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以怎样心态面对6月1日上海真正解封:拒绝遗忘是自愈的惟一选择

mp.weixin.qq.com将爷 人格志

文丨将爷

开局一张图:

下午17:50,上海发布的这个消息,很快就飙升到热搜第一。我朋友圈里上海人居多,就整整刷屏了一个多小时。

在社交媒体上,今晚上海人很不淡定,可谓是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

有人说,“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有人说,“当这一刻来临,内心反而无比平静”;有人说,“真的第一次要激动地哭”;还有人说,“终于可以去搞钱了”……

我也问了不少自己的亲友,面对解封的消息啥感觉。有的说高兴,有的说麻木,有人说反而不想解封了。我说,你是不是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喜欢上这种笼中生活了。

每个人境遇不同,感受不同。同样是想哭,有人是因为激动,有人或许是因为更加悲伤。

很多人哭了。我问他,甚至他自己都说不清楚,是激动的兴奋,还是悲伤的释放。

晚上20:23 ,上观新闻发了条消息,标题叫“大上海保卫战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这个表达还是很节制的,用“阶段性成果”,而没有直接说是取得“重大胜利”。

当然,文内谈到接下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时,还是强调要奋力夺取“双胜利”。这言下之意,上海防疫是胜利了。

当然胜利,必须胜利,只能胜利,应该胜利。

中国人最大的牛逼,就是不论遇上怎样的灾难,结果都是胜利,一定都是从胜利走向胜利。

我真没有质疑的意思,毕竟,这也就只是一种官方修辞表达方式。

要说遗憾和难过,就是这些年,对胜利的代价,越来越缺乏盘点和反思了。

在宏大叙事面前,谁再去像剥洋葱那样,重扒那些幽微细节和个体命运,是无趣而不讨喜的。

其实,关于防疫,我内心有太多难以“和解”的东西。当然,今天不想冲撞了上海的喜气,就说说北京。

过去9天,北京就有三家核酸检测机构涉嫌违法犯罪,被立案侦查。那么,请大家记住这三个实验室——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北京金准医学检验实验室、北京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

查出来的这些核酸公司犯罪的细节,报道里面写得特别清楚,我翻译翻译:把检测采样混到一起成为一锅粥,把很多样本直接虚置了,总之,就是数据造假,技术作伪,胡来乱来。

这些发国难财的,搁在古代,那肯定得满门抄斩。毕竟,干得真是伤天害理、断子绝孙的事。

天下苦核酸久矣!之前,像这种核酸遭质疑,上海也出现过:

现在,一边是查办核酸机构,一边是明确表示医保不再为测核酸兜底了。这些发不义之财的,完全是傻了。他们没想到,原来政府真会查,也真敢查。

只要有半点历史常识,也都知道,面对如此大的天灾人祸,肯定是得拿发国难财的来祭刀的。

这些无良的测核酸公司,还有上海某些所谓牛X的保供单位,也许是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了。

核酸犯罪抓得猛,疫情去得也就快,这个结果和逻辑,也蛮让人感慨。

这几年,我记不得自己被捅过多少次了。我因为赶时间,都是去那些较贵的场所,因为人少不用排队。今天看看标价已经3.5了,想想自己当时花费的,什么叫核酸暴利,终于懂了。

很久以来,对不加区分一刀切测核酸的事,我都有种“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跑到高山南极去测,至于吗?。

疫情期间诡异的事太多,但最难过的还是那些生死悲欢,反正,太多的人间不平事,现在都只适合被尘封在时间的灰烬里了。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上海真正要解封了,我当然是为上海与上海人高兴的。

只是,想想过去,在遭遇灾难之后,有良知的公共表达,逻辑一般都是这样的:

一是缅怀逝者,悲悯生者;

二是汲取教训,强化反思;

三是问责追责,盘点经验。

我觉得,这种表达模式,才是符合公共伦理的,才是体现权力品格的。

上海疫情,身处其境,方知其悲。

我有个儿时玩伴,全家在上海打工快三十年了,这段时间,他多次对我说,都要被饿死了,这是上海百年不遇的大灾。这两天,要复工了,但他对未来找工作极为悲哀。

有些事,本是刺心入骨的,是渗透灵魂的,我觉得,还真的不能好了伤疤就忘了疼。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年,中国的人性对于痛感,渐然麻木成钝感了

所以,我刷到更多上海人关于6月1日解封后想做的事,多是去吃米其林大餐,到新天地喝点洋酒。

今天,南京西路的恒隆营业了,各大奢侈品专卖店排队了,面对促销,这个女士提着三大包爱马仕,玩了一把报复性消费。

-

不得不说,岁月静好正在成为纪念苦难的平民方式,也是普通人迎接胜利的公共表达。

今晚,我想到史铁生在《记忆与印象》中这样句:

有些事,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

有些事,真无需浓墨重彩的,也不应敲锣打鼓的。

拒绝遗忘,才是对待一场苦难的记忆伦理;悲悯伤逝,才是抚慰生者继续前行的基本人格。

这些年,我特别不喜欢听的一句话,就是“凡事往前看”。不记住过去教训,未来怎么能不踩在同一个坑中。

一个人,都不愿不敢触摸曾经那些锥心的疼痛,在未来,又能有什么信念去守护人间真情正义呢?

一个社会的向好,离不开个体文化自觉。

是的,我从不同意社会上很多人评价上海人的“小气、自私、精致利己主义”,但是,我也认为,上海人在引领人们走向现代公民的道路上,在通过文明和伦理的更高阶梯上,要走的路仍然很长。

或许,这也就是上海成为疫情中上海的最本质原因。

那么,上海人应以怎样心态来面对6月1日的真正解封呢?

我认为,拒绝遗忘,才是自愈的惟一选择!

好了伤疤,那是值得高兴。但忘了痛,曾经呐喊奋争的日子,就都不值了。

PS:全文完,共2100字。_今天文章,五味杂阵,欲说还休。感谢阅读,感谢转发支持!迎或扫下面二维码交流。微商勿扰,过号勿重复。_

推荐阅读(已做超链接,点击以下绿体字即可阅读):

“毒教材”这口锅谁来背,也不能推给原本背负着无限责任的教师了**-

**

刚刚教育部回应了“毒教材”事件,我想再说四点看法

不论离开上海走向何处,都要继续做勇敢去闯的微微

2022,光阴的故事不忍直视,今夜罗大佑犹唱“明天会更好”-

这次越南足球夺冠和电影分级,让我老泪纵横地怀念起80年代-

谢谢我们曾经一起爱过上海!

写给正在离开上海的人:怀才不遇是人世间最大的隐痛

查看原网页: mp.weixin.qq.com