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pho

并非追问是否真实,而是为什么这么讲——事实上在档口的叙事中同样重要【社会学的洞察力】【那么我是否需要把当事人都访谈一遍】 – 讲法:每个人的本能就是美化自己,但这种美化背后是有一个想法,这种想法值得追溯

论文 的对话点仍然要清晰【那么我的档口研究,通过叙事,是和记忆研究对话,还是和亲属关系研究对话】

如果不是多点民族志,能不能呈现出地方感、社区感——她们是怎么活着的 【梅姐自己的疑惑:为什么就愿意卖力干活】 仍然要强调物质性和空间性的实在的感觉——空间本身的物质【其实档口研究也是有物质,但是象征意涵?象征符号有吗?有一个锦旗倒是】

博物馆研究一部分是看展前,一个是幕后【怎么组织的】——人类学关注前台后台怎么合起来 可以找到博物馆的提供方、组织方、资方进行访谈,就可以把空间的物质性呈现出来

博物馆研究缺少人的互动

复数的概念VS复调的概念 复数:不同的叙事平行存在 复调:symphony,交响乐,互相之间有对话——哪怕是国家、被压抑的人,对过去的叙事是存在对话的,各种象征符号都是构建个体记忆的场所 如何从历史研究中存在对话感——真相被选址,真相就是某种对话【那么是否有可能的最低限度的共识,或者是展开对话的起点】

inbody history——具审理室 mueglar:仪式和身体的关系 身体是要有日常生活来呈现的——可以有很多细致的层面

【想通过叙事来呈现这种总体性经济活动】

20210508补充:

其实我最终想回答的也是人何以为人,何以在这种条件下为人,或者说人的生活世界将如何被塑造,以及这种被塑造出的样态在某种意义上是否具有“人性自然”的普遍性。

但我还是觉得用infrastructure来当作理论支撑有点不是那么贴合。

一点启发:

比如她提出民族志的洞察力表现的四个方面:(1)民族志的宏观视野,强调在“社区”与“国家-社会”之间建立起内在的关联;(2)民族志的历史向度,主要是体现为口述历史与“过程-事件”分析方法;(3)民族志的理论抱负(4)民族志的反思力量。

我总是感觉档口这个,向外拓展的能力很不够。

关于infrastructure:

Marilyn Strathern更多的是从生态地理学的意义上讨论infrastructure和ethnography的关系:“infrastructure perhaps makes it easier to specify what altered circumstances do and do not allow.” 或者说更像是田野工作的理念框架的先决条件。

补充:20210510读礼物的流动

张帆老师说我们比较欠缺儒家伦理这块,刚好这本书前面有提到特殊主义原则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梁漱溟:中国社会及非个人本位也非群体本位而是关系(伦理)本位的社会(pp.22)。感觉很可以借鉴,那么所谓的亲属关系也其实是从ego己这里生发出来,同一件事的不同参与方的叙事一是同样的道理。

今天和我妈主要聊的是亲戚的问题,顺带着其实也就是梳理整个档口的前世今生。

有几个关键点,一个是企业管理的叙事和日常伦理的叙事的交糅,正聊着工资问题,突然开始以一种管理学的口气讲话,但是明明说的是经营档口,实际上却是和大伯大妈大姑舅舅小姨这些人之间发生的日常琐事,怎么吵架怎么分家又怎么合伙的事;另一个是亲戚在档口这个厂峪内和其他人其实没什么太大差别,连工资也是,并不是单纯因为关系给钱,看个人能力也看关系,有的亲戚其实工资高有的低,但都没什么提成。不过从来不怕他们跑。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就会很拼命的干活,有的人就会意思意思过去。不过据我妈说,这些亲戚干活一般都很勤快,苦活都不在话下。此外,一般都是女孩来,因为要住在家里——送小孩来也是因为条件不好,条件一旦好起来就不会送过来了,因为太累,而且挣的钱也不一定比外面多。

家里来的第一个帮工的其实是小姨,也算是第一个导购,然后就是佳佳姐姐,再然后就是蓉蓉姐姐、莎莎姐姐、悠悠姐姐、到现在的阿丽。人来人往,走的多数是以你为要回家生孩子,自己辞退的很少。当然,不是所有人来塞人都同意,有的因为和家长的关系不好所以不要

无助会哭,不是焦虑,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就流眼泪。

This, then, is what I take a “kinship system” to be: a manifold of intersubjective participations, which is also to say, a network of mutualities of being. (pp.20)

算是在本书中第一次提出mutual being的概念,但是这里尚未指明mutualities的范围到底可以拓展至什么程度,而且究竟是纵向的拓展还是横向的拓展。显然,如果是要大大拓宽文化的意涵,一定会强调横向的维度。

Far from being regarded as unique entities, Melanesian persons are as dividually as they are individually conceived. They contain generalized sociality within. Indeed, persons are frequently constructed as the plural and composite site of the relationships that produced them. The singular person can be imagined as a social microcosm. (1988, 13)

Marilyn很鲜明地将mutual being与个人身份的多重构成挂钩,或者说每个个体其实都容纳了所属社区的大的团结。不过还需要看他的具体推理过程是什么,由此推断这里的dividual being到底是什么意思。

【Being and participation】

I realize that in speaking of “being”, let alone “transpersonal being”, I risk dragging the discussion of kinship into dark philosophical waters, an epistemic murk made the more obscure by an outmoded anthropological concept of “participation”. (pp.32)

“Participation is not a fusion for beings who lose or retain their identity at the same time,” said Lévy-Bruhl; “it enters into the very constitution of these beings. It is immanent in the individual, a condition of existence.”

所以交互性的存在实际上是一种对“参与”的认识论上的反思?牵涉到哲学对于存在substance的讨论。在这个意义上kinship下的being否认了个体的独立性,以及关系本身的物质性。mutual being更像是kinship的存在状态,而非单纯的隐喻。并且这更不是个体与他者的辩证式的对立。事实上存在一种先见:存在先存在,然后进入关系之中。也就是所引的第二段,是一种先于个体的存在状态。但Lévy-Bruhl认为participation本身是存在/物质/beings得以可能的必要条件。例子就是父子叔侄这一类的关系,看起来是两个,但其实是同质的一个。Lévy的论证其实要追溯到柏拉图的多上之一,也就是说在多个独立主体之上存在一个整全,这里指的就是有一个共同祖先。形塑后的部落组织又会通过行为习性等区分身份认同,由此将整个group视作那个一。

