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pho

展开

As will be highlighted in this volume, reproductive disruption, broadly conceived, goes beyond reproductive health problem such as infertility to include, among other things, local practices detrimental to safe pregnancy and birth; conflicting reproductive goals between men and women; miscommunications between pregnant women and health care personnel; cultural anxieties over gamete donation and surrogacy; the contested meanings of abortion; the uneven globalization of new genetic, pharmaceutical, and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and feminist critiques of a variety of untoward reproductive practices. (x)

以上大约是目前生殖/辅助生殖的基本情况,不仅仅是全球化下的政治经济批判维度,还极为重要地牵涉到女性主义与身体社会学/医学等领域。并且将disruption作为标题也暗含着某种立场性假定,颇类似于性别麻烦/gender trouble,所以也就需要反过头来审视什么是normal reproduction. 当然,这个名字来源于2005年芝加哥大学的学术会议。此书的考察是社会文化维度下的考察。

INTRO: DEFINING WOMEN'S HEALTH

得益于定性分析的传统,人类学家的使命在于聆听全球女性对自身健康的讲述。不过仍需要检讨这种民族志如何参与到构建女性健康的知识中。

1) MESSAGE ONE

Increasingly, in the Western world at least, the boundaries of the women's health field have been defined by the relatively powerful biomedical and public health establishments. (5)

从women's health本身的定义及边界解构。在界定的过程中,一系列以某种线索为主导的议题也就此建立。而这二者是相互加强和促进的过程。由此,在这种界定下的women's health更强调心理和病理层次,忽视社会文化的matrix,在事实上也就形成了对女性身体的破碎化的话语叙述。 民族志资料则证明女性对自己健康和身体的定义完全不同于生物医学的学术共同体所下的定义——因为她们需要考虑自己所遭受的食物短缺、社区卫生状况、意外怀孕等等。

2) MESSAGE TWO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so many dimensions of women's health as women themselves understand them stems, in large parts, from the fact that women are still essentialized as reproducers. (7)

这确实是生物医学的单一化定义下的本质主义后果。但事实是最近时间女权运动也倾向于重回女性的生物医学的所指,即强调女性的子宫、阴道的价值来重塑女性自身的价值。这种倾向其实并不鲜见,文化女权主义在某种意义上与之遥相呼应。固然,二者的出发点都可以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必然会造成女性形象构筑的贫瘠化。现实地讲,这同样会形成女性的capability在其他领域的被边缘化。

The field of obstetrics-gynecology is devoted exclusively to women's reproductive organs and complaints and to the process of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Other kind of women's health issue are to be handled elsewhere, although for many women around the world, reproductive health service are the only point of contact of health care delivery.

一体两面的过程。生殖以外的健康问题则是silent suffering.

实际上人类学的话语书写同样面临这一问题——只关注reproductive life cycle itself. 一方面是因为这是不被男人共享的女性经验,另一方面是女性人类学家没有真正进入男性特权的人类学学术体系。

Indeed, the unwitting ethnographic essentialization of women as reproducers is not true for men. Men's reproductive capacities and problems and their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parenting are largely ignored in the ethnographies as well as in the global public health initiatives, which have failed to take seriously men and their reproductive health problem and concerns. To wit, men continue to be conceived as undertaking productive labor in the public domain, whereas women are conceived of as undertaking reproductive labor in the private domain—a public-private divide that has been increasingly problematized by many feminist scholars and anthropologies.

女性人类学和女性主义作为帮凶。

3) MESSAGE THREE

这一节其实就是再次澄清女性身体的社会文化的交互性建构过程。而福柯的不足之处在于并没有看到男性与女性的身体如何不同地被规训机制对待。

4) MESSAGE FOUR

这一节涉及到“医学化/medicaliztion”的概念——将日常身体体验病理化的生物医学倾向。而女性自己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需要诉诸民族志考察。人类学家的兴趣也就在于检查这些病理化过程。并且需要追问的是,在医学化的过程中,我们是否真的改善了女性的生活。

5) MESSAGE FIVE

承接上一节,反思生物医学对女性健康对话语霸权。

According to Italian social theorist Antonio Gramsci, hegemony is domination achieved through consent rather by force. In terms of biomedical hegemony over women's health, physicians rarely have forced women to accept them as their primary medical practitioners. Such consent has come from women who have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is process of medicalization and have often demonstrated their desire for cutting-edge biomedical technologies.

这种霸权一方面是女性自己所争取的,如生孩子时候的麻醉,但也形成了女性在生物医学领域但边缘化,如女性不能独自生产,助产士和产科医生的性别划分。

6) MESSAGE SIX

事实上,对女性健康的讨论也不可能避开生殖。但这一节的标题实则是production of health by women, 将意义扭转为女性健康的生产与再生产。也就扩展了讨论范围,转向非西方世界的医学实践。

7) MESSAGE SEVEN

这一节的核心概念在于health-demoting,即父权制所带来的对女性健康的消极影响。一个表现是gender discrimination or gender bias in health care research or delivery.

最典型的例子是被堕女胎。

8) MESSAGE EIGHT

Fortunately, we are beginning to understand some of these oppressive intersections in the lives of poor women of color in the US, through a rich ethnographic literature on th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poverty in minority communities. Unfortunately, these are the very communities where the AIDS epidemic has hid hardest; thus, many of the ethnographies in this category focus on the overwhelming odds stacked against poor minority women in the midst of a terrifying epidemic.

强调关注种族、阶级、性别等对女性健康的交互性影响其实也是很多女性主义所呼吁的。不过在医学人类学领域另有表现,包括艾滋、毒品在特定社区内的流行。

9) MESSAGE NINE

国家作为直接影响女性健康的行动主体。国家决定堕胎是否合法,控制医疗体系的收费标准,

10) MESSAGE TEN

女性健康的政治性。典型的是计划生育政策。

11)MESSAGE ELEVEN

For women around the world, local moralities, often religiously based, have major effects on women's health decision making, particularly when the moral stakes are very high.

道德代价的医学后果,如宗教性浓厚的社区下的堕胎代价。

One of the major message of women's health ethnography is that such moral decisions are part and parcel of women's health experiences.

并不存在所谓的自然-文化二分,道德后果直接作用于女性身体。如能否通过产科急救的方式接产。

12) MESSAGE TWELVE

无论如何,女性自身的主体性需要被着重关注。

##1. The dialectics of disruption: paradoxes of nature and profess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childbearing

介绍女性生育过程在多大程度上与natural process的迷思发生关联。

Cases of death or serious injury at birth that pose devastating disruptions are, comparatively speaking, rare events in the US; but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reproduction take an enormous toll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51)

toll的本义既包括通行费也包括伤亡人数,还有丧钟的意涵,在the tolls of reproduction里竟然也都能讲得通。发展中国家的女性由于缺乏产前和产后护理,不仅在生产中会死亡,还会遭遇创伤和感染。不过这种论调有点东方主义的色彩。表面上是为全球发展不平衡而鸣不平,实际上仍是某种居高临下甚至带有一分猎奇的叙事,尤其是在说西方女性有而非西方女性没有的时候——这种对立性的二元划分并不高明。这一点在正文前的名单就能窥知一二:西方学者列了一栏,非西方学者列了另一栏。这仍然是以西方为中心的话语表达。否则就是东方/非东方/南方/非南方或者别的什么形式了。并且这段之后作者还表示二十世纪之后西方的医学发明带来了更多的关于苦痛和意外的陈词(54)。

作者认为,在非洲文化的视角下,剩余是一种道德结果。一些美国女性也认为生产应该不能有任何外力干扰。事实上,natural birth这个概念本身也是充满定义上的困难。和三个主题有关:

where the perceptions of nature arise from, whether from women, from medical specialists, or the public at large; power relations that position women with particular medical, technological, and knowledge system that shape their reproductive choices; and the tension between wanted/needed procedures versus potential undesired, unnecessary, or even harmful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intrusions and medical surveillance. (55)

可能是因为宗教性传统比较浓厚,所以会在意这种自然性?所以对natural process本身对关注也值得解构。不过似乎中国也强调如果不是必要就不要剖腹产而是进行顺产。对natural process的界定也就导致了对disruptive的理解和对医学的角色的追问。看起来最“自然”的是在家生育。也有人因此认为natural就是女性主导的过程。

In the US, where the default assumption of pregnancy and brith is normality, a natural lifestyle during the pregnancy and an intervention-free, natural birth are described as the cause of a normal outcome: healthy mother and baby……Today, with a normal birth (safe outcome) assumed, emphasis has shifted to the process it self.

