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提戈涅

摘录

李新雨|光学失焦下的“赤裸生命”

  • 在拉康晚年的一期研讨班上,他评论说焦虑是当身体被享乐所征服的时候存在于身体内部的东西。
  • 当我们无法产生认同、对自己的身份不确定时,便会出现焦虑。
  • 拉康则相反指出“焦虑并非没有对象”:有些恐惧的出现是没有特定对象的,而焦虑的爆发则并非没有对象的原因。
  • 焦虑的爆发便恰恰是由于某种熟悉的东西在陌生的场景上突然侵袭了精神的空间。这里的“焦虑”便是海德格尔所谈的“畏”。拉康说焦虑是唯一非欺骗性的情感,因为正是它触及了我们的生存论根基。
  • 引起焦虑的东西便恰恰是“缺失的缺失。正是在这里,拉康说翻转了人们通常对于“分离焦虑”的理解:并非是在阉割的威胁下与母亲的分离导致了孩子的焦虑,而恰恰相反是与母亲的无法分离即“缺失的缺失”导致了焦虑。
  • 面对着“汝欲何为?”(Che Voui?)的大他者欲望之谜,原先由无意识的基本幻想(Ꞩ<>a)来支撑的“分裂的主体”便也消失不见了,此时主体便会由大他者的享乐所吞噬和淹没,而焦虑便是大他者的享乐在毫无中介且无法化约的情况下的闯入性在场。

拉康精神分析介绍性词典

  • “焦虑,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总是关联于某种丧失……关联于在濒临消隐之际由其他事物所接替的某种双边关系,以至于病人无法不带眩晕地去面对此种事物。
  • 引起焦虑的并非是与母亲的分离,而是与母亲分离的失败。因此,阉割非但不是焦虑的首要来源,反而实际上是把主体从焦虑当中解救出来的东西。
  • 焦虑是在对象丢失之时对欲望进行支撑的一种方式,而与此相反,欲望则是对于焦虑的一种补救,是比焦虑本身更易于承受的某种东西。
  • 焦虑是一种情感而非一种情绪,此外它还是唯一毋庸置疑的非欺骗性的情感。
  • 焦虑并非没有对象;它只是涉及一种不同类型的对象,一种无法像所有其他的对象那样以同样的方式来加以象征化的对象。这一对象是对象小a,即欲望的对象因,而焦虑则发生于当某种事物出现在这个对象的位置上的时候。当主体面对着大他者的欲望,却不知道自己相对于那一欲望而言是怎样的对象的时候,焦虑便会发生。
  • 所有的欲望皆起因于缺失,而焦虑则发生在当这一缺失本身就是缺失的时候;焦虑是一种缺失的缺失。焦虑并非乳房的缺位,而是其包裹的在场;事实上,正是其缺位的可能性,将我们从焦虑中解救了出来。行动搬演与行动宣泄皆是对抗焦虑的最后防御 。
  • 焦虑是当身体泛滥着阳具的享乐时存在于身体内部的东西。

永夜微光:拉冈与未竟之精神分析革命

  • 空洞和焦慮「並非沒有 」關係 ,因為焦慮涉及的是「與大他者之慾望的關係」(S-I X *: 3 3 0 ) ,是面對著大他者之慾望的焦慮。
  • 拉岡早期便曾以「處於鱷魚大嘴中」的處境,說明主體面對大他者慾望時的不確定性。23而在第九與第十講座中,拉岡則是以密閉盒子裡的公螳螂和母螳螂,比喻主體面對大他者慾望時的焦慮感受。人就像是母螳螂眼中的公螳螂,他不知道自己被大他者當成慾望客體時將會是什麼 。這也是佛洛伊德定義焦慮是「沒有客體的感受」的原因。那並非表示大他者的慾望沒有客體,而是面對大他者的慾望時 ,主體並不知道那個客體是什麼,相對地也無從知道自己是什麼。
  • 在與大他者之慾望的焦慮關係中,引起焦慮的並非瓊斯所說的「性慾喪失」,而是對於失去陽具的恐懼。對拉岡而言,焦慮並非一般所謂「無 法言說」的情境,它不只涉及主體一方欠缺話語的情境,同時也涉及了作為意符場所的大他者。是當主體的需求透過大他者的意符說出來成為要求,主體的慾望才出現在大他者的慾望的位置上,並產生面臨著大他者之慾望的焦慮。