这一节的讨论非常形而上,没法抓到很什么切实的东西,田野材料又不是很有共鸣,所以有些云里雾里。

刚才打到“先于个体而存在的状态”,想了一下档口,很自然的观点时认为不同主体的关系是依靠后天的发展而形成的。和之前讨论的关系先存在还不一样,因为他那个基础是有一个共同祖先来维系,但档口这里显然没有,顶多是“在之前档口工作所遗留下来的惯性”,塑造出某种“实践感”,而没有什么先验地维系关系的存在。而且上面的讨论似乎还是纵向的维度。

【Parenthesis on Human Nature】

从人性自然,也就是sociobiology的角度探讨we-ness的可能性,从婴儿的行为就可以看出人天生的有观察别人的意图和关注的动机。Tomasello认为人的本能就是帮助和分享helping & sharing。婴儿和母亲的互动正体现了mutually regulating one another's interests and feelings in intricate, rhythmic patterns, exchanging multimodal signs and imitations of vocal, facial, and gestural expression. 有点类似于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平等友爱的第二个论证——感知感知。

What is the implication for anthropological science if mutuality of being is at once an inherent disposition of human sociality and the distinctive quality of kinship relations?

所以仍然需要将自然生物的层面勾连文化的维度。或者说,语言和文化知识区分人类性情的表现,亲属关系才是更深的普遍内在。

【Transpersonal Praxis】

有点类似于差序格局的讨论?对于处于不同位置的人,同一经历的意义层次不同。举例:丧礼:

Most common are mourning practices that signify a mutual death: that is, dying with one's kinsmen by self-mutilation, tearing one's clothing, going unwashed, not working, and other such forms of withdrawal from normal sociality. Sooner or later, however, the mourning is terminated, along with intimate connection with the dead.

在丧礼的意义上讨论mutual being,和死者的亲属关系在这种参与死后仪式的意义上延续。

昨天听老师讲infrastructure的问题,才意识到自己对“人与物”的研究有多么欠缺。或许是因为之前那个田野完全是在社会学的思路下进行,所以无论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现在希望通过探究档口中人与物的关系,来试图描摹她们生活世界的形成。但生活世界这个范畴太大,而且实在有诸多面向,在前台后台的表演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反应。换句话说,焦虑症的问题决不会出现在档口的访谈中,但它确确实实是构成我妈生活世界的重要因子。或者说,家庭、亲人、病痛很难呈现在档口的劳作中,但每一面的生活都是真实的,只是在档口这个场域内,某些事物注定隐而未发,并且似乎很难找到线索使其暴露于水面之上——不过,这种缺失能否当作一种切入点?但是我又不想使其成为讨论档口员工的家庭生活。比如阿丽的手机屏保是她女儿,我不想把它写成为了女儿在外打工云云,或许事实 确实如此,但好像煽情的味太浓了点。不过我也不是真的很了解她的生活,在此作过多的评述并不合适。就糖糖来说,仿佛一切都很顺心,那么所剩下来的是什么?英子大约是努力还债,但是借钱这件事是无论如何都问不出口的,并且就算问出来也可能得不到很圆满的答案。

还有的可能突破之处就是拿货和抢货,这其实是档口矛盾的中心之处。所谓的导购和老板的矛盾实际上在日常生活的平滑轨迹中很少浮现。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美玲之前就明里暗里说过——这是因为有新人的加入。如此也可以看出,档口的关系格局绝不是一潭死水——那么,突破点又在何处?刚才想的是货物。是不是有可能去广州看看?做一个多点民族志?

拉图尔:“自然在旋转,但它不是围绕着主体和社会而转。它围绕集体而转,人和事物则从集体中产生。主体也在旋转,但不是围绕着自然而转,它也围绕着集体而转,人和物也是从这个集体中产生的。最终,中间王国出现了。自然和社会是它的两个随从。”自然般的真实,话语般的叙事,社会般的集体性,存在般的生存,这就是现代人使之增殖的准客体”

“数字的羁縻”/technopolitics

我们不能将物仅仅还原为关联性,还原为一种有关物的符号学。那样做会削弱物能够让人陷入纠结的能力

目前想到的一个切入点还是在微信的使用上。

infrastructure is not just a technical object but a language to be learned, a way of tuning into the desire and sense of possibility expressed in the very materials of infrastructure.

但是显然微信的使用和广义或狭义的infrastructure的内涵都有不重合的地方,毕竟infrastructure背后有很强的国家的角色,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水利,但微信显然还打到不了那个层次。不过至少在上面这个意义上是可以对话的。

ANT( Actor-Network Theroy)也可以对话?This means that it maps relations that are simultaneously material (between things) and semiotic (between concepts). It assumes that many relations are both material and semiotic.

0426新想法【读一位普通同学如何写学位论文https://mp.weixin.qq.com/s/VXoGhTyWnEQet7iJFWDSWA】

目前来停留在材料是一团乱麻的地步,读完这篇文章后的启发在于,重新阅读已有的材料,先把通读下来的整体印象和大致的“困惑”写出来,争取能写出一个能把所有闪光点打捞起来的“让人困惑”的问题。然后从这个点出发,明白要讲什么故事,讲这个故事要表达什么道理。

上一次找郭老师聊,他提出的建议是缺乏和和更大的外界的联系,目前并不掌握所有人的生活史,也就无法从中发现问题 。上次做糖糖的访谈的时候其实是能够同生命是的梳理中发现和世界的联系,但也仅仅是联系,就是她婚后的那些经历,但就目前而言,呆在这个档口,唯一的联系就是和她的家人。好像又止步不前了。

这篇对医学人类学也很有启发: “(1)被叙述出来的社会经历、情感经历;(2)被认为是与疾病痛苦有关的社会经历;(3)叙述出来的疾病带来的痛苦;(4)身体机理上的疾病表征(或者叙述者认为的身体表征)”

之前想写我妈的焦虑症的叙事,以及与之相关的停药煎药——我感觉其实是一码事,就是她虽然会求助,但可能处于自我保护的机制不认为这是个病。还有关于诺如的,但是诺如这块没法做叙事研究只能从学理上分析,也就是针对传染病的隐喻做解释。

之前一直因为各种原因没去成档口,今天抽了空去,下午两点半去了一趟。

刚到的时候导购只有英子阿姨和阿丽,糖糖去厕所了,过了一会她就回来了。她一见到我,就立刻跑过来抱住了我。

我们这次还是在上次那个地方访谈的。但是这回入口那里多了一个十厘米高的圆台。好像是我爸新装的,专门给糖糖试版拍视频用的。糖糖还是没变,但是原来挂耳烫的头发从蓝色变成了橙色,耳朵、手腕上也多了不少叮叮当当的首饰。她似乎是最近这一个月才开始关注直播卖货,从直播间买首饰。