所以实际上健康、自然和正常三者被勾连到了一起。不过同上文一样,需要界定何为intervention action以及它在生产语境下的含义。

The points of incongruence emerge again when juxtaposed against debates about high-tech infertility treatments......On the one hand, infertility treatments, then, like medical treatment at the time of birth, represent an excess of intervention; on the other, they represent a fundamental right.

If natural refers to delivery and normal to outcome, it is precisely this line between a normal-outcome and the natural process by which women hope to conduct labor that, we believe, spawns so much conflict.

辅助生殖技术到底算不算right, right是否指向自然?如果辅助生殖是,那么代孕是不是?究竟到何种程度right才会止步?而且在这right的主体也没有被界定,是一对异性恋夫妇?还是同性恋伴侣?还仅仅是男人或女人自身?

于是下一节讨论的就是professionalizing nature,即生育的医学化。

Medical interventions are feared to set in motion two related disruptions in what women see as natural process. One of these is the potential for a suppressed birth experience. While birth is seen as a natural process that should transpire at a pace and in a manner set by a birthing women, preferably in the context of her home and family, birth is removed to the hospital, where professionals and documents that supersede individual rights may prevail, and birth becomes subjected to standardizing metrics, invasive IVs and monitors, soporific medications, and systematic management......Closely related to these potential disruptions in what should be natural process is a second one: a failure to bond with the baby, to form an emotional attachment by gaining immediate contact and sustaining it throughout the hospital stay.

作者提到,很多女性恐惧于自己对生育这件事完全丧失控制,变成industrialized childbirth,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如抱怨自己在手术台上就是块死肉,在产房一点人格尊严都没有,一堆人过来挤奶,还有好多实习生观摩。所以下一节会谈到美国女性在要求减少剩余的医学化过程,自然的、non-intervention的过程。确实,随着科技进步,微创器械的发展,有很多手段来减轻手术带来的损伤。但这似乎于所谓的natural process中的控制权形成对立——是否是医学职业化带来的区隔化?愈是高精尖,女性愈是丧失其自身的话语权。

As for women, they see themselves as strong and in control. But to create the naturalisms that they hope will lead to normal birth, they express a need for choice among options.

最后,女性的权力只剩下挑选哪个主体来辅佐自己生育。

不过,下一节的标题更有趣:the professionalized patient.

女性通过尽可能多地掌握医疗的专业知识来使自己的生育过程自然,并获得掌控。典型的手段就是互联网聊天室(因为文章写作时间较早)。女性在这个场域内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知识。

生育计划/birth plan同样促使了这种消费主义/consumerist的出现。看起来更像是早教市场?女性对其的目的是自然化生育过程,因为这个计划的制定是将医生排除在外的,而医生则认为这是将潜在风险控制在专业知识下。

插一个点:之所以看重生育是否也与国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兴起有关?虽然联系有点远,但是确实有顺产的小孩更聪明这种说法。而birth plan被描述成生育体验中的关键部分。

##2. Designing a woman-centered health care approach to pregnancy loss: lessons from feminist models of childbirth

关于流产与难产,实际是生育损失的讨论。但显然生育本身就是一种损失,这里是否仅仅将“孩子没能出世”看作是损失,而非女性自身身体的损失。和上一篇也恰巧形成对话,因为上一篇讨论的是natural process,以及女性希望在生育中获得更多的控制权,但这篇则关注机构、组织和医疗技术对女性身体的照料。

第一节就引出prepared birth的概念,目的是让女性更好滴面对生育损失(其实是胎儿损失……),与上一章形成呼应。其表现为产检和市场上的大众书籍,还包括早教班——但是这些是否真的针对的是pregnancy loss呢?是否pregnancy loss只是建构出来的概念呢?前文所给的流产数据能否真的支撑这一范畴呢?不过作者也说了(81),产妇会在孕初期不断接受流产的知识,包括过程、风险和感受,处理方法等。作者还认为书籍和电视应更广泛地告知流产相关事项(不过都过去二十年了,至少在中国没有看到什么流产事项的宣传)。

产妇自己的陈述表明她们其实很想知道是不是流产,因为出血并不都是流产。所以女性可以学着自检。

而且直到第一节,作者也没有给出重视pregnancy loss的深层原因,而仅仅是在现象上广为分布。女性为什么要关注流产?是为了恢复身体?恢复身体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下一次怀孕做准备?还是为了弥补“失去孩子”的心理创伤?告知流产风险和注意事项是为了帮助做出流产决定?看上去作者仅仅是觉得这个现象值得注意罢了。这似乎也表明研究(广义)中的一些取向,即实用主义?——既然事实已经发生,那么就该考虑如何弥补。这种取向屡见不鲜,包括代孕、核电站泄漏等等。

后面几节是对pregnancy loss的分类。natural pregnancy loss 和上一节的natural process颇有类似之处,作者对其的定义是:

“Natural childbirth” deals with the realms of managing and framing pregnancy loss, and applies the feminist principle of women-centered care.

又有学者将其定义为“birth with dignity”,不过这是基于“which saw the laboring women as essentially no different from someone in the hospital for gallbladder surgery.”

natural childbirth模型的构成包括减少不必要的介入,以及natural surroundings for a natural event.

女性主义关于home pregnancy loss的定义主要在于女性友好,以及赋权过程【empowerment】在家生产是很多美国女性的选择,也是完全女性中心的场所——然而医院就不是了吗?为什么医护技术的参与反而造成权力的丧失?这是否仍然延续了二元对立式的叙事?在家流产也越来越频发,不仅仅是女性参与,也有家庭成员的参与。【但是在医院是不是会更安心?】大多数死胎在医院进行,不过家庭也有很多便利,如所提供的亲密、信任和心理安慰——倒是很像滕尼斯所作的共同体与社会的区分,上一章也很有这个倾向。在家主要是强调“第一人称叙述”【the first-person account】

还存在一种social pregnancy loss,更强调sisterhood,女性亲属与朋友的帮助,并且会通过仪式加强关系的亲密性。

作者的意图似乎是想说女性生产无论是否成功都应该有尊严,所以需要理解女性的生理和情感需求。

##3. ENLARGING REPRODUCTION, SCREENING DISABLITY

本章主要是探寻disrupted reproduction的概念建构及其边界延展的过程。其手段是审视在大众传媒和更私人的领域中可减刑的增长和对残疾的接受。如果婴儿不是健康的,关于亲属关系、家庭周期、社区成员资格也收到影响,并且会重新界定“正常”的家庭生活的叙事。所以disrupted reproduction将有更广泛的内涵,包括改变对残疾人对公民权的定义,强制残疾孩子进入正常的公立学校,支持治疗残疾的药物发展,医疗技术进入家庭,在大众传媒领域扩展对非正常身体和心灵对讲述(99)。残疾人权利活动家促进了公民身份和公民权的扩展。除此之外还有人们心灵和想法的扩展,即让家庭和社区中的人也呵护残疾儿童的成长。本章的目的在于:亲属关系一直被认为是私人领域,但应将其延伸至公共领域的文化层面,即不仅要求公共平等还包括媒体叙事,都应体现一种对残疾儿童的包容。这对于身体政治body politic以及对残疾和生育权利的呼吁都至关重要。