阅读你的症状

  • 焦虑并非如弗洛伊德所言完全没有对象,而是其对象对主体而言是未知的,这个对象就是幻象公式“ ◇a”中的那个“a”。对象a不是任何具体的欲望对象,也不是欲望的目标,相反,它是欲望的成因,是引起欲望的东西,是欲望的对象—原因。
  • 在某个根本的层面上说,我们也可以称对象a是一种对象:一种不可能的对象、不确定的对象,一种能指永远地向其运动的对象,一种不为欲望所知但却决定着欲望的命运的对象,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召唤主体去欲望与之相遇但又总是与主体失之交臂的对象,而正是这种错失的相遇引发了主体的焦虑。
  • 焦虑不是没有一个对象,它只是关涉着一个特殊的对象,一个不可象征化的实在之物,那就是“对象a”。
  • 主体对他者的欲望、对他者之欲望的欲望不过就是对一个欠缺的欲望,主体欲望的是欠缺的欠缺,是在母亲那里就已然失落而后经由主体(孩子)回溯性地菲勒斯化的原初对象或“对象a”。拉康说,由“对象a”所指示出来的这一双重欠缺正是引起焦虑的原因。
  • 进而,就他者还是处在象征之位的父亲他者而言,主体的欲望作为他者的欲望是由象征的菲勒斯主导的。主体为拥有这个象征的菲勒斯,就必得接受阉割,放弃想要成为想象的菲勒斯的愿望,这是主体的象征之债。但是,想要成为想象的菲勒斯的欲望并不会因此而熄灭,它只是被象征地切割,被置于象征的菲勒斯能指的横杠之下,成为在自我意识中永远不可企及之物,成为一个无意识的实在之核,它是阉割后的剩余,并要继续以基本幻象的结构形态投射为“对象a”,以便主体重新将它赎回。在这里,“对象a”可理解为是象征的能指穿刺实在界所产生的后果,是存在于他者秩序中的一个实在之洞,是实在界的残余,其对于主体来说同样是在想象的回溯中实现出来的,是主体在与实在界的相遇中遭遇到的引发焦虑的惊骇之物。
  • 拉康把原乐、焦虑和欲望三者置于一个结构性的框架中加以思考,指出焦虑是连接原乐和欲望的一个中介点。一方面,焦虑的出现源自于欲望的问题,即面对他者的欲望,欲望主体总是被一个问题所纠缠:“你究竟想要什么?”可这个问题在他者那里是得不到回应的,至少是无法获得一个确切的终极答案,因为主体所面对的他者根本上是一个有欠缺的他者,因为这个他者所可能给出的任何一个回答只会引出新的问题。当主体的质询无法从他者那里得到回应时,当主体的欲望总是只能作为问题被维系时,焦虑就会出现。在这个意义上说,焦虑是欲望的记号,是他者的欲望的记号,它总是与他者的欲望之谜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焦虑也是原乐的记号,是他者原乐的记号,因为焦虑并不是没有对象,而是有一个特殊的对象,那就是不可象征化的“对象a”,那个从能指之网中脱落的欠缺的对象,亦即精神分析经验中作为原质之“物”的对象—母亲。
  • 当主体在其欲望的幻象结构中过于接近这个他者的原乐时,也会产生焦虑,因为这个原乐、这个已经被查禁的极度快感是主体根本无力承受的。简单地说,如果说欲望引发焦虑是因为他者的欠缺、因为快感的不足,那么原乐引发焦虑则是因为主体过于接近那个不可能之物,因为他害怕被那一过度的享乐所灼伤,他无力承受由谋杀原始父亲那个绝对他者而来的深重的罪疚感。
  • 也正是在原乐、焦虑和欲望的这一结构框架中,拉康思考了施虐和受虐的关系。拉康说,受虐并非施虐的对立面,它们之间有一种非对称的关系。比如所谓的受虐,不过是主体想象自己处在对象的位置,并且是作为被虐的对象,受虐狂在这里所要求的不仅是他者的原乐,而且还有他者的焦虑,他通过把自己置于卑下对象的位置而把他的欲望强加给他者,以便让自己去享受他者的原乐并让他者承受焦虑。至于施虐,表面上看,施虐狂是在寻求他者的焦虑,以残酷无情的凌虐对待他人,可事实上,他在寻找的是对象a,他对对象的施虐不过是为了寻得主体的另一面,受虐者的身体不过是他与对象a相遇的地方,是他与他自己的焦虑相会的场所。所以,对于萨德式的施虐狂,从追求原乐的主体与邪恶的上帝的关系而言,主体虽然只是满足他者原乐的一个工具,但主体也可以借此把自己成就为原始的快感主体;而就这同一个主体与作为对象的受害者的关系而言,基于对象a在幻象结构中的作用,当主体把对象沦为获得快感的工具时,他与对象a错失的相遇只会把他引渡到焦虑的位置。