这次主要是围绕生命历程来访谈的。首先是糖糖在进入市场前的生命轨迹。她是内蒙人,86年的,小学毕业后在家带着,她妈让她在家放羊。等到18岁之后,跟着别人到了大连,正好大连离家也不远,在那里认识了她前夫。她前夫是潜水员,专门在东北的海域捞海鲜。每次潜到30米深的水下,捞到海鲜在被吊上来。这个行业挣得多,但也极其危险。她前夫长得很帅,她和她前夫认识一年就结婚了。结婚之前在中日合资的食品厂打工,结婚后就赋闲在家,跟着她前夫沿着海跑。白天她前夫出去下海,她就和别的潜水员的女眷打麻将,晚上等他们回来就做饭。25岁的时候生了一个女孩,女孩今年九岁,比我小一轮。然而,好景不长,她前夫出了事故去世了。于是她就回到家。不知怎的就和她的表哥在一起了。她的意思是都是家里人,而且也不用生孩子,现在这样也挺好。她的小孩就由她姑姑姑父带着,每周住宿,周末回家。她姑姑姑父现在每天还出去倒卖木材,好的时候一天能挣一千。

后来就到了东贸。开始的时候被我妈嫌弃干得不好,干了两天就让她去别人家了。我妈的意思是看她长得不好看,也不太聪明,就不想要。但是她还是表示想来干。去年年初就又回来了。回来之后发现穿版好看,于是就呆了下来。期间也经历过别的老板来挖角的事情,不光薪资更高(每月九千),还下班早。不过她还是没去,因为觉得这里更有氛围。不少导购在我访谈的时候都提到这一点,还提到我妈是怎样的一个偶像。虽然有可能是因为我在场,但是每个人都这么说,肯定也不能说全是奉承。

糖糖心眼很少,特别爱吃冰棍。我到的时候她还拼命使眼色想去买冰棍,但我妈不让。因为她一吃冰棍就肚子疼。可是她有时候趁我妈不注意,还是偷偷跑去买,在拐角里迅速吃干净。档口里其他导购都爱支使她试版,她虽然心里稍微有点不太高兴,但每次都一定会答应。她今天高兴地跟我说,我妈跟别的导购说,糖糖接待顾客但时候别让她试版了,自己能试的就自己试。之前美玲腿伤了,她趁美玲不在接了她的好几个大客,开心得很。她对其他人也很好,自己买的耳环手链,几十块钱的就直接送给别人。她每个月开销大概在三千,汇给家里八千,然后再管老公要点。她老公在深圳做生意,每月估计赚不少。

访谈到一半美玲来了,很亲热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对我一直是笑脸。访谈之后还拉着我说了好一会的话,讲她最近打疫苗,腿伤好了大半。英子阿姨这次气色差极了,脸都快成乌紫色,黑眼圈耶集中,嘴唇发白,真不知道怎么搞成这样。

展开

本书在于将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观点与有关个人经历、取向和行为的详尽纵向研究数据结合起来,分析“生活后果”。研究对象在初中到高中毕业后,在上百个长河中被观察询问度量和测试。可以归位出生组研究,是对生命历程社会学的开创性贡献——【与口述史/生活史的研究的关系?】

第一部分 危机与适应:导言

第一章 大萧条的经历

人们在大萧条中培养了新的社会适应性。本书的目的在于从适应性变化的潜力和病理学方面观察危机境遇。大萧条对不同的人造成的冲击程度不同。“极度的物质匮乏和贫困主要集中在城乡的下层阶级中,在中产阶级中更为常见的是地位和名誉的丧失以及因此出现的一些焦虑。”并且对大萧条期间家庭生活的可靠信息为数甚少,有关孩子们出于经济困窘中的不同条件下的真实经历的资料也是少的可怜。

研究问题:“本书的重点在千研究出生于1920一1921 年的某些美国人及其父母生活中的大萧条经历,但是也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动对于家庭变迁和代际关系的影响。”从30s到60s一直跟踪调查这些大萧条到孩子们。本书的前半部分关注的是中产阶级家庭和劳动阶级家庭在经济受损方面的差异,比如表现在家庭结构、社会经验和孩子们人格上的差异;在后半部分的章节中,则追溯它们对于孩子们成年过程中的事业、价值观和心 理功能的影响。

摆在面前的不是经济变迁是否导致家庭变迁或这种变迁的性质是什么,而是家庭对变迁的适应以及儿童世界的重建——作者有意地摒弃宏观叙事——虽然不是典型的定性研究,但同样能通过定量的方法达到目的?还是试图找到二者的接合点?

主要运用的概念:经济受损、危机/困境、适应性、关联和出生组。

1)经济受损是经济变化不断减缓的一种模式,而不是指长期失业、公共援助或贫困所造成的持久损失。

2)危机适应性,危机揭示了群体生活的内部运作方式、其毋庸置疑的前提、成问题的特征以及它唤起的社会转型(social transformation) 中的适应能力。而这里的危机聚焦于家庭,指的是处于某种境遇中的家庭之要求及其对后果的控制之间颇成问题的不一致性。而危机境遇实际上是个体或群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不同时性。而在本项研究中关注的是个体和群体对大萧条中社会经济变迁的反应——包括父母和孩子的适应性,以及家庭单位的适应性。

3)把社会经济变迁与生活经历、人格联系起来。如经济受损和女儿的婚姻取向的联系。就家庭的适应性而言,首先估量经济受损的最直接影响,然后总结大萧条的经历给孩子成人带来的后果及其与经济变迁的联系。在我们转向分析成人期时,第一部分分析的结论就成为模式中的潜在联系。

4)出生组和次群体比较。三个群体:出生组、某一特定出生组中有地位的群体及其所在的经济部门。每当一个出生组遭遇某个历史事件,都会因所处的职业阶段而与其他出生组迥然有别。这些字群体依照阶级、性别和种族划分。不过本项研究关注的是群体之间的差异,包括父母/孩子+中产/劳动四个阶级展开。

奥克兰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也就是探讨信度与效度。

研究过去:一个谨慎的注释

如何面对理想型和世纪的张力?且调查者的选择受到过去的决定和行为的限制。奥克兰研究更关心个人发展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状况,由此造成了纵向数据的缺失。不过本研究更关心结果的总体模式及其方向、规模、连贯性和总体外貌,而不是对这些重要假设的检验。本研究的价值在于理解社会变迁如何表现在家庭变迁和代际间的关系上,另一个则是对家庭横祸和个体在大萧条的适应性及生活影响。