主要关注残疾对家庭生命周期对影响,还有残疾在公共意识中可见与不可见的边界。

1) The changing state of contemporary reproduction

关于disrupted reproduction的概念探讨,也与生育本身的医学化有关。新生儿生命脆弱,且并不是所有阶层都有可能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不过中产阶级女性也发现自己在不断被各种产检、产前生活方式改变等打扰。如果检查出现问题,一般会选择流产。美国的生育决策经常是个体在充满焦虑的可能的情况下做的。而新的技术介入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产前护理【但是为什么说起来好像这是负面的?或者说当时还不认可,但是现在就中国而言,基本上都会视其为“自然”】然而贫穷非裔美国女性的婴儿却仍然承受着巨大的生育风险。

仍然有很多患有体重低的婴儿出生,可能还伴随着阅读障碍。不过与之相伴的也有非常多的治疗方法,如物理疗法演讲疗法和阅读设备等。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技术也是阶层分化的。除此之外,家庭也面临着幼儿园、托儿所、小学,在“不同”与“正常”之间的张力弥散在日常生活中。阅读障碍其实相对而言是被忽视的,而且也不能在产前被直接诊断。

残疾的分化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发现——医学范畴和社会文化范畴,不过定性的发展没有定量的好。需要观察的是亲属关系和社区如何应对这些残疾的可见性或不可见性,以及探究这些“不同”在个体、家庭或社会生后形式中的意义。

2)Stratifying the life cycle

怀孕这个看似普遍性的实施在不同社会位置和不同的可解除资源下表现不同。帮助残疾人的公立学校或就业市场对产妇来说仍有重要影响。接下来是一个对体重过低婴儿LBW的调查案例。非裔美国LBW被认为从生物和基因上更易感,女孩更甚。换句话说,如果父母收入水平高,那么LBW的影响就小,否则就是长期的教育经济预期关联。

【自然主义是否会导致优胜劣汰?还是医学化?】【LBW是否本身就是病理化的过程?然而被病理化的东西是否都要被解构?】

由此,LBW展现了作为生育打扰在自然/文化上内爆的案例。公共和制度上的力量是关键。不过还有很多人会责备母亲,医生、她的婆婆、邻居等等都会质疑她是不是吃了什么不好的东西。由此,母亲,乃至父亲、祖父母的生命轨迹都被LBW改变。母亲需要坚持自己不是这一症状的原因,而需要被正确诊断和治疗。残疾的经历也与整个人性共同体基础性地挂钩。

3) Screening disability

关于残疾人权利——只有新的叙事出现,残疾人才会持续地可见。半个世纪【从现在来看是一个世纪】以前,残疾的媒体影像被认为只是同情的,残疾人被认为对body politic而言是一种威胁。二十年之后一个活动家开始站出来当“道德先锋”,写她的残疾儿子的故事。八十年代末期一个DS【唐氏综合征】童星和一档电视节目出现,展现残疾如何作为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改变了三十年后生物医学的、家庭的、实践的残疾叙事。大众传媒的叙事同样鼓舞了人群中的其他人。2002的和我妹妹一起坐公交展现了残疾人和他的家人的生活:

The siblings are being told again and again that their responsibility lies in keeping Beth as a family member.

家人的重担,因为一直游移在公共设施之外。

总结:

技术的两面性:生育的医疗护理,脆弱的新生儿,基因检测;另一面是大众传媒上残疾的可见性。disrupted reproduction不再仅仅与生育和个人选择有关,而是超越产科的社会和文化的。医学的进步让新生的残疾婴儿活了下来,他们又被法律、教育和社会行动等更广阔的领域形塑。大众传媒上的影像使我们人性有可能拓展。

##4. Openness in adoption: re-thinking “family” in the US

领养也被看作是生育干扰/disruptive reproduction,希望借此考察家庭的意涵及其变化。

1)Adoption as reproductive disruption

作者认为reproductive disruption暗示了关于生育的normal或default的话语并不必然被接受。谁的生命被领养所干扰?就孩子而言,一般认为遗弃是对孩子最好的选择。实际上孩子在这件事上并没有话语权。就生父生母而言,他们所生的孩子要交给别人抚养。一般认为是自愿的,但如果是法院判决则完全不同。就领养父母而言,他们将抚养一个生物基因上并不属于自己的孩子。

2)Changing adoption practices

为了保护孩子、生父亩、养父母,关于领养的法律条文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一直在发展。但过去三十年发生重大转变。首先是对领养的定义。家长的权利和责任移交。随着领养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联系也将建立,如和兄弟姐妹、不同种族等等。

3)Four worlds of adoption

worlds如何理解?四个层次?四个范畴?包括跨国领养、国内领养、亲属领养和从福利院收养。领养的关系并不停留在核心家庭,生养和抚育两方的文化和关系都与这个孩子有关。

国际领养的数量一直在增长,大部分都是婴幼儿。实际上国际领养的孩子和生父生母交流的机会并不少,而且很多还会回到出生地。从福利院领养的,很多人在排队等待,孩子被送进福利院一般是五岁,被领养时一般是十岁,法院判决孩子不应该和生父生母呆在一起,不过仍然和他们有很强的联系。亲属的一般是继父母或其他。国内领养一般是自愿放弃。

4)research on openness in adoption

不同程度的开放性?对养父母和孩子进行跟踪调查。首先调查什么样的领养种类,然后是领养后的个体结果,包括孩子、青少年、养父母和生父亩。

  1.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adoptive kinship network

对openness概念的最初定义基于领养机构,假定存在三种开放性:保密、半开放、完全开放(机构完全掌握每个人的信息)。不过很快发现很多情况是含混的,并且合同也存在终止的。

  1. outcomes for individuals in the adoptive kinship network

问题是合同/contact是否会对亲属关系存在伤害,因为孩子可能不知道她真正的父母应该是谁。

  1. study conclusions

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合同在本质上是有害的。即使是开放的领养,孩子们也不会困惑或者有较低的自尊。而对于成年人来说,这更增加了沟通交流的需要。

5)situating adoption in its multiple contexts

领养嵌在多种政治经济文化力量构成的网络上,所以生育和家庭也应该审慎考虑。研究表明,如果不是因为没有更好的社会安全网络,就不会有这么多女性选择遗弃她们的孩子【为什么是女性?明明更可能是夫妇】种族也同样是重要影响因素。

领养同时也是一种对正常生育/normal reproduction的挑战。领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市场化行为:领养人和被领养人都需要呈现出某些特征以供挑选。并且领养家庭是由非生物联系构成的家庭,是一种“选择的家庭/families by choice”,而孩子和她的生身父母又同样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得我们重思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伦理关系。

【感觉这篇文章写的还是比较浅显,只是泛泛地列举了一些早已为人所知的事实,没看到什么特别有价值的讨论,虽然是定量研究,但数据和结论也没有很强的启发性】

【Reproduction, gender, and biopolitics: Local-global intersections and contestations】