Seminar X 1962-63 Anxiety

  • 焦虑是由于我不知道自己是对象欲望的大他者 (the Other) 的哪一个对象。
  • 我们在我们称之为阉割焦虑的搁浅点上发现了这一点,但为什么不称之为阉割 欲望呢,因为欲望也是悬浮于将欲望与原乐 (jouissance)分离开来的中心缺失之上的。它对每一个主体的威胁,只是在大他者 (the Other) 的欲望中认识到它而形成的。最后,大他者 (the Other),不管它是谁,在幻想中都是作为阉割的能动者 (agent) 的阉割者出现的。
  • 克尔凯郭尔说女人比男人更焦虑,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如果在关键的阳具层面上,焦虑不是恰恰来自与欲望的大他者 (the Other) 的关系,这怎么可能呢?对象欲望的五种形式,就其核心而言,是欲望 对于欲望 的欲望,也就是诱惑,把我们引回到这种焦虑的最本源的功能。在阉割的层面上,焦虑代表着大他者(the Other) ,如果在这里与器具的低头相遇给我们的对象是缺点的形式的话。
  • 我们给出的解释总是与欲望相互之间或大或小的依赖性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焦虑正在与之抗争。只有当大他者 (the Other) 被命名时,焦虑才会被克服。有了名字,才会有爱,这是每个人的经验之谈。

Anxiety Between Desire and the Body

  • 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大规模的破坏正在产生,这是一个问题,还是一个名字,抑或是爱与恨?没有消失、没有毁灭的对象会让我们焦虑。失去的对象揭示了哀悼的工作。最后,拉康说,当欲望引起行动时,当哀悼的过程结束、完成,行动成为可能时,父亲才知道对象与什么有关。
  • 当来自大他者 (the Other) 的欲望可以被命名时。这就是爱的牵绊之一。爱情并非没有牵绊。其中一个牵绊就是名字,因为名字会召唤爱。因此,只有当大他者 (the Other) 被命名时,焦虑才能被消除。如果这个他者 (Other) 是女人,大他者 (the Other) 是性,那么她的能指作为缺失的欲望也可以成为她存在的名字。为我们所爱的人一一命名,给予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就是将爱向前推进,让爱在哀悼之后获得新生。

#摘录 #翻译 #拉康 #精神分析 #读书

闲谈

尽管本书的主题是围绕拉康的招牌概念所展开的,但这并不是一本入门书。作者在引入很多基础知识和经典案例时都没有做详细的介绍,想必是默认了读者对各派精神分析和相关的哲学、文学领域都有一定的了解。我恰好是这种在学习理论时很难以深入专精的读者,因此相比普通的读者来说会更有广度一些。我的这种特点并不仅局限于知识领域,在技术领域也同样如此。相比精通一项技能我更擅长入门十项技能,这种传统的杂学的存在方式其实是完全和分工明确的现代社会相抵触的。然而,在后现代社会中,这种杂而不精、广而不深的劣势也有逐渐淡化的趋势,不过那又是另一码事了。

这次读到的是庆山庆的完整译本,英文版仅作辅助参考。这本书的部分章节有一种似乎读过的印象,可能是曾经在「跨拉康圈」公众号里读到过。于是查了一下确实有这回事,李新雨校对过的书名是《享乐:一个拉康式概念》,并且还发现《拉康式“享乐”探究》和本书的关联性也很强,值得接续阅读。