第二章 对经济受损的适应

经济受损的家庭一般都遵循一种自我调整的过程:从经济危机到不知所措/家庭的接替,然后通过新的行为模式开始部分的恢复,直至最终的稳定。

  1. 家庭中的受损与适应

经济受损产生影响的领域:家庭生计的维持、家庭在想象中所处的地位或位置以及维持家庭生计着在家庭中的地位。同时,在经济萧条之前地位越高的家庭,在决定资源的分配方面对地位的考虑就越多。关系到家庭尊严的主要三个要素:丈夫的收入、职业和教育水平,只有教育水平没有向下流动。家庭地位前后不一致还包括家庭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模糊——产生阶级的不满和挫败感。

  1. 家庭谋生中的劳动分工

由于丈夫和父亲角色的失败,妇女开始承担经济责任,男孩会参加经济活动,女孩则从事家务。童年的顺从和依赖一直延续到包括青春期在哪的成人时期。

  1. 夫妇间的决策与家庭关系

在下层阶级中因为男人经济地位不稳定没有收入,所以妻子在家庭中普遍具有支配地位。而夫妻关系也会影响亲子互动。妻子居于支配地位,父亲在孩子面前也就几乎没有权威。

  1. 人格与成就中的地位变迁

孩子被安排在家庭中的各个位置上,其位置变化会影响到他们相对于同龄人和成年人的地位和认同。变迁使个体处于地位相互冲突的位置上,那么他对他人和自身都会有矛盾性的表现。如夫妻之间的冲突等。而经济受损家庭的孩子身上出现的自我意识会使他们对情感压力和他人态度非常敏感。

  1. 适应潜力与人格

个人集体非常容易收到环境压力和限制,但存在个体适应潜力的差异——有些人会成功使用富有挑战意味的化鲸,有些则不能。其因素可包括:

1)按阶级与智力划分的适应潜力变化

中产阶级家庭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技巧和情感支持。还更留心去了解自己社区的运作,对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熟悉。中产阶级的子因其以前的经验,对经济困难和家庭紧张没有什么准备,但是资源和取向方面的优势,使他们能对变迁的复杂性和挑战作出更好的适应性反应。除了资源和动机,对自己内部状态的控制也决定适应潜力,即社会防御。

2)童年经历与成人健康

生活变化越剧烈或越令人费神,健康状况恶化的可能性就越大。不过在特定条件下,童年的受损经历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有利,。家庭出现压力性事件时孩子的年龄与其心理影响之间会出现差异

第二部分 大萧条年代的到来

第三章 经济受损与家庭地位

本章的目的在于说明家庭收人急剧变化的前提条件和后果,基本上我们强调的是家庭地位的变迁、维持生计的经济战略以及父母的心理反应。

  1. 经济受损和父亲的工作生活

通过1929年父亲的职业和教育程度定义中产阶级和劳动阶级,然后说阿明经济地位以及经济受损的情况。通过计算收入损失比例来计算经济受损程度。根据家庭破裂、频繁处置财产和生活成本的变化表明,收入损失达到35%是有意义的分界。经济上未受损的家庭指的是1929 年至1933 年间收入减少不到35 %的家庭。从经济受损的百分比来说,经济受损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程度是经济未受损家庭的三到四倍。经济受损家庭的经济变化对维持家庭生计和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家庭地位前后不一致的程度也是对经济变迁的重要方面的描述。在中产阶级中,事业只出现在经济受损的家庭群体中【52%VS9%】,劳动阶级的父亲失业百分比较高。

  1. 经济变迁中的社会因素

实际上大萧条中的经济拮据并不是普遍经历,有些家庭没有体会事业所带来的额外负担。是什么条件和因素使严重受损家庭与未受损家庭之间出现分化?于是考察父亲们的职业地位、工作类别、出生地点、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发现工作状况和父亲出生地点对经济受损的影响比父亲年龄和受教育程度要大。【出生在国外的经济受损可能性大】年龄大、没技术的越可能不利。

3)经济谋生中的家庭适应性

谋生的适应方式包括减少开支、开辟可选择的或补充性的收入来源。

家庭在经济自主上的选择:根据经济受损和父亲失业状况把所有的家庭分成三类:经济未受损的家庭、经济受损但父亲仍有工作的家庭、经济受损且父亲失业的家庭。在经济受损且父亲失业的家庭中母亲的就业情况最常见。妇女的收人很可能是经济受损家庭经济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虽然我们并不知它的数量有多少。

公共援助:人们依然顽固地坚持家庭依赖救济只能说明个人能力欠缺的看法。同劳动阶级的家庭相比较,中产阶级的家庭很少接受公共援助。且在劳动阶级中持续以来公公援助说明他们的家庭极端贫困且一片混乱。

4)地位丧失对于父母的某些影响

给地位高的家庭带来的最明显的后果是社会地位的丧失。对生活条件和地位的不满、压抑的清感以及怀疑个人价值等都可能与中产阶级父母所遭受的经济灾难有关系。

对母亲情感状态的感受:劳动阶级的母亲更多地表现出情感上的忧伤。中产阶级所收到的心理影响更强烈。

孩子眼中的父亲:孩子们不太可能放弃对父亲的希望,对母亲则有可能如此——可能是因为和母亲接触更多。中产阶级的孩子对父亲社会声望的感觉出现最大差异。男孩女孩都比劳动阶级对更看重自己父亲在社区中的地位。

作为对地位丧失的防御性反应的退缩:包括限制家庭对外交往和酗酒。

经济受损和失业使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和家庭氛围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

第四章 家庭经济中的孩子们

经济受损后家庭增加收入的方式包括使家庭劳动变劳动密集型,让孩子参加社区劳动赚钱。孩子们卷入家庭经济事务之中,不单单是尽快融入成人世界的一个标志,还还年轻人文化中不负责任的主体不一致。

  1. 孩子们的经济角色和家庭角色

2/5的人在打零工,男孩中半数以上至少从事一份有薪水的工作,而女孩中这样的人数只有1/4 。女孩更多地卷入家务劳动。家庭地位降低和资源减少的后果之一还有增强孩子们对父母所作投入的意识。大多数参与工作的孩子都只有一份工作,但也有一些孩子同时兼做两份或更多的工作。企业主家庭的孩子比其他年轻人更有可能认同按照性别分类的角色,但是这种影响完全由这些家庭中的经济状况所决定。经济受损和大家庭的条件决定了孩子在家务和工作中扮演的角色。

