊最深、理论影响最主要的是亚伯拉罕,而克莱因在对安娜的学术攻击中也常能感受到英国地头蛇在欺压寄人篱下的奥地利落难老人遗孀的气势。 相比之下温尼科特在政治和学术上都尽显英伦绅士风度,理论和临床方面也对两位女前辈的儿童分析理论做了不少修正与补充,影响了很多分析师和心理学家。作为NetBSD的最主要分支,OpenBSD继承了Unix的设计理念和NetBSD的便携性,易于广泛传播和融入其他开源系统。温尼科特也经常出现在各派临床治疗、儿童心理学和育儿教育理论中。

另外有一点很难在图中体现,拉康早期理论很多是和客体关系/克莱因学派有关的,无论是巧合还是批判性借鉴又或是魔改。这点在BSD系和Linux系之间的架构相似性和软件兼容性上都可类比。同理,拉康派分析师如果去学客体关系理论的话,也有很多地方能对上号。都有镜像/投射认同、内在他者/客体、符号/象征,记得VE在之前的《关于中李老师困惑的精神分析与辩论》那一期播客里曾讽刺过克莱因好坏乳房理论的简陋。但那只是她的早期理论,正如拉康和霍妮的转向,由于吸收了温尼科特提出的过渡性客体理论,克莱因对于客体的指涉也转变成了和阳具能指类似的东西——可以随意在人体器官、他人和欲望幻象之间滑动 (当然和欲望图、三界理论比起来显然还是小巫见大巫) 。在我看来当时整个精神分析学界在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转向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可能由于后来标准化大规模量产培训出来的一些客体关系派分析师学艺不精、往往喜欢生搬硬套导致弄巧成拙罢了。尽管我不认同克莱因对经典弗洛伊德理论的魔改,但在开宗立派的创始人级角色之中,克莱因的水平绝不算差。

兰克-存在-人本主义/BSD-macOS

虽然没有读过他的书,但出于经历上的共情导致我很偏爱兰克。当弗爷口中的那个「小兰克」被逐出精神分析界的那一刻,也标志着弗洛伊德对年轻时的那个崇尚自由开放的自己的彻底背离,而奥托兰克也走上了成为「精神分析之子」的旅途。背叛了老弗爷的他,或许才是青年弗洛伊德最忠实的追随/继承者吧。 如果说有什么能够把组织度最为松散的阿德勒学派及其后续的新弗洛伊德主义、社会文化/人际关系学派、人本主义者们串在一起的话,只有兰克可以贯穿从「自由精神分析协会」的创立直到时下爆款的欧文亚隆心理学,足以称为当代心理学第三势力无冕的缔造者。 乔布斯当年搞Lisa OS和后续经典麦金塔系统时,在产品定位与生态开放性上的困窘境地与胡塞尔和阿德勒都有些许相似之处。到底搞的是哲学还是心理学?要不要全面否定弗洛伊德并与精神分析彻底割席?这种举棋不定左右为难的情况一直持续到罗杰斯和马斯洛这些非精神分析背景的心理学家全面占领临床治疗阵地才算结束。就像PowerPC时代末期的Mac OS 9在面对已经换装了全新NT内核的Win2k和XP那样毫无还手之力,只得放弃并结束旧时代、拥抱Unix和Intel。这也奠定了其后走向iOS移动时代的大前提,也是后来放弃Intel拥抱ARM搞出M1芯片的先兆。 存在-人本这一支精神分析也一样,尽管一时间被同名的心理学取而代之,但后者也逐渐的走向了宗教与灵性——超个人心理学。尽管这一支常被诟病在背离精神分析的歧路上走得最远,吊诡的是,它却又兜兜转转地回到了精神分析的原点——催眠与暗示。同样吊诡的是,IBM的PowerPC在与苹果分手多年以后参照「Linux基金会」搞了个「OpenPOWER基金会」。