第一章:知识学·底座·最小享乐模型

本书的章节划分不太平均,属于理论部分的前三章占据了半本书的篇幅,后面五章都比较短但也同样重要。

关于享乐一词的由来 (Genuß→Jouissance) ,作者布劳恩斯坦对弗洛伊德的

评价只是普通词汇而非理论化概念
并不公允。李新雨在他的拉康研讨班《黑格尔、弗洛伊德与机器》及后续几讲中就讲得就更加全面:

认识到弗洛伊德提出这些理论 (快乐=精神紧张的减少/释放;重复是享乐的条件) 的时代背景十分重要。

弗洛伊德所处的时代是工业文明与机器的时代,当时最前沿的科学理论是热力学,从中发展出了能量学概念。这也是早期弗洛伊德做理论探索时所使用的基础框架,后期结合新出现的有关神经元系统的知识又发展出了神经元惯性以及恒常原则。快乐原则实际上就是恒常原则,借用坎农的生物学概念说就是内稳态原则,既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而死亡冲动则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 (克劳修斯) ;

与此相对的,拉康所使用的「技术座架」,或者用我们时下最前沿的人工智能领域的话讲就是「大模型底座」,拉康选用了当时流行的海德格尔现象学。拉康所主张的弹性时间技术,就是以海德格尔的此在的时间性为底座的。拉康除了在哲学层面建基于海德格尔和黑格尔,还引入了当时科学领域最前沿的控制论 (维纳) 、系统论 (贝塔郎非) 和信息论 (香农)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老三论」,也是随后蓬勃而出的计算机技术/信息革命的奠基。

因此,对于读懂拉康,了解信息革命相关的理论是很有帮助的。比如控制论、信息论、通信原理、生物信息工程、遗传学、传播学、基因、模因、博弈论、赛博无意识、电磁学等等,这里推荐老三论相关的三本书《信息简史》、《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系统化思维导论》。

如果不仅打算学习拉康,还想要成为拉康、发展其理论并推进他未竟之事业的话——除了前面提到过的领域,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复杂系统、量子力学、认知神经科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全球脑等等都是值得探索并发掘的。正如拉康借助前沿科技扬弃弗洛伊德那样,我们也应该如法炮制扬弃拉康。

回到本书的主题上,关于限制自由享乐的边界,书中提到了社会契约与法律。这里让我联想到了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以及鲍德里亚和韩柄哲的强迫享乐,对于这里面的反转,齐泽克那个传统权威式的父亲与后现代父亲让儿子去看望祖母的例子总结得淋漓尽致。

布劳恩斯坦对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解释是『享乐是两个意识相互承认的结果』,但我还是想要强调奴隶在这个辩证运动中的优先性。无论主人有多么渴求去占有、控制、支配,奴隶对于主人的主动指认才是一切可能性的先决条件。奴隶通过指认,主动地成为了被欲望对象的成因,把自己作为能够使大他者享乐的器具,让整个欲望循环转起来。当然,这只是我所理解的最小享乐模型 (Minimal Pleasure Model) ,如果里面存在少女朵拉式的癔症主体或者奇怪的倒错主体,那模型结构的复杂度就会成几何数增长了。如此看来,女性的性享乐与受虐狂的享乐在结构上也是占据相似位置的,就像在性体验上那样——相比于强迫症式的男性,女性和受虐狂更有可能通过非插入式性交获得性满足。

第二章:生灭·去精神分析化·原初能指

本章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死亡冲动是天然的升华,而享乐又是冲动无休止的返回』。这种将生灭刻入能指链 (基因) 或符号系统 (文明) 的超个体性解读,不免让我联想到进化心理学以及后人类主义的思想。

布劳恩斯坦还提到了一个复合词「欲亡主义 (Erothanatism) 」,我非常喜欢它的英文构词法和中文译法。看到这个词的时首先联想到的是法西斯主义的「死亡万岁 (Viva la muerte) 」以及优生学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不过作者另有所指。