下一部分主要就是从gender和biopolitics的角度出发,或许会更激进一些。

  1. Can gender “equality” in prenatal genetic services unintentionally reinforce male authority?

将男性看作engendered 和engendering的beings。但我不喜欢这种进路,好像性别研究没了男人就不具备科学性一样【希望这个世界的男性都灭绝】。性别在何种意义上决定了谁来主导女性的生育?目前对生育健康介入的进路有两种概念来源:由于无处不在的基于性别的在权力路径和资源上的不平等,男性和女性在生育健康上有截然不同的权利和责任。这种情况下的干预关注有男性造成的生育健康问题,同时致力于给女性赋权;另一个则是男性作为合作者,明确男性对女性生育健康的参与和男性自己的需求也就将equality置于equity之上,不过这也可能淡化男女之间性别和生育的不同策略。事实上,这两种进路都有局限。需要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中考察男女之间的张力和矛盾。本章的目的在于以性别的视角阐明墨西哥处女和她们的男伴之间的生育行为,以表明是如何受到国内政治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prenatal genetic screening in the US

美国墨西哥裔女性被一直认为有很高风险怀孕,可以堕胎,但堕胎却让人痛苦,因为需要在医院呆一晚。产检却带来一些激烈的争议。尽管加州的产检早已制度化体系化——为了让准父母了解基因风险。

##genetic screening and gendered ambivalence

很显然男性也参与到接受羊膜穿刺【针对先天性疾病的样本检测】的同意中。缺席的普遍原因是没空。所以这种联系其实并不强烈。

举了一个例子,中产墨西哥裔,产检结果是唐氏综合征积极时女方很伤心,想要男方做基因咨询。男性在基因检测时比女性更放松更自信。不过女性都认为最后是自己做决定。

##the complexities of gendered decision-making

一般认为时男性不愿意做羊膜穿刺,但事实证明羊膜穿刺的同意时女性的,并且同意的超过不同意的。而且男性英语说得越好参与得越积极。不过目前对男性的加之它判断的数据仍然很少。并且即使是双方共同参与,也仍然是女性自己的意愿占主导。这实际上是一种men supporting而不死men controlling

##reinforcing male authority?

男性医师是否会加强男性统治?实际上男性在参与后会发现自己不得不舍弃一些权威,由于女性最终做出的生物医疗决定。

结论:

传统框架下的性别刻板印象造成了男性角色的确实,不过近年开始转变。作用于生育行为的性别视角下的男性和微观政治结识了一些隐藏的作用机制,生物权利和男性权威可以相互增强。合作只是当下的,而且不是可以提前预测的。【感觉说了很没说一样……】

【所以呢?证明男性的参与可以证明什么呢?生产毕竟还是要女性来做的啊……中国女性做手术还要丈夫同意呢,西方女性自己还冠夫姓呢,就算参与能怎样?而且研究方法也很值得怀疑,情感态度是不是能通过问卷测出来】

【中西方直接拿过来比较只会让两者都丧失可靠性,但是漠然无视又同样只会加固东方主义和自我的东方主义的藩篱】

  1. When 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 Contested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among West African migrants in France

试图在跨国移民的语境下,表现生育主题和结构性束缚之间的张力。西非移民妇女面临着非法移民、人口政策、生物医学意识形态等种种问题。七十年代起,移民政策不断收拢,西非人面对着工作签证调整、长期居留的合法性、失业、社会第一等种种问题。2005年爆发穆斯林暴动。2002年右翼政党国家前线成立。然而,西非移民的生育率很高,并且很多妇女都是黑户。作者从1998到2005探究关于移民与医疗、社会福利的政治话语如何形塑个体移民的生活,并试图将个体与家庭放置在国家与全球化的语境下考察。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检查国家和全球结构如何限制移民的生育选择。

##Exploring “disrupted” migrant reproduction

一般认为disrupted reproduction指的是对生育过程的介入。这一章的目的在于探索生育话语如何被配偶干预,具体包括一夫多妻的大房二房,移民社区等等。很多移民都是穆斯林,所以这也牵涉到法国对伊斯兰的公共话语叙事。作者对176个妇女和45个男性进行访谈。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产检和医护,还有避孕药等。

##Biomedical/politcal discourse

作者总是能听到避孕对这些西非妇女有多么的好。但实际的方法并不稳定。而且产妇和助产士、护士等人交流时并不一定懂法语,只知道说“是”。同样的情况还有避孕药服用说明。实际上,翻译人和这些妇女也有自己的交流。可以说助产士是西非妇女生育的坚决反对者。

##Islam and contraception

伊斯兰教义在生育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旦医院意识到这些人是穆斯林妇女,就会将其与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妇女不情愿接受男性医生也被归为宗教性行为。男人都认为穆斯林妇女不应采取避孕手段。不过女人不以为意。当然,伊斯兰教一仍然是整体的宗教和哲学框架对于移民社区来说。

##Institutional Responses: accommodation and resistance

翻译人在表达避孕信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在传达过程中发展了强调现代医学的话语。生育决策实际上是个人、组织、国家和全球过程的共同结果。跨国流动和后殖民政策、人口和社会福利政策、巴黎的失业率、低收入、限制性的移民合法——这些形塑了提供产房的公共医院的结构和文化。提供避孕信息就是医院的明确授权,但助产士决定这些信息将如何传播。

最后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conclusion

事实证明,穆斯林妇女并不全都是顺从的.

  1. Reproductive disruptions and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in the Muslim world

ART/辅助生殖技术,包括体外受精等。首先需要问等是为什么不孕不育在全球范围内都很重要。同时也应注意到地方知识的考量——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等,如何形塑了ART提供给非西方夫妇,所以本书的后半部分就关注穆斯林中东世界关于辅助生殖技术的到的关切以及不同教派的分歧。第三部分则是三个中东社会:埃及、黎巴嫩和伊朗,来证明穆斯林世界所传播的辅助生殖技术如何转变道德图景。

##Global infertility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ARTs

1)人口学和流行病学

不孕不育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原因在各地都有不同,但大部分是性传播、产后问题、流产和医源性问题。虽然在男性中传播很港,但不孕不育通常被认为是女人但问题。而男性的不孕不育绝味在很多社会中都是被隐藏的。

2)生育-不育辩证

不孕不育问题的主要矛盾在于他往往在生育率最高的地区流行。高生育率和高不育率构成了一对辩证关系。这又与父职母职有关。尽管生育和不育存在密切关系,但不育的控制很少和非西方过度人口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

3)医护

不育的女性(当然男性数量也在增长)大量使用医护设施,所以很多人接受了不成功的治疗。此外,在很多发展中社会中,传统和现代的治疗手段都很典型。

4)性别负担

女性被责备。不育对女性又长期的影响。

5)领养限制

在非西方社会中领养受到限制。不过通常会领养亲戚的孩子。超生的孩子也被买卖。

6)辅助生殖技术的全球化应用

以上这些因素造成了ART的蓬勃发展。需要考察的是在当地层面这一进程的利收益和损耗。尤其是在政治经济上的分化。

7)当地道德世界

当地道德体系通常被宗教深刻影响。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in the Muslim world

很多穆斯林国家开始发展辅助生殖技术。黎巴嫩和埃及在新世纪提出“brave new world”,拥抱ART。尽管这些技术帮助了很多不孕不育的穆斯林夫妇,这也带来了道德争议。中东国家的教令极大影响了ART实践。

然后是一个埃及的案例。ART在埃及的方法是用一个能够生育的受精卵移植到妻子体内。但由于婚姻是夫妻两个人的,不应有生殖和性的干预。在很多国家捐卵被严格禁止——处于通奸、第三方介入神圣婚姻、后代的学院问题、亲属关系、遗产等。