安娜-自体心理学/FreeBSD-TrueNAS

由于先入为主的偏见,美国系的精神分析一本都没读过。据说三个极易混淆的

APA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在各种规范上都是趋同的,都是接受标准化培训和考试的,这就难免导致治疗手段、疗程乃至治疗目标都是标准化的。这种制度规范与理论体系完全矛盾的情况下精神分析和动力学取向必定打不赢认知行为疗法,被医疗系统当作医死马的垃圾填埋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在学术领域,关系-自体学派的战斗力并不弱,不仅擅长发论文也很会办学讲课。芝加哥和新英格兰的很多大学都有精神分析专业,课程安排都是很中立客观地讲解各派精神分析,但其实是有内隐的主导性夹杂其中。这套玩法有没有感觉很眼熟?普通心理学/这才是心理学 了解一下。 反观皮亚杰和埃里克森的心理学走向才是美国学派的正路,彻底与精神分析划清界限然后拥抱儿童教育,从个人事业发展和社会贡献的角度上讲都是更为成功的。 FreeNAS一系的操作系统所面临的商业环境也同样残酷,面向高端用户的TrueNAS和面向低端用户的XigmaNAS表面上好像配合得很默契似乎能瓜分市场。其实没技术的用户都去买威联通QNAP和群辉Synology了,而有技术的却往往愿意跳过NAS定制化系统,在常规Linux/BSD上自建ZFS和Ceph。就仿佛是分不清精神分析的都去做心理咨询了,了解精神分析的不会来做自我/自体取向一样。结果讽刺的是,真正让人接触最多的BSD系统是跑在Playstation游戏机上的那个……当初我自己在接触精神分析之前自学心理学期间就很喜欢发展心理学,也是学了精神分析以后才知道埃里克森原本是精神分析出身的。

荣格/Red Hat

就我这些年的观察,感觉喜欢荣格的人就会很喜欢,无感甚至讨厌他的人都会敬而远之。但我自己算是在夹在中间的吧,早几年不太接受神棍兮兮的东西所以只读过他的心理学,近来也读了一些晚期神秘学作品。 尽管荣格和

我的相性始终不太对得上我最有共鸣的是个体-人本-存在
,说他难懂没有拉康黑格尔难,说他深奥没有老庄吠陀深奥。最大的感受可能还是繁杂吧,前面也批判过克莱因的复杂化而荣格的在这方面要远超克莱因。我认为荣格算是与弗爷直接共事过的分析师中,才能方面最接近弗爷的了。换句话说,弗爷的后继者中没有一个人比他更有才华,大部分流派都是在经典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做减法或者拆分融合其他思想。即便拉康也是借了语言学和法国文化界的合力才超越了弗爷的。而荣格是唯一一个拆除原有基础后把形而上学大厦搭得高度和广度都不输弗洛伊德的。但他有所超越么?如果是站在一个喜欢做分类测试的人的角度上看,那想必是超越了吧。 和很多人一样,我从小就接触心理学,无论是出于好奇心还是抱有问题意识去主动去看科普/做测试,又或是被动接受来自环境的规训——我曾在小学期间完整经受过正统“AD/HD治疗”。我也从小就接触Linux,无论是路由器固件还是黑客光盘,又或是搭建各种类型的服务器。来回来去总还是工具性的用途,同样的事但凡能在Windows上做到我大概是不会去用那些Linux的。性格测试人格分类也一样,但凡星座测试、血型甚至是算命能解决我的苦恼,我大概也是不会主动寻求心理学知识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会把荣格和红帽绑在一起并且放进了一堆BSD中间——工具性/功能性太强了。 我是借助Slacko Puppy才有幸接触到这个“活化石”Slackware的,它被认为是
现存最古老的发行版the oldest distribution that is still maintained
,被称为「
最像Unix的Linuxthe most “Unix-like” Linux distribution
」。亚伯拉罕这个弗爷「最好的弟子」以及「精神分析之子」兰克都因此和Slackware绑在了一起。直到两个商业公司开发出了变色龙和红帽两个企业级定位的发行版,一切都改变了。 曾经的服务器搭建都是在实体机里的NT或Win Server上完成的,现在全是在虚拟化环境中的RHEL或CentOS上。曾经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社交中,人们都只是急/慢性子或者是薄/厚脸皮,现在都是xx型人格或者四个字母。 技术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提高效率是好事,Fedora和SUSE的桌面个人系统也很好用。快速鉴别他人性格特点也能免除很多麻烦,但是对他人乃至自我的异化要不要作为这种便利的代价呢?把操作系统和电子设备完全工具化的同时,也意味着断绝了它们作为肢体延伸/自我装置乃至精神器官的可能性。