关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安娜的「自我心理学」以及克莱因的「对象关系理论」,布劳恩斯坦把他们三者概括为『认为存在符合社会规范的“正常”主体,需要对来访者进行矫正或社会化』。这三者后来又各自发展出了「存在-人本主义」、「自体心理学」以及「主体间性理论」,临床治疗领域的「动力学取向」往往就是融贯整合了上述思想的大杂烩,也是有其优势的。

而其中最不可取的就是『回到阿德勒』,也就是前弗洛伊德时代。前面这句话表面上看似存在着一个矛盾——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难道不是他与弗洛伊德决裂后的产物吗,不是还曾一度冠以「自由精神分析」之名吗,怎么就成前弗洛伊德了?这还真不冤枉阿德勒,还记得前面说过的座架/底座吗,阿德勒的底座里是亚里士多德、卢梭、康德、尼采。所有阿德勒主义的衍生流派都是「去精神分析化 (De-psychoanalyze)」的,从霍妮到罗吉斯到马斯洛一步步深化,直到搞灵修的「超个人心理学」和卖幸福课的「积极心理学」通过拥抱灵性主义和科学主义从而彻底洗清了精神分析底色。

能指的滑动与转喻是拉康理论中最有趣的部分,而转喻能指链之中最有代表性的可能就是「原初能指 (primordial) 」本身了——primary/master (主/主人能指) 、empty/void (空/虚空能指) 、zero (零能指) 、pure (纯粹能指) 、real (真能指) 、silenced (静默能指) 、phallic (阳具能指、菲勒斯能指、石祖能指) 。想造的话还可造很多,东方的佛道吠陀、西方的各种神话神秘学都是不错的语料库,还没算黑格尔的骨头这种字面上没有能指二字的。不过,我在面对拉康的时候还是很难产生搬弄文字的闲情雅致的,学懂是最重要的。未明子的哲学视频通常很适合作为读书的辅助材料,推荐读这部分的同时配合他早期录的《拉康的符号学》,时至今日也很少有拉康概念视频能出其右。

第三章:性·爱·余晖

布劳恩斯坦在提到赖希的时候态度都比较负面,这反而越发刺激我想要去阅读这位精神分析史上最为声名狼藉的思想家。在弗洛伊德的直接继承人中,赖希所发扬的是性欲论,而且还突破伦理地付诸实践,这也导致了他是唯一一个在骂名方面超越了弗洛伊德的第二代分析家。然而,赖希的死却与他的昭彰恶名大相径庭。

性交结束后剩下的只是阉割的残余,便是分离。

看到这部分的时候,我又思索起了何为性交的结束、享乐的丧失。对于一些男人,维持射精之间的勃起、甚至连续的高潮或射精都是可以的。而对于一些女人,一次绝顶高潮随后就会立刻陷入巨大的不应期之中。解释这些现象的角度可以有许多,但无论如何,性能力的修炼或敏感带的开发都永远无法回避拉康那句恶名昭著的「性关系不存在」。

在这里我想引用李爽君的那句『爱存在,性关系不存在,爱是性关系的剩余。』,因为这句话和我前阵子在思考的一个叫「Sexual Afterglow」的概念有关。我不打算从大众领域切入这个词,下面这段摘自Danbooru wiki:

As in “basking in the afterglow” – the warm, glowing feeling of bliss that lingers following orgasm after engaging in happy sex.

For this tag to apply, it should be clear that the sex still hasn't really finished, but is merely winding down. The persons involved should still emotionally focused on each other, doing things like cuddling, spooning, holding hands, making eye contact, and similar indications of affection, possibly also (literally) sleeping together through the night. If the partners have disengaged from one another, then the sex really is over, and this tag should not be used.

对我个人来说,欲火的渴望、前戏的温柔、交合的迷狂以及高潮的销魂,这一切都抵不过「爱之余辉」的耀眼夺目,都只不过是为了抵达「心之融合」的过程。

四至八章:同性恋·女人·精神病

这本书对于福柯的讨论尽管篇幅不少,但隔靴搔痒的感觉非常严重。这里推荐拉黑字幕组翻译的《齐泽克:超越福柯》,萨德侯爵的《Philosophy in the Bedroom》以及福柯的《双性人巴尔班》。对于最后这本书,我更愿意称之为《女老师阿蕾克辛娜》。通常来说,在没有画面或音乐的情况下让我感动到落泪是很难的,但这本书做到了。另外,前半唯美细腻的青涩回忆与后半冰冷残酷的尸检报告之间几乎没衔接,冲击感就像被从头上泼了桶凉水。