什叶派则又另一种实践方式。颁布教令允许捐精手段合法。规定捐赠者和生父母都有生育关系,但这个孩子智能集成捐赠方的财产。实际上在个体操作上更复杂。包括捐赠者如果和父母信仰不一的情况。

最近的手段是ICSI,极大解放了不育的男性。ICSI主要依靠健康的卵子。实际上不孕不育夫妇很少离婚。这产生了很大跨国医学旅游。还带来了对传统亲属关系的思考。现在伊朗是唯一的什叶派。

  1. The final disruption? Biopolitics of post-reproductive life

女性的身体逐渐成为医学凝视的对象,不过,事实证明医学化的身体不仅仅是技术进步的后果,还在于永不止歇的追求常态化的身体话语的政治和文化的争夺的表现。如女性的老龄化。作者首先需要从北美二十年来和医学化的绝经现象出发,然后看日本是如何处理的。这种并峙证明女性并不仅仅是医学化的抵抗者,还是政策转变的积极参与者。

##managing the anomalous post-reproductive female

绝经中年妇女一直被认作是有病的。这种对衰老的病理化强调可能来源于二十世纪初的精神病学。但波伏娃认为女人只有在此时才是自由的,她不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终于达到了自然的终点/一端。这反过来也加强了性别化的心理决定论的意识形态。由此形成了无尽的从心灵到身体再到心灵的循环。

与此相关的是人口学上的假设,即女性只与生育有关。中年妇女就与年轻的可生育的妇女对立起来。但是业余男性身体对立。中立普遍的身体永远是男性的。

##physicians,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nd the government

认为女性身体是不客观的,并且健康水平会不断下降——导致后更年期生命的医学化。1930s就有妇科医生将更年期和匮乏的疾病挂钩,不过医药产业还没参与进“绝经的雌激素”中。少部分刚进入更年期的人才会服用雌激素。不过1960s之后情况有所转变。医药市场开始注意到绝经后的女性。一些雌激素疗法开始广泛应用。背后的假设是女性身体不可能健康滴进入更年期。

##Assessing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八十年代早期出现荷尔蒙替代疗法HRT,以及子宫切除术。HRT接受率暴涨,但没有证据表明长期收效如何,但是发现得乳腺癌的几率变高。这带来了女性、妇科医生和医药企业的恐慌。北美更年期协会发声明认为HRT没有显著的医学知识,并且只有短期的实验。后来HRT彻底消失,衰老被一种更自然的话语取代,更年期被归入含义更广的范畴。实际上长期疗法的替代和生产雌激素的医药企业有密切关系,政府间接第帮助了医学化因为对更年妇女的经济收益。不过这种话语在被不断挑战。

##Midlife in Japan: Harbinger for the future

由于日本整体老龄化,衰老并不认为是反常的事物,男人女人的老龄化区别不明显,还会认为男性也有更年期。在日本,当奉献给他人而不是自己是生命被认为更有意义。日语中的更年期并不完全等同于英语意思,而是长期的流逝的过程,二十世纪初才出现这一概念。在日本调查的另一困难是没有日语能准确描述特定的身体状态,如潮热和盗汗,这意味着这些现象并不对更年期生活造成困扰。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知道更年期的意思。

##Creating the discourse of Kônenki【更年期】

在德国医学影响下,日本创造出更年期的概念,将Kônenki与神经系统失调相连。并不直接与雌激素水平联系,但是和神经不稳定联系。虽然两种性别都易感,但因为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更易感。同时,二十世纪之前日本医生很少做外科手术,所以也没有足够的研究卵巢的一首经验。这种语境下的更年期和北美完全不同,属于本土生物学。

##The medical world and Kônenki

妇科医生发现自己盈利变少,因为产妇都把自己的孩子放在第三方机构,而且多胎率下降。于是开始给中年妇女提供咨询业务。当然HRT应用还是很少。医生的做法一般是鼓励健康饮食和锻炼。也会用一些草药。最近也有人认为应该用HRT

##Politics of Japanese aging

现在中年女性的身体开始变成整治行动的对象,针对此类人群的话语也活跃起来——认为闲暇时间太多的懒女人。现实是大部分中年妇女都有工作。很多人担心i集的力量和总体健康而不是更年期种植,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在家庭中的都要承担责任。由此对更年期的医学化并不欢迎。日本八十年代成立了更年期协会,发现个体有时候会下不了床。认为更年期是自然过程的观念开始在医学暴露下转变。不过日本女性并不习惯于看妇科医生。而且知道八十年代,主流意识形形态都是认为女性应该克服更年期。很多人认为还是不必要看医生,因为大多数还没有还早呢正困难。

##Cultural and local biologies

事实证明更年期前和后的女性并不有相同的发生潮热和盗汗的概率。所以更年期应该被看作是生物和文化的实践,而且和饮食和生育历史有关。还有人认为潮热是一种习得性行为。甚至迁入城市和受教育也会影响潮热。

##conclusion

医学化的过程是复杂的和不可预测的。认为女性是被动接受或自我抵抗是不充分的。考察历史话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很多女人遭受的症状只有医学化才能解释,将女性身体本质话或异化都会带来危险。

展开

《中世纪哲学》

#中译本序

在分析哲学中,历史的分析者从当代哲学的重要问题出发,以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它们,但是(正如“历史的”这个词所暗示的),这样的讨论需要放置回它们的时代语境中——放回它们出现于其间的更大范围的论争中,放回他们的思想和体制语境中。

前面是以现代的分析哲学的方法回归中世纪哲学,现在是重新在历史中讨论中世纪哲学——而这就将夙愿至亚里士多德的古代哲学。

然而,真相是,阿拉伯哲学并非碰巧影响了西方哲学的一个异质传统(即拉丁思想):和1200念以降生活在欧洲的犹太人用希伯来语写成的犹太哲学、用希腊语写成的拜占庭哲学一样,阿拉伯哲学乃是拉丁基督教哲学本身归属的四个分支传统中的一员。

事实上,中世纪哲学的重要任务也在于重新发现“异质传统”。并且所有四个传统都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更直接的是古代晚期的柏拉图学派(又牵涉到新柏拉图主义)。

#导论

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是普罗提诺,它至少延续到奥林匹奥多罗斯的时代。新柏拉图主义者尽管效忠于柏拉图,但他们坚信真哲学但统一性。这首先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在他们的课程体系中,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和柏拉图的同样突出。它同样接纳了来自其他学派的要素,尤其是斯多亚派,新柏拉图派尽管轻视但还是吸收了他们的思想,特别是在伦理学中。新柏拉图派是异教徒,实际上,在6世纪时,新柏拉图哲学成了基督教社会中异教最后的避难所。

新柏拉图主义尽管仍然从属于一元论,但由于可以吸收别的学派所以也算是异教?然而这里仍然不了解新柏拉图主义的渊源与观点。而新柏拉图主义将亚里士多德置于重要位置,和现在对古代哲学对研究不谋而合?后面也讲200-600念居于主导地位的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贯穿整个中世纪。所以中世纪哲学研究必然需要回到新柏拉图主义。

#中世纪哲学的古代传统

正如马克·奥勒留的资助条款所表明的那样,一所学校并不是人们单纯地学习哲学的场所,而是一个特定的哲学传统,例如斯多亚主义或柏拉图主义。

所以哲学学校可以在支派的意义上称之为学派。而哲学在古希腊指向生活方式和通向幸福生活的图景。

#古代哲学的研究

古代哲学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哲学思想用以理解历史事实。同时研究古代哲学的不同进路需要被审慎区别。