  1. 孩子们在发展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

一方面要理财上的判断力【男孩在理财事物上的自主性比女孩更为普遍,在经济上依赖于父母限制了孩子理财的实践经验】,还要求道德上的可靠性与勤劳、社会独立性与家庭价值。

  1. 类似成人经历的向下延伸

从依赖父母转向和非家庭成员成人的接触,代表了走向成人世界、远离家庭和亲属而组成的多彩世界的一个步骤。孩子在经济受损的家庭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劳动分工中传统的性别差异相同,他们倾向于按成人方式给自己定位。

第五章 家庭关系

经济受损和家庭谋生的新模式促成了三个方面的调整:父母间的权力和情感支持方面的交换、亲子关系中的情感纽带和控制、婚姻和亲子互动之间的一致程度。出发点是家庭领导权。【失业被看作是道德上的污点;但人们还是认为丈夫应该是一家之主】家庭地位的降低和妻子占文配地位象征着家庭中两种相关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孩子们对待父母的态度。经济受损家庭的家庭结构对男孩女孩的社会独立性的影响,与他们在家庭经济中角色的作用相一致。

  1. 经济受损和婚姻权力

需要通过一般性问题和家庭协议的定性数据来衡量婚姻的权力结构,家庭相对的经济地位越低,母亲在家中掌握领导权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劳动阶级家庭中,母亲的相对权力与经济受损的关系并不是十分密切。母亲独断专行的最极端例子存在于父亲失业的经济受损家庭中。这是因为收入损失和失业促使家庭的生计陷入危机之中,从而摧毁了父亲权力发挥作用的基础。制约家庭经济地位和婚姻权力的因素包括:父母教育水平、丈夫的年龄和外国血统。

  1. 作为重要他人的父母

父亲作为孩子的榜样和价值观的来源,他的魅力与他的职业地位有关:地位越高,吸引力就越大。母亲的社会声望与家庭地位关系不是那么密切。

1)陪伴与引导 从交往偏好开始,首先考察孩子在大萧条早期对父母和同龄人的评价。经济受损的女孩的期望和现实差距最大。经济好转后父亲声望上升母亲下降。重要他人的排列顺序也会发生变化。

2)青春期中期父母的魅力 在大萧条整个十年中,在经济受损父母的后代眼中,母亲是否一直保持着更为突出的地位?母亲占支配地位对于孩子和每位父母的关系会有什么影响?在形成对父母评价的过程中,女孩似乎对家庭关系最为敏感,而男孩的态度则受家庭地位的影响更为强烈。总而言之,父母的相对地位(不是他们的个人地位)最容易 受到社会经济变迁的伤害。一般说来,和母亲相比,父亲展现在孩子面前的是经济困难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但是他在其他方面的影响却微不足道。,与未受损的家庭相比较,处千经济困境中的孩子,更愿意与朋友而不是与家人一起外出。

3)家庭结构与社会独立性 儿子更荣誉叛逆,女孩却最容易接受父母的安排。

  1. 孩子成年后对家庭和父母的看法

家庭和父母对成年孩子的意义有两个角度:经济受损家庭结构和阶级出身对家庭亲属的相对影响;孩子成年后对作为家长对父母对态度和态度在成年后的表现。

总体上来看,在对父母双方的评价方面,男人和女人都极为相似,男人对于父母不可能有比女人具有更为消极或更为积极的印象。然而,男人在父母理解自己这一项上给予的评价更为肯定,尤其是对母亲的肯定方面这种差异表现得最为明显。大多数男人都认为母亲更加善解人意,而女人中持有这种看法只有不到315 (男人89 %对女人59% )。父亲在对孩子的理解上得到儿子的肯定评价,而女儿给予父亲肯定评价的相对较少。家庭依附的意义取决千同性父母的相对权力,而亲属一般对父亲居支配地位的儿子们来说才更有意义。有些男人在情感上可能也会依赖自己的母亲。

  1. 经济变迁对于家庭经历的影响:总结性观点

随着经济受损的来临和延续,家庭退而求助于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体系,这种体系更重视母亲和子女的作用,增加了孩子们的成人化经历,并增加了非家庭成员对年轻人的重要性。在这个变迁过程中,这些不幸往往开始于父亲地位的日渐削弱,接下去可能就是在促使孩子走上令人向往的成人之路方面家庭优势的丧失。同时家庭受损对孩子对生活有一定影响【162-163】。同时就家庭结构而言,经济受损赋予了大萧条中母亲权力以独特的意义甚至合法性,权力大于父亲的母子你对孩子的影响也更大,虽然随着时间流逝和鲸鱼变化它们的地位在逐渐降低。

第六章 地位变迁与人格

家庭地位丧失需要孩子调整对待他人的态度——地位变迁对经济受损家庭孩子对心理影响。

  1. 孩子意象中的自我和他人

关乎社会互动。在受损境遇中孩子们有可能表现出对自己和他人的冲突性刺激,并因此伤害到社会关系的互补性。经济受损家庭的孩子的地位模糊性来自于自我的社会化概念所不确定的他人看待自己观点之间的冲突。社会变迁和社会紧张是影响经济受损家庭孩子社交世界的主要因索,而且对孩子情感状态而言,它们可能比人际间的或者工具性的心理缺陷更大。

  1. 自我取向和社会地位

自我取向:自我定义自我评价和自我感觉。

来自家庭的看法【睡眠行为、食欲、情绪】:受损孩子的负面反应占比更多。一个感情容易受到伤害的孩子,会产生对他人的善意、友谊和支持的依赖,因此容易受因境遇、个人和行为的变化而产生情绪波动。

孩子对自我和他人的描述:父亲的事业和向下流动对女孩主管地位的影响回大。家庭经济受损对孩子情感的影响,主要局限于女孩与同龄群体中其他成员之间的紧张。,经济困难对于孩子的心理影响,主要局限千女孩感觉到的自己与同学的关系上。

在社会情境中观察到的地位:尽管经济受损家庭的女孩更不快乐,而且也更容易受到伤害,但是她们与经济未受损家庭女孩的社会竞争力令人吃惊地不分上下。

  1. 社会地位与奋斗

社会抱负是经济受损家庭年轻人获取成就的合理来源。作为社会认同和评价的偏好的依据,智力和社交优势可能取代了家庭地位。

  1. 地位变迁和自我:结论性注释

家庭受损对主观现实的影响:~使孩子对他人的反应极为敏感。家庭的经 济受损对孩子感情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女孩身上,这部分是因为家庭压力她们的自我感受影响更强烈,而且使她们因服饰和打扮的受限而在社交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主观现实对社会奋斗的影响:社交成功与经济状况是否有关,经济困境激励了这些男孩和女孩为家庭经济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而更加努力地建立和同龄人的关系。

平等的学校环境?公立学校的客观事实:公立学校一部分受到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如统一着装等,学校对孩子有一种相对平等的影响。

第三部分 成人时期

目标是追寻经济受损和阶级出身如何通过相关的经历和适应性,影响到这些大萧条的孩子们成年后的生活模式和心理健康。三项任务:回顾青春期后期到中年的生命历程,评估家庭困苦对千生命历程各个方面的影响;,明晰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些孩子成年后的价值观与经济受损有关。

第七章 谋生:奥克兰男子的成人生活

本章目的:在奥克兰人的生活中,这些成年人的经历是否和他们在大萧条中的(由阶级出身和经济受损来衡量的)家庭背景有关?这种关系又是怎样产生的?