关于男性性与女性性的讨论,书中并没有出现我预期中的巴特勒而是弗拉格,但也半斤八两。这部分最令我感兴趣的只有那句『真理,就是女人 (尼采同拉康) 』,刚好上半年读了很多尼采,对尼采同拉康有些同感。和年轻时读尼采大有不同的是,如今的我每当读到尼采论女人,就会联想到莎乐美和伊丽莎白从而忍俊不禁,一些摘录:

  • 智慧是个女人
  • 生活是个女人
  • 音乐是个女人
  • 真理是个女人
  • 女人是个空洞
  • 女人身上的一切都是一个谜团
  • 假如没有敌人,没有黑格尔,没有女人,没有性,没有生存的全部意志,他就会生病
  • 男人的幸福是:我要。女人的幸福是:他要。
  • 男人惧怕恋爱中的女人:这时女人会作出任何牺牲,而其他任何事物在她看来都毫无价值。

接下来的章节中还提到了用「艺术去破译书写」的概念,很难不联想到海德格尔的诗性与去蔽。以及「同性恋是伦理抉择」的观点,我觉得这里很多人都会联想到福柯吧,如果想要了解的话推荐阅读《福柯的生死爱欲》。

另外一个有趣的点是关于癔症对制服的移情。尽管这是很不常见的,但我认为在条件适当的情况下,主体型是可以发生转换的。以某种短路或是偏移的方式,暂时或长期。目前可以把握到的是:强迫症→癔症→倒错→精神病,由于倒错和精神病有很多子类,所以根据起点的不同,精神病理化的落点也会有所不同,而神经症也是可以不经过倒错的过度直接短路到精神病的。

后面还提到了酒精和毒品,其实就是麻痹和致幻。这里结合脑科学和巫术的知识,对于理解这两个直达欲望与享乐的直通车还是挺有益处的。再后面还提到了反俄狄浦斯的交汇,确实,德勒兹加塔利所批判的是腐化堕落的经典精神分析,这也是各派新/后弗洛伊德主义者共同的出发点。

摘编两个我喜欢的格言体短句:

『爱同阉割——选择就是接受丧失和放弃享乐』

『爱使享乐屈从于欲望』

最后我想试着结合我最喜欢的克尓凯郭尔三阶段来为本书做个总结:

幻想——审美 (感性)

享乐——伦理 (理性)

欲望——宗教 (信仰之跃:爱)

#摘录 #享乐 #欲望 # # #拉康 #精神分析 #读书

最近刚读完的一本书,全名是“Conversations with Lacan: Seven Lectures for Understanding Lacan”。拉康相关的书已经读了十几本,这是唯一一本让我在学习之余还想大呼过瘾的。可能因为作者母语是意大利语的关系,他在句法和措辞上和英语母语的作者有着很明显的不同。而正是这种异质性,让我难以忽略那些古怪新奇的词汇和句式——不得不停下来查询词典或者反复品味,这在我读Fink时是完全不曾有过的。当然,比起写作手法,这本书最具魅力的莫过于其中

狡黠傲娇
的思想了。


以下原文摘编自第一章和最后一章 :

Between 1967 and 1974 I followed the seminar of Jacques Lacan. I met Lacan several times in public situations, but I never considered going into analysis with him, for reasons I shall explain later.

The reader could rightly ask: “so, Benvenuto, are you or aren't you a Lacanian?”

In my youth I was a fervent Lacan fan. Then, after overcoming my transference with him, I stopped being one, and for me he was no longer the subject supposed to know. As we said, for Lacan transference occurs because the analyst is considered a subject supposed to know. But my “analysis” with Lacan ended long ago. Which is not to say that someone who has ended an analysis has necessarily been cured.