历史学家关注的历史不是整个过去(the whole of the past),而是对整个过去的一些抽象(abstractions),只有某些关于过去的事实进入其中,也就是那些我们觉得有趣的或重要的事实,或是那些我们为了解释我们认为是有趣的或重要的事实而必须提及的事实。

也是哲学史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某人持有某个哲学观点”。从这个逻辑出发,首先要问的是行动者是否有好的理由来做他所做的事,而我们能否理解他的理由——我们对他的解释来自于给他提供的假设与推论。这也是泰勒斯之所以称之为第一个哲学家的理由。他从一个假设出发给出了自己的推论,所以很多人认为他的形式是合乎要求的,只是内容难以令人信服。如果得不到这样一种解释,只能诉诸历史背景来理解这位哲学家为什么持有这个观点。

哲学史家的任务也不是为这样的一个历史事实寻找这种或那种解释。相反,哲学史家的任务在于为所讨论的这个观点寻找一种解释,也就是一种适合于哲学史的解释,而不是(比如说)适合于道德史(the history of morals)的解释。

对上述讨论的延伸,所以也就会出现一些哲学思想没能进入哲学史的情况——因为他它们对这种历史毫无重要性。一种哲学思想被认为是哲学史的一部分。这一点最终取决于我们持有的哲学史观。

现在,我们说一种哲学思想有哲学影响力,就是说存在一些以某种方式依赖于这一思想、并且必须要通过这一思想来解释的哲学思想。但是一种思想会以几种方式依赖于早先的某种思想。

所以,何种才是有哲学影响力的思想?哲学史家通常假设哲学观点建立与哲学的理由。所以理解不了只是自己的问题……如果没能做到这一点,哲学史家会考察他是否能够重构(reconstruct)某种推论,只是为了当下更好地接受这一理论。

所以,如果我被问到,我对古代哲学的兴趣是否主要是对于哲学的兴趣,还是对于哲学史的兴趣,我会说,二者皆不是。因为我感兴趣的主要是古代哲学本身(如它出现在它所进入的各种各样的历史中那样),以及古代哲学实际进入这些各种各样的历史的方式。

仍是延续前文的逻辑:哲学理由——哲学思想与各种历史联系——进入历史的方式。古代哲学/希腊化哲学的特殊性也就由此浮现——“三种生活”。

一旦有人问了例如“什么是哲学”这样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一种回答就是,去考察历史上的思想,去研究古代哲学——(比如说)以我提出的方式:不只是把古代哲学家当作典范来研究,也不只是试图让他们融入哲学史,而是考察他们所处的所有历史,把他们作为例子,尽可能具体地看到,当一个人做哲学时,它实际上意味着什么、相当于什么。

#海伦颂

全篇一共可大致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对海伦的赞美,描述其如何的迷人,另一部分则是论证海伦为什么不应被谴责而是应该施以同情。

高尔吉亚认为海伦不应被批评,而应是同情。要么是因为命运的要求,神的用意和必然性律令,要么就是因为他被强迫所逼,或被言辞/罗格斯说服,或被爱复活

高尔吉亚认为,其原因有四,一是因为海伦的行为是种种机缘巧合,是被机会与命运之神所主导;二是因为她可能是不公正地被野蛮人强奸,此时更值得同情;三是因为海伦是被人的言语和意见所诱导,这更是一种不幸;四是因为若是将海伦的行为看作是被爱引诱,那么爱如果是神,其结果就称不上罪过,如果爱是犯错误的人,那么海伦就更值得同情而非谴责。

然而这一方面很难看出来是颂词,只有前三段称得上是赞美,其余都只是同情,另一方面这个残篇似乎很难与智者运动发生关系。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讲,若是从世人opinion的不可靠性来说则也能搭上点关系。

同时根据另一篇《赞扬堕落的女人》,似乎对海伦的赞辞其实指向的是希腊。

##古代哲学导论-智者运动

智者主要是修辞学和演讲,以参与政治生活。普罗泰戈拉可以被概括为相对主义,并不承认表象背后存在着一个实在,而是表象即实在。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普罗泰戈拉也不是怀疑论者,因为他相信对我来说正确的东西就是正确的。也就被简化成人类是存在的尺度。所以他既能够避免怀疑论,又不需要彻底与现象世界断绝联系。

##卡尔弥德篇

苏格拉底开始“打听大家爱慕智慧的近况,打听谁智慧超群或美得出众”。首先是对话者提出谁最美,但苏格拉底又提出如果灵魂方面也很完美才是真正的无与伦比,于是转向考察他的灵魂。这时对话者提出他爱好智慧,是个出色的诗人。

157a:一切好的和坏的,不管是人的身体还是整个人方面,都是以灵魂为发源地,都是从那里流到各处,就像头部流到眼睛那样,所以我们必须密切关怀灵魂,才能使头部以及整个身体处于良好状态。

这里是否存在一个美的概念的偷换:为什么灵魂的美就一定是爱智慧?157a-157b谈的仍是灵魂的明智才会形成头部和全身的健康。

从158d开始研究卡尔弥德是否具有灵魂的明智的品质。

159a:如果身上有明智,一定会对他有一种看法。——苏格拉底问: 明智是什么?要求对话者给出分析性答案

然后是对话者给出自己的答案【通常会被批驳】卡尔弥德认为明智就是沉着。紧接着被苏格拉底给出经验上的反例。

160e:对话者给出修改后的答案——明智是谦逊。

苏格拉底再次反驳:明智在本质上是好的,而且是一件使人好的事。但“谦逊对穷人并不好”。

161c:卡尔弥德又一次给出答案:明智是做自己的事。但苏格拉底通过城邦治理说明明智就不是做属于自己的事。于是要解构做自己的事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对话者转变,追问“做好事就是明智吗?”【163e】

这里苏格拉底指出核心问题:我们要弄清的不是我的想法,是你的说法——苏格拉底从来没有主动提出过什么,都是在对话中以守为攻。

格里底亚承认言中有失,将明智修改为“自知之明”。

Chapter1: Argument and truth

苏格拉底通过对话来达到真理,give-and-take conversation. 通常是两个人彼此对话,不断确证他们是在谈论一件事且对彼此都重要,并在逐步的合意中推进。“下定义”在这一过程中占据关键地位。

在这种语境下讨论什么是智慧,可能会对一般逻辑产生挑战。或者说其实是一种陷阱。

每当苏格拉底提供更多的细节性论辩,他就推进至更被接受的主张。

之后的附录都是关于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

当一个人在谈论某事时,他只能接受他所谈论的东西。他说的不可能是不存在的东西。如果两个人所谈论的是一件事,是否会相互矛盾,或者谁都没有真正理解这一对象。而如果我说一件你说另一件,是否会相互矛盾?

苏格拉底对自己的评价:“It looks as if I was cleverer than Daedalus in using my skill, my friend, insofar as he could only cause to move the things he made himself, but I can make other people’s move as well as my own.”

言语的本质直贯灵魂,修辞术必须知道一共有多少种灵魂。“Those distinctions established, there are, in turn, so-and-so many kinds of speech, each of such-and-such a sort.”

对于安提西尼来说,修辞和哲学并不遥远,且十分游泳。但苏格拉底认为高尔吉亚的修辞术完全不是艺术,而是技艺/技能/knack,来制造特定的满意和愉悦,和烘焙面团一样。苏格拉底认为有两种艺术:针对心灵的政治学,针对身体的另一种,包括体操和医学。灵魂必须统摄肉体。修辞术就是It’s the counterpart in the soul to pastry baking, its counterpart in the body.