随后,我们将对来自于经济受损家庭男子的不同职业成就的三种潜在资源进行评估:表现在工作模式中的职业化和认同,希望获取成就的抱负和能力的运用,还有教育。

  1. 奥克兰出生组生命历程中的成人地位

大萧条十年后的重大事件:二战、高等教育普及大规模组织和大公司中带新职位的增加。最重要的是1942:很多男孩子在这时进入成年阶段、应征入伍。。除了那些立刻参军的男孩外,其他的在接受完教育之后,就开始了全日制的工作。此外,是大部分受过大学教育的新中产阶级的出现。体面职业开始在奥克兰男性中普及。经济受损的唯一负面影响,表现在出身于劳动阶级的男性成人后的地位上,尤其是对他们的教育程度的负面影响。在受教育方面,没有孩子因为经济受损的父母而受到障碍,不过贫困时继续受教育的男性更加依赖家庭外的财政资助的原因。经济受损的确在那些来自千劳动阶级家庭男性的教育成就上打下了烙印,但是程度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妻子的支持。一半以上的人的受教育程度超过妻子。30s早期低阶层的事业可能影响儿子的教育虔敬。,只有劳动阶级的孩子可能受到因家庭困苦而带来的教育上不利条件的影响。

经济受损对就业意味着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职业和工作领域,更早制定职业计划。

  1. 工作经历中的职业发展

通往职业成就的道路:通过高等教育、工作去向、事件各成就界定

任务是,确定家庭地位的递减性变化和相关经历如何影响孩子们对职业的考虑和认同。重要因素是职业认同:因与他人的关系发展而成,由于境遇和关系的变化而改变。很多情况下可利用资源被限制不是因为经济受损而是源自出身的下层阶级。

早起职业发展:尽管很少有男孩在中学时就形成了持久不变的兴趣,但是经济受损家庭的后代中,认同某种职业偏好非常普遍。老师和母亲是最长的参照人。只有来自中产阶级的男孩们选择了父亲。下等阶级的孩子史可能迟疑不决或回答“不知道或不关心”,这是对贫困境遇和黯淡未来的模式化反应。

成人职业生涯中的工作经历:职业过早具体化可能会限制视野的广度。经济为受损群体的教育进程更缓慢,目标更不确定。大体说来,对过去的记忆与对于早期职业发展和工作经历的客观测量是一致的。和经济未受损父母的后代相比较,经济受损群体的成员更常提及对现在职业的早期选择。并且大多数人都表示如果重新开始还会选择现在的职业。

  1. 职业成就对生命历程的影响

为来自中产阶级经济受损家庭的男性获得的职业成就稍大一些,主要是因为他们拥有职业认同、抱负和技术运用等有利于他们职业生涯的条件。这些有利条件,也可以用来解释那些来自劳动阶级经济受损家庭男性的成就。那些在工作中获得较高地位的人,在智力和家庭地位上都高于那些更不成功的人,但是他们的成就更多是因为他们更容易获得高等教育,这为找到有声望的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智力和动机的作用,一般反映了中产阶级和劳动阶级男性的生活境遇、机会和职业成就层次的差异。

经济受损对劳动阶级的男性的教育程度有负面影响,不过较早确定目标和开始职业生涯是否能抵消这种局限性?和中产阶级的孩子相比,劳动阶级的孩子在职业成就上相对更多地依赖千成就动机,而不是智商。

动机和能力的关系无论是根据阶级出身或大萧条中的经济受损来衡量,都会随着家庭地位的下降和资源的减少而增强。【u远大志向】较早地认同一个明确的目标,会强化孩子在青少年时代的抱负和成人后职业成就之间的连续性。

  1. 男性的价值观:大萧条的遗产

男性对工作的偏好和对孩子抚养的概念,可以更多地用他们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来解释。30 年代停滞性经济造成的问题更多地与工作机会,而不是与工作的内在特征(比如工作和兴趣的和谐性)有关,但是这在来自经济受损家庭的男性身上表现并不是特别突出。经济受损的家庭出来的男孩大多会选择有保障的工作。

家庭、孩子和婚姻:家庭生活中有价值的方面:家庭在大萧条时作为避难所的感觉,在一个富裕时代似乎陌生而又过时,但是对在谋生过程中遇到麻烦的男性可能就不这么看。来自经济受损家庭的男性最突出的价值观是他们对于孩子的取向,认为伴侣关系和孩子是婚姻中有价值的东西。当婚姻关系和工作都没有回报的时候,孩子就变得更为重要。对于来自受损家庭的儿子们来说,家庭生活和孩子的价值至少和希望满足孩童时代没有得到满足的要求相一致。

婚姻中的价值观和影响力:经济受损父母的儿子们更倾向于成人,在家庭决策中他们和妻子的关系至少是平等的。并不知道在与强调婚姻、家庭生活和工作不同方面的女性结婚后,男性的价值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发生改变。可以想像的是人总是和类似于自己的人结婚。

第八章 不确定性:奥克兰妇女的成人生活

妇女的生活方式以婚姻和丈夫的职业生涯为基础——不确定生活的特点。公众 意见认为妇女的位置在家庭里,而不是去和男性争夺为数不多的工作。然而在战争年代,已婚妇女在劳动力中的比例急剧上升,不过对妇女角色的观念仍未改变。

  1. 妇女生活的不确定性

影响妇女生活的三个方面: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形成的角色便好、结婚和生育第一个孩子的时机、嫁给了谁。当家庭处于经济困境,妇女就更甚低卷入家庭主妇的传统世界。另一个导致早婚的是与经济困难相关的情感需求。女孩的教育程度影响着她对于自己婚姻美满程度的预期。为了防备丈夫职业上可能会有的失败,她可以工作,甚至可以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是她几乎不可能改变丈夫在婚姻中的地位。

  1. 生命历程中的事件和模式

婚姻满足了社会对妇女的普遍期望,它使女孩拥有离开其出生的家庭在外居住的权利,提供了抚育孩子、地位和爱去需求的合法情景,但代价是自主权丧失,还有对于独身妇女而言更为有利的机会的丧失。