I'm not a Lacanian, but let's say that I love Lacan. Lacan himself said that we should love our symptom, and, indeed, I love Lacan as my symptom. But, as one does with a symptom, I keep at a necessary distance from him, with a sort of pain. Lacan is my joy and my pain. Lacan said, “Do as I do: don't imitate me.” In this case Lacan isn't very surprising; several masters in various fields have said very similar things. Apparently Marx said he wasn't a Marxist while Jung said “thank God, I'm Jung, and not a Jungian!” And so on, and so on. The master's refusal to be a “-ian” or an “-ist” of himself has become a sort of stereotype. And part of the very structure of “being a master” is a certain self-consoling contempt towards one's pupils, even the most loved ones. In any case, it's true that I am not a Lacanian precisely because I prefer to do as Lacan did: i.e. I also try to separate from my masters, including Lacan. I am a practical Lacanist, not a theoretical one.

—Conversations with Lacan (2020), Sergio Benvenuto


简单的翻译:

在1967年到1974年间,我曾参加过雅克拉康的研讨班。我曾多次在公共场合遇见过拉康,但从来没有考虑过找他做分析,至于原因我在后面会说到。

有读者可能会问我“那你到底是不是个拉康派呢,本韦努托?”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曾是拉康的死忠粉,但随着我逐渐跨越了对他的这份移情,我也不再是以往那样了,对我来说他已经不再是那个知晓答案的主体了。正如我们所讨论过的,拉康式移情的产生源自分析师被当成了一个知晓答案的主体,而我与拉康之间的“分析”早已结束太久。不过,并不是说分析的结束就必然意味着痊愈。

我不是一个拉康派,但可以说我爱拉康。拉康亲口说过我们应该爱我们的症状,以及,诚然,我爱拉康作为我的症状。然而,作为人的一种症状,我必须与他保持好距离,并为此而痛苦。拉康既是我的享乐也是我的痛苦。 拉康说过“做我所做的事,但不要模仿我。”,他说出这样的话并不出乎意料——其他领域的诸多大师也说过类似的话。 显然马克思说过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同样荣格也说过“谢天谢地我是荣格,而不是什么荣格派!”

等等,不一而足。And so on, and so on
这些大师都拒绝成为“xx派”或“xx主义者”这类带有偏见性的自己的名号。然而,追随者们轻浮的自我安慰这正是“作为大师”这个结构的一环,即便对于那些最受爱戴的人也是如此。反正毋庸置疑我并非拉康派,确切来说是我更愿意行拉康之事——即我愿意和我的导师们分离,包括拉康。因为我是一名拉康主义的践行者,而非理论派。

——对话拉康 (2020), 塞尔吉奥·本韦努托


精神病理与防卫机制

Table From ”Conversations with Lacan“, P. 127

Psychopathology Type of Negation
NEUROSIS
– Phobia
– Hysteria (Borderline Personality)
– Obsessional
REPRESSION (Verdrängung, Displacement)
PERVERSIONS
– Fetishism–Masochism
– Sadism, Sadomasochism
– Voyeurism–Exhibitionism, Zoophilia, frotteurism, pedophilia, coprophilia
DISAVOWAL (Verleugnung)
PSYCHOSIS
– PARANOIAS
– Persecution Delusion
– Megalomaniac Delusion
– Erotomania
– Jealousy Delusion (querulous paranoia)
– SCHIZOPHRENIAS
– MELANCHOLIA (MANIC-DEPRESSIVE)
FORECLOSURE (Verwerfung)
seizure of the Name-of-the-Father

翻译参考自《拉康精神分析介绍性辞典》、维基百科

精神病理/机能障碍 防御方式/防卫机制
神经症
– 恐怖/恐惧症
– 癔症/歇斯底里 (边缘型人格/BPD)
– 强迫症
压抑/移置
性倒错/变态
– 恋物癖–受虐狂
– 施虐狂、施虐受虐狂
– 窥阴癖/窥视症–露阴癖/暴露狂
– 恋兽癖、摩擦癖、恋童癖、嗜粪癖
否认
精神病
– 偏执狂
– 迫害妄想
– 自大狂妄想 (自恋型人格/NPD)
– 恋爱/被爱妄想
– 嫉妒妄想 (抱怨偏执)
– 精神分裂症
– 忧郁/躁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BD)
排除/拒斥
对父之名的弃绝

#摘录 #翻译 #对话拉康 #拉康 #精神分析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