拉康/Debian

把拉康和Debian绑在一起是因为先定位了齐泽克和Ubuntu,相信很多人最早直接接触到的Linux就是Ubuntu,无论后来有没有变成Linux的长期使用者。一个是「

Linux桌面元年唯一的希望“If there is a hope for the Year of the Linux Desktop”
」,一个是「
最危险的西方哲学家“The Most Dangerous Philosopher in the West”
」,这样一个流行的发行版和时下网红可谓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尽管齐泽克在公众面前更多的是谈政治哲学而非精神分析,但他对传媒的利用能力足以让他作为拉康派的顶梁柱出现在这张图上——拍电影、开讲座、上电视访谈、发网络视频、做直播……当然还有其他分析师都在做的写书。 把我在B站最喜欢的四位up主放在齐泽克后面并非因为他们在思想传承或学术体系上有多大关联,只是因为传播形式都是以视频媒介为主的,在这个层面上齐泽克作为先行者走在了所有年轻一代人的前面。巴迪欧和张一兵在思想体系以及视频讲座数量上都比其他同代人更接近齐泽克所以放在了一起。 未明子早期视频质量很接地气,拍摄环境穿衣打扮全不讲究,讲的内容经常跑题不说还喜欢吃着东西讲话。按他的说法——像骂人吐口水和奇妙比喻什么的都是故意安排的特色人设,似乎是在对标齐泽克摸鼻子,这点上给一个Xubuntu的位置应该是刚刚好的。后来在哲学区把阵地站稳大旗扛起的阶段,把Linux Mint的位置给他应该毫不过分,而Mint并非
他自己Xubuntu
而是
张姐Kubuntu
的分支。 由于我不太看直播所以并不了解谁负责引流谁负责转化谁负责变现……但是张正午除了用外貌拉新刺激舰长打钱以外,最吸引我这类受众的应该就是她带读芬克的书了吧。以太假说、酒吧和公益项目等等事情似乎也都有张姐在操持,很有System76搞开源硬件的感觉。所以因为容貌身材特色把Kubuntu、线下实体硬件的盈利模式把Pop!_OS给她。 李爽君是最致力于拉康精神分析的B站up主没有之一。而她给「
漫步学派The Casualistic School of Psychoanalysis
」的定位也是平易近人,在这点上和elementary OS的理念是一致的——要尽可能的让更多的mac和windows用户接受Linux系统。而在我看来她也确实做到了,李爽君的视频让一个技术工人的我,像兰克那样半路出家进入了弗洛伊德门下,开启了我的拉康之路。 荀爽在精神分析和西哲上缝合了中国哲学和玄学,而且并非红旗和麒麟那种混经费的面子货,而是像雨林木风和深度那样真心实意地深耕出了一个符合中国用户使用习惯的Linux。希望他日后能像deepin那样发展壮大,最终不仅造福同胞还能跨越国界。


#精神分析 #心理学 #操作系统 #张正午 #拉康 #齐泽克 #张一兵 #未明子 #漫步学派 #李爽君 #荀爽 #Unix #Linux #Gnu #Windows #谱系学 #知识考古学 #知识拓扑学

参考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马格丽特·J.布莱克

曾祥龙北师大心理学部 (UID204831037) :心理学史

Wikipedia: Unix timeline; MacOS Version History; LinuxDistributionTimeline

@chococigar:simple history of OS

感谢catbox.moe的免费匿名图床和Filen.io的云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