经济大萧条高峰时期婚姻和家庭人口的增加推迟,初婚年龄降低。结婚的年龄越晚,受教育的水平越高。对于这些男性来说,在高等教育上的某些延误是因为服兵役。女孩有一半以上的教育程度低于自己的丈夫。女孩们的教育程度对于丈夫最终地位的影响大于她们对阶级出身的影响。

  1. 经济受损对生命历程的影响

展开

桑塔格写作的根本要旨在于使现象回归本质——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讨论前现代或后现代的界限本身就是荒谬的,因为它们本身便是一体二面的关系。

从二元论角度来看,疾病则是健康的对立,但桑塔格从开篇便将此种图式击碎——她以双重公民身份的比喻来说明,人本身不得不在两个王国中穿梭,并且自始至终都是一副肉体在穿梭,于是所谓的对立也就不复存在。现代与后现代,正如基思·特斯特所论,本身无法清楚地割裂——一个塑造了界限但也限制了生命本身,一个要依赖另一个才能找到自己批判的对象。这便为全书总体的论调奠基。由此,桑塔格提出,它的主题不是身体疾病本身,而是疾病作为修辞手法或隐喻加以使用的清醒——所以她将真诚地看待疾病,也就是消除一些隐喻性的思考。这样说似乎还有些云山雾罩,其本质应该是重新将疾病在肉体上的呈现来审视,而这种审视绝不是罔顾施诸其上的纱幔与衣袍,唯有仔细谨慎地揭开这些遮蔽才有进一步讨论的可能。不过,衣服仍是穿在身上的,倘若将衣服与身体对立也不明智,因为这实际上仍是传统的二元框架。简单来说,桑塔格的目的在于解释疾病神秘化的实质,并努力将其摆脱。

其入手点在于结核病与癌症。结核病看起来是属于前现代贵族的浪漫病——时而苍白,时而火热,并且患者通常在风景优美、伙食丰盛的疗养院里养病,典型里子就是托马斯曼的《魔山》。《魔山》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迷幻感,无论是病人间的情感,还是主角在其中的遭遇,都显得那么的迷离,而最后的从军入伍便是终于被拉回尘泥之中。回归正传,结核病比癌症正让人容易接受,因为结核病是明晰的、可见的,而癌症是不可见的、却又在潜滋暗长,比死亡还要让人恐惧——因为没有什么显而易见的界限将其框定。所以,尽管二者看上去都是某种“非正常”,是越过健康藩篱之外的反常,却也在本质上仍然存在进一步的区分。不过这种区分归根到底还是可以回到开头对现代与后现代的讨论中。

结核病与癌症还与死亡的意象联系在了一起。而浪漫派以一种新的方式通过结核病导致的死亡来赋予死亡以道德色彩,认为死亡消解了粗俗的肉身,使人格空灵——二元框架。

  1. 在最初的神话中,结核病和癌症被理解为热情病——身体内部燃烧。不过浪漫派之后,结核病被想象成爱情病的一种变体【还是魔山的例子】。而现在,人们相信癌症是激情匮乏的病,也即力量的丧失。事实上,结核病的隐喻非常丰富,足以运用到两种彼此冲突的场景中——既是纯洁美好也是放荡颓废【不过无论如何,疾病都有着浪漫的意象,健康反倒变得平庸粗俗】

展开

今天和我妈通了电话,正好聊到档口的事。

乐乐和阿丽吵了起来。阿丽招呼完了顾客,介绍完版,等着乐乐给顾客配货。顾客着急去赶车,因为十二点之前车就要走了,但档口里的货码得很多,货找起来不容易,乐乐配货跟不上,阿丽就急了,说你一个配货的能不能快点。乐乐就不高兴了,今天早上直接没来上班。阿丽也哭了,大概是因为自责。这个时候档口正好处在旺季,再加上市场最近招不到人,哪个人走了都不好办,于是我妈早上跟乐乐打电话,好说歹说,大概就是档口大家都是一个团体,你也知道老板是个好人,对你不差,云云,乐乐也就顺着台阶下,答应之后再回来。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英子和美玲吵架了,英子说要是侯雨在就没那么多事,干活从来不多嘴。美玲当然被激怒了,立刻就说要走。我猜美玲敢说自己要走,一定是因为之前暗中也找了下家,也就是之前和小晴联系过。此时还是要我妈出面。这时的说法是哪里去找我这么一个老板,而且去新档口还要磨合。这种沟通其实就是要确认双方的关系,维护面子只是一种结果。

其实很多情况档口员工并不真的在乎老板说了什么,但一定要这个姿态。拿货的心里难道不清楚导购比自己地位高吗?美玲难道不知道英子比她资历老业绩高吗?但他还是要赌一把,赌老板会重视自己,会亲自找自己聊。但倘若老板不在乎,那么就功亏一篑,工作丢了,面子没了。

老板是不是一定会在乎呢?也不尽然,一个反例就是当时的小晴,小晴一开始是先说自己要照顾孩子,必须早走,我妈说一个月一两次行,天天这样不行,不然别的导购也有怨言。后来说那就涨工资。其实涨工资才是关键,因为根据美玲后来的叙述,小晴告诉他楼上导购一个月都拿好多钱。这其实也是在赌老板会不会让步,然而,上班第一天就提这么多要求,每一个都还让老板为难,那么老板自然也不会让你好过,于是我妈冷冷地把这些要求撂在一边,说实在不行那就另谋高就吧。小晴自然也是有些气不过,找她朋友嘀咕了两句,结果正好发到我妈的微信上,更是大大折了面子。当然,第二天两人相遇,还要笑嘻嘻地打招呼。

那么背后的里子是什么呢?是老板和员工对自己在档口中的位置的共识性判断,是在交互性场域中,通过长期的共同经营而达成的感通默会。这种共识也并非坚如磐石,必须要在这种试探中不断地确认,也很类似于差序格局,差序格局不是静态的心理结构,而是动态的社会交互图景。

面子和里子能否联系到社保的问题?感觉说起来有点扯了。

展开

BOOK1: THE HUMAN GOOD

开篇名义:所有人类活动都为了某种善good,并且存在一种次序,存在某种善先于其他的善。而人类的善的学科是政治学——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想证明的是政治学属于某种活动的终极,因为政治学最具权威和影响力,是城邦中所有公民都要掌握的(1094b)。

在下一节中提到了学科的精确性:We must not expect more precision than the subject-matter admits of. The student should have reached years of discretion. 应该指的就是伦理学自身的精确性。这一讨论的背景是人们必须满足于每个学科所能展现的部分真理,毕竟每个人也都只能认识他所知道的——所以亚里士多德的目标读者是业已不惑的城邦政治家,因为她们能够理解更多的知识。

这大约算是离题?后来又回到了human good人的善。亚里士多德认为这就是幸福,因为幸福涵盖了一切其他的愿望(1095a25)。针对善随后提出三种生活。

从哲学观点看待善的形式【there is a Form of good】其实是想探究是否存在普遍性的善。善存在很多种senses,似乎无法被概括成单一和普遍的。什么是善本身?善分两种,一种是自己为善,一种是通过手段为善。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必须是自足的终极的,而幸福恰巧满足着这些特征。

Therefore, if there is an end for all that we do, this will be the good achievable by action, and if there are more than one, these will be the goods achievable by action.