Chapter2: Happiness and the Good

对话的终点在于幸福。

关于伦理学的第一个问题在于,对人类来说什么是好的,什么构成了善的人类生活,人类的幸福由什么构成。善恶并不仅限于人类的善恶,苏格拉底派认为没有非人类的善。

2.1是什么让幸福的人幸福?2.2人都欲求好的事情。2.5 什么是科学地完成某事?所以科学地生活的人并不是快乐的。先问什么科学让他幸福?对话者认为是他知道什么是善恶。所以结论是For it is not a science of science and absence of science but of good and evil. 2.10 幸福女神和赫拉克勒斯的对话。一个是恶习/奢侈,一个则是德性。德性认为前者是不节制的,在饿之前吃,在渴之前喝。2.14 苏格拉底质疑令人愉悦的事都是好事吗?

Goods and the Good

在和克赛诺芬尼对话时,苏格拉底提出健康和疾病是否只要产生了好的结果都是好的,但只要产生了坏的结果都是坏的呢?所以这些物理状态有时是好的又是不是,进而提出智慧一定是好的。但苏格拉底提出有人因为智慧被人嫉妒而被害等。最后提出幸福是最无可争议的善。

展开

是今天和我妈打电话的时候她说的。

我妈:你走了之后档口好多人还夸你来着呢,说你又勤快,干活也不说话,脸上还笑嘻嘻的。 我:肯定是英子阿姨说的吧。 我妈:还真是。因为美玲前两天卖货挺好的,话多了点,她就说你们还不如小雨,小雨在档口就光干活,也没那么多事。 我:她还说什么了? 我妈:她后来下班之后还跟我说,说档口里应该多招几个导购,提高她们的竞争意识。

展开

大学章句序

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焉,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大学的目的恐怕就在于恢复孔子以来的“性分”秩序后文又有“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大学小学可能对应着不同的生活,一个是血气的政治生活,一个是沉思的哲学生活。而这也同时对应着大人、小人。

中庸章句序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

中庸的主旨在于通过允执厥中来实现道心与人心的平衡/和谐。而这一目的需要圣人传道设教。序大概梳理了子思之后的发展脉络,也是同样服务于前一目的——以致发展至程朱理学,希望和佛道抗衡。

论语序说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只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先是大体论述孔子生平和政治生涯、主要成果。程子的这句话大约也透露出中国思想/哲学思想的独特性,即虽未成体系,但切近生活。

孟子序说

唯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前半部分和论语序说相同,都是生平和学术成果,并以此阐释儒家学说发展脉络。后文也指出孟子曾经不被重视“虽圣贤,不得位”。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也却有发展:仁——仁义。不过程子等后世儒学对孟子并不非常肯定,认为他不是圣人。

展开

美玲:90年的,有个十岁还是八岁的儿子。东北人。一米六八的个子,虽然很高,但骨架很小。染着头发,每天都戴着假睫毛,脸上皮肤很光滑紧致。她大概是最有亲近感、最好接触的一个人了,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声音也很甜,而且还带着东北口音。她和谁关系都还蛮好(至少是表面上),不过有时候也会转过脸向我偷偷撇嘴,比如阿丽又大着嗓门说话啦,英子又自己偷偷囤货啦。

英子:是档口资历最老的人,儿子都工作了。东北人。一米六左右的个子,瘦瘦小小。总是扎半个丸子头,丸子中间插着根笔,在本上配货或者扎胶带的时候会取下来。眼妆通常画得很浓,眼睛很大,睫毛也很长。巴掌脸,五官妍丽。英子在档口的闲话不多,要么是在微信上联系顾客,要么是拍抖音传视频。所以她的业绩最高也是理所当然。

阿丽:二十七八,生了一男一女。安徽人。阿丽一般妆容很淡,画个眉毛涂个口红而已,是典型的南方人长相。在档口话最多,不过说的都是工作上的话,比如招呼顾客,叫小弟小妹开个单。更有可能的是因为她的嗓门大所以显得说的话多。阿丽是档口里干活最勤快卖力的人,开的单子仅次于英子,装袋的时候数数又快又好,可能也是得力于身体结实力气不小。

糖糖:二十七八的样子,离异,有一个女儿。东北人。个体不高,一米五多,但穿什么裤子都好看。黄色短发,鬓边挑染了蓝色,所以黄发是掉色后的结果也有可能。糖糖人如其名,喜欢撒娇,也很爱笑,爱吃冰棍爱吃糖,会自己找机会歇会。虽然接客不多,但基本上所有顾客都要她来试版,不过她很少抱怨,也没主动要求涨过工资。

小秦:三十左右,一米七五左右,有两个孩子,老婆小霞还怀着一个马上就要生。不知道是哪的人,听口音也没听出来。眼窝深,鼻子高,长得还行。开始的时候不苟言笑,不过接触多了之后就经常开玩笑,看起来是个会和女生关系很好的人。不过干活的时候不会多嘴,做事靠谱麻利。

小龙:三十左右,比小秦稍高,有个四岁左右的女儿。就我接触而言话不多,总是眉头紧锁,可能是因为总是要掏货所以腰疼,导致脸色不好。长得还行。说好听些,小秦是周正,小龙是潇洒。小龙干活随叫随到,任劳任怨,给导购们配货时也很少出错。

其他人接触少,印象不多,所以不详细来写。

展开

今天仍是开几个单,收几笔钱,坐着喝几口水罢了。现在比较固定的是小秦和新来那个男孩开单+装袋,小龙和乐乐拿货,小军推包送货。小姨说小龙的媳妇宣萱说小龙说这两天腰疼的不行,就是因为一直在里面拿货。于是我妈决定让新来的那个去拿货,换小龙来开单。

今天营业额一般,因为没到多少货,以往客户都是十几个版、美版四五条地配,今天就是两三个版、每版三两条,所以虽然开的单不少,但整体利润不高。不过也因此,家里堆的货少了好多,原先几天都是堆了满满两圈,现在只剩一圈。

老板和客户的寒暄都是在结账的时候,小妹(也就是我)去拿pos机、对单的时候聊上一两句,籍贯啊,孩子啊,上学啊,都是最简单迅捷的打开话题方式。

上午的时候小晴还路过了,和每个人都打了招呼,看起来还蛮融洽。然而昨天她和朋友吐槽我家下班晚,结果把信息发到我妈的微信上,着实尴尬。

今天下午有个客户忘给钱,需要在微信上要账,结果微信上死活找不到这个客户的昵称。这个客户是婷婷姐的,于是我妈打个电话给婷婷。聊了两句,我也接过电话寒暄了一下。婷婷姐现在和她老公在北京,因为她公公病了,正在医院看病。婷婷每次和我讲话都文绉绉的,就是感觉还挺端着的。

有时候导购忙着配货,档口男孩就会吆喝一声“来人了”!