还是第一句,所有活动都为了善,善有终极。最终的善就应当是我们追求的。人类的善应当是活动和心灵德性的统一。

接着从人类的共性出发探讨幸福。善有三种,外部的,内部的。而幸福又如何获得?这取决于对幸福对定义——来自于有德性的自由。而人是否拥有在活着的时候获得幸福的可能?死人不会幸福,活人会吗?行为决定她们的生活的特征,并且在这一个意义上来说,一个幸福的人永远不会变得不幸。但此处的形容词是HAPPY,倒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享乐的生活。

幸福与德性的关系:德性可以被赞美,但幸福超越了赞美。不过这里的德性virtue似乎更有道德意涵。之所以某物被赞美是因为他和其他更高的事物关联,但幸福不是,自己就是终极。而德性的本质则与城邦生活关联。德性是心灵的活动,分为理性和不理性。

第一卷从善入手,善是活动的目的,其最高的善是幸福,幸福则是符合德性的实践活动。之所以1.5被称为是辩证的,可能在于人称的使用。不过前几节一直有一种对话性,而不仅限于1.5。第七章开始活动论证,英文的翻译是end。

BOOK2: MORAL VIRTUE

展开

INTRO 医学人类学最早起源于rivers于1924年发表的Medicine, Magic and Religion,现在的出版物、期刊、学术会议都蓬勃发展。十年前【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医学人类学家要么是接受传统人类学训练但对医疗感兴趣,要么是上了人类学课程的医护人员。动机——关于疾病的人类学话语及相关议题的出现【人类学家进入医疗领域后】,同时也有资金帮助。

关于书写疾病和治愈的方式:像写作其他现象一样【如Evans-Pritchard的阿赞德人的巫术和Turner的象征之林】——不过并不认为这是医学人类学的范例,更多的是宗教人类学;借用医学社会学的方法论和概念框架来描述,不过更早的源头在于现象学传统,但这二者但假定并不完全重合,区别在于认识论,社会人类学致力于寻找满意的认识论,而现象学只是要uncover the facts而不是生产。经验主义社会科学的危险在于将疾病中的社会关系碎片化;包括了对疾病的社会和经验参与的概念体系。

But life choices are not randomly distributed in our complex society, not are the diseases of civilization randomly distributed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Through some mechanism, people at a “lower” level get mainly wretched choices, such as choosing to work where they will be exposed to toxic substances and choosing to be periodically unemployed or chronically underemployed. And this same mechanism distributes to a “higher” level a large number of generally more healthful choices. The two sets of choices do not merely co-occur: each helps to determine the other (cf 51, pp. 21-22).

似乎还是回到政治经济批判的问题?

  1. the anthropology of illness

Frake认为似乎人们对于疾病的处理和其他事物如植物学之外没什么本质性区别。疾病只是某种传递其他兴趣的哦那工具——显然作者不是这么认为的。Byron Good认为人类的疾病时基础性的内在具有解释空间的实践——和Frake的区别在于疾病语言应该如何被解释。Frake是形式主义的,而Good是意识和象征的传统,所以会认为疾病形式sickness term不等同于病症symptoms,他自己的方法论是社会关系无涉的social free association,和turner 的核心象征物有联系。

Blumhagen的方式是手机病人数据,建立语义学病症网络。Good则是informants的叙述需要在他的疾病语境下解释。

然后是凯博文。

DISEASE refers to abnormalities in the structure and/or function of organs and organ systems; pathological states whether or not they are culturally recognized; the arena of the biomedical model. ILLNESS refers to a person's 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certain socially disvalued state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disease. SICKNESS is a blanket term to label events involving disease and/or illness. According to Kleinman, medical anthropologists need to remember that their domain is sickness, even though their special contribution will be mainly with regards to illness. [For similar positions, see (34, 42, 43). On the 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illness and disease, see (4, 46, 81).]

他的兴趣核心是clinical临床的,聚焦于核心临床功能core clinical function,也就是医疗知识和实践是如何是人们建构关于疾病的体验、如何建立对健康的总体标准等。

In Kleinman's work, healing is not a mentalistic activity, although it is bound to the feelings, 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individual.

根据clinical建立某种体系化结构化的对疾病的诠释。

  1.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sickness

在凯博文的路径之外同时有一种路径,关注制造疾病的形态forms和分布distribution的社会关系。最早来源于EP和格拉克曼,甚至包括福柯。

1)Sickness and Healing

It will be recalled that EM writers adopted this disease-illness scheme as an alternative to what they saw as the Cartesian dualism of the biomedical view, i.e. in reaction to the view in which disease = sickness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patient is bracketed out.

是为了反对二元对立才建构出disease=illness的图式,但被作者反对。

The point is that the disease-illness view does not require writers to give an account of the ways in which social relations shape and distribute sickness.

EM观点的缺漏在于没有看到群体和阶级中的权力,而且这种图式的根基是不完善的。Sickness is, then, a process for socializing disease and illness.

2)forms of medical knowledge

作者还认为EM学说讲不通的只是并峙。

In this scheme, explanatory models of illness are only one of several possible forms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is explains why EM writers are incorrect if they assume that explanatory models are necessarily implicit in all of the statements an informant makes about sickness (101, 177).

3)medical as an ideological practice

人类存在极其惊艳被去历史化,成为自己的对象——社会秩序的意识形态的器官。阿赞德人的巫术系统也扮演着强烈德意识形态角色。但并不能保证这种解构就是祛魅化,而不是以另一种自然的名头来重新着魅。

4)efficacy and productivity

  1. conclusion

医学人类学的两个分支:生物学传统和社会文化传统

What all of the anthropologists of sickness share is the premise that social forces and relations permeate medical anthropology's field. When these social conditions are ignored or deferred, knowledge of medical events, including what happens in the clinic, is distor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