因为今天过生日,美玲姐给我点了个水果捞。后来有两个顾客来,看见水果捞,于是乎也给她们俩点了两份,紧赶慢赶地在三点送到——她们要赶三点的车。后来蛋糕来了,还给她们送了一袋法棍,因为她们今天是大单,花了将近两万块。

下午热得要死,糖糖要吃冰棍。美玲姐说她一直都爱吃冰棍,有一回趁我妈不注意,一口气吃了七八根,结果来姨妈的时候连着三天没来上班。她今天也是,我本来也想跟着点,因为上次她们吃冰棍的时候我来姨妈,就没吃,今天可算走了,结果舅妈还是拦着我不让我吃。糖糖一边看着舅妈一边看着我,我只好说算了,不吃了。不过三点的时候她们还是点了,小秦糖糖英子一人一个吃着老冰棍。

今天突然意识到,女性气质在这个女性主导的档口里完全退位:导购们毫无顾忌地脱裤子穿裤子,就直接在拐角处换衣服,拿包装袋也同样在所不辞。虽然也抹着口红画着睫毛穿着小衫,但事实是口红掉了也不很少补,并且也很难说这到底是为了满足男性凝视还是别的——实际上大家都是已婚已育人士。不过这样论证也不充分,或许更多的是一种暧昧和游移。

展开

今天仍是开几个单,收几笔钱,坐着喝几口水罢了。现在比较固定的是小秦和新来那个男孩开单+装袋,小龙和乐乐拿货,小军推包送货。小姨说小龙的媳妇宣萱说小龙说这两天腰疼的不行,就是因为一直在里面拿货。于是我妈决定让新来的那个去拿货,换小龙来开单。

今天营业额一般,因为没到多少货,以往客户都是十几个版、美版四五条地配,今天就是两三个版、每版三两条,所以虽然开的单不少,但整体利润不高。不过也因此,家里堆的货少了好多,原先几天都是堆了满满两圈,现在只剩一圈。

老板和客户的寒暄都是在结账的时候,小妹(也就是我)去拿pos机、对单的时候聊上一两句,籍贯啊,孩子啊,上学啊,都是最简单迅捷的打开话题方式。

上午的时候小晴还路过了,和每个人都打了招呼,看起来还蛮融洽。然而昨天她和朋友吐槽我家下班晚,结果把信息发到我妈的微信上,着实尴尬。

今天下午有个客户忘给钱,需要在微信上要账,结果微信上死活找不到这个客户的昵称。这个客户是婷婷姐的,于是我妈打个电话给婷婷。聊了两句,我也接过电话寒暄了一下。婷婷姐现在和她老公在北京,因为她公公病了,正在医院看病。婷婷每次和我讲话都文绉绉的,就是感觉还挺端着的。

有时候导购忙着配货,档口男孩就会吆喝一声“来人了”!

因为今天过生日,美玲姐给我点了个水果捞。后来有两个顾客来,看见水果捞,于是乎也给她们俩点了两份,紧赶慢赶地在三点送到——她们要赶三点的车。后来蛋糕来了,还给她们送了一袋法棍,因为她们今天是大单,花了将近两万块。

下午热得要死,糖糖要吃冰棍。美玲姐说她一直都爱吃冰棍,有一回趁我妈不注意,一口气吃了七八根,结果来姨妈的时候连着三天没来上班。她今天也是,我本来也想跟着点,因为上次她们吃冰棍的时候我来姨妈,就没吃,今天可算走了,结果舅妈还是拦着我不让我吃。糖糖一边看着舅妈一边看着我,我只好说算了,不吃了。不过三点的时候她们还是点了,小秦糖糖英子一人一个吃着老冰棍。

今天突然意识到,女性气质在这个女性主导的档口里完全退位:导购们毫无顾忌地脱裤子穿裤子,就直接在拐角处换衣服,拿包装袋也同样在所不辞。虽然也抹着口红画着睫毛穿着小衫,但事实是口红掉了也不很少补,并且也很难说这到底是为了满足男性凝视还是别的——实际上大家都是已婚已育人士。不过这样论证也不充分,或许更多的是一种暧昧和游移。

展开

今天有两个人走了,郭静辞了,新导购小晴先提涨工资,后来有打电话说下班时间太晚,没法照顾孩子,和我妈谈不拢,也走了。走之后和别的导购(美玲)嘀咕了两句,吐槽下班晚的事情,于是我妈又打电话给英子阿姨,大概说是自己辞的她,而不是她要走,否则担心别的导购都因为下班问题心生怨言。

当然,今天也没有上班(因为要做核酸)。

展开

今天仍然是只上了半天班,因为档口人员饱和,我实在是没活干。小秦现在是专业开单装袋,还有一个新来的男孩,忘了叫啥,也是专门开单装袋。小军专门送货。小龙和另一个回来的男孩负责掏货拿货。郭静没让再开单了——因为老出错,昨天有一个70条裤子的单,开错了款号,赔了20块。她现在是干干杂活,送送货。她似乎今天才被拉进工作群,我是第二天的时候自己要求进的。

我现在每天就是盯着出单,撕小票给顾客结账,拿pos机给顾客刷卡,拍单子给顾客让他们给钱——显然,这活也是可替代性极高。没活干就浑身难受,索性待半天就回去了。当然,严格意义上是小半天。

今天又回来了一个导购,小晴,原来是对门档口的导购,来我家时间不长,今天是第一天。原来的档口干的不好,撤了摊,然后来了我家。当初在老天乐的时候卖毛衣,卖的还挺好,但是老板娘不好说话,货品也不好,就没做下去了。接的客不多,和其他导购交流也不多——也可能是因为今天比较忙,来不及说话。她也没有试过几次版上午营业额大概在15w?不太记得了。

我家有一个竞争对手,是楼下的简易家,每条裤子便宜五块,版还都一样,但仍然有顾客来我家——闪耀、古月这两个牌子她家都没有,他家只做古妹,是厂里老板娘的姐姐开的档口。

展开

上次说那个新导购,我妈说中午就走人的很少,一般至少是拿了工资再走。

今天下午要赶本研报告,所以早上七点半就到了,打算弥补一下。到了之后还是开单子,今天人还挺多,郭静一个人开不过来,所以我也能开几个。糖糖今天回来了,专门给人试版,不过也接待几个顾客。糖糖的腿又直又细,胯也窄,什么裤子都穿起来好看,根本看不出来体重有一百多斤。我虽然看起来瘦高,但是档口的裤子很少能找到合适的,穿起来要不是显得胯宽要不就是太短。

中午一下子好几个顾客,美玲正招呼着一个,阿丽也过来招呼,拿着裤子吆喝“这个你看没看?这个绝对好看,我让美玲给你试一下”,结果开完单子美玲有点不高兴,说本来是她接的,结果现在整成俩人了。后来也不知道说了什么,估计是刚才那话阿丽也听见了。过了大概半个小时,等顾客都走了,导购们在捋版,舅妈就过来说,美玲和阿丽都是为了卖货,大家都配合着点。阿丽就说,“但是美玲那话说得太伤人了”。还嘀咕了好几遍。美玲于是也就退让了,说都是为了卖货云云。

还是因为顾客太多,糖糖一个人要同时给好几个人试版,结果郭静开单子的时候没把导购开成糖糖,估计是以为她只是试版而不是接客。糖糖过去看单子的时候一看写的不是自己,也有点不高兴。

今天接现场客开单子的时候发现892的系统库存和现场库存对不上,系统里记着17条,但现场只找到一条26的,还是挂版。几个导购都拐着弯地说是不是英子阿姨又给自己偷偷留了好多。英子阿姨也不乐意,说那是她特意给自己顾客留的一手号,要是给现场的客下次人家要来了就得闹。我妈也不在,没法调节。舅妈说英子啊,你就给现场的人家吧,人家能卖。但是英子还是不乐意。所幸又翻出来几条,不然真不知道怎么收场。

阿丽看起来脾气火爆,咋咋唬唬,但真要计较起来说不定还真干不过别人。美玲总爱给我使眼神表示不满,当然我一般都是微笑回应。英子阿姨都是忙着拍图卖货,现场的客接的不多,不过因为给自己留货所以也受诟病。糖糖刚回来,别人要她试版就迅速脱裤子试版。郭静不怎么说话,每次想说点机灵话却显得尴尬。干活只能说勤快,但说不上麻利。小龙小秦小军和女生们交流不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